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闖王李自成新傳

草原爭霸 第十三章 人的需求 文 / 老茅

    到了後期,土地集中在少數人的手裡,大多數人只能靠給人做佃戶過活,受著雙重壓迫,豐年也要挖野菜、樹葉充飢,一遇災年連野菜、樹葉、這些東西也沒有吃的時候,便揭竿而起,剛剛過去的大明正是活生生的例子。

    以前的王朝都用土地來束縛農民,認為只要人員流動便是大亂,這種情況到了大明用到了極致,朱元璋發明了路引,若無功名的人員遠離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當地衙門發給證明,若無「路引「或與之不符者,是要依律治罪。

    「路引」的發明,並不能保障一個王朝的一直延續下去,到了明末,照樣是天下大亂,眼下李鴻基要讓宋應星研究耕田、播種、收割的機器,無疑會大大加快土地的兼併,以前數百數的王朝說不定數十年就要演一遍,難怪宋獻策說得如此嚴重。

    沒有見到工業化,他們當然不會想到工業化後的社會分工會有多少,如果一個社會的大多數人永遠束縛在土地上,這個社會就永遠不會有進步。

    「愛卿多慮了。」李鴻基只能耐心的解釋道:「沒有土地的農民完全可以做其他事情,從西安到商洛的鐵路花了十萬人兩年的時間,朕以後要在全國鋪上鐵路,那得有多少個十萬人花上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時間,如果大家都只能一年四季呆在田里,朕到哪裡找這麼多人修鐵路。何況南方雖然地少人多,但看看朝庭地西北,東北。那裡有多少人?一人分上一千畝地也是綽綽有餘,如果沒有機器,那些地方又怎能發展。有了機器。一人耕上數百畝地口不出數年,整個東西北都會成為朝庭的糧倉,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朕又會怕什麼天下大亂。」

    皇帝的話頓時讓不少人面色和緩下來,宋獻策臉上顯現出一種苦惱地情形。皇帝的話不無道理,但他卻不可能放下自己的擔心。

    李鴻基拍了拍宋獻策地肩膀:「愛卿可以慢慢想,反正這些東西要研究出來也不是一年二年地事,到時完全可以先在北方試用。若真會發生愛卿所說地事,再停下來就是。」

    宋獻策心中苦笑,如果讓人嘗到了這種機器的甜頭,又豈是說停就停的,無奈他此時腦中已是糊塗,反來覆去考慮皇帝剛才所說是否可行,越想越覺得自己想不通,只能無奈點頭。

    宋獻策還是勸道:「皇上,微臣才智有限,不能推出以後的情景,不過,此物關係太過重大,還沒有研究之前還請皇上千萬下令保密,否則臣怕引起民間的動盪。」

    宋應星鬆了一口氣,剛才他差點被宋獻策的話嚇死,連忙也勸道:「侍中大人所說有理,臣也認為暫時保密為好。」

    李鴻基沒有回答,反而向袁宗第詢問道:「袁愛卿,你告訴朕,工部在陝西現在有多少人做工?」

    袁宗第算了一下道:「回皇上,工部在陝西共有鋼鐵廠、紡織廠、棉衣廠、醫藥廠、採石廠、兵器廠、火藥廠等總共七百五十一家,使用人員三十一萬有餘,如果包括各個礦井人員和築路人員則超過七十萬人有餘,另外工部在其他各省也陸續建起了工場,各省加起來估計總共不不下一百萬人。」

    李鴻基嘿嘿一笑:「宋愛卿,你聽聽,陝西目前就有七十餘萬人做工過活,如果包括他地家屬那就要達數百萬人,朕以後要大修鐵路,築路人員恐怕就不下百萬,加上那些鋼鐵廠、紡織廠、棉衣廠、採石廠、火藥廠擴建所需的人力,更是數倍於此,有多少失地的農民都可以找到工作,何況鐵路一通,能產生多少個職位,宋愛卿可否算清?」

    宋獻策搖了搖頭,心中一片茫然,自己身為侍中,執掌著相當於前朝內閣的大權,自以為精研治國之術,沒想到今天皇帝提出來地問題一個也沒有弄懂。

    其他人更是聽得雲裡霧裡,李鴻基當然不奢望他們一次就能聽懂,只是他們能夠不反對就行了:「所以各位愛卿完全不用擔心什麼此物一出,天下大亂。有了此物天下只能越來越穩定。」

    高立功卻根本沒有宋獻策那麼多的顧忌,整個北方可耕之地不下億畝,缺少的就是人,如果靠人去開墾,數百年也開墾不出來,有了機器,北方只要百萬人,耕種的田地就能超過全國,對皇帝的話大為贊同:「萬歲所說在理,北方可是極需人口。」他又補充一句,「當然機器更需要。」

    高立功的話讓眾人都笑了起來,一掃大家剛才的憂慮,而高傑、李萬成等人更是想到了其他方面,有了糧食,有了充足的人口,當然可以大量徵兵,到時嫌地方小,打出去就是,反正天下除了中原,還有那麼多的地方。

    李鴻基等大家笑完,才道:「當然,侍中大人和宋院長所說也不無道理,此物沒出來之前該保密還是要保密,今天所說之事,大家不可胡亂洩密,以免惹起不必要的麻煩。」

    眾人都是一凜:「臣等遵旨。」

    參觀完宋應星那裡,皇帝又帶著一行人到其他各個研究所參觀,勉勵了眾人一番,在上午就結束了對商洛的參觀,到了下午三時左右,皇帝和一眾大臣就要乘火車返回西安。

    李鴻基在離開商洛之前,下達了對商洛研究人員的封賞,孫元化作為商洛科學院的院長,唐軍中的每一樣研究幾乎都付出了他的心力,這次又研發出了火車,功不可沒,皇帝下令封為宜君侯,封地四萬五千頃,年俸九千銀元。和馬維興並列,僅在周鳳梧之下。

    若是沒有參觀完商洛。沒有乘坐過火車,皇帝直接對孫元化如此封賞,肯定會有許多人不服。此時眾人聽到孫元化封侯,更多地只是流露出羨慕之色。卻無一人反對。

    孫元化一直呆在實驗室裡,他還讓王夫之安排人員對非實驗室的人員一律擋駕。傳旨的侍衛都差點進不去。好在王夫之安排地人員不敢真得阻擋欽差。

    聖旨才發到孫元化手中,孫元化接到皇帝的封賞顯得頗為扭捏,推遲了幾下才接受下來。

    孫元化之後就是宋應星,宋應星封為延川侯,封地四萬頃,年俸九千銀元。方以智被封為韓城伯,封地三萬頃,年俸八千銀元,孫幼蘩封為誠意伯。封地三萬頃,年俸八千銀元。

    以下商洛科學院中還有封賞為子爵、男爵的共有十餘人,孫和鼎和孫和京兩人也分別封了爵位,一下子孫家成為大唐爵位最多之人,如果連袁宗第也算上,共有一侯、二伯、三男爵。

    方以智才知道皇帝對他所說地讓他風風光光回家是何意,原來竟然是封他為伯爵,要是大明還在,他用盡一生精力也未必能夠封為伯爵,能衣錦還鄉是每個人地平生所願,剎那間,方以智對皇帝地關心也有幾分感動。

    封賞完畢,李鴻基就帶著一行人上了火車,眾人是第二次坐火車,沒有了次的興奮和好奇,上了火車就坐了下來,彼此談笑著這兩日在商洛的見聞,火車在天黑前剛好平穩的回到了西安。

    第二天,皇帝就打發周鳳梧、顧君恩、洪承疇等沒有跟隨皇帝一起到商洛的重臣乘火車到商洛考察。等周鳳梧他們回來後,李鴻基將周鳳梧、顧君恩、宋獻策三人召集起來,含笑的問著他們三人:「諸位愛卿都到商洛看過,不過各位有何感想。」

    三人互相交換了一下眼色,周鳳梧首先發言道:「回皇上,臣等大開眼界,許多事物都是聞所未聞。不過……」

    李鴻基見周鳳梧吞吞吐吐,奇道:「不過什麼?有卿有話請講。」

    周鳳梧道:「臣也說不上,只是感覺日後真如皇上所說地發展,民心將會大變,先賢所說的民各安其命將不再出現,反而是人人陷入追求金錢財富之中不可自撥。」

    李鴻基默然,社會的發展肯定會打破百姓純樸的思想,像以前地雞犬相聞,老死不往來的情況不會再有。

    宋獻策也道:「商洛的各種研究,想的都是如何用機器代替人力,若是一一實現,臣怕以後百姓再也不用做事即可坐亨其成,人若得閒,則容易胡思亂想,人心思變,朝庭再難予教化。」

    子曰有教無類,又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教育從來就是貴族的專利,所謂上品無寒門,而隋首開科舉之後,寒門子弟才有擠身於朝堂之列的機會,卻遠沒有達到有教無類。

    而下一句更是被竄改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明顯和孔子的思想相駁,卻被後世的朝庭奉為金科玉律,天子牧民,即然是放牧,自然不用告之羊群太多東西。

    而一旦火車通向全國,機器大量應用,土地再也不是百姓的束縛,朝庭要想輕易控制百姓的思想就成為不現實之事。

    正是有上面的考慮,眼前的三個重臣非但沒有李鴻基所預料的信心百倍,反而是顯得憂心仲仲,李鴻基卻清楚,以後的發展是不可逆轉,自己如果要阻止那就只能落在別人後面,落後就要挨打,那反過來說是不是先進就可以打別人。

    李鴻基自嘲著笑了起來,三人都愣了一下,顧君恩開口道:「皇上為何發笑?」

    李鴻基道:「三位愛卿可知道人有五種需求?」

    三人同時搖頭,李鴻基將後世馬斯洛提出了箸名的五種需求理論提出來:「種首先是生存需求,活著就是生存,人活著,需要呼吸、吃飯、生育、看、聽以及感覺,第二種就是安全需求,百姓希望自己不受威脅不被傷害,只要朝庭能滿足這兩種需求,一個王朝就能延續下去,這兩種需求稱為基本需求。」

    周鳳梧、宋獻策、顧君恩聽是緩緩點頭,這兩種需求簡單易懂,換而言之就是要百姓有飯吃,有衣穿,沒有兵荒馬亂,吏治能夠清明,作威作福之人能夠受到朝庭律法的懲罰。

    能滿足這些要求當然是一個朝庭能夠長治久安的保證,這兩種要求恐怕只要在盛世才可得到,沒想到只是最基本的需求,而後面還有三種之多。

    三人都急盼著皇帝往下說,李鴻基不負所望:「第三種就是社交需求,人人都要有交往,要有自己的圈子,夫妻、朋友、同僚都是社交需求的體現。」

    這種需求也好理解,周鳳梧追問道:「萬歲,那第四種呢。」

    「第四種就是尊重需求,被他人尊重,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走流,沒有人不希望自己被人尊重。」

    「第五種就是自我實現需求,做自己想要做的事,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為千古美談,就是體現了第四和第五種需求。」

    聽完皇帝所講的人的五種需求,三人心頭若有所悟,周鳳梧問道:「皇上聖明,自古人心皆然,只是皇上所說的五種需求和商洛的各種機器研發和何關朕?」

    其餘二人也目光炯炯的看著皇帝,李鴻基點頭:「當然有關聯,你們說說,有哪一個王朝能夠一直滿足百姓的前兩個需求而滅亡的。」

    中國歷代改朝換代除了宋,那一代不是伴隨著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宋不亡於農民起義,卻亡於外族入侵,自然也沒有滿足人們的安全需求,三人想了想,都是搖頭。

    宋獻策道:「臣明白了,有了火車,有了大炮,我朝可以打造出強大,快速的軍隊,有了各種農機,可以使百姓輕易吃上飽飯,滿足百姓的前二個基本需求。」

    李鴻基點頭:「這還不夠,人的**是向前的,滿足了前面二個需求,朕還需要滿足百姓後面的三個需求,使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人人都能做自己想做之事,朕不期望大唐能夠千秋萬代,只希望大唐盡可能長時間的延續下來,當然後面的三個需求一時難予做到,可能也永遠做不到,但我們要知道努力的方向,才不會茫然無措。」

    說到激動處,李鴻基不由站了起來:「這將是一個全新的世代,三位愛卿可願助朕一臂之力。」

    「願為萬歲效死。」周鳳梧三人對視了一眼,伏地而跪,這已遠遠超過聖人描給的大同世界,若真能如此,他們也必能清史留名。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