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傳統武俠 > 大唐雙龍傳

第 47 卷 第十三章 巧取豪奪 文 / 黃易

    前廳傳來池生春和那魔門許姓高手在說話,卻沒有聞采婷或白清兒的聲音。

    到現在徐子陵仍弄不清楚池生春和"許師叔"的關係,只知許師叔公然助池生春管理六福賭館。

    他潛至中進和前進交接的大天井,立在入口旁燈火不及的暗黑處,功聚雙耳,一絲不漏偷聽兩人的低聲交談。

    池生春歎道:"不知是誰把消息洩漏出去,竟傳進李淵耳內,弄得我進退兩難。"

    許師叔冷哼道:"會否是獨孤閥的人故意陷害生春?"

    徐子陵心中一懍,獨孤閥竟會與池生春有瓜葛?此事確出人意料之外,幸好聽許師叔的語氣,雙方間該非是互相信任、衷誠合作的關係,否則只是尤楚紅一人,已夠他們應付。

    據寇仲說,以尤楚紅的功力,在他針療的協助後,極有可能從哮喘病復原過來,功力因而大有突破。沒有喘病的尤老婆子,可不是說笑的一回事。

    池生春苦笑道:"我不曉得。照道理他們肯把東西賣給生春,生春好好歹歹都算是他們的主顧,能暫濟他們在長安頭寸吃緊的燃眉之急。生春是他們的恩人而非仇人,這樣害生春於他們有何好處。他們開支龐大,又急於重建昔日聲勢,不怕以後我不肯再和們交易嗎?"

    徐子陵明白過來,同時心中暗歎。

    獨孤閥倉皇逃離長安,只能匆匆帶走部份貴重的細軟,在洛陽的產業財富全給王世充沒收。現在長安居住,若要保持昔日的生活風光,不得不把手上值錢的東西變賣,以供生活所需,又或作生意賺錢的本錢。

    現在的徐子陵"身家豐厚",不愁衣食,可是池生春這番話,卻勾起他和寇仲在揚州作小扒手時穿不暖、吃不飽的回憶,心中湧起難言的滋味。

    究竟是那時快樂些,還是現在快樂點?恐怕自己和寇仲都沒有肯定的答案。

    許師叔道:"誰曉得生春你手上有展子虔的《寒林清遠圖》?"

    徐子陵立時精神大振,暗呼幸運,原來獨孤閥變賣的,正是此寶。想想亦是道理,只有像獨孤閥這類長期位於隋皇朝權力核心的世家大閥,始有可能擁有這種識貨者無不動心的異寶,且說不定是從廢帝楊侗處順手牽羊帶來長安的。

    池生春沉吟片晌,道:"這種事我怎會胡亂說出去,曉得此事除獨孤閥的人外尚有-大仙-胡佛,因為我要憑他老人家的眼光去監證此畫真偽。要花萬兩黃金的寶畫,生春當然不肯輕忽從事。不過我相信大仙絕不會洩露此事,因為我明言若婚事落實,此寶就是聘禮。"

    徐子陵那想到《寒林清遠圖》有此與胡小仙有關的曲折故事。"大仙"胡佛既是監定古畫的專家,本身該是像侯希白般愛畫如命的人。由此可見池生春對迎娶胡小仙的重視,威迫利誘,無所不用其極。也使他更感此事的迫切性,江湖有江湖的規矩,一旦胡佛開金口答應婚事,連胡佛自己亦不可以在沒有充份的理由下改口。

    許師叔同意道:"胡佛不是那種亂說話的人,胡佛只得一女,繼後無人,得生春你入贅,是他幾生修到,洩露寶畫對他有害無利。"

    池生春淫笑道:"當胡小仙試過生春的滋味後,包保她明白甚麼是幾生修到。"

    徐子陵首趟想到這事的嚴重性,至乎可今他滿盤皆落索的後果。

    魔門自有一套在床上媚惑取悅女性的秘法,胡小仙或者仍不算淫娃蕩婦,但始終非是正經閨女,若給池生春使手段弄上手,由恨變愛,兩相歡悅,大有可能盡洩他徐子陵的秘密,那就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陰溝裹翻船。

    許師叔嘿然奸笑道:"胡小仙有甚麼本領可飛離生春的掌心,何況祖文和李元吉均是他父女不敢開罪的人。至於《寒林清遠圖》,生春不用過份擔心李淵,他只愛女色不愛書畫,更要講做皇帝的風度,生春只須詐作不知,過兩天把畫當聘禮送給胡佛,讓胡佛去為此頭痛,還干你何事?哈!"

    只聽他這番話,可知此人心術極壞,幸災樂禍,盡顯魔門中人自私自利的劣性。

    池生春歎道:"問題是今早李淵差遣劉文靜來和我說話,說甚麼張婕妤在前代四家的珍藏中,獨欠展子虔一幅手墨真跡,言外之意,就是要生春自己識相,乖乖獻寶。唉!

    坦白說,若非曾向胡佛說過以畫為聘禮,我定會毫不猶豫拿畫去討好李淵,讓他可討美人歡心。目下卻是進退兩難,怕胡佛惱羞成怒,以此作借口拒絕婚約,師叔教生春怎辦才好,累得我連飯也吃不下。"

    徐子陵至此掌握到《寒林清遠圖》的關鍵所在,難怪李淵會向侯希白提起此畫,說不定是想借侯希白之口去迫池生春獻寶,那知侯希白卻見獵心喜,想據為己有。李淵等得幾天,見池生春仍未有動靜,遂忍不住著劉文靜明刀明槍的向池生春提出他的要求,害得池生春茶飯無心,陷入兩難兼顧之局。

    許師叔恍然道:"原來事情變得這般棘手,難怪你坐在這裡唉聲歎氣。劉文靜既已開口,生春不立即獻畫,已同時開罪劉文靜和李淵,此事恐對我們的大計非常不利。"

    池生春道:"生春當然不敢公然不給劉文靜臉子,所以坦白向他道出已以畫作聘的事,希望他在李淵面前美言兩句,待婚事定後,我再想辦法從胡佛手上取回來,獻予李淵。"

    許師叔一震道:"糟糕!"

    池生春大吃一驚道:"有甚麼問題?"

    許師叔歎道:"當然大有問題,-大仙-胡佛無論在長安或江湖士都是德高望重,李淵終是半個江湖人,不能全不講江湖規矩,若李淵為妃嬪的愛好硬迫像胡佛這樣地位的老叔父獻出獨女婚嫁的聘物,會為江湖所不齒。李淵最講顏面,怎肯做這種觸犯眾怒的事?"

    池生春無言以對。

    徐子陵悄悄退回中進的書齋,現在縱使沒有侯希白的請求,他亦會不惜一切把寶畫偷到手上,使池生春的難題由痛症升級為死症,打亂他的陣腳,不但可破壞他和李淵的關係,更可今胡佛不滿。

    ※※※

    寇仲全速在星空包裹的廣闊原野朝西飛馳,離開戰場愈遠,心底更覺茫然。

    難道就這麼窩囊的任王世充失去洛陽,甚至失掉宋玉致的婚約、宋缺的期望和支持,失去已蜀,至乎失掉整場爭霸天下的鬥爭。

    他與王世充的決裂,會對王世充軍心造成雪上加霜的打擊,很多原本沒有異心的大鄭將領,現在會從本身的利益去重新考慮去留。

    他幾可肯定李世民必可成功孤立洛陽,那只是時間的問題。洛陽何時失陷,關係到他少帥軍的存亡。

    以他現在的實力,明刀明槍絕不可能從李子通手上把江都奪過來,只能用計,若時間容許,他可通過竹花幫從內部瓦解聲勢似江河日下的李子通的防禦力量。

    由決意爭霸天下開始,他從未試過像眼前的計窮力竭。

    李世民視他為唯一勁敵,他此刻才真正明白到李世民確是他最大的障礙和威脅。

    他現在只想趕快找到徐子陵,同他傾訴心中的徬徨和怨憤。

    他沒有因此心灰意冷,雖難免失落失意,但在深心處,他的鬥志正像燎原的星火逐漸蔓延。

    他和李世民的鬥爭,只能以一方的敗亡來解決。

    ※※※

    徐子陵藏身子其中一個櫃內幾近整個時辰,才聽到池生春返回臥房的步音。

    接著是池生春的驚呼,徐子陵不用拿眼去看,就知他看到以書鎮壓在枕上,他冒"短命"曹三的留書。

    上面寫著:"池館主足下:暫借《寒林清遠圖》,以償素願。曹三頓首"寥寥數字。

    風聲疾去。

    徐子陵心中叫好,卻沒有立即推櫃門而出,因池生春乃老江湖,絕不會蠢得立即去看寶畫是否被盜,只有當他肯定曹三確不在旁,才會懷疑曹三是否真的盜寶去了。

    他功聚雙耳,追蹤池生春,果然察覺他只是在內宅二進四處搜索,且顯示出迅快的身法速度。聲音遠去,徐子陵仍耐心等候。

    不半晌池生春重返臥室,今趟尚有那許師叔隨行。

    許師叔沉聲道:"曹三不是死了嗎?這麼多年都聽不到他消息,為何偏在這時間來?"

    池生春心煩氣躁的道:"他是想找死,竟敢來惹我,我操他十八代的祖宗,若真敢取去我的《寒林清遠圖》,無論他躲到天涯海角,我也要他受盡我的極刑而亡。"

    許師叔道:"少說廢話,看看《寒林清遠圖》才是首要正事。"

    按著是櫃門拉開,地道被揭開入口的聲音,在入口櫃旁另一櫃內的徐子陵心中大訝,暗忖難道寶畫真的藏在地室某一秘處,只是自己疏忽了。

    細想又該非如此,若有暗格,除非由魯妙子親自設計,否則怎瞞得過他。

    地室下傳來池生春的笑聲,道:"原來只是吹牛皮,《寒林清遠圖》仍安然無恙,他娘的,差點給這短命的小子欺騙。"

    接著是池生春爬回來,櫃門合上的聲音。

    徐子陵差些失去信心,要搶出去強奪寶畫,旋又按下衝動,因發覺事有蹊蹺。

    因為他既沒有聽到機括開放暗格的異響,更沒有聽到打開畫卷查看的聲音,於理不合。

    唯一的解釋是外面兩個奸人思疑自己用計,故將計就計,引他出來。

    兩人走音遠去。

    忽然間他們的互逞奇謀變成比賽耐力戰,徐子陵正懷疑自己的判斷時,足音再響。

    池生春的聲音在門外響起道:"我有很不祥的感覺。"

    許師叔道:"我們猜錯哩!曹三沒有來過,否則撒粉的地上會現出足印,而我們就可憑-定形粉-的氣味把他挖出來。"

    徐子陵暗叫好險,若自己適才忍不住從櫃內走出來,肯定著道兒仍懵然不覺。

    池生春顫聲道:"我要去看看!"

    許師叔道:"我在旁為你押陣,我怎都不信曹三如此神通廣大,竟能曉得你把圖軸藏在甚麼地方。"

    池生春道:"如此有勞師叔。"

    忽又啞然失笑道:"我們是因畫軸太重要,才這般患得患失。曹三算甚麼,就算把畫軸送到他手上,他亦沒有能耐活著把畫帶走。"

    許師叔道:"小心點總是好的。"

    足音移動。

    徐子陵推開櫃門,閃身而出,足不沾地橫過臥室,穿窗而出。

    由盜竊變成強奪雖非理想,可是他別無其他選擇。

    《》卷四十七終

    (筆者按:前卷寒林圖作者為關仝,實為筆者失誤,因關仝乃唐以後的人物,此卷更正為展子虔,請讀者諸君見諒。)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