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棋一招 彪炳千秋——志願軍赴朝決策經過 文 / 青石
1950年9月15日,朝鮮戰局突變。在美軍上將麥克阿瑟指揮下,美軍
共7萬多人,在500架飛機、260艘軍艦的配合下,於仁川登陸,包抄朝鮮
人民軍後路。9月16日,洛東江前線美韓軍共10個師大舉反攻。
從美軍在仁川登陸的第二天,當美國陸戰隊開始推進到漢江南岸,而美國飛
機完全控制了朝鮮的制空權時,斯大林沉不住氣了。他一面下令國防部長緊急制
定一項出動蘇聯空軍去保衛平壤的計劃,一面致電金日成,強調美國人在仁川的
登陸目的在於切斷北朝鮮第一和第二集團軍與北朝鮮後方的聯繫,朝鮮有必要迅
速從南方撤出4個師,在漢城以北和以東建立防線。考慮到人民軍主力正在對釜
山發動新一輪攻勢,蘇聯駐平壤的大使和軍事顧問沒有認真貫徹斯大林的上述指
示。
9月25日,漢城陷落,釜山的進攻戰也告失敗,美軍已開始大舉北邊。越
過三八線的人民軍主力幾乎損失了所有坦克、大炮,部隊缺少彈藥和燃料,幾乎
沒有補充,面臨被圍殲的嚴重危險。帶著斯大林的撤走命令剛剛到達朝鮮不久的
蘇聯武裝部隊副總參謀長、化名馬特維耶夫的蘇共特別代表團團長明確認為,必
須立即向中國人請求幫助,至少應當請中國朋友派遣1500名以上的司機到朝
鮮來幫助運送武器彈藥和軍隊。
斯大林這回相信戰爭不能再打下去了。27日,他召集了蘇共中央政治局會
議,會議決定指示外交人民委員部責成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立即尋找機會
與美國國務院代表接觸,尋求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辦法。同時要蘇聯軍事顧問全
力組織北朝鮮人民軍的撤退工作,但斯大林特別申明,必須採取一切措施,不要
讓一個在朝鮮的蘇聯顧問被俘。當然,斯大林認為請中國人到朝鮮去是必要的。
只是,他在給馬特維耶夫的電報中強調,在向金日成建議請中國朋友派遣司機時
,切記「不要提莫斯科」。
28日,金日成召集了朝鮮勞動黨中央政治局緊急會議,討論實現莫斯科提
議的具體辦法。但會議最終認定,由於大部分人民軍主力未能撤回來,在漢城陷
落後己無法阻止美國軍隊越過三八線了;一旦美軍越過三八線,剩餘的人民軍不
可能進行有效的抵抗,北朝鮮將不可避免地淪為美國的殖民地。因此,政治局領
導人一致同意向蘇聯和中國要求直接的軍事援助。顯然,提出這種請求是令人沮
喪的。因為金日成想用自己的力量統一國家。
10月1日凌晨2時50分,斯大林收到了蘇聯大使轉來的金日成的正式求
援信。信中懇切地請求斯大林給予直接的軍事援助。「如果由於某些原因不可能
做到這一點時,請幫助我們在中國和其他人民民主國家組織國際志願部隊,給我
們的鬥爭以軍事援助。」
拿到金日成的求援信僅僅不過10分鐘,斯大林就口授了他給蘇聯駐北京大
使的電報,要求他盡快轉告毛澤東或周恩來:「朝鮮同志的情況變得令人絕望。」「根據眼下的形勢,你們如果認為能用部隊給朝鮮人以幫助,那麼至少應該將
五、六個師迅速推進至三八線,以便朝鮮同志能在你們部隊的掩護下,在三八線
以北組織後備力量。中國師可以以志願者的身份出現。當然,仍由中國的指揮員
統率。」為了表現出他純粹是為了他人著想,絲毫沒有強加於人的意思,他寫道
:「關於此事,我沒有也不打算透露給我們的朝鮮朋友,但我相信,當他們得到
這一消息時,無疑會感到高興。」
當這封電報送到毛澤東手中時,金日成的特使樸憲永也帶著求援信到了中南
海。毛澤東臨時召集書記處領導人周恩來、朱德和劉少奇開緊急會議討論對策。
毛澤東的態度很明確:這件事要管;不管,美國侵略者將更猖獗,無論對朝鮮,
對中國,對整個東方,都是不利的。但是,到了這個地步,誰都清楚,就要冒風
險。這個風險究竟有多大,這個問題成了會議爭論的主要內容。
首先,戰局不僅顯示出美國軍隊在裝備及火力上擁有巨大優勢,而且表明它
在指揮和戰術上也不可小視。靠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繳獲敵人五花八門的各種裝
備武裝起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是否就能夠達到殲滅和驅逐美國人的目的呢?根
據周恩來列舉的數字,可知美國一個軍僅70毫米以上口徑的大炮就有1000
多門,同時還有坦克近500輛,而解放軍平均一個軍才有這樣的大炮36門,
東北邊防軍一個軍最多也只有290門,況且還沒有坦克。再加上美軍擁有制空
權,解放軍的第一批空軍最快也要到1951年2月才能有300多架飛機可以
投入作戰。在裝備及火力對比如此懸殊的條件下貿然投入對美作戰,是否有利呢?
其次,在經過了多年戰爭之後,人民剛剛得到和平和穩定,國家剛剛開始進
入經濟的全面恢復和建設時期。出兵朝鮮,對美作戰,不能不考慮美國向中國宣
戰的嚴重可能性,如果在朝鮮作戰不能很快取得勝利,即使僅僅形成兩軍相持的
局面,美國必定會變本加厲地實施對中國大陸的空中打擊和海上進犯,結果將不
可避免地嚴重破壞中國已經開始的經濟建設計劃,並引起國內的政治恐慌。
顯而易見,同兩個月前相比,朝鮮戰局的惡化使得中共中央領導內部對出兵
條件的估計變得謹慎多了,顧慮也多了。除了毛澤東以外,與會者幾乎都對迅速
出兵感到沒有太多的把握。當然,毛澤東仍舊相信,權衡利弊,出兵比不出兵好。關鍵是蘇聯能否幫助解決解放軍與美軍裝備和火力上的差距。從解放戰爭的勝
利可以看得很清楚,我們後方近、兵力多是一個很大的優勢,只要蘇聯的裝備能
及時運到,空軍的掩護問題能夠基本解決,就不難打敗美國軍隊;如果在朝鮮打
勝了,美國還敢對中國大舉進攻嗎?
毛澤東的邏輯雖然沒有根本解除與會領導人的思想顧慮,但也沒有人提出更
有力的反對出兵的理由了。因此,毛澤東決定第二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進一
步研究和決定出兵問題。接著,他連夜起草了兩封電報,一封給東北軍區司令員
兼政治委員的高崗,和當時負責東北邊防軍的第13集團軍司令員鄧華,要他們
命令東北邊防軍提前結束準備工作,隨時待命出動入朝作戰;一封給斯大林,明
確說明:「我們決定用志願軍名義派一部分軍隊至朝鮮境內和美國及其走狗李承
晚的軍隊作戰,援助朝鮮同志。我們認為這樣做是必要的。」而入朝作戰最關鍵
的問題是「中國軍隊能否在朝鮮境內殲滅美國軍隊,有效地解決朝鮮問題」。這
取決於蘇聯援助裝備的情況。毛澤東在列舉了美軍與解放軍在火炮及其它重武器
上的差距之後,開列了一個長長的清單,要求蘇聯迅速提供武器裝備,爭取使每
個軍能夠有500至600門火炮。但是,他表示並不準備拖延出兵。他說:在
目前的情況下,我們決定將預先調集的12個師於10月15日開始出動,到達
北朝鮮的適當地區(不一定到三八線),「一面和敢於進攻三八線以北的敵人作
戰,第一個時期只打防禦戰,殲滅小股敵人,弄清各方面的情況;一面等候蘇聯
武器到達,並將我軍裝備起來,然後配合朝鮮同志舉行反攻」,爭取在實戰中,
用四倍於敵人的兵力,和一倍半至兩倍於敵人的火力,「有把握地乾淨地徹底地
殲滅敵人」。
然而,在10月2日舉行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吃驚地發現,幾乎所
有領導人都對現在出兵朝鮮持懷疑和反對的態度。而最重要的是,軍隊領導人幾
乎一致對同美軍作戰表示沒有把握。戰則必勝,勝不了還出什麼兵?毛澤東終於
也猶豫起來了。
這時,最主要的軍事領導人只有彭德懷還沒有到北京,毛澤東明確表示要叫
彭德懷來,聽聽他的意見。但連夜起草的電報無論如何不能發了。考慮到必須給
斯大林一個答覆,毛澤東在3日約見了蘇聯大使羅申,口述了一封電報,內稱:
「我們原先曾計劃當敵人向三八線以北推進時,派八個師的志願軍到北朝鮮幫助
朝鮮同志,但是,經過全面考慮之後,我們現在認為採取這種行動可能會招致極
其嚴重的後果。第一,靠幾個師很難解決朝鮮問題(我軍裝備極差,與美國軍隊
作戰沒有勝利的把握),敵人可能會迫使我們後退。第二,這樣做極可能導致美
國與中國的公開衝突,結果蘇聯也會被拖進戰爭,這樣一來,問題就變得非常嚴
重了。」因此,「中共中央的許多同志認為,對此表示謹慎是必要的。……如果
我們派去幾個師,敵人卻迫使我們後退,同時還導致美國與中國的公開衝突,那
麼,我們整個的和平建設計劃就會被徹底破壞,這會引起國內很多人的不滿(人
民受到的戰爭創傷尚未恢復,我們需要和平)。因此,目前最好還是耐心一些,
不派出軍隊,積極準備力量,這樣做在把握同敵人作戰的時機上將比較有利。」
當然,毛澤東內心深處對這樣做頗感不安。因此,他在電報結尾處特別表示:「
關於這個問題尚未做出最後決定,這是我們的初步電報,我們希望與您商量」。
毛澤東3日的復電大大出乎斯大林的意料。
10月5日,蘇共中央政治局整整討論了一整天。所有的與會者都確信,必
須不惜一切代價避免蘇聯直接與美國發生衝突,即使是放棄北朝鮮。為了最後勸
說毛澤東改變主意,承擔蘇聯本應承擔的責任,斯大林當天又給毛澤東發去了一
封電報。他針對毛澤東的擔心逐一解釋,讓毛澤東放心。他斷言:美國目前不准
備打大仗,日本也沒有能力援助美國,因此,如果中國參戰,美國只好放棄佔領
朝鮮的計劃。如果只是消極等待,不能令人信服地顯示中國的力量,中國不僅得
不到這些讓步,而且也別想指望美國會在台灣問題上做出讓步。至於蘇聯是否會
被拖入戰爭的問題,他用頗具煽動力的語言鼓動說:既然中蘇之間簽訂了互助同
盟條約,如果美國對中國宣戰,蘇聯當然會被拖入戰爭。但是,「這需要害怕嗎?在我看來,我們不需要懼怕:因為我們聯合起來要比美國和英國更強大,而其
他歐洲資本主義國家沒有德國(目前它不可能給美國提供任何幫助)就不是什麼
重要的軍事力量。如果戰爭不可避免,那就讓它現在就來吧!」
其實,毛澤東也並沒有完全放棄出兵的努力,問題僅僅在於,軍隊領導人能
不能有信心。4日,彭德懷趕到北京,參加了政治局會議。在會後與毛澤東的談
話中,針對毛澤東在會上所講的,「別人處於國家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
不論怎麼說,心裡也難過」的話,彭德懷承認:「蘇聯完全洗手,我們裝備差得
很遠,只好讓朝鮮亡國,是很痛心。」但是,在毛澤東提出「如果蘇聯援助得多
一些,快一些,我們的裝備改善得好一些,這場仗是不是能打」的問題後,彭德
懷反覆考慮後肯定地表示:這不是沒有可能的,問題在於這種援助能夠到什麼程
度,空軍能掩護到什麼程度,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可以同美國軍隊較量一下。得
到彭德懷這樣的回答,毛澤東顯然十分滿意。他明確提議,有關蘇聯援助的問題
,由周恩來去蘇聯與斯大林商量解決,出兵的準備繼續做,由彭德懷來擔任志願
軍的司令員兼政委。在5日的政治局會議上,彭德懷表示了積極的態度,會議的
氣氛有了轉變。據此,毛澤東提議,一方面成立志願軍,做入朝作戰的周密準備
,一方面派周恩來、林彪前往蘇聯,說明出兵與不出兵的利弊得失,最後徵求斯
大林的意見。
7日,毛澤東再度約見了蘇聯大使羅申,要他轉告斯大林,他同意斯大林來
電的基本觀點,並準備過一些時候派9個師入朝作戰,只是有關入朝作戰和蘇聯
援助的種種問題,還需要派周恩來和林彪前往蘇聯與斯大林迸行詳細的討論。
8日,毛澤東以軍委主席的名義發佈了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並電告
了金日成。當天,周恩來與林彪也從北京飛抵莫斯科。周恩來當時帶去的是兩種
意見:蘇聯能夠迅速提供中方所需的裝備。特別是提供空中掩護,就出兵;否則
就不出兵。但很顯然,周恩來和林彪的談話比較多地談到了出兵困難的一面,聯
系到毛澤東準備「過一些時候」出兵的電報,斯大林顯然對中國方面的意圖發生
了誤會。在反覆強調出兵的好處而仍無法說服周恩來之後,變得激動起來,大聲
說:「那麼,你們的決定就是不想派軍隊去朝鮮了,而朝鮮的社會主義很快就會
崩潰了。」
10日和11日,周恩來與斯大林進行了將近兩天的會談。他在發給毛澤東
的電報中說明,斯大林一面肯定願意提供16個志願空軍團進行空中掩護,一面
又對立即出動空軍掩護表示困難,聲明蘇聯遠東空軍準備不足,至少要兩個月到
兩個半月的時間才有可能給予掩護,因此,斯大林更多地強調可否向中方提供飛
機來解決這個問題。而他一再告訴斯大林,這樣做是行不通的,不僅中方接運困
難,而且也沒有飛行人員可以利用,何況還有一個由中方付款的問題,這在財政
上會帶來很大的問題,必然極大地影響經濟的恢復和建設工作。於是,討論來討
論去,雙方最後還是下了決心,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放棄北朝鮮,讓金日成及其政
權和軍隊暫時退到中國的東北地區去。據此,他們分別正式通知了北京和平壤方
面。
不管周恩來帶去蘇聯的是幾種意見,在毛澤東這邊始終還是在做著出兵的准
備。在收到周恩來關於蘇聯空軍暫時不能出動和決定暫不出兵的通知之後,毛澤
東立即下令暫停執行有關部隊出動的原定計劃,並電召高崗和彭德懷來京會商。
13日,彭德懷、高崗趕到北京,他們雖然對蘇聯暫時不能給予空軍支援也感到
意外和不滿,但對於讓金日成到東北來建立流亡政府,把美國人放到鴨綠江邊上
來的前景,深感不安。這也正是毛澤東的擔心所在。在反覆討論了這種情況之後
,政治局領導人一致認為,出兵朝鮮已經是唯一的選擇了。因此,毛澤東馬上於
13、14日接連三電周恩來,說明「與高崗、彭德懷二同志及其他政治局同志
商量結果,一致認為我軍還是出動到朝鮮為有利」,「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
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則對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對東北更不利」。至於作戰,在
裝備較差的情況下,打偽軍還是有把握的。待蘇聯的裝備到了,我們在空中和地
上均佔優勢時,再取攻勢。總之,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
,不參戰損害極大。」
13日,蘇聯大使羅申將毛澤東的決定報告給了斯大林。毛澤東告訴羅申說
:中國方面的唯一要求只是,「必須有掩護我們的空軍,我們希望它盡快到達,
無論如何也不應遲於兩個月」。
14日,斯大林得到了周恩來的正式通報。這回,斯大林心裡的一塊石頭落
了地。一些年後,陳毅甚至肯定地說,斯大林當時被感動得掉下眼淚。他十分興
奮地正式通知金日成說:「經過搖擺和作出若干臨時性的決定之後,中國同志終
於下定出兵援助朝鮮的最後決心。有利於朝鮮的最終決定終於下定了。」
【摘自1997年3月17、20日《報刊文摘》,原載《百年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