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中國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宜昌,40天成功大轉移 文 / 朱復勝

    10月24日當天,第一艘滿載著物資和人員的輪船便從宜昌起航,船上除了亟待搶運的物資外,還有時任國民政府交通部次長盧作孚親自護送的幾百名免費上船的孤兒難童。據史料記載形容,「當汽笛聲中,這些孩子們扒在欄杆上放聲高歌,搖著小手向盧作孚告別的情景,令岸邊觀者無不動容」。

    正是從這天開始,民生公司的22艘輪船和850多只木船,日夜不停地在川江來回穿梭。中國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就此拉開了帷幕。

    峽口之城宜昌,素有「川鄂咽喉」之稱,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自1876年,中英簽署《煙台條約》後,宜昌被闢為通商口岸,它又是長江航線上的一個重要轉運港。60多年前,在民族危亡緊要關頭,宜昌即成為受全國關注的咽喉。1937年11月南京淪陷,國民政府宣佈遷都重慶,並確定四川為戰時大後方,進出四川的通道就成了抗戰的重要運輸線。當時入川,少有公路,更沒有鐵路,惟一隻有走長江。而宜昌以上的三峽航道狹窄,彎曲複雜,灘多浪急,險象叢生,有的地方僅容一船通過。1500噸以上的輪船不能溯江而上,所有從上海、南京、武漢來的大船,當時都不能直達重慶,乘客和貨物都必須在宜昌下船「換載」,轉乘能走峽江的大馬力小船,才能繼續溯江進川。

    民生公司總經理盧作孚10月23日剛剛到達宜昌。半個多月前,他設法拒絕了國民政府軍政部的命令,此命令要他將民生公司所有船隻一律開到武漢長江下游田家鎮鑿沉,用以封鎖江面,阻攔日軍軍艦沿長江進犯武漢。他反對這種自毀家園以絕敵路的做法。他要竭盡全力,組織他的船隊參加抗戰救亡。

    盧作孚一到宜昌,看到滿目的混亂局面,滿街是人員,滿地是物資。在宜昌的民生公司,樓上樓下都是焦急盼望購票的人,請客、交涉、請求安排貨物上船的人,秩序相當混亂。盧作孚果斷下令,停止一切交涉請客,馬上組織安排搶運。在召開公司緊急會議後,他通宵達旦做出一份緊急運輸方案,10月24日清晨,他親自向各機構代表進行部署。

    公司成員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出怎麼能夠在40天內,將所有的人員和貨物運走。盧作孚演示了他的計劃:宜昌至重慶,去時溯江而上,要走4天,返回順江而下需2天,來回一趟6天。為了縮短運載時間,整個運輸劃分為三段航行。即宜昌至三斗坪為第一段,三斗坪至萬縣為第二段,萬縣至重慶為第三段。每艘船以吃水深度、馬力大小為基本依據,用一部分船隻先運貨物至三斗坪,當即返回,再由公司調船運至萬縣或直運重慶;對重要物資和大型貨物則由宜昌直接運至重慶,並在重慶滿載出川抗日的士兵,再順江而下。為了盡快搶送難民難童,他對客運艙實行「坐票制」,將二等艙舖位一律改為坐票,這就可以增加一倍以上的客運量。同時,他降低收費,對公教人員實行半費,對戰區難童免費,對貨物運費只收平時的1/10。

    鑒於三峽航段不能夜航,他要求各船盡量利用夜晚裝卸,搶在白天航行。為了搬卸方便,他在三峽航線增設碼頭和轉運站,臨時增加雇工3000多人,同時徵用民間木船850餘只,運載輕型物資。

    不幾日,20多艘輪船,850多只木船,不停地在峽江來回穿梭。盧作孚每天都要到宜昌各個碼頭,親自瞭解船隻航行情況,深夜他還要到江邊各個碼頭去檢查裝貨情況。

    1938年秋,宜昌江邊從一馬路到13碼頭數里長的空地上,已被密密匝匝的各種亟待轉運的貨物擁塞得水洩不通。而此時日軍正在瘋狂地向宜昌推進,敵機不停地飛臨宜昌轟炸。

    更為嚴峻的是,自這年10月中旬起,長江上游還有40天左右的中水位,較大輪船尚能航行,過後便是漫長的枯水期,大型設備根本無法入川。也就是說,所有的人和貨都必須在40天內運走。

    同時,由於中國軍隊第33集團軍張自忠部,正在漢水防線阻擊日軍,大批難民和傷兵還在不斷湧進宜昌,幾十萬出川抗戰的部隊和裝備,也亟待通過長江航線,奔赴戰場。

    要在40天時間,完成這樣大的運輸量,除非出現奇跡。當時能走峽江的只有民生輪船公司的22艘輪船和2艘外輪。而民生公司單艘船運載量只有200∼600噸。依當年運力計算,全部運至重慶需要整整一年時間。

    每天,民生宜昌分公司懷遠路辦公樓被購票的人群擠成裡三層外三層,一些武裝押運貨物的軍官氣勢洶洶,甚至掏槍威脅要船。運輸秩序混亂,又使運輸的阻塞加重,人心非常恐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