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與易中天面對面 文 / 易中天
《百家講壇》「易中天品三國」一經推出,立即在全國範圍內引起轟動,易中天從一個知名度不高的學者,變成了萬人追捧的偶像。與此同時,一些反面的聲音也接踵而至,其中不乏知名學者和公眾人物。關於易中天的話題正慢慢升溫。應廣大觀眾要求,《百家講壇》特別邀請央視名嘴王志與易中天面對面,共同解讀易中天。
2006年正月十五,《易中天品三國》正式開播,每週一期,一時間,「易中天」和「三國」成為當下人們議論的話題。易中天一時成為文化界的熱點人物,有關易中天的報道頻頻見於報端,他所帶動的文化熱點被媒體稱之為「易中天現象」。《新京報》開闢專欄談論「易中天現象」,《三聯生活週刊》的一篇《「學術超男」易中天》讓易中天又增加了一個耐人尋味的頭銜。當然,在這些熱鬧聲中也夾雜著一些批評的聲音,甚至有些專家和學者對「易中天現象」提出了質疑。
與反對,讚譽與指責,面對截然相反的兩種聲音,易中天會如何應對?與易中天面對面,共同解讀「易中天現象」,《百家講壇》正在播出,敬請關注。
主持人: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同樣《百家講壇》不只易中天一個,為什麼你現在最火?易中天的訣竅在哪兒?
易中天:沒訣竅,我沒有任何訣竅,很簡單,我就是平時怎麼說話,到了那兒還這麼說,你要問就只有這一條。甭管我面對的是誰,我的說話方式是不會改變的。好像也未見得就是我最火吧?
主持人:又是我的錯覺?
易:不知道,這個問題我沒研究過,也沒人做排行榜,而且我回答不了你的問題,我沒有任何訣竅。
主持人:當初為什麼要去做這件事情呢?
易:直接原因很簡單,就是《百家講壇》找到我,說我們想請您來做一個主講人。我是知道有一個《百家講壇》,但是我從來沒看過,因為我這人不看電視,我當時以為就是和鳳凰衛視的《世紀大講堂》一樣,就是一個在學校裡面或者在一個公共場所面對觀眾所做的一次演講,然後它錄下來,剪輯了就播出來。那我說沒問題,因為這種演講做得多了,不過換一個地方嘛。去了以後我才知道,不是那麼回事。這就是很直接的原因,很簡單。
主持人:為什麼接受呢?
易:這個很簡單啊,你是一個教書匠,教書本來就是你的本分。
主持人:那你喜歡上電視嗎?
易:當時也無所謂喜歡不喜歡,因為那個時候也不像現在這麼忙吧,總還是有些空閒時間,閒著也是閒著嘛,閒著人家電視台請你去,你去了以後做好了做壞了也無所謂,它是人生的一種體驗。學者可以有兩條選擇,一個是為人生而學術,一個是為學術而學術——這裡面沒有高下之別,我認為啊,我絲毫沒有批判為學術而學術的意思,而且我非常贊成為學術而學術,而且我非常敬重那些真正為學術而學術的學者。我不喜歡的是那種比方說為職稱而學術,為名利而學術。
主持人:但是我們聽到的結論可能恰好相反,電視對於很多學者來說,住在書齋裡的人來說,它可能是一個人彆扭的東西,易老師沒有感覺到嗎?
易:不是,這是另一個問題,一個是該不該做的問題,第二個是能不能做的問題,你現在已經轉入第二個問題了,而第一個問題我還沒講完。在我看來,既然是為人生而學術,那麼為人生而學術的學者自己必須有人生,那人生是什麼呢?在我看來就是體驗,而對於我來說上電視、做電視節目是人生體驗之一種,所以我就要去體驗一把;至於我做成功了,我能體驗到成功,做失敗了,我也體驗到失敗了啊,至少我也知道電視是怎麼回事了。這是我為什麼要去做的原因。那麼你剛才問的這個問題……
主持人:能不能做的問題。你感到舒適嗎?
易:說實話嗎?
主持人:當然說實話。
易:有時候舒適,有時候不舒適。
主持人:不舒適是什麼時候?舒適是什麼時候?
易:不舒適就是碰上一檔無聊的節目,一個蹩腳的主持人,問了一堆八卦問題,你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就很不舒服。
主持人:但《百家講壇》不一樣。
易:《百家講壇》它沒有八卦問題,它第一沒有主持人,第二沒有八卦問題,所以《百家講壇》很舒適。做《百家講壇》很舒適,如果你是一個會上課的人,也是一個愛上課的人。要知道我是一個熱愛教學的教師,現在因為實在是太累,否則我是很願意上課的,面對那麼多學生或者是聽眾,很高興,可能就是該著去做教書匠了。
主持人:那您的意思是現在發生在你身上的這一切,都是你意料之外的?
易:純屬偶然。很多人來探究這個問題,我說我無可奉告,我現在這種講述方式從小就是這樣,講了幾十年了。完全偶然地撞上了《百家講壇》,又完全偶然地受到大家喜歡,如此而已。
*2005年四月易中天初登《百家講壇》,開講《漢代風雲人物》,他獨特的講史風格迅速讓觀眾記住了這個有著南方口音、說話詼諧幽默的易中天。2006年易中天開始「品三國」,他特立獨行的話語表達和思維方式在《品三國》中發揮到了極致,並且樹立了妙語連珠、充滿活力的說史風格,曾一度被媒體譽為「生猛史學」和「麻辣史學」。
但易中天自己卻將風格定位為「蘿蔔史學」,在易中天看來,「蘿蔔史學」是草根食品,很有營養,也符合《百家講壇》講史學的特點。雅俗共賞,老少咸宜,這也讓一大批觀眾對易中天的講座趨之若鶩。但是另一方面,他的這種講課方式也受到了一些專家學者的質疑。
主持人:但你聽到過對你的批評嗎?
易:聽到過。但沒有當面的,有媒體問我,有人當面批評嗎?我說沒有,我倒真希望他面對面地坐在這兒來批評,沒有人的。
主持人:你介意這些批評嗎?
易:不介意,因為一個東西出來以後,如果有很多人喜歡,那就一定有人不喜歡,這是鐵定的。
主持人:你怎麼看待這些批評?
易:三項基本原則。
主持人:哪三項?
易:第一,指出硬傷,立即改正。我因為沒有時間上,托付我的親友們一旦發現有人在上指出硬傷,比如說認錯字、讀錯音、說錯地名、說錯人名、說錯典故,立即通知我,我馬上去查書,然後如果真是我錯了,立即改正,下次去錄《百家講壇》的時候重新錄音或者打電話給編導把那個字改了。而且如果是寫信來指出的,我親筆回信,道歉,致謝。第二個,學術問題,從長計議。因為你如果跟我探討的是學術問題,這是應該討論的,但是我得有時間。而且學術問題的探討是一個很嚴肅的事情,我得用一個正式的渠道來回答你的批評,比方說我寫一篇文章,不管是寫篇隨筆體的文章還是寫一篇論文體的文章,你既然是非常嚴肅地、誠懇地、一本正經地來跟我討論,我也會非常嚴肅地、誠懇地、一本正經地來回答。但是這個得要有時間,所以要從長計議。第三個原則就是,講述方式不爭論。現在不停的有人來討論講述方式問題,歷史能不能這樣講,歷史該不該來這樣講,易中天講的這個《百家講壇》,是學術呢還是娛樂,他的成功是學術的成功呢,還是商業的成功?不爭論。
主持人:大家覺得聽易老師講課,在《百家講壇》上,很像聽評書一樣有意思,如果說這樣的話那我們為什麼不直接去聽評書呢?
易:是啊,這個問題問得太好了,我也想知道為什麼,你應該去問觀眾:你們幹嗎不直接去聽評書,還聽他的呢?我相信觀眾會回答的。
主持人:您是有意參考評書的說法嗎?
易:我就沒聽過評書,如何參考。
主持人:那也有學者批評你,把歷史通俗化,庸俗化。
易:有例子嗎,有證據嗎?
主持人:比方說,你把劉備,把諸葛亮比作「帥哥」;你拿現在現實生活中間發生的一些過去壓根兒就沒有的,「垃圾股」「績優股」這樣的詞套用在歷史人物身上。
易:這些學者讀書不多吧,這個做法古已有之啊,早就有人在做了,不是我的發明。比方說,史學大師呂思勉先生的《三國史話》,裡面就講到了,說做這個郎官,就是去做公務員。你不能說講史不能評論吧?
主持人:為什麼要加這個尾巴呢?
易:調侃。
主持人:調侃跟學術有關嗎?
易:當然可以調侃,學術的觀點可以用各種方式來表述,調侃就是其中的一種。你現在面對的是電視觀眾,你要用最簡潔、明瞭、通俗、明白的語言一下子讓他明白,所以我就使用了這種調侃的方法。因為古人寫史,都史讀得多的人是知道的,就是我們中國古人的歷史也不是我們現在某些學者想像或者描述的那種所謂嚴謹,他們是很誇張的,比方說他可以記載一段話,「浮屍百萬,流血漂櫓」,就是那血流得盾牌都漂起來了,這是不可能的,沒有那麼多血。它是一種文學的語言,就是在我們的正史裡面他也是有文學性描述的,那麼這個時候你稍微調侃一下一點關係都沒有,而且大家都聽明白了。我自從這些話受到批評以後實際上我是問了一些觀眾的,大家都很明白什麼意思,就是調侃的這句話記載得過分誇張,沒有任何別的意思,至於有人在當中看出了別的意思那是他的事情。
主持人:還沒有完,他們認為易老師在講課中間那些用詞不是很妥,甚至流於粗俗。比方說,劉表之死,你跟觀眾說,見上帝去了。比方說,諸葛亮是一個少年英才,而且是一個帥哥,「帥哥」這個詞,他們認為把諸葛亮想像成這樣的形象有點貽笑大方。
易:貽笑大方,原話是這樣?讀《三國誌》沒有,《三國誌》怎麼描述諸葛亮的?「身長八尺,容貌甚偉」,不叫帥哥叫什麼,叫偉哥啊?還有剛才前面說的,就是劉表不能見上帝,劉表只能見閻王,他們是不是這個意思?上帝是西方的,中國人沒上帝,只能見閻王,是不是這個意思。
主持人:但是我很想知道的是,易老師您在講課的過程當中,是不是非常刻意地去用這樣的詞彙?
易:我再強調一遍,我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面對任何對象,都這麼說話,你說是刻意還是不刻意?
主持人:為什麼不有所區別呢?畢竟這是電視,畢竟是一個大眾傳媒。
易:對,大眾傳媒的意思就是不說人話?
主持人:應該跟生活中也有所區別。
易:誰規定的?如果說應該跟生活中有所區別,那節目就不會播了,審片就通不過。誰規定的?那條王法規定的,奇了怪了這事情,我告訴你,我也有三個原則,一,說真話、不說假話,二,說實話、不玩兒虛套,三,說人話、不打官腔,我稱之為「三要、三不要」,這就是我的原則。
主持人:那所有的批評都是沒有道理的嗎?
易:不不不。第一,我首先非常渴望批評,但是我希望這種批評第一是公開的、第二是公平的、第三是公正的,所謂公開的就是希望你真名實姓,亮明身份,因為我是公開的,我是亮明身份在這個地方。
主持人:有沒有你願意接受,或者你認為有道理的批評?
易:有,但是我要先說清楚一句話就是說,不是說你公開亮相我就一定回應,我一定接受。我為什麼要說這個,因為現在有些媒體抓住我這句話做文章:你不是希望公開批評嗎?某某某不是公開亮明身份在批評你嘛,你為什麼不回應?我只是說我希望的那個批評是公開的,我沒有說公開的批評我都回應,第一個我要有時間,第二個我要有選擇。
主持人:有沒有你願意接受,或者你願意回答的批評呢?
易:有啊,其實現在所謂批評,已經被媒體一鍋煮了,一刀切了。實際上在我看來情況非常複雜,有各種各樣的情況,但是確實其中有一些是經過了認真的思考,而且想到了一些重大的根本性的問題。
主持人:比方說?
易中天:比方說上海有一位編輯,他的署名叫老牛,我至今不知道他的真名實姓,因為他發表的時候就是有一個括弧,上海編輯,我也不知道是哪個媒體的,哪個刊物,姓甚名誰,我只能稱他為老牛。老牛先生的批評就相當的有份量,因為他涉及到一個根本問題,他就講到,他說我說曹操是「寧做真小人,不做偽君子」,他說我發出了一個危險的信號,社會是需要規範的,做人是要有顧忌和底線的,如果大家都去做真小人,沒有任何規範,沒有顧忌,沒有底線,對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那麼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很嚴肅的學術問題,而且帶有根本性,因此我在整理完我的《品三國》的書稿以後,非常緊張的條件下,我用了一萬四千字的篇幅來回答他這個提問。而且我在這個回答當中,再三對他表示感謝和敬重。
主持人:在哪兒可以看到你的回答?
易:在我的《品三國》這本書的附錄二,《我的歷史觀》就是回答這個批評的。對於這樣很嚴肅的,很認真的,有份量的,而且確實是站在國家民族命運前途利益這樣一個立場上來進行批評的,我都非常敬重,哪怕你我觀點不同,我們可以交流。一個戰士,戰場上他可能要廝殺,但是如果對方也是一個堅韌的、勇敢的、武藝高強的戰士,雙方都會對方產生敬意。
主持人:你會因這些批評妥協嗎,改變你的風格?
易:第一,基本觀點不會改變,因為這是我這麼多年思考的一個結果,除非他能指出我思考確實有誤。所謂有誤無非是邏輯起點錯了,或者是邏輯過程錯了。那我認為只要起點不錯,推理過程也不錯,就像我們穿衣服一樣,我第一個扣子只要扣對了,然後順著往下扣我肯定這個衣服是穿對了,那不會有問題,我不會改變。第二個,講法問題,我從來就是這麼說話,所以讓我改變說話方式是根本不可能的,絕無可能,我不願意我也做不到。那麼不喜歡我這種講述方式的,他只有一個辦法,就是發動群眾把我轟下去,他發再多的文章都沒有用,他寫再多的帖子都沒有用,他在上再嚷嚷都沒有用,他有關本事就是發動全國人民把我趕下去。
主持人:過去可能沒這個可能,但是現在是不是有了這種可能性呢?
易:如果有可能我自覺下台嘛,如果說觀眾說我們都不喜歡你這樣講。因為很簡單,觀眾他可以用遙控器來投票,如果觀眾都不喜歡我這個,或者說只有寥寥可數的少數人喜歡,那我肯定下課,這有什麼呢?所以對這個問題我不存在改變和不改變的問題,只有上課和下課的問題。
*易中天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得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後轉至廈門大學,任人文學院教授。易中天長期從事文學、美學等跨學科研究,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易中天曾致力於讓學術走向大眾,撰寫出版了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品讀中國》文化系列叢書,但當時影響不是很大。2005年,易中天在《百家講壇》開講後,帶動了他的圖書銷量,特別是《易中天品三國》屢屢佔據圖書排行榜第一的位置,易中天再次吸引了眾人的眼球。但為此也招來了不少的非議。
主持人:還有學者質疑,認為易老師你在《百家講壇》上現在成為一個學術明星,或者成為一個電視明星,是不務正業,你把業變成了余,把余變成了業,你的本職工作是一個教師。
易:對,我們學校是這樣一種管理方式,就是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額定工作量,只要你完成了額定工作量,那你就是至少就是一個合格的教師。剩下的時間校方是不會過問的,可能有人把剩餘的時間拿來繼續做他的專業,也可能有一些其他的人他用來做別的事情,比方說打麻將啊,比方說出去旅遊,比方說參加體育鍛煉,我覺得也都很好,也沒有什麼不可以,我只不過是把別人用來打麻將等等的那個時間用來做《百家講壇》而已,不行嗎?
主持人:如果善意地提醒,易老師如果把去《百家講壇》,把在電視上露面的這些時間更多的話來做研究,那不更好嗎?
易:其實,做《百家講壇》的這個過程它也是研究過程,只不過研究過程是隱伏或者埋藏在這些現象背後的,大家不知道的。馬克思說過,研究的方法不等於表述的方法,你不能通過表述方法去推測後面的研究。實際上在我品三國當中,我也提出了一些和以往學術界可能不太相同的一些觀點和結論,至少是一種非主流的意見,只不過我這種研究結果我沒有採取通常的那種發表學術論文、做研究報告的那種途徑去表達,我換了一個表達途徑而已。比方說,赤壁之戰之前孫劉聯盟的形成和孫權集團的決策過程,我的結論和《資治通鑒》就是不一樣的。這難道不是研究嗎?
主持人:挺好的一件事情,為什麼招致那麼多的非議呢?
易:很正常嘛,一個東西出來以後,有人喜歡就一定有人不喜歡,有人讚成就一定有人不贊成,喜歡和贊成的人越多,不喜歡和不贊成的聲浪也就越高,它是成正比的,非常正常。
主持人:落實到《百家講壇》這個具體欄目上來說,到底是電視成就了易老師呢,還是「易老師們」成就了《百家講壇》?
易:那我只能說是電視成就了我。但是我也隨時警惕電視會毀了我,我很清楚。
主持人:此話怎講?
易:因為這個電視它是一個大眾傳媒,是一個公共平台,在這樣一個平台當中你其實是被置於聚光燈下。尤其中央電視台這樣的國家電視台,一方面它是一個大眾傳媒,另一方面它是一個公共平台,那麼它是大家矚目的一個焦點,你一旦上了這個地方,你就把自己置於光天化日和眾目睽睽之中了,這個時候你的優點和你的缺點同時放大。而在我看來任何人都是既有缺點又有優點的,誰能給我找出一個只有優點沒優缺點,只有成就沒有錯誤的人?有嗎,古往今來有嗎?不可能,上帝都犯錯誤,上帝還不知道伊甸園有條蛇呢,對不對。所以你一旦被放大了以後,那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喜歡的人看見你全是你的優點,反感你的人看見你全是你的缺點,而且喜歡的人會把你的優點非常說得非常之優,優得不能再優,討厭你的人會把你的缺點說得非常之大,壞得不能再壞。這就是被電視這個公共平台和大眾傳媒放大的結果,所以作為一個這樣的主講人必須有清醒的認識,絕不能因為有那麼多人的追捧,你就以為你是個什麼人物了,多麼多麼了不得,不能你上了一把電視,有了很多的觀眾,有了很多的讀者,或者說有了很多的Fan,你就以為你真是成了文化大師了,你就了不得了。
主持人:易老師害怕過這種結果嗎,擔心過嗎?或者說這種結果就是你所期待的。
易中天:既非我所期待,也非我所擔心,我不過順其自然而已,我不過是做了我想做、該做、能做的事情而已。不問收穫,只問耕耘。
主持人:你認為觀眾喜歡你這種講座的方式是一個很好的事情嗎?
易:我不需要認為,我沒有必要去認為。
主持人:這個時候你會不會考慮到一種責任?
易:責任是這樣的,只要你對你所講述的內容有足夠的把握,就不會有任何問題。因為你任何事情都有副作用,你不可能做到一丁點副作用都沒有,不可能的,怎麼可能呢?營養品也有副作用啊,就是我們一日三餐它也會有副作用,怎麼可能沒有呢?你要是說要求我一點副作用都沒有這個是做不到的,誰也做不到,只要你的主體的、主流的東西是對的,沒有任何問題。而我的品三國也好,品讀漢代風雲人物也好,都是我嚴肅認真思考的結論,只不過換了一種輕鬆活潑的表述方式而已,骨子裡面是嚴肅認真的,任何一個稍有頭腦和眼光的人都看得出來。而如果觀眾一定要把它當作娛樂節目來看,我覺得也沒有什麼不好,那有什麼不好呢,難道還會比其他的娛樂節目更壞嗎?不可能吧,它畢竟是帶有歷史文化和學術含量的節目,請注意我的表述,是帶有歷史文化學術含量的節目,就算你把它定位為娛樂,有學術含量的娛樂總比沒有學術含量的娛樂好吧!我一定退到底線了,我都不怕。人啊,其實很簡單,就是你把問題想透了,想到底。你最壞最壞是個什麼結果,我想來想去做《百家講壇》最壞的結果無非是變成了娛樂節目,就壞到底了。
主持人:你變成娛樂明星?
易:我變成娛樂明星,這是壞到底了,但是是有學術含量的娛樂節目和娛樂明星,撐死了退到這一步,何況不會,何況也不是嘛,那你擔心什麼呢,著什麼急呢?
主持人:那你介意學術「超男」這樣的稱呼嗎,或者電視明星?
易:王志啊,這個不是我能介意或者不介意的啊,我介意和不介意的結果是一樣的,我和必要介意呢?我是這樣的一個性格,就是凡是我改變不了的我都不去考慮它,比方說今天說廈門要刮颱風了,我介意嗎?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介意嗎?我肯定不介意。但是你問我說喜歡嗎,我說不喜歡。不喜歡我沒有辦法,我自己喜歡的說法他們又不流傳,我有什麼辦法。
主持人:但是也有評論認為,易老師的紅,你的火爆,只是恰好迎合了社會上一種浮躁的心態。
易:我肯定是恰好迎合了社會的某種心態,或者說某種需求。至於是哪一種心態和哪一種需求,讓評論家們去說三道四,讓研究者們去得出結論吧。
*從2006年二月開播,到8月30日,《易中天品三國》已經播出了前二十四集。易中天先生在前24集中以赤壁之戰為分水嶺,講述了赤壁之戰前曹操集團、劉備集團、孫權集團形成和鬥爭的過程,描繪了一批叱吒風雲的三國人物群像,給觀眾留下了無限的回味。
那麼,赤壁之戰後,魏、蜀、吳在三足鼎立中將何去何從?一批重要人物的命運最終怎樣?「三國」又是如何歸晉的呢?從10月15日開始,《百家講壇》將繼續為您推出《易中天品三國》,每週日播出,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