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闖王李自成新傳

草原爭霸 第十八章 北方來人 文 / 老茅

    這次軍隊改動如此之大,尤其是身為軍中唯一侯爵的高立功,他的東北軍團實力減少最大,而且一直是他部下的高傑與劉宗敏兩人還被調開,另外換了任繼榮、劉希元兩人擔任副軍團長,不免讓人私下嘀咕,是否皇帝是高家有了防備。

    但接下來高一功出任西北軍團長,卻又讓所有人打消了疑問,西北軍團比以前的實力還有所增加,帝國的野戰軍團等於有四成握在高家兩兄弟手中,看來皇帝對於自己的妻兄還是信任有加,調換高傑與劉宗敏兩人只不過正常換防而已。

    軍隊之後,就是官吏的整改,朝庭決定在蒙古大草原上設立漠北省,在北京之外的整個遼東設東北省,加上又將湖廣拆分成湖南、湖北,行政區比大明多了三省,而且在縣以下又增加了鄉一級,使之大唐的官吏比之大明不可避免的增加了許多。

    崇禎時全國的官吏統計只有二萬多人,而到了新唐二年,大唐的官吏已經有五萬多人,幾乎是翻了一倍,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增加,預計補齊所有的職位,大唐的官吏人數將會達到十萬人。

    官員的增加相對於讀書人來講當然是好事,周鳳梧等人雖然擔心大唐會重現宋朝的冗官冗員情況,但明朝官員太少也是一個事實,近二億的人口才有二萬多官吏,使之基層的權力幾乎大半掌握在當地的豪門手中。

    這種現象導至許多下級官員無論是收取賦稅還是派遣搖役。沒有當地豪強地簡直不能進行,不得已還要委託他們來經手:.,可想而知。官府的賦稅經他們一道手會舌去多少,崇禎年間的農民起義有一大部分是由於壕強地逼迫而不是官府的逼迫。

    有這樣一層顧慮官員的增加也就是順理成章之事,何況誰敢強烈反對。如果傳了出來。恐怕就會成為讀書人地公敵。

    唐軍一方面增加了官員。另一方面官員地待遇又大幅度地增加,朝庭對官員俸祿的支出也是大幅度上升。

    新唐二年,大唐五萬官吏預計的俸祿支出將會達到驚人的二千三百萬銀圓,平均每人的俸祿有四百六十銀圓,合銀二百三十兩,是前明一個縣令新俸的五倍。足夠瞻養一個十幾人地中等人家。不過,既然薪俸如此之高,那象前明的什麼冰敬,炭敬、節敬、火耗就統統取消了。

    大唐的新俸能有如此之高。那是因為比起前明來並沒有數十萬宗室需要供養,只是除掉養軍,養官,大唐看似天文數字的一億銀圓賦稅已去掉了七千四百萬,除掉用來修鐵路地一千萬,教育支出的三百萬,實際上只還有一千三百萬可以支配。

    這些錢有一千萬銀圓要供給皇室用度,大唐以前並無內庫與國庫之分,以前皇帝用度都是向戶部直接支取,可以說皇帝無內庫,也可以說皇帝把國庫當成了內庫。

    這種現象其實很不好,如果皇帝節儉,那當然是好事,朝庭可以把多餘的財力投入了各項有利於國家發展的地方去。

    但萬一換了一個奢侈的皇帝,那國庫就要遭殃了,而且皇帝的權利如果沒有限制的話,十有**會是奢侈而不是節斂,李鴻基想想還是把內庫和國庫分開為好,所以他直接作出規定,國庫收入的一成作為皇室可以支配的收入,如果國庫收入增長,那麼皇室的收入也會增加,反之,如果國庫收入減少,皇室的收入一樣減少。

    這一成的收入皇帝首先要供養三萬近衛軍,還需要供養情報部門,剩下的才是皇室自由用度,近衛軍的待遇比野戰軍還有好上幾分,普通士兵的軍餉每月達到了十塊銀圓,預計三萬近衛軍每年的經費將要花掉五百萬銀圓,而情報部門皇帝從不讓別人插手,除了賀珍,賀景兩人,誰也不知道皇帝每年會花費多少錢。

    文官們對皇帝堅持要自己的名義發給近衛軍軍費有點難予理解,在他們看來,整個帝國都是皇帝所有,又何必給近衛軍的軍費單獨列算,在李鴻基看來,此舉卻是再明白不過,近衛軍只是作為保護皇帝的私軍,既然如此,自然是要由皇帝來發給軍費。

    至於情報部,李鴻基為了不使自己成為前明皇帝一樣,成為一個聾子、瞎子,只是高高在上的一個擺設,更是必須要單獨批給經費,只有經費獨立了,情報部才能真正獨立於官員的系統之外,使之不會與官員勾結欺上瞞下。

    情報部們以前的主要責任是獲取情報,而賀珍的手下以前還兼任了走私,策反等重任,因此情報部門也有不小的武力,唐軍統一全國後,除了對周邊國家的監視外,賀珍以前建立的情報網就成了針對內部了,這和賀景的職責構成了重疊,為了避免自己內部的爭鬥,李鴻基將他全部劃成了賀景的手下。

    這樣一來,賀景的手下也有不小的武力,李鴻基新賦予了他們對於官員貪污,亂權等犯罪行為監督,糾正的權力,不過為了防止情報部們權力過大,李鴻基還是另作了措施,如果有朝庭五品以上官員犯罪,情報部沒有單獨辦案的權力,必須在刑部官員的監督下進行。

    皇帝雖然有一千萬銀圓的支配權,但除掉近衛軍和情報部的經費,可以說最多只會剩下二百來萬的經費,這個數目看似相對於前明皇帝來講太少,但前明皇帝要養后妃,宮女,太監近十萬人,而大唐皇帝的整個後宮加上侍衛人員才一千多人,可以說基本上還是很寬余。

    不過,大臣們對這點也無話可說,皇帝只佔國庫收入的一成。而以前大明皇帝地內庫收入至少要占三四成,甚至萬歷時內庫的收入比國庫還高,大明皇帝用錢養太監、宮女。而大唐皇帝則用錢養自己的近衛軍,情部報,就此作為定例也是國家之幸事。

    最後只剩下三百萬銀圓。這些錢朝庭將用於興修水利,道路,救濟災民等事項上,可以說日子還是過得緊巴巴地,好在工部的經費已經提前幾年撥付,否則光工部一年投入到研究的錢就不下五百萬銀圓,無論如何也不夠。

    不過,如果有突發事件如大災。戰爭,唐軍還是有方案應對,唐軍在滅明前有將近三千萬兩銀子結餘,滅明時又收剿地不少財物。唐軍地盈餘已達到了四千三百萬銀,加上歷年來收剿各個番王和皇宮中地各種珍寶,如果變賣,換成數億兩銀子也不成問題,當然,前題是能夠變賣出去。

    即使一件不變賣,皇帝也能讓四千三百萬兩的白銀鑄成近億銀圓的錢財,足夠應付任何危急,這只是年如此緊張而已,大唐的財力會一年比一年寬鬆,到了明年,預計將會有一千萬銀圓以上的錢用於興修水利、道路、救濟災民等事項上。後年,財政的盈餘將會達到二千萬銀圓。

    五年計劃地通過,各地向上了發條般忙碌起來,而李鴻基反而輕鬆下來,每天多在宮中陪著妃嬪,也常常帶著兩個兒子一起玩耍。

    李慧梅已出在兩年前出嫁,夫婿是近衛軍中的一個驍騎少校名叫張定,當時都是皇后高桂英一手操辦,李鴻基尚在外地打仗。

    回來後,李鴻基也召見過張定數次,張定曾在商洛軍事學校讀過書,算是皇帝第三期的門生,是個很優秀的年輕人,李鴻基對他還是很滿意。

    不過,李慧梅出嫁後,李鴻基更希望有自己地女兒,對於皇帝好不容易待在宮中,後宮中的嬪妃無不希望借此機會趕快懷上皇帝的子嗣,宮中的一些姿色艷麗的女子也想藉著機會飛上枝頭,變著法希望能夠引起皇帝的注意。

    大事已成,李鴻基放下心事,倒是頗享受了一段時間的艷福,劉秀秀總算也得到了皇帝的寵愛,被封為修儀,擠入了九嬪中,李鴻基又連著冊封了兩位妃子,都是由宮中的女官提升上來。

    這些本都是皇帝的家事,大臣們卻總認為皇帝女人太少,就會導致子嗣太少,一個王朝若是沒有優秀的繼承人,就會不穩,對於皇帝肯新納妃子,禮部官員是欣喜若狂,趙良極連忙上書,表示天下已定,希望皇帝恢復前明的選秀制度,讓更多的民間女子能夠進入皇宮,為皇室開枝散葉。

    李鴻基沒想到自己偶爾荒唐會惹來這樣的麻煩,對他來說,現在的后妃達到了十一人已是太多,對於和自己肌膚之親的女子,李鴻基實在做不到完全泠漠無情,可是要過問就要投入感情,他又如何有這麼多的精力,雖然避免不了貪新鮮,但想到新鮮過後就要毀了一個女子一生,李鴻基還是只得克制自己。拒絕了趙良極的建議,並對宮中的女子也保持一定的距離。

    眨眼間已經到了新唐二年的九月份了,漢蒙城已經建好了四年,這個唐軍最北端的城市由原先的二千人不到,慢慢的熱鬧起來,如今城中的常住人口已超到了一萬人,他們有一部分是從山西、甘肅等窮地自願遷移過來的貧民,有一部分是朝庭發配過來的罪犯,當然,還有一部分是附近的牧民。

    但無論是遷移過來的漢民,發配過來的罪民,還是本地的牧民,他們現在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那就是漢蒙城的居民。

    現在正是秋高馬肥,稻穀飄香的季節,所有的居民都興高采烈,這又是一個豐收的年景,張老六站在自己的稻田里,笑瞇瞇的望著眼前金黃黃的稻穀,忍不住低下了頭,用力的聞著谷香。

    再過個數日就可以收割了,眼前有四十多畝地全是張老六的,至少可以打下一百五十多石稻穀,朝庭答應開墾的田地,十年內全部免稅,算下來除了全家十口人的口糧,今年至少可以賣出一百二十石稻穀。

    據說在陝西,一石糧食可以賣上十個大錢,而這裡只能賣上四個大錢加五個銅子,不過,如果將剩餘的糧食全部賣掉,一石是四個大錢加五個銅子,那十石就是四十五個大錢,五十個大錢能換一個銀幣,一百二十石糧食能換不少銀幣吧。

    張老六板著指頭算了半天,也沒有算清到底能換上多少銀幣,算了,回去再問問黃秀才,他算帳可是好手。

    去年的糧食產量沒有這麼多,除去剩下的賣了五個銀幣三十一個大錢,銀幣可是好東西啊,在這裡,兩個銀幣就能買到一頭牛。

    當初來這裡時,每人向朝庭借貸了五石糧食,加上農具,耕牛都是朝庭給的,許多人都忐忑不安,不知什麼時候才能還清朝庭的債務,哪知第二年一豐收,不但債務全部還清,每家還都吃上了香噴噴的白米飯。

    張老六趕緊請黃秀才寫信發給老家,叫鄉親們都過來,不要還留在山西這個窮地,許多人還不相信,啥時候農民也能每頓吃個白米飯,還有肉有魚的日子,在山西,財主的日子也不過如此吧。

    張老六對不相信自己的人深為痛恨,他們懂什麼,山西旱的要死,地少人多,當然是吃不飽。而這裡地多人少,每年四季河流從來沒有斷過。

    這條河據說叫圖拉河,裡面的魚肥得很,要吃魚下去撈就是。至於肉,蒙古人的羊多的是,一石稻穀就能換上一頭肥羊,咋就不能吃肉,相信自己的來到這裡都過上了好日子,不相信自己,還不相信朝庭的就讓他們繼續在老家受窮吧。

    張老六感到自己有幾分幸災惹禍的感覺,自己分了數幾百畝地,如果都能開墾出來,那日子更是沒得說,明年加把勁,再多開一點地出來,正當張老六沉靜在一片喜悅中時,遠處傳來了一股巨大的響聲將他驚醒,他抬頭看去,不由呆了。

    前面數十里處像是飄來一片巨大的黑雲,馬蹄聲更是像要將整個大地振動,他想都沒有想,暗罵一聲:「該死,是北面過來的蒙古人。」

    他轉身就向城中奔去,得趕快告訴城主大人才對,若不將這些強盜一樣的蒙古人趕跑,今年的收成說不定就要讓他們毀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