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臨高啟明

第二卷 新世界 第一百一十三節 槍與炮 文 / 吹牛者

    第一百一十三節槍與炮

    最後1公斤水銀製造出來了大約1.2公斤的雷汞,這個成績化工組已經非常滿意了。畢竟每個火帽的雷汞的用量很小。

    用在米尼槍上的火帽最好是銅製的,穿越者沒有帶銅,廣州先遣站收購了大量日本紅銅條。這種銅在市場上非常槍手,原因是裡面含有有不少白銀。把白銀提煉出來就能抵償買銅的成本了。

    冶金小組從新提煉了銅條,得到了純度很高的銅錠和少量的白銀。原料解決之後,機械組自行設計製造了一台專門沖壓火帽的機器,製造了模具,用電力驅動,一次可壓制10個火帽。

    確認火帽批量製造沒有問題直呼,火槍的組裝工作就開始了。這些使用米尼彈藥的前裝線膛槍都是利用出發前買的高壓鍋爐用14毫米合金鋼無縫管組裝的。鋼管買到以後,就在在展無涯開的機械加工廠裡偷偷拉上纏踞48厘米的5條「內螺紋」。其它的擊槌、扳機、簧片之類也是在他的廠裡用4∼5毫米厚的合金鋼板沖壓出來。假如當時沒有這一手,要是他們自己加工膛線,恐怕到現在也沒有幾支線膛槍,新軍估計就得用褐貝絲了--這種滑膛槍也獲得了一批排隊槍斃黨人的狂人吹捧,王洛賓雖然也是排隊槍斃黨人,但是還不夠原教旨。真正的排隊槍斃黨是絕對謝絕線膛步槍的。

    線膛槍不算一種很新的武器,有燧發滑膛槍的時代就有了燧發的線膛槍,與滑膛槍相比,線膛槍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射程大、精度高,比起有效射程不到50米的燧發滑膛槍,前裝線膛槍在射擊精度和射程方面在當時完全可以充當狙擊槍來是用。

    它沒能普及的最大問題,一是工藝複雜造價過大,二是裝彈困難。膛線槍之所以能射得遠,射得準,子彈在出膛前必須沿著膛線旋轉,這就必須把子彈鑲入膛線才行。在沒有米尼彈之前,子彈必須比膛線直徑略大,用蠻力打擊子彈使其變形鑲入膛線。誇張的說法要用錘子錘進去,雖然多數情況下不止於此,但是它比滑膛槍裝彈慢卻是個事實。因此雖然被許多國家小規模的裝備過精銳步兵,但是使用不廣泛。

    米尼彈的出現才改變了前裝線膛槍的命運。米尼彈,錐形彈頭的直徑略小於槍膛直徑,這樣裝彈就很方便。彈頭的底部有個圓錐形的空洞,一個木塞堵住洞底,發射時燃氣壓迫木塞擠進空洞,迫使彈底膨脹,緊貼膛線,封閉住彈頭和槍膛之間的空隙,使燃氣無法外洩,又可以使彈頭在膛線壓迫下高速旋轉。米尼彈解決了前裝線膛槍裝彈困難,滑膛槍射程精度太低的問題,使得步槍超過火炮,成為當時戰場上的決定性武器。

    扣下扳機,「砰」的一聲巨響,槍身猛的向後衝,王洛賓撞得肩膀發痛。一股淡淡的硝煙慢慢的從槍口散出。100米外的城牆下,姜野從掩蔽部跑出來,看了下靶子,把剛打的洞用白紙貼上然後湊到竹筒的制得土電話上大聲叫喊,王洛賓拿下右耳的耳塞,湊近這急這一邊的竹筒,聽到他在說:「9環,偏7點鐘方向。」於是舉手示意聽到。

    這個結果相當不錯!第一槍就非常接近靶心,看來這支槍用不了兩個小時就能校好了。拿起小銼刀,把黃銅缺口座的左邊矬掉薄薄一層。然後鬆開固定槍身的虎鉗,裝上火藥和彈頭。重新開始慢慢瞄準100米外的半身靶靶心,再來一次100米的校準。運氣實在是很好,一切正常得不能再正常。100米的距離校完了以後,還要用不同高度的幾塊靶子來模擬測試200米和300米、400米的遠距離。更遠的距離只好看士兵的rp了。

    這支槍只用了40分鐘就完成了,而且精度頗高,簡直是完美的傑作。估計300米外能一槍放到單個騎兵。最後用烙鐵把自己的名字縮寫燙到槍托後緣的正上方,在下邊加個「j+」表明這是一支可以當狙擊槍用的好槍就算大功告成。畢竟就算是米尼式線膛步槍,也只要求對400碼外的20英尺寬,8英尺高的靶子達到60%的命中率。

    看看木板上用碳條寫的4個正字,王洛賓在第4個正字的旁邊重重的加上一橫。旁邊展無涯的小組也寫完了第4個正字。看來今天這一班的50支槍生產計劃沒什麼問題了。估計可以超額完成多幾隻。

    3000條鋼管和配件可以造3000支步槍。另外還有大約1000份的備用配件。不過前兩個星期,工業部決定把20條槍管截斷成2寸左右的短管,供製造德林傑手槍使用。雖然少了20條步槍,但是卻能給海軍、情報局這樣的需要短傢伙的部門配備自衛火器,glock手槍他們可沒打算發給土著用。

    槍支雖然組裝得很快,每天能完成80多支,但是沒有經過嚴格校準的步槍,交給沒放過兩槍實彈的菜鳥步兵,比滑膛燒火棍真的強不了多少。外強中乾,這大概可以描述穿越者目前的窘態。

    直到已經擁有600多支槍,工業組才有把每天的組槍定額減掉一點,然後花時間仔細校準並挑選精度槍。火帽被小心的儲備起來,準備打仗用。這個與總參謀部的作戰方針有關。鑒於未來敵人一旦到來人數會非常可觀,無論明軍還是海盜,出動上千人是毫無問題的。穿越者現在不比從前,攤子已經鋪得很大,再搞設防營地的烏龜流就會造成處處設防處處被動的窘境。軍方的方針是打出去,在外圍派出滲透部隊,打冷槍、埋地雷、騷擾敵人大隊的行動和後勤輸送。這樣的戰術需要給一線部隊配備足夠的精度槍。畢竟能從遠一點的地方開槍對於滲透部隊的生存很有利。能一槍撂倒個騎兵或者軍官,顯然對於減輕正面對陣時的壓力也很有用。

    前幾天,總結會上情報部指出一個月內必有一場大戰,不管來犯者是海盜還是明軍,穿越者將面臨多達二三千人的敵軍前來圍剿。如果是明軍的話,在大陸方面還可能會持續增援。估計如果不能一仗對明軍施以重大打擊,圍殲其一部分的話,圍剿會持續一二個月之久。如此以來,工業部的負擔一下加重了。不但要每天裝50支槍,還需要為即將來臨的惡戰儲備彈藥。冶金部門不僅要煉鋼、還要大規模的提煉銅和鉛,已經在開始用鑄模大規模的生產米尼彈和圓形鐵炮彈。每天可以產3000多發米尼彈和250發圓彈。加上已經儲備的彈藥,應付一場持續數天,每天發射30∼40發子彈的惡戰不成問題。

    火炮方面。鑄造廠已經已經交付了9門8磅滑膛炮,在熟悉工藝之後鑄造這樣的滑膛炮已經不算什麼。製造後膛炮則在剛開始的時候加工炮尾栓的時候不太熟練,一個合格的炮栓要花3天時間。最後1個星期只完成了2門炮。不過經過集體分析研究,機械組改進了工藝。鋼板切割出來以後不急於馬上焊接。要先放到腳踏砂輪機上面打磨端面和焊接梯口。然後用本地花崗岩石板做的型架支撐焊接。現在已經完成了6門70mmarmstrong炮。12磅山地榴要簡單的多,只有有足夠的生鐵可以以每天一門的速度出廠交付使用。現在已經交了12磅山地榴14門。

    隨著製造大炮的數量增多,機械組已經基本摸透了每種火炮的製造工藝、需要工時和各種零件的尺寸,為生產火炮設計製造了各種專用模具和工裝,借助於帶來的大量測量工具,機械部門很快就把公差減小到最低限度,制定了各種類型火炮的製造標準,開始了標準化製造。這樣將使得每門炮的參數結構都和同類火炮完全一樣。

    有了標準化製造,也就意味著每一門同類火炮的性能都是接近的。穿越者製造的每一批次的火炮都由炮兵小組進行專門的試射,以獲得其射擊參數--根據使用彈種、目標距離,決定裝藥量以及炮口高度。必要的時候,炮兵小組還會嘗試危險性很大的最大安全射速、身管壽命和最大裝藥的試驗。以測定其火炮的潛在能力。

    火炮測試和計算所得出的結果再製作成炮表。炮表上只要有上面那四個參數。製造成書本的方式,讓炮兵可以迅速查閱。甚至可以不用文字。只需要圖形(彈種)與數字。

    這些內容如果完全由炮手去做,那麼炮手不僅需要熟悉火炮本身,還得熟悉數學、幾何甚至代數,所以早期的炮手除了是炮匠還得是半個數學家。這就是所謂「炮兵需要高科技人才」的由來。但這並非是必然的,不過是理念落後的結果。有了這樣標準化製造的火炮和炮表,炮兵跟本不需要什麼高素質,只要認得數字圖形,頂多識幾百字幾就可以了。大大的減少了炮兵的訓練難度。理論上,文盲也可以--這對穿越者所面對的社會環境來說倒是十分合適。

    身為穿越者,掌握的不僅是後世的現代科技,還擁有幾百年來人類社會所凝聚起來的先進理念。有時候這樣的理念比至於科技更能發揮出作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