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第一百一十三節 修道院長 文 / 吹牛者
第一百一十三節修道院長
「辦法挺好,」文德嗣說,「我怕陸若華萬一居心叵測,利用這種仇恨建立自己的嫡系教士隊伍怎麼辦?」
「那就要白多祿他們看緊了,還有就是摻沙子進去。」何影獻計道,「我看可以從學校裡選拔幾個對我們特別忠誠的人,主動進入修院,以後擔任第一批的基層神職人員。」
「理想的辦法當然是這樣。選拔土著學生進修院固然可以,但是他們年齡太小,容易被人改變想法。光幾個月的洗腦,不一定夠。」
「那就派一個人進去掌握修院。」
「修道院長的話,白多祿不合適嗎?」
「他要盯住陸若華,抽不出身來。」文德嗣搖搖頭,「而且他是個教徒,雖然看起來信仰不夠堅定,但是,他是有信仰的……」
話沒說完,言下之意很明白。文德嗣準備搞的教會,是典型的自成一派。算作「異端」也不過分。
何影沉吟:「要不我們招募一個人,派進去?」
「好。回頭來選人--那就同意辦修院。不過必須把地點設在百仞,不許在道祿村。另外,進修院要一人一報,履歷寫清楚,報你批准。」文德嗣指示。
這邊在bbs上貼出招募的宗教人士一名,果然就有人來應募了。來人姓吳名石芒,三十來歲,身材微胖,看起來滿面微笑,不大原意說話。
文德嗣拿起他的檔案資料翻閱了一下:
穿越政治保衛局對穿越眾吳石芒個人鑒定(絕密):
「xxxx年x月x日生。xxxx年x月參加穿越事業。漢族。政治傾向:無明顯傾向,政治上隨大流。性格--較為內向,能隨遇而安,對環境不挑剔,但會盡可能動手改善。對敵人毫不留情。品德高尚,無不良嗜好,社會關係清楚。專長:人事培訓(專家)、格鬥(一般)、急救(粗通)。表現--積極上進,有迫切的為組織服務的**--」
文德嗣研究了下:人事招聘培訓主管--這麼說能說會道,會忽悠人;會點搏鬥技巧--下鄉出差沒問題,能自保;會急救包紮--有用的技能,培訓一下,還能配合送醫下鄉。
「挺合適。」文德嗣說,「不過當這個修道院長,得學習很多基本教義,還得去布道什麼的,你覺得可以嗎?」
「我的學習能力很強的。至於布道小意思。我經常做培訓。就算組織上要我去搞傳銷也不在話下。」
「嗯,不過這職務屬於神職人員,可能會涉及到洗禮和發願……」
吳石芒笑了下:「文總你不會真得是這麼虔誠吧。」
文德嗣微微一笑,看來此人的領悟能力還是很強的。
他說:「形式主義還是需要的。」畢竟多數中國人還是希望看到宗教職業者秉承清苦、禁慾的形象的。
「有什麼好處?」
文德嗣說:「教會現在只有白石祿一個人……」
「嘿嘿,好好好。」吳石芒喜笑顏開。立馬就開說了:
「文總,咱們這是男修院還是女修院--」
「男女修院都有。還有撫育小孩子的任務。事情不會少的。」文德嗣說,「有你忙的。」
「修女mm啊。」這傢伙的神情已經開始不對了。
「是修女阿婆。」文德嗣糾正道,說著把有關的工作內容和他說了一番。
「……重點是洗腦,你的明白?」
「明白,明白。」吳石芒連連點頭,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總,我覺得不應該把中文版聖經給陸神父。依我看,教徒最好不能看到聖經的原本。」
「嗯,」文德嗣對他的這個看法頗有興趣,「為什麼。」
「有了中文版的聖經,不就讓普通的教徒也掌握了教義嗎?」吳石芒把考慮了很久的想法說了出來,「如果我們搞的官方教義和聖經上說得不一樣,不就給了某些人現成的彈藥?」
「說下去。」文德嗣來了興趣。
「嗯,我對宗教史不是很瞭解,不過我記得搞宗教改革的馬丁路德的干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把拉丁文版翻譯成了德文版--他肯定不是為了消遣去幹這事的。他顯然把讓普通人也掌握經文的內容作為一種武器的。
「再深入一步說,有了經文,會不會造成教義的歧義爭論?這個可是屢見不鮮的。一個字,一句話,到底該怎麼解釋?信徒們要是為了某些細節打起來怎麼辦?別我們洗腦洗得太好了,鬧出一群狂信徒來先自己砍自己,這就有點本末倒置了。
文德嗣暗暗訝異,原本以為這吳老兄只是個投機分子,為了混入高層才原意當這個宗教職業者的,沒想到他還挺有想法!
「最後,洪秀全的事情不可不慮。當年洪秀全拿了一本基督教的宣傳小冊子就搞出拜上帝教了。現在有了全本聖經,哪個野心家也用它搞一拜上帝會,事情就麻煩了。」
「你的方案是什麼呢?」
「回收中文聖經。」吳石芒說,「規定只有一定級別以上的神職人員才能擁有。把教義的解釋權收上來。」眼見文德嗣聽得很專注,他又喝了口水,繼續發揮:
「普通信眾不需要聖經,我們可以編撰幾本《經文集》、《教義問答》之類的小冊子,上面刊載一些基本教義、各種場合祈禱時候用的經文就好了。至於聖經中的故事,可以選一部分出來適合的,專門出一本《故事集》。」他歇了一下,「只出《語錄》,不出《毛選》。」
「我們擁有最終解釋權。」文德嗣總結道。
吳石芒連連點頭:「是這個意思。沒了原本聖經,任何意義也就沒了依據。教會隨時隨地可以宣佈不穩的苗子是『異端』。」他想了下,「我們最好能夠設置一個仲裁庭,享有對教義的最終解釋權。任何人不得置疑。最後把主教任命權統統都抓到自己手裡。」
「嗯。」文德嗣不置可否。「不錯。你先去取調令吧。然後等白多祿回來再議。」
等他走了之後,文德嗣很清楚吳石芒說得是符合他們的最終利益的。不過,他們還沒有到和教會真正攤牌的時候,眼下,還是繼續保持著低調的合作吧。讓這些傳教士為洗腦先打好堅實的基礎。
吳石芒走馬上任了。他的對外職務是百仞修院院長,對內職務和白多祿一樣,宗教事務辦公室副主任。當上了副主任的吳石芒請文德嗣給白多祿發了個電報,要他管好那些中文版的《聖經》,嚴禁外流。於是白多祿又悄悄的把滿箱的書送回了百仞由吳石芒收存,當然表面上是說怕書受潮。
吳石芒非常的起勁,他首先去找了臨高建築公司,亮出了他新得到的任命狀,在他的鍥而不捨百般糾纏之下,梅林只好答應開工教堂的建設。不過他事先說明,自己只能提供建築材料和部分專業工人,小工現在緊缺。吳石芒滿口答應,說小工由教會自己解決。
吳石芒邊忙於搞基建工作,邊從大圖書館搞了不少宗教書籍開始研讀--不然陸若華一回來,他這個「修道院長」什麼也不懂豈不是露餡。而且今後對教義的修正和確立,都要拿出方案來。
「幫我找些圖片吧。」吳石芒找到了人肉搜索機羅鐸。
「什麼圖片?」
「基督教圖片,宣傳畫之類的,」吳石芒想了想,「最好要本地化的那種。」
「本地化--」羅鐸想了想,「是不是人物都是用中國式造型的。」
「對,就是那種,西式的也可以,不過最好特徵不要太明顯了。畫成金黃色頭髮的就不要了。小耶穌可以不用本地化,白白胖胖的洋娃娃肯定討人喜歡。」
羅鐸一番查詢,倒是找出不少來,吳石芒選了一些比較好看的,又去找了穿越者裡會畫畫的,重新給描繪了一番。畫了不少畫。
從政治保衛總署也派來了二名年輕的土著人員。他們是從廣東收容的孤兒中的兩員。性格比較內向,在經受了充分的洗腦之後,領受了任務,準備等陸若華一回來就參加慕道學習,然後受洗,進修院。
陸若華卻一直沒回來,他雖然成績斐然,但是也知道這新生的羊群還談不上有什麼信仰。所以每天都忙著在各村巡迴布道堅固信仰。這天他剛剛從外村回來,看到隊部裡又來了一個陌生的澳洲人,正坐著休息,新任的村長劉四正在一旁慇勤招待。
陸若華能夠很清楚的區分哪些人是澳洲人,哪些是他們的土著部屬,哪些是當地的一般土著--精神狀態和體貌,三者之間差異很大。
來得這個人,雖然身穿本地人的青布衫,頭戴斗笠,穿著草鞋,還背著一個籐簍。但是身材高大,體格健壯,皮膚白皙。舉手投足間精神飽滿,意氣風發。是典型的澳洲人的形象。
「願主保佑你。」陸若華畫了個十字,「您是來找杜女士的?」
「是的,神父。」來人很有禮貌,「我是到這裡來送藥的。」
來人正是劉三。劉三接到杜雯的信之後,因為忙於伺候自己的藥圃,又按照董薇薇來電中說的需求,炮製了些常用藥散,這樣隔了幾天才出發,抵達的時候整個十三村地區早已是一片太平景象了。他一身明朝人的衣裝打扮,裝扮成採藥人,不用警衛,倒是逍遙自在。劉三來到隊部,卻撲了個空,杜雯和董微微都不在。只有個劉四,聽說他叫劉三,非趕著叫他大哥。其實劉三才26歲,比劉四要小。
陸若華聽說他是個醫生,來了很大的興趣。當時但凡來亞洲、非洲傳教的傳教士,都掌握一二門技藝:有的是天文;有的是科技;有的人醫學,有的則是藝術。用這些專門的技藝來滲透進入當地社會。
醫學又是其中最有效的一門技術,唯有到了中國,傳教士的醫術似乎很吃不開。陸若華知道中國人獨有他們自己的醫學理論和草藥學,和歐洲的完全不同。就想趁此機會瞭解瞭解--他最感興趣的是針灸,董薇薇給當地人針灸的時候,陸若華看了很久,一直想知道針灸到底是靠什麼理論治好病痛的?
劉三聽他問起針灸,想這洋人也算識貨。另一個時空裡,中醫在西方最吃的開的東西也是針灸。他便從人體陰陽、經絡五行這套理論開始談了,實際上劉三作為一個現代中藥學碩士,對這套傳統近巫式的理論是頗為懷疑的,但是針灸這東西純屬經驗醫學,至今還談不上有什麼科學的理論依據。
沒想到這套理論雖然陸若華聽得似懂非懂,臉上卻露出如癡如醉的神情來。劉三暗想這玩意我自己的都不大明白,難道這洋和尚懂了?
「針灸,是不是用針刺破人體的某個位置,來導引『靈氣』直接進入這些地方,來生成更多的『生命靈』?」
劉三瞠目結舌,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其實陸若華說的是標準的歐洲傳統的醫學的理論,即蓋倫的「靈氣」說。他只好請教陸若華,什麼叫「靈氣」。
「偉大的醫師蓋倫說過:人體有三種靈,是生命的要素,居於肝的是『自然靈』是營養和代謝的中心;居於腦的是『動物靈』是感覺和活動的中心,居於心的是『生命靈』,是調節體熱的中心。」陸若華顯然對這些理論很熟悉,侃侃而談,「靈氣是通過呼吸從空氣中的『世界靈氣』中而來……」
劉三哭笑不得,原來西醫也有這等巫術般的說法。他以前只知道四體液學說,已經覺得很神棍了,沒想到還有這更玄妙的「靈氣說」,和中醫的陰陽五行倒是有的一拼。
原本他還想建議衛生部門,可以澳門通過教會或者商人招募一些歐洲的醫生來,來個吸收當地經驗。現在看起來這是多此一舉。陸若華顯然在歐洲也是一知識分子了,如果知識分子都是信任這種醫學調調,1629年的西醫還是敬謝不敏的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