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爭霸 第三十三章玉璽風波 文 / 老茅
僥是以李鴻基的見多識廣,接到這個傳國玉璽也嚇了一大跳,這個東西從它現世以來就傳的風風雨雨,卞和被砍了兩腿,秦王願拿十五城來換,孫堅為了它心生異念,司馬家沒有了它被嘲笑為白板天子。
隋文帝滅陳,從陳後主處得傳國璽。隋朝末年,隋煬帝攜帶傳國玉璽南巡揚州,在江都被縊死,璽屬宇文化及。宇文氏兵敗,隋亡。蕭後攜太子元德攜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
唐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乃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慰。貞觀四年(公元630年),蕭後與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太宗才龍顏大悅。
唐傳二百七十餘年至昭宗。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十六年後,李存勗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又十三年後,石敬塘引契丹軍至洛陽,後唐廢帝李從珂,與曹太后、劉皇后攜傳國玉璽登玄武樓。石敬瑭陷洛陽,李從珂**,於是傳國玉璽失蹤,又成為千古疑案。
元世祖至元年間,太師國王之孫、通政院使碩得死後,妻子病重,兒子只有九歲,家境艱難,遂以家藏的一塊寶玉托御史台通事闊闊術拿到市上出售,因非尋常物制,無人敢買,後為權相伯顏命人購得。只見「乃黝玉寶符,其方四寸,螭紐交蟠,四可邊際,中洞橫竅,其篆畫作蟲鳥魚龍之狀」,經監察御史楊桓辯認,刻文為「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於是又被確認為秦璽。
元滅後此璽被元順帝帶到了漠北,朱元璋為了它,更是不惜遣徐達帶兵數十萬深入漠北,以期奪回此寶,卻莫能如願,這一千多年下來,不知有多少英雄為它折腰,又有多少人為它死於非命。
李鴻基拿著這個傳國玉璽,彷彿拿到了一個湯手山芋,這個玉璽的份量在儒家心中本身就代表天命,若此時他已統一全國,那當然好辦,群臣也必然會歌功頌德一番,但現在離統一還遠,若傳出和氏壁在自己手裡也不是是禍是福,起碼若手下都因和氏壁一定要讓他稱帝就會感到為難,若是稱帝,天無二日,就是崇禎認了,他也得馬上發兵滅了大明,可就是這三邊之地,李鴻基還缺少官員,就是打敗了朝庭,他又哪來這麼多人管理,沒有得力的官員,大亂之下不知會有多少百姓死於非命,他寧願等上一段時間,也不原馬上挑起天下大亂。
李鴻基馬上下令將消息封鎖,讓知道此事的人都嚴守秘密,可為時已晚,宋獻策雖知此事重大,但他可沒有保密的意識,他心中恐怕還恨不得把唐軍得到傳國玉璽的消息傳得越快越好,如此才能讓天下百姓知道,唐王才是天命所歸之人。他派出二千人護送這小小的一個東西,自然會讓那些人猜疑不定,許多人都已知道那就是和氏壁,等到李鴻基下令此事要嚴加保密時,西安城內已傳得風言風語,許多人得知唐王得到和氏壁都彈冠相慶。
唐軍的官員也馬上得到消息,大明一直得不到的傳國之璽如今被唐王派人奪了回來,這代表著什麼,這代表著我們大唐才是天命所歸,唐王才是真命天子,唐代明已是大勢所驅,許多原來的降官都放下了心,不是我要背叛朝庭,實仍天命如此,非人力能挽回。
就在李鴻基以為此事能壓下去時,數日之間,唐軍的道賀表紛紛上來,接下來就是勸進表,都希望唐王秉乘天命,進階帝位,否則必傷臣民之心云云,這事李鴻基就是要壓也壓不下,每個人都希望能向唐王表示忠誠,何況唐王進一步為唐帝,他們自然也可以更進一步,何樂而不為,見李鴻基不為所動,馬上又紛紛上了第二道勸進表,漸漸除了西安的官員外,其它各地的官員也得到消息,紛紛快馬加鞭送上奏章,擁護李鴻基稱帝。
李鴻基見如此,知道此事不處理這不行了,把周鳳梧,洪承疇,許鼎臣還有他的叔叔李守忠招來,垂詢此事該如何處理。
他們四人也上了勸進表,李鴻基怕他們一開口就勸李鴻基稱帝,所以等他們一進來,李鴻基就先開口道:「本王知道各位也有意讓孤王稱帝,非孤王矯情,非要推三阻四,只是此時還未到稱帝的時機,所以今天把你們叫過來,非是要勸本王接受各位的勸進,而是讓各位愛卿想出一個辦法,如何能不傷臣民的心,又能把此事盡快平定下來。」
眾人都相互望著,誰也不開口,唐王雖然說了不想稱帝,但此事還真不好開口,否則傳了出去,自己就是個反對唐王稱帝的人了,現在大夥兒都眼巴巴的指望著唐王稱帝后自己也能水漲船高,尤其是那些降官更是如此,唐王稱帝后,代表的是天命,他們也就不用愧疚,若有人斷了他們的指望,以後說不定能落下多少埋怨。
見眾人都不開口,李鴻基只好轉向李守忠,道:「李侍郎是本王親叔,那你先說說,如何可以解開這個局。」
李守忠無奈道:「唐王,此仍唐軍上下所有人的心意,若想不傷他們之心,卑職無能,想不出辦法。」
李鴻基又轉向了周鳳梧,看到李鴻基的目光,周鳳梧硬著頭皮道:「唐王,此仍天意,實不可逆行,卑職想不出辦法。」
沒想到周鳳梧也如此說,李鴻基大為失望,道:「胡扯,若得到此物的人真是天命所歸,那元順帝也不會被大明太祖趕到草原去了,得到此物的林丹也不會被皇太極擊敗,當年秦始皇一統天下,就不會有漢,唐,宋,明瞭。」
許鼎臣在旁補道:「唐王,此仍五德輪迴,始皇雖是天命所歸,但不修德政,天命也隨之轉移,才有了漢,而林丹暴虜,雖得到此寶,終不會長久,而今唐王起兵為父報仇,救三省百姓於水火,又派人尋得那高產的作物,使三省百姓不知少餓死了多少人,此仍文治,唐王的武功更勝,一舉打敗了滿蒙聯軍,大長我漢人志氣,唐王文治武功誰能相比,自然是天命所歸,所以傳國玉璽才會如此之巧的落入了唐王手中,唐王稱帝,實仍名制實歸,唐王何不順從人願,召告天下,進階帝位。」
李鴻基一聽,這個許鼎臣還真不是一般的固執,一抓住機會又要向自己勸進,對於儒家的五德輪迴,李鴻基更是懶得評說,偏偏這些都能自成體系,何況李鴻基也不能去駁倒這些東西,天命正是封建統治的基礎,沒有了這些,皇帝憑什麼要臣下來效忠,李鴻基自己以後肯定要坐上皇帝的寶座,這時候若是否定天命,以後就是自打嘴吧。
李鴻基只好撫慰道:「愛卿莫急,孤王說此時不適合稱帝,又沒有說以後不稱帝,只是我軍現才得數省之地,人口比之大明,更是只有十分之一,又是身處貧地,從起兵以來,年年征戰,不曾與民休息,實不宜立馬起兵,再起爭端。」
許鼎臣毫不領情,道:「唐王此言差已,正因為我大唐身處貧地,才更宜起兵,以期能奪得膏腴之地,作為王霸之資,我軍起兵以來,雖然連年征戰,但唐王全靠收繳那些番王,富戶之資,還有商賈所得而養軍,百姓並未受其苦,反而將全年錢糧免去,以前三邊地區多數人家無隔月之糧,而今許多人已有了隔年之糧,此時稱帝正當其時,若唐王稱帝,馬上可號令天下,推翻大明,從此讓我大唐的黑色旗幟飄揚天下。」
李鴻基哭笑不得的看著許鼎臣款款而談,以前倒是沒看出來許鼎臣是一個諍臣,重用他只是給大明的降官作個榜樣而已,現在看來,他在大明身為一省巡撫倒也有幾分本事,自己開遍已說不稱帝,卻還是被他帶到稱不稱帝的討論中。
但李鴻基已下定了決心,此時稱帝弊端太顯,而且也完全沒有必要,遂到:「好了,孤王已決定暫不稱帝,此時不是讓眾卿來討論稱不稱帝之事,而是要把此事暫時不動聲色的壓下去。」
許鼎臣只好失望的坐了下去,在坐的只有洪承疇沒有開口,眾人的目光自然都轉向了他,洪承疇剛才已考慮了半響,緩緩的道:「既然此事已傳開,已無保密的需要,唐王不如來個賞寶大會,和氏壁已流傳千年,自從石敬瑭陷洛陽,李從珂**,傳國玉璽失蹤,後世屢有假壁事件發生,此方寶壁雖然是從林丹遺孀處得來,但也不可全信,先讓眾人鑒定一下和氏壁的真偽,大家自然不再因得到了和氏壁而要唐王先稱帝,而是先要鑒定真偽。
李鴻基大喜,道:「此計大妙,好,孤王馬上就可以辦一個鑒寶大會,同時也可向大明宣揚我大唐的武功,昔日強盛一時的林丹部已被我滅,大唐再無外患,可讓崇禎不敢輕舉妄動。」
許鼎臣馬上反對,道:「唐王,此事不妥,和氏壁本為真,若是舉辦這個大會,就是真的也會讓大明說成是假的,豈不損了唐王的威名。」
李鴻基道:「是真是假,只有看過才知道,若能因和氏壁引來朝庭境內大量人才前來,孤王就是把它當成假的又何妨,等孤王真正得了天下,誰人又敢說它是假。」
除了許鼎臣,其它三人都躬身道:「唐王英明。」
許鼎臣只好閉嘴,孤掌難鳴之下,許鼎臣深知再說下去也無用,只會引起唐王的反感。那又何必。
眾人正在議論唐王什麼時候能接受大家的勸進稱帝時,突然接到了唐王的佈告,上面道:「和氏壁已流傳千年,實難分辨是真是假,唐王決定三月之後,在西安舉行鑒寶大會,邀請所有有識之士參加,不管是朝庭官員還是大野大儒,到時都可齊聚西安,事後唐王決不留難。」
佈告一出,那些勸進了人紛紛閉上了嘴吧,在和氏壁沒分出真假以前,自然不能因唐王得到了和氏壁就稱帝,不過,和氏壁來源清楚明白,大多數人都相信它是真的,只等三個月後,鑒定了真偽,再請唐王稱帝不遲。
和氏壁滿到了唐王手中,這個消息也很快傳到了大明境內,所有官員都人心浮動,暗暗自問,難道天命真歸了李自成。
崇禎得到了消息,更是眼前一黑,當初太祖為了得到和氏壁,不惜大起干戈,最終莫能如願,若是在以前,大明江山象鐵桶一盤,和氏壁自然起不了風浪,如今大明已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和氏壁一出,不知會引起多少人人心浮動。難道大明三百年的江山真要亡在聯的手裡。
崇禎本就是一個對鬼神,天命之說深信不疑之人,連他都要懷疑起來,手下的那些臣子更是一個個如喪考仳,彷彿這比唐軍擊敗了滿蒙聯軍還可怕,崇禎甚至不敢向他的臣子詢及和氏壁事宜。
唐王要在三月之後進行鑒寶大會的消息,讓崇禎彷彿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他手中暗想:「這和氏壁一定是假的,不錯,必定是假的,叛賊必是不能分辨出真偽,才有了這鑒寶大會,否則他恐怕會迫不及待的登極吧。」
崇禎連忙找來群臣相商,要讓天下臣民都知道李賊所得的和氏壁是假的,眾人聽了此事,也稍微安定了一點:「對啊,說不定這和氏壁是假的呢。」
其中溫體仁道:「皇上,如今空口無憑,朝庭就是硬說和氏壁是假,恐怕也沒有人相信,除非……」
崇禎馬上追問:「除非什麼,愛卿快快道來。」
溫體仁道:「除非我們能拿起一塊真的和氏壁來,那叛賊所得自然是假的。」
崇禎頓時洩了氣,大明立國近三百年,一直想得和氏壁而不得,此時可以上那裡找來,崇禎搖了搖頭:「此事不行,朕從哪裡找來。」
溫體仁道:「皇上,非是要找真的,只要皇上能安排人獻寶,把此事弄大,自然假的也變成真的。」
崇禎勉強展顏,道:「愛卿所說有理,此事就交由愛卿來辦。」
只是在座的大臣都深知,無論獻寶大會搞成如何,終沒有唐軍得到的和氏壁來的清楚,恐怕大多數人還是會相信唐軍的和氏壁是真的,還得找辦法來證明唐軍的和氏壁是假的才成,若要想辦法,就非得派人去參加唐軍舉行的鑒寶大會不可,眾人都為難起來。
王應熊小心的道:「皇上,叛賊說到時會選出二十一名大儒一起來鑒定,其鑒定結果既為最後結果,這二十一人由各地得高望重,有所成就人的才行,如果朝庭能夠得到十一人以上的,這和氏壁就是真的也變成假的。」
溫休仁也在旁補充道:「江南人文璀璨,大儒多在此,西北哪有人可抗衡,皇上只有選出數十人前往,那些人必會取得評判資格,到時就是真的也可以說成是假的。「
楊嗣昌道:「此事怕沒有那麼簡單,唐軍若不作防備,他們豈會舉行鑒寶大會。」
溫體仁道:「不然,按理說叛賊得到這塊和氏壁,可以說是清清楚楚,何以要舉行鑒寶大會,就是他們自己不能分辨,才要在全國找人,也好得到確認,他們必不會因此搞假,否則豈不名聲大損,弄巧成拙,這才給了我們機會。」
崇禎犯了難,這事倒是可行,這些人到了叛賊境內,就是唐軍惱羞成怒殺了他們也無所謂,但朝庭不可能要那些大儒公然到叛軍境內去吧。
溫體仁眼睛一轉,道:「此事倒也不必讓朝庭出面,和氏壁必會引得一些人心動,只要通知邊境,給那些自願去唐軍境內的大儒放行就可以了,不過,在他們去之前,必定要讓他們發誓要忠於皇上,把他們的家眷扣住,務定要他們把和氏壁說成是假的,然後再發給他們通關證,讓邊關對有通關證的大儒放行。」
崇禎點了點頭:「好吧,朕馬上發諭,讓邊關將領對持有通關證的大儒放行,只是人數是否要規定一下。」
溫體仁想了一下道:「皇上,此次不知叛賊的人選怎樣認定,若是去的太少,恐怕馬上就會引起懷疑,不如不定為好。」
崇禎遲疑起來,若是因為此事讓太多人前去,到時讓唐軍扣住,豈不得不償失。但又想起叛賊因名聲恐怕不會作出此等事情,何況只要他們能忠於皇帝,扣下又如何,叛賊也不敢任用吧。他終於下定了決心:「好,就按此議辦理。」
眾人一起躬身:「皇上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