小說博覽 > 名著佳作 > 品三國

正文 第二部 孫劉聯盟 第二十二講 力挽狂瀾 文 / 易中天

    諸葛亮說服孫權聯劉抗曹,無疑是他外交活動中精彩的一筆。而孫權最後做出決定,還是他的根本利益所使,作為劉備集團的代言人,諸葛亮顯然不可能代表孫權集團的利益。那麼,是誰從根本利益的角度為孫權進行分析,從而使孫權下定了決心聯合劉備呢?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力挽狂瀾。

    諸葛亮出使東吳,充分地展示了自己傑出的外交才能;孫權審時度勢,決定聯劉抗曹。然而孫權原本是十分猶豫的,因為他降曹不是,聯劉不是,守中立也不是。那麼孫權為什麼會做出這個決定呢?是諸葛亮說服了孫權,還是另有他人?如果另有他人,這個人又是用了什麼辦法去說服他?真正打動了孫權的,又究竟是什麼呢?

    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講述孫權決策的背後故事。《易中天品三國》之「力挽狂瀾」正在播出,敬請關注。

    易中天:

    上一集我們講到,孫權最後決定聯合劉備對抗曹操,是經過了反覆的思考和掂量以後做出的決定,而能夠幫助孫權算清這筆帳的人不可能是諸葛亮,那麼諸葛亮是不是沒幫孫權算賬?也不是,諸葛亮是幫孫權算了賬的,而且諸葛亮在說服孫權的時候使用的辦法也是算賬。諸葛亮幫孫權算了三筆帳:第一,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大難臨頭最忌猶豫,你不能猶豫不決,你不能狐疑觀望,猶豫不決和狐疑觀望的結果是「禍至無日矣」,這是第一筆帳。第二筆賬,諸葛亮告訴孫權,將軍人多勢眾,劉豫州尚有餘威。如果貴我兩方聯合起來,破操必矣,一定能打敗曹操。這個賬具體怎麼算的我們在下一集還要講。那麼第三筆帳呢,是如果我們打敗了曹操會怎麼樣呢?鼎力的形勢就形成了。他的原話是:「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那我們就能造成一個三國鼎立,或者說三分天下的這樣一個形勢,這對於貴我兩方來說都是十分有利的。所以說諸葛亮是算了賬的。

    但是這個賬呢,沒算完;或者說,還算得並不十分到位;或者說,這個算法它還有問題。有什麼問題呢?我們看諸葛亮算的第一筆賬,就是你現在不能觀望狐疑,你必須在兩種選擇當中做出決斷。那既然是這樣的話,你就要把這兩種選擇的好處、壞處都把它說透了。哪兩種選擇呢?一個是對抗,一個是投降,對抗的好處諸葛亮把它算清楚了,投降呢?沒說,如果孫權投降有好處,或者說孫權投降曹操的好處大於對抗曹操的好處,那麼為什麼不呢?這個他沒講。第二,對抗曹操也有兩種結果,一種是打贏了,一種是打敗了,打贏了的好處諸葛亮說了,是什麼呢?「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打敗了呢?打敗了會怎麼樣呢?也沒講。這就等於跟一個人說,哥們兒,咱搶銀行去,只要搶成功了一輩子都花不完這個錢!逮住了呢?他不說,警察真來逮你,他不管,有這麼幫人出主意的嗎?但這個呢,不能說是諸葛亮能力和水平有問題,兵馬未動先想敗局,這是任何一個軍事家都懂得道理,諸葛亮不會不懂,就是我們現在一些企業家也懂,你要做一筆生意你不能想我做成了以後我賺多少,你得想想我做虧了以後我賠多少。所以我的主張就是向來跟人家決策的時候你一定要朝壞處說,就是你這個事情做了以後最壞最壞的結果是什麼,如果你心理上還能夠承受,那你就可以拍板,撐死了我不過如此如此嘛,不過怎麼樣怎麼樣嘛,我不在乎我就干了。這個道理他不會不懂。第二個,替人謀劃要把話說透,這個道理他也不會不懂。

    那麼為什麼不說?因為沒有辦法。這個時候曹操的軍隊已經開過來了,來勢洶洶,勢不可擋,不聯合孫權,劉備集團是死路一條。何況諸葛亮初出茅廬,寸功未立,什麼火燒新野,什麼火燒博望,那是羅貫中幫他燒的,這個時候就個人而言也必須立下這初出茅廬第一功;何況如果不能夠說服孫權,對不起劉備的三顧茅廬啊。無論從道義上,還是從策略上,他只能夠緊緊地把孫權抓住,只能這麼說。

    但你說孫權他心裡就不明白?這也說不過去。我都想到了這些問題,孫權想不到?孫權智商應該比我高啊,那麼我們就要問,孫權他為什麼不問呢?那也只能有一個結論,就是在此之前已經先有人把這個賬給孫權算清楚了,孫權有了底了,不必問。那麼這個人是誰呢?

    *諸葛亮的一面之詞避重就輕,明顯代表著劉備集團的利益,孫權不是不明白,但是他還是決定聯劉抗曹,這讓人覺得有點奇怪,孫權為什麼如此呢?政治家在做決策的時候,首先是從自己集團的利益出發。而孫權集團有著和劉備集團不同的政治利益,諸葛亮代表了劉備集團的利益,他只為孫權算清了聯盟帳,那麼究竟是誰為孫權算清了另一筆帳,真正促使孫權做出決定呢?

    魯肅,為什麼是魯肅呢?因為魯肅是江東集團政治路線和政治戰略的設計師。看過《隆中對策》這一集的觀眾朋友們都還記得,魯肅在建安五年的時候就有一個東吳版的「隆中對」,魯肅在這個東吳版的「隆中對」裡面提出來的戰略是保江東而觀成敗,先三分而後一統,這是他給孫權做的規劃。這個規劃包括三步:第一步,保住江東集團的既得利益,這是你的根據地你不能丟了;第二步,奪取荊州和益州,和曹操劃江而治;第三步,在適當的時候北伐,一統天下,稱王稱帝。所以魯肅對於江東集團未來的發展是有一個成套的這樣一個想法。那正是由於這樣一個原因,魯肅才主張孫劉聯盟。因為魯肅的這個戰略規劃的實現有一個前提,就是荊州必須在劉表的手上,因為魯肅的三分是孫權、劉表、曹操,但是劉表死了啊,劉表死,荊州不是落在劉備的手上就是落在曹操的手上,所以魯肅這才急了,才親自跑到當陽去見劉備。所以這個時候,孫權和劉備如果不能夠形成聯盟,諸葛亮著急,魯肅他也著急,他甚至更著急。

    那麼妙在什麼地方呢?歷史有時候是很好玩兒的,它好玩在什麼地方呢?正在這個節骨眼上,曹操莫名其妙地寫來了一封信,幫了魯肅的大忙。曹操這封信怎麼寫的呢?曹操這封信是寫給孫權的,他說:「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他說近來老夫奉皇上和朝廷的命令來討伐那些有罪的人,老夫的軍旗往南方一指,劉琮那小子就把自個兒的手捆起來了,投降了。「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現在老夫又整治了八十萬水軍,準備和孫權孫將軍您在您待的那個地方打打獵。好大的口氣,據史書的記載,這封信送到江東的時候幾乎是所有人都大驚失色。曹操的這封信是本案的一個關鍵,因為它是這個事件的一個轉折點,在此之前我們知道曹操順江東下是打劉備的,但是如果曹操寫了這封信,那麼他順江東下那就是打孫權的,曹劉戰爭就變成了曹孫戰爭,這個很重要啊,很關鍵的。因為在此之前孫權完全可以隔岸觀火,作壁上觀,因為打的是人家,現在打到自己頭上了,那你還能夠袖手旁觀嗎?不能夠啊。所以我們就很想弄清楚三個問題:第一,曹操是不是寫了這封信?第二,曹操為什麼要寫這封信?第三,曹操這封信是什麼時候送到孫權手上的?

    曹操這封信很可疑,因為這封信不見於《三國誌》的正文,就是陳壽寫《三國誌》的時候沒有收錄這封信,記載在什麼地方呢?《三國誌》裴松之注引《江表傳》,《江表傳》是晉代人的作品,它的作者叫做虞溥,後來由他的兒子虞勃獻給了晉元帝,那麼它成書在《三國誌》之後,陳壽當然看不到。但是,如果當時曹操當真寫了這麼一封信,應該說是件大事,陳壽怎麼會不知道呢?這是一個可疑的地方。第二,曹操這封信寫得蹊蹺,他為什麼要寫這封信?當時曹操南下東征的時候,據《三國誌-程昱傳》的記載,劉備跑到了孫權那裡,而曹操的謀士們都認為孫權會殺了劉備,只有程昱說不會。也就是說曹操這個時候對形勢的估計無非兩種,一種是孫權會殺了劉備,這用不著寫封信給孫權啊;還有一種是孫權和劉備會聯合起來,那就更不能寫這封信了,為什麼更不能寫這封信呢?因為你寫這封信起到的作用只能是促使他們的聯盟。所以有人說這是一封恐嚇信,為什麼說是恐嚇信呢?你看曹操的話是怎麼說的,今治水軍八十萬眾,這曹操的陸軍和水軍加起來他也沒有八十萬,他哪來的水軍八十萬?這明明是虛張聲勢嘛。當然古人這個算兵力從來就是虛張聲勢的,比方說十萬人號稱二十萬。但是你打一個折扣,四十萬水軍也是不能的,這是虛張聲勢,虛張聲勢的目的是什麼呢?恐嚇,恐嚇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跟孫權說你小子可注意了啊,老夫現在要拿下荊州幹掉劉備,你別插手,一邊待著去,你要亂插手的話,八十萬水軍,啊,老夫不是好惹的。

    那麼恐嚇信的這個說法當然也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問題是他這樣做會不會適得其反呢?當時他的重要謀士程昱就斷定,劉備和孫權會聯合起來,他的道理是孫權雖然很英雄,但是這個時候沒有什麼威望;而劉備是公認的天下梟雄,又有關羽和張飛那都是萬人敵。孫權肯定要利用劉備這個力量,而劉備走投無路了也肯定要依*孫權,所以他們非聯合不可。就算沒有程昱的這個話,根據曹操的一貫做法他也不應該這樣。看過前面節目的觀眾朋友們一定記得,當時袁尚和袁熙兩個跑到遼東去投*公孫康,手下的人都主張曹操去打,曹操說用不著打,他們是同床異夢的,你要把他們逼急了他們就結成死黨,我們要放他一馬他們就窩裡鬥,等著公孫康把袁尚和袁熙的人頭給我送來,結果公孫康果然把這兩個人的人頭給曹操送來了。那麼曹操這一回為什麼不像上一回一樣,等著孫權把劉備的人頭給他送過來呢?他為什麼要採取一個相反的做法,去逼一下孫權,激一下孫權,逼得他們兩個結為死黨呢?就曹操的一貫作風來說他也說不通啊。而且曹操這個時候至少他會有這樣一個想法,就是希望孫權能夠像袁紹和劉表那樣對待劉備,怎麼樣對待呢?供養起來,束之高閣,那也行啊,為什麼要逼他們聯盟呢?

    那麼如果這封信寫了,就只有一個推測,就是那是真要打孫權。那麼這封信就不是恐嚇信,是下戰表。這當然也不是沒有可能,因為曹操這個時候志得意滿,驕傲得不得了。我們知道曹操這個人是非常驕傲的,小人得志,「小人得志」這四個字用在他身上很合適,他是一得意了以後他那個尾巴就翹起來當旗桿的,他藏都不藏的。這個時候他覺得自己牛得不得了,也沒把孫權二十七歲這個小子放在眼裡,乾脆摟草打兔子,打劉備順便把孫權也幹掉算了,或者是也不真打,我寫封信嚇唬嚇唬他,他沒準就投降了。也是說不清楚,因為張昭這些人是準備投降的,如果不是魯肅和周瑜還有諸葛亮他們來頂住,說不定也就投降了,也都是難講的事,所以有這個可能。所以結論是,第一,曹操可能寫了這封信,也可能沒寫;第二,如果寫了這封信,那麼應該是下戰表。

    *易中天先生剛才講到,在赤壁之戰前,曹操莫名其妙地給孫權寫了一封信,關於這封信,史學界有不同的意見。如果真有這封信,這對諸葛亮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這封信的存在一下把孫權和曹操直接對立起來,本來事不關己的孫權不得不介入這個戰爭之中。但問題是,這封信是什麼時候到的?它對孫權做出決定有什麼影響?魯肅又會拿著這封信怎樣為孫權算賬呢?

    那麼第三個問題就是這封信什麼時候送到的呢?應該是諸葛亮和魯肅回到柴桑的時候,這個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也這麼認為,只不過他是說魯肅和諸葛亮到了柴桑以後,諸葛亮馬上就見到了孫權,然後孫權就接受了諸葛亮的建議,就召集會議討論是不是聯合劉備對抗曹操,這個時候信送到了,他說「是時」,他用了這兩個字,「是」就是這,這個時候曹操的信正好到了。那麼我們的看法呢,信應該也就是同時到了,但是我不認為孫權收到這封信以後他還不先開會,先找諸葛亮談談,我認為他應該先開會,開內部會議,自己家裡人關起門來先討論討論怎麼辦再說。那麼在這個會上,是一片投降論調,都主張投降曹操,只有一個人沒說話,魯肅,會就開不下去了,孫權就起來上廁所,然後魯肅就跟了過去,孫權馬上明白了,魯肅有話要說,而且魯肅的這個話是不能當眾說的,是悄悄話,於是孫權就會過頭來拉住魯肅的手說:子敬,有什麼話要跟我說嗎?魯肅說:是有話說,剛才我聽子布他們,就是張昭他們,都勸將軍投降曹操,這是誤將軍啊,曹操能不能投降,要看誰,比如我魯肅是可以投降的,但是將軍您是不能投降的,為什麼呢?我魯肅投降了曹操,了不起回家鄉去再做個老百姓,我在家鄉做個老百姓我還可以通過地方上的考核推薦再報考公務員啊,我還可以從什麼縣丞、縣令啊這些小官一步一步地做起,做到老了我做個太守,做個州牧那總是沒有問題吧,我總可以坐著一輛牛車去跟士大夫交往吧;將軍您投降了曹操,到哪兒去呢?很重要的八個字:將軍迎曹,欲安所歸。也就是像你這樣稱霸一方的諸侯,你投降了曹操,有歸宿嗎?

    這話說到孫權心眼裡去了,而孫權最擔心的就是這個問題,這才既是他集團的利益,又是他個人的利益。你想想劉琮當年投降曹操,傅巽是怎麼跟他算賬的?傅巽跟他說將軍您想想看,要抵抗曹操*誰呢,*劉備,那麼劉備抵擋得住嗎?如果抵擋不住將軍您完蛋,如果劉備抵擋得住曹操他還會做您的部下嗎?劉琮一想,對啊,我還是投降吧。那麼魯肅這樣一算,孫權說對啊,我投降了以後我當什麼呢?於是他拉著魯肅的手說,這是上天把足下賜給我呀。這個話是諸葛亮說不了的,因為立場不一樣嘛,他不是孫權的人,不是他沒有這個水平啊,他不是孫權的人,他不能說,他也說不了。只有魯肅這樣的自己人,而且是幫孫權策劃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這樣一個規劃的人,他才能說,他也才說得出,孫權也才聽得進,而且他們之間也才能達成這樣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也才能夠做到一點就通,而且這個話打動了孫權。

    *一提到魯肅,人們就會想到一個忠厚長者的形象,《三國演義》把魯肅塑造成為誠實君子,對他的才能表現不足。其實歷史上的魯肅是一個具有政治眼光的人,他設計的東吳版的「隆中對」,就顯示了他高人一等的戰略眼光,讓孫權極為佩服。劉表死後,魯肅提出聯劉抗曹,親自出使荊州,為赤壁之戰的勝利創造了先決條件。在曹操的強大壓力下,孫權是戰是降猶豫不定,魯肅力排眾議,讓孫權十分感歎。那麼,魯肅的話為什麼能夠打動孫權呢?易中天先生認為,這才真正是促使孫權聯合劉備對抗曹操的原因,有根據嗎?

    我們有三個史料作證據,第一件,就是赤壁之戰以後,魯肅先從戰場上回來了,然後孫權把自己身邊所有的要員都派出去迎接魯肅,自己也親自從屋裡邊走出來迎接魯肅,按照最高的規格來迎接凱旋歸來的魯肅。這時孫權說了這樣一句話,說子敬啊,孤今天可是給足了你面子噢。魯肅說,沒給夠。當時所有人都大驚失色,怎麼這樣說話?魯肅不慌不忙地往裡走,兩個人坐下來以後,魯肅舉著鞭子說,魯肅的願望是什麼呢?是將軍您有一天能夠獲得至高無上的地位,蕩平四海,一統天下,到那個時候,您再派一輛舒舒服服的小車子來接魯肅,魯肅才覺得那才是面子十足呢!什麼意思?你當皇帝啊。孫權哈哈大笑,哈哈大笑什麼意思?心裡想的嘛。

    第二個證據就是孫權稱帝的時候,這是赤壁之戰二十二年以後了,魯肅已經不在了。孫權稱帝的時候要登壇,他走走走,走到半截子突然回過頭來說:諸位知道不知道,魯子敬早就想到朕有今天啊,嗯,真是明於事理呀!也說明孫權想稱帝是他的真實想法。

    第三個證據就是孫權稱帝以後,那個當年主張投降曹操的張昭也舉起芴來準備來歌功頌德一番,祝賀陛下如何如何。孫權把手一擋,慢著,張公啊,你就算了吧,當年朕要是聽了張公你的話,別說是現在當皇帝,恐怕現在在討飯呢。那麼這三個證據都說明,打動孫權的,使孫權下定決心聯合劉備的,就是魯肅的那句話:將軍迎曹,欲安所歸。

    那麼不投降曹操,那就只有聯合劉備。那麼聯合劉備,就要考慮一下劉備是可聯合還是不可聯合。因為這個時候哪怕是對抗曹操,孫權也還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聯合劉備對抗曹操,還有一種是不聯合劉備,自己對抗曹操,他也有兩種選擇。那當然,如果劉備是可以聯合的,聯合是合算的,雖然他是弱我是強,但是在不能實現強強聯合的時候,強弱聯合有時候也不是不可以考慮的。那麼劉備能不能聯合?這個問題要問誰呢?諸葛亮,這個問題是魯肅回答不了的。

    所以我認為這個程序應該是怎麼樣呢:是魯肅和諸葛亮從夏口回到柴桑,曹操的信也到了,當然也可能他沒有這封信,得講清楚,也可能沒有這封信——沒有這封信它不妨礙最後決策過程,因為據《三國誌》的說法,是曹操拿下江陵以後江東方面就已經聞風畏懼了,聽見風聲就已經嚇得不得了了——那麼這個時候曹操順江東下,因為劉備在什麼地方?在夏口,樊口,已經很近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曹操東下不是打孫權那也是打孫權。那麼得到這個消息以後,孫權肯定要先召集內部的緊急會議,就有魯肅的這番話。而魯肅的這番話能夠解決問題,除了他說到孫權的心眼裡以外,還很重要的是他把問題變了,因為孫權以前猶豫不決在什麼地方,孫權猶豫不決的是什麼呢?幫劉備、不幫劉備,幫劉備、不幫劉備,幫劉備、不幫劉備,他怎麼都算不過來,他幫劉備,也不對,引火燒身,不幫劉備,唇亡齒寒,幫劉備,養虎遺患,不幫劉備,如何如何,他怎麼都倒不過來。這個時候魯肅把問題轉變了,現在我們要想的不是幫不幫劉備,是投不投降,他換一個問題來思考啊。孫權豁然開朗,對啊,不能投降,不能投降就聯合劉備嘛;聯合劉備,能不能聯合,問諸葛亮嘛。它是這樣一個系列。

    所以孫劉聯盟的第一功臣應該是魯肅,而不是司馬光他們認為的諸葛亮。這個問題歷史上本來是有結論的,裴松之在《三國誌》的兩個傳裡面都談到了這個問題,裴松之是怎麼說的呢?裴松之說:「劉備與權並立,共拒中國,皆肅之本謀。」這是一處,還有一處說:「建計拒曹公,實始魯肅。」兩處都談到了,孫劉聯盟的第一功人,是魯肅。魯肅的最大的作用是幫孫權算清了一筆政治賬,那就是不能投降曹操,投降曹操以後我們江東集團就沒有了,你孫將軍也沒有了。但是,能不能聯合劉備,這個問題諸葛亮來解決。因為孫權這個時候已經相通了這個問題以後,他才會對諸葛亮說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怎麼樣呢?諸葛亮回答這個問題,雖然我們劉豫州新敗之後,但是我們還怎麼怎麼樣。諸葛亮就幫孫權算清了聯盟賬,能不能聯盟,也部分地幫孫權算清了軍事賬,因為諸葛亮對於曹操必敗他有一番分析也是非常精彩的,非常到位的。但是還有一個賬,就是我孫權這邊能和曹操決一死戰嗎?我孫權這邊也得算一算軍事賬啊,那麼幫孫權算清了軍事賬的這個人他又該是誰呢?請看下集——中流砥柱。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