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闖王李自成新傳

草原爭霸 第三十八章 緬甸 文 / 老茅

    這又是一天的朝會,眾臣跪拜完後,李娃剛說完有事啟奏,無事退朝的話,趙良極從人群中閃了出來,大聲道:「臣有事啟奏萬歲,今年的新科舉子名單禮部已列好,請萬歲過目。」

    李鴻基一喜:「這麼快就好了,呈上來。」

    「是。」趙良極上前數步,將早已準備好的名單交到走去的侍衛手中,李鴻基從侍衛手中接過名單,先從上看起,頭名狀元赫然列著張文熙的名字。

    對於這個昔日曾在城隍廟見過一面的士子,李鴻基早已忘得一乾二淨,也沒有多大反應,他要找的是黃宗羲,此次共二百二十一名士子,原則上只要通過會試,就不會刷下來,最差也會列在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李鴻基先從一甲看起,一甲三人,狀元、榜眼、探花並沒有黃宗羲的名字,二甲共七十二人,李鴻基從頭到尾看了一遍,二甲也沒有找到黃宗羲的名字,李鴻基大感奇怪,記得黃宗羲會試時是排在第四,殿試雖然有相差,按理也不會到連二甲也進不了。

    二甲進士出身和三甲賜同進士出身雖然是一字之差,中間的區別其實很大,無論是起點還是陞遷,進士出身都要佔據較大的優勢,同為平級官員,如果論起出身,同進士出身也比進士出身矮上一頭。

    李鴻基只好在三甲裡面找,才在最後幾名內找到黃宗羲地名字。李鴻基心裡雖然奇怪,但在朝堂上也不好向趙良極詢問詳情,只好將名單擱下。笑道:「愛卿辛苦了,先退下吧,朕要回去再仔細看看。」

    趙良極卻沒有退下去:「回稟萬歲。臣還有事向萬歲啟奏。」

    「愛卿請講。」

    「回萬歲。禮部接到緬甸和安南鄭氏使者的要求。他們一直想面見萬歲,請萬歲批准。」

    李鴻基皺了一下眉,自從去年年底答應鄭氏出兵剿滅張獻忠後,由南方軍團副軍團長李萬成率二萬兵馬進入安南,開頭唐軍如破竹,將張獻忠的人馬打得節節敗退。也替鄭氏解了升龍之圍。

    鄭壯大喜之餘,也將被張獻忠佔領地靠近邊界的二十餘城統統割讓給大唐,想讓大唐一股作氣將張獻忠消滅,李萬成借口過年停止了兵勢。哪知這一過就是大半年也沒有見唐軍再動一動。

    安南鄭氏多次催促唐軍進軍,李萬成就是不允,國王鄭壯只得親率大軍二十萬向張獻忠進攻,只是張獻忠對上唐軍時一敗塗地,對上安南軍卻是游刃有餘,鄭壯的軍隊被打得大敗,二十萬大軍丟掉了一半,只得淒淒慘慘地退回升龍。

    張獻忠若不是顧及到唐軍存在,很可能乘機一鼓作氣重新圍攻升龍,鄭壯只得重新請求唐軍進軍,見李萬成不應,又派出使者趕到長安,想求見皇帝,讓皇帝下令前方進軍。

    李鴻基當然知道安南使者地來意,如今唐軍該佔地地已經佔了,每月按兵不動,還能從安南伸手索要十五萬兩銀子的餉銀,如今總共得到了近一百五十萬兩銀子,使朝庭的財政大大寬余了一筆,大唐上下都心照不宣,又如何肯重新進軍,將張獻忠滅了。

    唐軍一直推三阻四,所用的借口也都用盡,如果接見安南使者,使者再提請求就不好當面拒絕,李鴻基身為皇帝,面子還是要顧得,乾脆,眼不見為妙,趙可在長安等了大半年到底也沒有見到大唐皇帝。

    往日趙可的求見禮部都不與理會,只是這次與緬甸使者同時求見,禮部卻不能作主,只得上報與皇帝,請求皇帝定奪。

    此時緬甸正處於東吁王朝重新恢復時期,公元13世紀末,緬甸輝煌一時的蒲甘王朝滅亡,此後緬甸進入大分裂時期。緬甸北部形成撣族統治地以阿瓦城(曼德勒附近)為中心的阿瓦王朝,而南部則形成孟族統治的以白古(今勃固)為中心的白古王朝。

    從1386年到1425年,兩國不斷發生衝突,史稱「四十年戰爭」。除了這兩個大國之外,尚有東吁、木邦、孟養、孟密、阿拉乾等國,其中尤以緬族地東吁最強。

    撣族統治阿瓦後,緬族不堪忍受其壓迫,紛紛移居東吁。四十年戰爭時,東吁遠離戰區,未遭戰爭破壞,成為緬族逃避戰爭和災荒的避難所,因而人口不斷增多。於是,他們在緬甸大地上展開激烈的抗爭。同樣,北方的孟養和木邦也趁阿瓦參與緬甸內戰而實力削弱時發展自己的勢力,一場更大的變革正要在緬甸大地上發生。

    1527年孟養國主思陸的兒子思倫聯合木邦國主罕烈以及孟密國攻佔阿瓦城,殺死阿瓦王莽紀歲(瑞難喬信)及其妻子兒女,立其一族莽卜信為阿瓦國王,三國分佔了阿瓦的土地。

    1531年,年僅15歲的莽瑞體(緬名德林瑞體)在東吁繼位,從此緬甸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創建,史稱東吁王朝。莽瑞體的父親明吉瑜娶了阿瓦國王的女兒進行政治聯姻,從而獲得皎克西的「糧倉」作為嫁妝,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又與強大的白古王朝結盟,牽制住阿瓦王朝的進犯。

    正當阿瓦王朝和白古王朝互相火並、兩敗俱傷時,東吁卻在養精蓄銳,集結力量。莽瑞體在加冕前必須參加貫耳儀式和入教儀式,為了彰顯自己的威名,莽瑞體決心在緬甸的四大聖地瑞穆陶寶塔舉行儀式。

    這座寶塔位於緬甸霸主白古王朝的都城邊,莽瑞體挑選五百名精銳騎兵,自己一馬當先,乘黑夜進入敵人的領土,日出時就到了瑞穆陶。

    城中的孟人以為這些騎兵是一支入侵軍隊地先頭部隊。急忙關上城門而徒守城內,喪失了寶貴的時間。當他們得知瑞穆陶寶塔內只有五百緬人士兵時,立刻衝出城外。包圍了這所寺廟。

    此時貫耳儀式即將結束,王宮的占星家正在為莽瑞體貫耳。哨兵急報時,莽瑞體卻平靜地說:「穿好耳孔。我地耳朵比孟人更重要。」儀式一結束。莽瑞體即率騎兵衝出孟軍包圍。孟軍居然沒有一個敢去攔截。

    莽瑞體勝利歸來,他的英勇事跡傳遍全國,緬人振奮,撣人和孟人則聞之膽寒。這次特殊的貫耳儀式使年輕地莽瑞體和東吁王朝聲威大振。

    此後莽瑞體先向南方發展,與泰國北部地蘭那泰王國(明朝稱為八百宣慰司)之間發生戰爭,奪下其部分領土。並逼迫蘭那泰向其臣服,又乘南方白古王朝發生內訌,白古王室兄弟爭立時,莽瑞體伺機予以和解。

    得到雙方割讓地大量土地。不過,莽瑞體並沒有滿足,最後白古王朝兩兄弟都被莽瑞體先後攻滅,莽瑞體完成了對緬甸南方的統一。

    控制了緬甸南部後,莽瑞體將視線轉向北方,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莽瑞體推行了團結孟族的政策,使孟族將士為其所用,並僱傭有近代武器和戰艦的葡萄牙士兵七百人,正當莽瑞體的力量如日中天,1544年阿瓦國王康孟聯合錫泊、蠻莫、孟養、孟密、孟乃、洋檜組成了七個國家(土司)地龐大軍團,試圖奪取卑謬。

    莽瑞體派出乳母之子莽應龍應戰,莽應龍指揮高超,輕鬆戰勝了強大的七國聯軍,取得史稱「七國之戰」的勝利。,跳年,莽瑞體用孟族和緬族兩種儀式在卑謬城舉行加冕典禮,自稱為上下緬甸之王,標誌著莽瑞體的事業到達了頂峰。

    1548年底,莽瑞體要求逵羅(泰國)進貢一頭白象遭到拒絕,率軍三十萬以上從三塔徑大舉入侵逵羅,從而拉開了直到19世紀初才結束地曠日持久的泰緬戰爭之序幕,莽瑞體的大軍很快包圍了遣羅首都阿瑜陀耶,莽瑞體雖然有四百名葡萄牙人僱傭軍,只是阿瑜陀耶城中站在逞羅一方的葡萄牙人則更達到1000人。久攻不下之後,莽瑞體決定有條不紊地撤退。

    從逞羅退兵後不久,莽瑞體步入了晚年。他沉浸在飲酒和遊獵之中,完全喪失了之前近20年的霸氣。三年後被人刺殺,被莽瑞體滅掉的白古王朝重新復位。

    莽瑞體被刺殺後,東吁王朝四分五裂,莽瑞體的繼任者莽應龍,僅有一支紀律嚴明的軍隊而已,卻不曾控制一個堡壘,強大一時的東吁王朝一不小心就要覆滅,莽應龍率領他的軍隊用不著了二年內重又將緬人團結起來,四年後將復辟的白古王朝滅亡,東吁王朝重新恢復了強盛時期。

    此後莽應龍東征西戰,並多次挑釁當時的大明朝庭,幾次想侵入大明內地,不過都沒有得逞,1581年,莽應龍去世。

    莽應龍在位末年,緬甸的國土已經空前遼闊,東到老撾的林城(即萬象),西到印度的曼尼普爾,南到印度洋海岸,北到現中緬邊境的九個撣族土邦,佔據了大半個中南半島,將明朝在北緬的所有力量都撥除,成就了緬甸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

    莽應龍死後,他的兒子莽應裡繼位,1582年冬,莽應裡得到從雲南叛逃的漢奸岳鳳勸說,鼓動他侵入明朝,完成父親沒有完成的偉業,於是莽應裡派遣士卒戰象數十萬,多路出兵攻打雲南。

    明朝方才醒悟,開始調集各處將領和兵馬與緬軍決戰。當時的黔國公沐昌祚帶兵移駐洱海,雲南巡撫劉世曾也率軍移駐楚雄,迅速徵調漢人和當地土駐軍隊數萬,對緬軍進行會戰,取得了全面的勝利。

    1583年,明軍大將劉綎、鄧子龍等將領又率兵從隴川、孟密出發,一直攻打到阿瓦城,緬將猛勺向明軍投降,猛勺是莽應裡的叔父。原來鎮守隴川、孟養、蠻莫等地的緬將,全部潰退,岳鳳和他的兒子後來也都被處死。

    莽應裡在對明朝的戰爭中遇到了較大的挫折,緊接著內部也出現了不穩定的跡象。他的叔父猛勺野心膨脹,試圖串通兩位王兄卑謬侯、東吁侯發動叛亂以奪取莽應裡的王位,莽應裡得到消息後,輕易粉碎了這一次動亂,猛勺失敗後也在流亡明朝時死去。

    但莽應裡並沒有接受教訓,開始了年年征戰的生涯,分別發起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第五次北進,均被明軍聯合各屬國擊敗而告終。

    連年征戰失敗後,東吁王朝已經失去了輝煌,莽應裡也沒有再對外發動戰爭,只能自保於都城之內,卑謬、阿瓦、清邁等地相繼宣佈獨立,1599年,莽應裡的衛隊也拋棄了這位可憐的國王,莽應裡被他的堂弟東吁侯殺害。

    莽應裡的衰敗並沒有使東吁王朝最終滅亡。莽應龍的幼子良淵王(1600-1605在位)挽救了這一頹勢,佔領以阿瓦為中心的「糧倉」地區,保住了上緬甸半壁河山,史稱良淵時期。

    繼其王位的阿那畢隆(1605-1628在位)又光復了下緬甸的所有失地,1613年收復了被葡人佔領的沙廉,把葡萄牙人驅逐出緬甸,從而再次完成了緬甸的統一。

    繼阿那畢隆之後的緬甸國王為他隆,阿那他隆執政時,擯棄了勞民傷財的對外擴張戰爭,恢復了向明王朝進貢,並致力於國內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分配土地給無地農民.1638年,他還進行一次全國性普查,編製了各地戶口、耕地面積、產量和稅賦情況的調查統計,作為徵稅和徵調勞役的依據。

    他隆的努力,使得東吁王朝重新變得國富民強,只是桂王率殘明勢力進入緬甸後,緬甸一下子處於艱難的抉擇中,一方面是中原新朝強大的軍事壓力,一方面是昔日宗主國最後繼承人,最主要的這個繼承人還有很大的力量,一旦處理不好,緬甸就有亡國之危。

    如果桂王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當然很好辦,將他們統統送給大唐就是,事實上緬甸也確實派兵對桂王進攻,只是桂王的這支部隊手上的火器比葡萄牙人更犀利,緬甸雖然取得幾次勝利,但最後都被明軍裝備的火器部隊打退。

    對於緬甸的明軍殘餘勢力,大唐上下當然也很是關注,聽到緬甸使者求見,皇帝考慮了一下,還是點頭:「如此,宣他們進見好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