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西藏和平解放始末 (5)新任總管阿沛·阿旺晉美。 文 / 佚名
昌都,位於西藏東部瀾滄江上游扎曲和昂曲兩大支流交匯處,當時居民有三千餘人,扼進藏南、北、中三路之要衝,噶廈在此建立了總管府,指揮著占藏軍總兵力三分之二的九個代本(團)和民兵八千餘人。這八千餘人分佈在沿江一千多里正面防線和昌都附近寬七百多里的縱深地區。
當解放軍臨近金沙江東岸的時候,原昌都基巧(專員、總管)拉魯-才旺多吉任期已滿,他上書噶廈請求准予回拉薩。按照舊例,昌都總管必須由一名現任噶倫出任。但在拉薩的三位噶倫誰也不願在這種時候赴任昌都。文武官員更是畏縮不前。於是,攝政達扎決定,突破清朝給西藏設立4名噶倫的定制,提升孜本(人事審計官)阿沛-阿旺晉美為增額噶倫,前往昌都接替拉魯。42歲的阿旺晉美臨危受命,慷慨赴任,很有點悲壯的意味。
清朝皇帝退位的那一年——1911年,在拉薩以東一百多里路的甲瑪溝,有一戶貴族世家誕生了公子。他便是阿旺晉美。阿旺晉美從小就聰慧過人。在別的藏族小孩還在玩羊拐骨的年齡,阿旺晉美被送到拉薩的一傢俬塾學習藏文去了。14歲那年,他拜在一代佛學大師喜饒嘉措門下,學習文法、詩學、歷史和哲學。喜饒喜措大師學問淵博,對學生要求十分嚴格,為人剛直有如青楓,在藏區享有盛名。阿旺晉美跟著大師,暮鼓晨鐘苦學3年,又拜東藏神秘靈異之地——三巖地區紅教派的大蒼活佛為師,習誦佛學經典,度過兩個寒暑。當他20歲那年重返故鄉甲瑪溝時,已經稱得上是滿腹經綸了。
甲瑪溝是個只有一百四、五十戶人家的農牧結合的山鄉。20歲的阿旺晉美接替母親管理自家的莊園。他在讀書之餘,同農奴們一起收割青稞,一起放牧牛羊。淒慘的現實使他萌生了最初的民主思想。他越來越認識到西藏的制度需要改進……
對於這項任命,有的人認為凶多吉少,實在不是一個好差使,但阿旺晉美處之泰然,他面見攝政達扎,居然陳述了一條令滿庭皆驚的意見:「上司抬舉我,委以重任,我願從命。但是現在人民解放軍已向昌都方向前進,也許指日可到。我們遲早總是要同解放軍接觸,總是要談判的。請上司給我權力,我去昌都後暫不接任總管,而是直接去找解放軍談判。『找水源,去雪山。』我一路東行,找到解放軍為止。」
攝政王達扎驚得半晌無話,滿庭文武大員臉色干差萬別,各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官員擴大會議討論的結果,向噶廈提出意見書,支持阿沛的要求。這簡直像三月裡草原的風一樣,刮遍了聖地拉薩,但是,風再大,揚起一層沙灰又打著旋於折了回未。官員擴大會議在給噶廈的意見書裡又認為,阿沛已是堂堂噶倫,不宜貿然與解放軍談判。先責成在印度的孜本夏格巴等人同共產黨接觸,待時機成熟,再由阿沛出面談判。
噶廈和達扎批准了官員擴大會的意見書。
8月28日到達昌都,阿沛披兩肩征塵,顧不上休息,便親自巡查江防,考察民情,親隨和衛士們常見他眉頭緊蹙,一言不發。一周之後、他致電噶廈:「因時世渾濁,民不堪命,這裡有的宗(縣)內僅七、八戶還有糌粑,其餘全以圓根(即蔓青,一種類似蘿蔔的蔬菜)為食,乞丐成群,景象淒涼。」針對噶廈命令他進攻玉樹一事,他建議「停止進攻,漢藏雙方最好和平解決,如果不行,也應先從邊境一帶撤出所有部隊」。
可惜,噶廈沒有採納他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