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闖王李自成新傳

草原爭霸 第二章 大將歸來 文 / 老茅

    聽到周鳳梧的提醒,李鴻基不以為然的笑了笑,李守信、李過、李雙喜三人雖然是自己的親戚,但他們的爵位都是靠自己的功勞來獲得,其他人自然不能相比。

    李鴻基並不認為把自己的親戚大封一遍才能穩固自己的皇位,恰恰相反,若只憑血緣關係,就封給一大批毫無能力之人爵位,才是對國家增加不必要的負擔,大明所以亡國,宗室太多就是一大原因,李鴻基自然不會重蹈覆澤。

    何況李鴻基雖然有李自成早期的一些記憶,但更多的是把自己當成後世之人,以前的那些親戚李鴻基也未必有多少認同感,只是顧及世人的感受,已賜給了他們不少錢財,至於其他的就不要再妄想了。

    「朕並不是漏了他們,而是朕根本沒有打算加封他們,朕打天下時,他們毫無功勞,若是只因他們是朕的親戚就加以封賞,未免對於出生入死的將士太過不公,對於國家也不是好事。」

    即然皇帝自己的親戚都不封,那皇后和貴妃的家人更是不用說,皇后還好,家中人煙稀少,兩個哥哥分別因功受封為紫陽侯、商陽伯,自然不必多說,兩位貴妃家中卻是有不少人,龍其是田貴妃家中人數更多,除了一個田虎因功封為淳化男爵外,餘者外戚皆不得封。

    聽完李鴻基的解說,周鳳梧更是不敢接受,力陳自己功勞不及高立功等將領。李鴻基笑道:「愛卿豈不聞漢高祖劉邦之狗論,卿之功不下漢之蕭何,自然可以當得功。若有人不服,朕當以此告戒。」

    狗論正是劉邦分封功臣時所說,劉邦打得天下。封官晉爵時。定蕭何為首功。

    封他為酆侯,食邑最多。許多功臣心裡憤憤不平,私下裡議論不休。他們說自己跟隨劉邦輾轉南北,身經百戰,而蕭何只不過坐在家裡發發議論,做做文字工作而已。毫無戰功,為什麼他地食邑反而比我們多呢?

    劉邦聞知此事後,就對所有功臣說:「各位知道獵狗嗎?」

    眾人都道:「知道呀!」

    劉邦道:「打獵的時候,追趕捕殺野獸兔子是狗。然而發現蹤跡並且指出野獸所在地方的是人。你們只能獲得走獸罷了,就像打獵地時候獵狗所獲得功勞一樣,至於蕭何這樣的人,他能夠發現蹤跡並且指出野獸所在的地方,他地功勞就像打獵地時候人所建立地功勞一樣。」

    劉邦說完這番話,這些鬧得最歡的功臣也不言語了。劉邦的狗論奠定了蕭何萬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崇高地位。從此蕭何可謂春風得意,人稱不倒翁。

    李鴻基以蕭何諭周鳳梧,可見周鳳梧在他心目中的看重了,宋獻策和顧君恩聽得大為羨慕,卻知自己不可能與周鳳梧相比,周鳳梧在皇帝還在金縣時就跟隨,當時李鴻基在大明的官職不過是游擊將軍,周鳳梧已是縣令,雖然職位比李鴻基低,但大明是以文統武,武將通常還要受自己低幾級地文官脅持。

    李鴻基當時毫無疑問也要受同縣的文官監視,周鳳梧卻甘做李鴻基的手下,不但對李鴻基向蒙古的走私和私擴軍隊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還親自協助李鴻基管理後勤,讓李鴻基能專心練兵,才能在後面順利地建立起商洛的基地。周鳳梧還擔任過一段時間軍官的文化老師,早期跟隨李鴻基的將領識字的功勞也有一大半要歸功於周鳳梧。

    周鳳梧再無言語,若是還要辭下去,倒是顯得虛假了,分封之事就此定了下來,三人回去之後,對各省官員告誡了一番,又聽到皇帝的封賞很快就會下來,終於眾臣停止了給皇帝上尊號的活動。

    數天之後,廣東的田見秀髮來了奏章,道葡萄牙人已屈服,唐軍開進了澳門,接管了澳門的稅權和治權,不過,澳門仍然允許葡人居住,葡人正常的貿易仍可以繼續進行。

    李鴻基接見葡使亞馬留後,就準備返回西安的事宜,並沒有把澳門的葡人放在心上,畢竟雙方實力相差大太,唐軍收回澳門也不過是舉手之勞,李鴻基沒有必要花大太的時間在澳門身上,只是澳門在另一個時空中被葡人割據了數百年之久,李鴻基還是關照了一個田見秀,一旦澳門處理完成,將快速回報。

    亞馬留從福州灰頭土臉的回到澳門後,傳達了大唐皇帝的旨意,總督馬斯卡雷尼亞斯暴跳如雷,不甘心將澳門到手的權力白白交回,還想和唐軍打上一場,逼唐軍承認他們的特權,不過,在田見秀調集了數千唐軍到金山縣,用大炮對著葡軍的軍營炮擊了數十發後,總督馬斯卡雷尼亞斯軟了下來,接受了唐軍的所有條件。

    在唐軍數十發炮彈的襲擊下,葡人已是死傷了近百人,而葡人自己的大炮卻根本打不到唐軍,巨大的實力差距讓馬斯卡雷尼亞斯看清了形勢,澳門的數千名葡軍只得放下了武器,將澳門的稅收和治安權利交給了唐軍管理,承認了大唐對澳門的絕對統治。

    看過田見秀的奏章後,李鴻基將之輕輕放了下來,歎了一口氣,澳門好收,難的是台灣,唐軍雖然組建了東海和南海兩支艦隊,無論是兵員還是火炮數量都要強於荷蘭人,但艦隊組建後,由於撤換的中下層軍官太多,並不適合馬上展開大規模的海戰,若是強行對荷蘭人進行攻擊,即使成功的收回了台灣,也必定死傷慘重。

    這些海軍的將士可是種子,李鴻基一個也捨不得傷亡,只有等那些到商洛軍校學習的軍官重返艦隊,並適應一段時間合,才可以和荷蘭人交惡。將台灣徹底收回。

    何況現在唐軍地技術發展越來越快,蒸汽機的應用也越來越成熟,火車已經在商洛跑了起來。將商洛的各個礦產區與冶煉區連接起來,大大加快了鋼鐵地製造,再過幾年。西安的鐵路就可以連接數百里。唐軍在修築鐵路時。還有餘力對艦隊改裝,等到有支帶有鐵甲的蒸汽機艦隊出現,也用不了數年時間。到時再收取台灣也不遲,反正荷蘭人已佔了台灣數十年,也不差數年地時間。

    李鴻基出外征戰了一年多地時間,攻下大明京師後。也沒有接皇后和幾位嬪妃去京師,回來時又帶回了兩個妃子,田玉珠、邢秀娘等人難免有冤言,回到西安後。李鴻基將大部分政事都交給了周鳳梧等三省首腦共同處理,自己多數時間回到後宮,難得享受了幾天清閒地日子。

    此時他的後宮已有一後高桂英,三妃:貴妃邢秀娘、淑妃田玉珠、賢妃周碧、三嬪:昭儀柳如是、昭容顧媚、昭媛田淑英,二婕妤劉秀秀、朱玉鳳。比之以前皇帝的三宮六院雖然少,但有品級之人卻有九人之多,算是已經齊備,大臣們也可以心安理得的過自己三妻四妾的日子,而不必再操心皇帝的後宮。

    田淑英本來也和柳如是一樣被封為昭儀,但回到西安,李鴻基才發現自己犯了一個大錯,妃嬪地封號不能重複,此時的禮部在趙良極的帶領下已重新抬頭,他堅持皇帝不可以帶頭破壞禮議,否則難予治理天下。

    禮法,禮法,法在禮下,唐軍的法律目前有商法、稅法、軍法,對於禮議,在沒有嚴格法律規範以前,無疑還是一個王朝統治地基礎,李鴻基如果破壞,那就是自壞根基,只好承認自己犯了錯誤,把田淑英重新封為詔媛。

    詔媛雖然也是九嬪之一,但排在昭儀、昭容之下,這讓田淑英頗為不樂,但她到底從小受到父親宮廷禮議方面的培訓,不會找皇帝吵鬧,只是那神態頗讓李鴻基內疚。

    其實以田淑英晉陞的速度已是極快,若是皇帝沒有一下子將她提為詔儀,而是由美人提為婕妤,再由婕妤提為詔媛,田淑英恐怕非但不會覺得不快,恐怕還是會滿心高興,李鴻基記起了能上不能下的道理,在給大臣們封爵的時候就故意留了國公一級不封,以便日後有大臣立下大功,無法封賞之事發生。

    李傑和李智兩人都已是三歲多了,不但能跑能走,他們的母親還分別給他們請了老師進行各方面的教導,小小年紀,儼然是一幅小大人模樣,李鴻基回來發現兩人變得如此模樣,大為心疼,將他們的老師全部趕走,帶在自己的身邊,讓他們重新享受童年的歡樂。

    李鴻基走時兩個孩子根本沒有記事,他們兩人初次見到李鴻基時,在身旁規規矩矩,一點也不感逾躍,在他們剛開始記事起,他們的母親,老師就給他們貫輸了太多對待皇帝的禮議,他們小小的年紀中,雖然完全不明白為什麼要如此做,但母親和老師的教導卻讓他們不敢違背。

    只是孩子到底是孩子,李鴻基將他們完全放開後,沒過幾天就恢復了活潑的情形,兩人不但將功課完全拋下,還可以在花園中追逐玩耍,弄得一身泥巴而不用挨母親的罵。如今在他們心目中,父親就是一個可以讓他們自由自在玩耍的好人。

    邢秀娘和田玉珠兩人雖然對李鴻基把自己兒子當一般農家孩子一樣任由他們玩耍有點不滿,不過,皇帝總是皇帝,她們從小就對兒子教育也是想得到皇帝的肯定,如果她們的教育皇帝不滿意,她們自然不會堅持下去,否則丟了李鴻基對兒子的喜愛可是得不償失。

    這天,李鴻基正在皇宮的後花園中和兩個兒子玩耍,經過十幾天的交流,李傑和李智兩人對李鴻基已不再陌生,父子三人玩得大汗淋漓,邢秀娘和田玉珠兩人在旁邊也看得笑語吟吟,賀景走了過來,道:「萬歲,高立功大將軍回來了。」

    李鴻基一愣,連忙將騎在自己脖子上的李傑放下:「哦,快請。」

    聽到自己的大哥回來了,一直不動聲色的高桂英也連忙起身:「大哥真得回來了?」

    賀景連忙回道:「稟娘娘,高大將軍已在皇宮門口。」

    高桂英顧不得客氣:「皇上,我先去看看兄長。」沒等李鴻基回答,高桂英已是一陣風似的向門口跑去。

    高立功一直在後面東征西討,高桂英已三年沒有見到她的這位親哥哥,自然是顧不得禮儀。李鴻基搖了搖頭,將李傑和李智分別交到他們的母親手裡:「你們帶他們下去吧,朕要接見高大將軍。」

    田玉珠已將心思全部放在自己的兒子身上,高立功對她並不陌生,又是皇后的至親,聽到皇帝要接見他,田玉珠不願下去,忙道:「臣妾和高大將軍也久未相見,不如陪皇上一齊見見高大將軍。」

    田玉珠不願下去,邢秀娘頓時也不願走,停了下來,李鴻基自然知道她們的小心思,苦笑一聲:「也罷,和朕一起見見也好。」

    在皇帝回西安後的一個月中,各地收到皇帝旨意的高官們都已陸續回到了西安,只等最遠的高立功,高傑他們回來時,李鴻基才能宣佈對眾臣的封賞,只是遼東太過遙遠,直到現在,高立功總算回來了。

    不但李鴻基,高桂英在等三人回來,就是基他大臣也在苦苦等待三人,只要他們回來,才會知道皇帝對自己的封賞。

    崇禎十年河南大旱,唐軍從河南移民百萬到了遼東,如今的遼東慢慢已恢復了元氣,居民人數達到了二百餘萬,糧食也可以自給。加上有數萬大軍長期在遼駐守,如今的遼東已穩如泰山,再過數年將會成為大唐的另一個糧倉。高立功、高傑、劉宗敏等人功不可沒。

    李鴻基帶著邢秀娘和田玉珠到達皇宮大門口時,高桂英已和他哥哥說了一會兒話,高立功本只比高桂英大四歲,只是經過二年北方寒風的吹礪,臉上粗獷了許多,和高桂英在一起,兩人更像是相差了十幾歲。

    李鴻基哈哈大笑:「高大哥,恭喜你歸來了。」

    見到皇帝和兩位貴妃,皇子都來到了大門口,高立功顧不得和自己的妹妹敘話,連忙跪下:「臣高立功參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鴻基連忙將高立功扶起,笑道:「你我兄弟,又何必多禮。」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