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四章 僕僕征途 千里見骨肉 茫茫塵海 廣廈集閒人 文 / 還珠樓主
此時行車較慢,元蓀坐的是四點四十五分客車,到京已八點半,夏日天長,還未黑透。元蓀姊夫章拙庵住宣武門外校場四條,家有七旬老母。前妻生有一女,因元蓀二姊多年不育,過繼了一個兒子,名叫孟興,人甚好學忠厚,這一子一女均比元蓀小兩三歲。
那妾姓官,出身旗門,是周氏以己無子,強給拙庵娶的,入門才只四年,生有一子一女,俱在懷抱。元蓀路上盤算,到時天晚,姊夫為人雖好,但是家有老母,姊姊素向婆家,好做面子,對異母弟又存歧視,孝服在身,夜往登門恐遭不快,不如在城外尋個小客店住上一夜,明早先通電話通知姊姊,聽她一句,或是徑直往見,或是請她到客店來見面,商量好了再走。並且帶的禮物如何送法,也應照母親所說請她作主分配。
主意打定,車快到時先照往日出門辦法,將隨身行李放在一旁,車票行李票捏在手裡靜坐等候。車一到站,各機房接客的同眾腳行一擁而上,車客也紛紛搬運行李。有的親友來接,有的亂喊茶房、腳夫、店伙,此喧彼嚷,都是搶著先下,彷彿下晚了就吃虧似的。各接客的和扒手便乘庸人自擾這個忙亂勁大行其道,一個用手,一個用口,或偷或訛,或搶或騙,方法各別,反正吃人一樣。元蓀守住行李坐在那裡。接客的來問住店不住,只把頭一搖。等客下淨,才喚來一個半老腳夫肩了行李一同走下,迎頭又遇見幾個接客的,元蓀見內中一個無什匪氣,所持店牌是長髮棧,知道這是老牌子,京、津、滬、漢通都口岸均有分號,不致訛人,足靠得住,便把店牌接過,同去取了行李,走出站外,雇了一輛騾車,同往騾馬市趕去。房價等等、燈水客飯等項在接客時已先講定,店伙見他年紀雖輕,是個常出門的內行客人,本京又有親友,原是規矩買賣,既非空子,也就竭誠招待,沒得話說。
元蓀到店,略微洗漱,叫了一碗木犀飯吃罷,才往章宅打電話。果然元蓀二姊瑞華對元蓀北來本非全出誠意,不來寫信去催,一聽人到又覺日長是累,並且婆婆在堂,兄弟孝服在身,好些顧慮,接到電話問明是誰以後,開頭先說:「你先不要來,等我想好主意再說。」元蓀答說:「兄弟也因姻伯母在堂,深夜孝服沒敢造次,現在長髮棧後院暫住。今日已晚,姊姊明早能來麼?」瑞華答說:「明天我還有兩處應酬,哪有空來找你?還是先在棧房住兩天,見面之後再商量吧。」說完便把電話掛上。元蘇見自己骨肉也是如此冷淡,匆匆幾句,不特南京家況、母親安否不曾問及,連話都不容往下說神氣,心中萬分傷感,難受已極。人已到京,母親還在期望,捨此他圖,既無門路,母親知道心更優疑,雖有一個窮途班荊、慷慨論交的好友陳伯堅,到底新交,人又偏往濟南,不曾在此,自己曾說京中頗有戚友,到此全無照應,結果仍要求他,這太說不過去。並且伯堅行時贈了多金,情意極為殷厚,再有所求便是無厭難纏,只管行時力說此行如不得意可去尋他京中居停,或給轉一封信,必為設法,人在外處世總以自重為是,難得交上這好朋友,務要珍惜交情,使其與日俱深才對,就真為了家計,萬般無奈,也應等他秋後來京,相見處久,真個莫逆以後。伯父曾說貧賤憂戚,上天之所以玉我於成,此行越碰釘子越好,切忌心灰氣短,以後外人的氣尚且要受,她終是親姊姊,久了自可以誠相感。父親去世,同懷女兄僅此一人,婦女多是心小,何苦與她計較?既不令去,且守在店中看書,靜俟她來見面之後看是如何再作打算便了。主意打定,略微歇息便即安心人睡。如換尋常少年,乃姊電話既說明無空,又無何時准來的話,一個人閒悶無事,又當初到首善之區,店中決坐不住。元蓀卻覺人情隱惡,來日大難,心存戒懼,又拿定主意,只用隨身剩下來的盤川,伯堅所贈的錢全備日後寄家之用,知道京師繁華,一出門便須用錢,只在店中閒坐觀書,步門不出。
次日早起,心料姊姊當日不會來晤,正拿著一本《龔定庵詩集》對窗閒看,忽聽外面有一人向店伙詢問:「九號是不是昨日夜車來的周老爺?」元蓀趕忙放下書,探頭出去一看,前面一個形似當差的北方人正和店伙說話,後面走來一個女太太正是瑞華,忙趕過去,喊聲「姊姊」,請了一個安,同走房內。姊弟二人都想起去世的父親掉下淚來。
元蓀問道:「姊姊怎來這早?」瑞華道:「今天曾介白請客,他是我兒女親家,我前房還有一個大女是他兒媳。這人好極了,前清內閣中書,現在內務部的職方司長。明天又是蕭龍友請,他和拙庵最好,和我家也是老世交,科甲出身,天分極高,人品、詩文字都極好,醫道更是精微,現在農商部,還兼任什麼實業獎券的總辦。這兩家都是通家之好,本來我今明天都沒有空,老太太在堂,你又穿有重孝,本想叫你在外住些日,打好安排主意再說,省得外人說我閒話。不想昨晚接完電話回去,你姊夫說,至親至戚來了,哪有住在客店之理?又不是在百期以內,有什忌諱?姻伯母也直說。姊夫還要親來接你。
是我因他法院連日大忙,再三勸阻。他力催我帶了老尚將你接回家去,還叫添菜。因我不在家,特訂下午七點鐘在西交民巷東口內華美番菜館請你吃晚飯。那番菜館有名的價廉物美,用小洋算菜價,你姊夫法租界朋友多愛在那裡吃。到了六點半,拙庵如不回來,必是事忙,你和外甥兒女們自去好了。」元蘇覺拙庵頗念戚誼,心中稍慰,隨又互談別況,並把禮單取出,請瑞華支配。瑞華微笑道:「媽打算的都不對,李、王兩家雖是老親老友,一則現在他們都已過時,無什用處,二則和我們又不親近,何苦專意拜他,還送些禮?曾介母和爹也認識,這也沒有。拙庵的二弟全家在此,這位二老爺小心眼,你住他家哪能不稍敷衍呢!」元蓀道:「媽說這單子能不能作準,等到京聽姊姊吩咐,章二哥在京也不知道,所以未備,請姊姊作主,看送誰就送誰好了。」瑞華方喜歡道:
「三弟現在果然年紀大些,脾氣比小時要好多了。」
元蓀覺著姊姊平日雖以異母之弟見外,只為嫁時自己年方七歲,嫁後只偶然歸寧住上一兩月,自己終日隨父讀書,往來各地,極少和她親近,所以隔膜。到底自家骨肉,照當日情形看來,日子久了,也還不是無法相處,心中又是一寬,便答道:「來時媽再三說:『爹爹故去,家中累重,幸得姊姊念骨肉之情,令你北上謀生。你年紀輕,什麼不懂,此去務要聽從姊姊、姊夫教導,好好為人。』哪有不聽姊姊的話之理?」瑞華道:
「其實我和你都是爸爸生的,你學問又好,昨晚姊夫還誇你呢。只要你以後能夠好好做人,為父親爭光,給哥哥分點累,我還有不望你好的麼?天已不早,我還要到大柵欄去扯料子送人,你不認路,我叫老尚領你回家,代運行李。你姊夫已上衙門,外甥上學,只老太太、官姨太和婉拎甥女在家,到後先到我屋,叫婉衿引去見老太太。二老爺住前院,等我回來再領你去好了。」元蓀一想,姊家都是女眷,官姨太又是初見,覺著不便,笑問:「姊姊,買東西何時可回?」瑞華道:「也就個把鐘點,中飯也在家吃。」元蓀便說:「除外甥女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