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一個人的甲午

小說博覽 第十一章 迷霧中的開始(二) 文 / 麵條2008

    剛過,朝廷中便傳出了皇上欲求朝政變革的消息。一連三日召見軍機處軍機大臣議事,接著便是朝會召集六部、九卿會同商議朝政變革的舉措,一時之間,關於朝政變革的話題,在朝野內外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光緒二十一年一月下旬,光緒正式發佈上諭,以甲午之變的慘痛教訓為戒,昭告天下:大清數十年積弊相仍,因循粉飾,徒學西洋之皮毛,未學其富強之始基。法積則,法則更,一切政事尤須切實整頓,以期漸致富強……著軍機大臣、大學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國大臣、各省督撫,各就現在情弊,考酌中西政治,舉凡朝章國政,吏治民生,軍制財政,當因當革,當省當並,如何而國勢始興,如何而人才始盛,各舉所知,各抒己見,通限一月內悉條議以聞…………」

    上諭一經頒布,除了不出意料的在清流輿論中間激起震動外,朝野上下市井民間都表現出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平靜姿態,似乎皇上欲推行變革早在情理之中一般。

    這並不難理解,曾經的煌煌大清在甲午這場戰爭中,確實敗得太過窩囊和痛心了。如果說以前大清敗於西洋人之手,尚還情有可原,畢竟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當時大清還沒有,可現在敗在日本人手裡就太有些說不過去了。

    一來這是一個兩千多年來跟在屁股後面,從來沒有拿正眼瞧過的對手,一個國力比大清衰弱幾十倍的爾小國,二來大清自英法聯軍攻進北京城後,便決心痛定思痛,用了三十餘年的時間推行洋務,這期間又出了曾、胡、左、李這樣不世出的頂尖人物,竭盡心力開創出了大清的同治中興。原本正是一個舉國翹首以盼,國勢蒸蒸日上的時候清怎麼就會一觸即潰呢?

    三十多年的洋動,便如同紙糊的一般,被捅了一個大窟窿,朝廷集十餘年的財力物力打造的北洋艦隊,在黃海大戰中灰飛煙滅,被依為朝廷柱石,幾乎支撐起大清半壁河山的北洋體系,也在甲午的硝煙中不堪一擊顯露出讓人觸目驚心的虛弱。如果不是皇上親征田莊台力挽狂瀾,如果不是新建陸軍在驚濤駭浪中的決死一擊怕此刻日本人已經兵臨城下,亡國滅種只在旦夕之間。

    如此種種,不變革,能行嗎?今就連京城裡的普通百姓,嘴裡也念叨著當初洋鬼子打進北京城,一把火燒了圓明園有了今天的推行洋務,如今李中堂搞得那套北洋,眼瞧著在小鬼子面前也不頂用了,咱大清是不是也琢磨著再換換。

    然而朝政究應該如何變革,國家應該如何興利除弊以期自強,卻又沒有幾個人能夠說得清楚明白野內外一片議論紛紛,與其說是在爭執不清倒不如說是帶著萬千不同的心思,在等待皇上即將拉開的新政帷幕。

    朝政變革的上諭發佈過兩日緒忽然出人意料的發佈了第二道上諭,不過這道上諭和新政的舉措並無關係是對此前日本方面發表的和談聲明的回應,並著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就上諭內容照會各國駐華公使。

    且不皇上為何在朝政變革的上諭後,忽然發出這樣一個針對與日本和談的上諭,單單只是上諭的內容,便讓朝野內外都意外不已。

    光緒在上中。首先對西方各國公使積極推動中日和談表示感謝。同時也闡明了大清願意竭力維護東亞和平地主張。但是緊接著話鋒一轉。便對日本方面地和談誠意提出了強烈地質。措辭相當強硬和尖銳。堅持日本若不從山東半島撤軍。大清絕不與日本進行和談。

    尤其上諭後面地一段話。擲地有聲慷慨激昂。令舉國上下莫不聞之震動………「從古自今。未有陳兵於他國境內。舉刀於他人身前。挾制脅迫。而欲求和平之說。如此和談。焉能有真正之和平。實乃以和談之名。而迫我大清簽城下之盟也!………大清雖弱。然不乏慷慨赴死之士。同仇敵愾之心。決一死戰之志。今我大清數萬精銳揮師山東枕戈待旦。日本一日不撤軍。我大清一日不與之和談。我四萬萬臣民無一日不與之死戰到底!………」

    還不到半日。這頁薄薄地上諭便傳遍了京城內外。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將原本昏昏然地一潭死水驟然間掀起了萬般風潮湧動。原本舉國上下都琢磨著。大清該敗得敗了。該勝地也勝了。現如今既然日本人都主動發表和談聲明。咱大清順著梯子下來也就行了。只要和談不談出什麼太離譜地條款出來。也就這麼過去得了。

    可任誰都沒有想到。皇上會忽然在這個時刻。發出如此振聾發聵激盪人心地上諭。生生地把人心中那點血性之氣一下子扯了出來。此時此刻。不要說那些曾經跪在都察院門外。高舉力拒和議條幅地學子們心緒激盪拍掌稱快。就連滿世界遛鳥看戲曬太陽地旗人。暗地裡也不由得翹起大拇哥。不愧是咱滿人地血脈。就這份氣勢。聽著都解氣!

    而各國在京地公使們。這個時候卻是陷入一片茫然無措當中。尤其是英國公使歐格訥。按照此前他對局勢地判斷。清國地這位皇帝剛剛獲得對於朝政地控制權。又在兩天前發佈了一份準備改革內政地詔書。此時尋求穩定地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無是最為重要地事情。

    怎麼反而在這個時候。拒絕了日本方面地和談聲明?

    百思不解之下,歐格訥決定立刻進宮覲見這位清國皇帝,他倒不是關心中日這兩個國家會不會打得你死我活,他關心的是大英帝國在東亞的利益,特別是正在與清國商談的那份協議,那個足以讓整個大英帝國的商人們都心動不已的前景,是必須要有一個和平的環境來保障的。

    原本按照清國的制度,外國公使是無法直接覲見皇帝的,只能通過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交涉相關事宜。不過這次光緒回京後,便高調給予了歐格訥自由出入紫禁城的特權,還特意對歐格訥說過一句話「朕要給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以最高的禮遇。」著實滿足了這位英國紳士的虛榮心和尊嚴感,無形中,也讓歐格訥對這位清國皇帝的感官親切了不少。

    養心殿東暖閣內,當一見到歐格訥在執事太監的引導下,緩緩進入東暖閣內時,光緒幾乎不用思考便明白了這位英國公使前來的用意。當即微笑著從暖榻上站起身來,滿臉笑容的說道。

    「真是難得啊,什麼風把歐格訥公使吹到朕這裡來了?小恭子歐格訥賜坐…………歐格訥公使,朕也是很有些日子沒有見到你了|想念我們在遼河

    的情景啊,朕是給了你自由出入紫禁城的權利的,有國事才來見朕嘛,有空的時候也該來朕這裡坐坐,朕的大門是隨時為你敝開著的…………」

    歐格訥努力的擠出一個微笑,對於眼前這位皇帝手段他是太瞭解不過了動聲色的微笑和漂亮的外交辭令後面,隱藏著深不可測的手段。在田莊台的時候,這個皇上就是一邊和自己圍獵,一邊不動聲色的把京城裡面的朝局攪得一塌糊塗,打擊了政敵,連帶著讓日本人也吃了暗虧。這樣的心智機謀頗讓歐格訥有些中國詩詞中那句,談笑間櫓灰飛煙滅的感覺。

    「尊敬的皇帝陛下,請恕冒昧打擾今天剛剛看到皇帝陛下發佈的上諭,也感到萬分的不解和困惑我不明白皇帝陛下為何會拒絕日本方面的和談聲明,難道皇帝陛下真的想將這場對於貴國毫無意義的戰爭進行下去?……皇帝陛下應該清楚,各國對於此次和談都傾注了巨大努力,居中幹旋調停,才爭取到現在這樣一個對於貴國非常有利的局面,我真的很難相信,這樣一個魯莽的決定,會是皇帝陛下你做出的………」歐格訥一口氣說完自己的來意,神情有些無奈也顯得無比困惑。他心中非常清楚,對於面前這位聰明睿智,或者說是狡猾的皇帝,簡單明瞭或許是最好的溝通方式。

    光緒靜靜聽完歐格訥的話,依舊保持著那份平靜的微笑說道,「朕能夠理解歐格訥公使此時的心情,準確的說,朕和歐格訥公使的心情一樣,朕一直都主張和平解決外交爭端,也願意盡快結束中日之間的這場戰爭,但是,朕感到很遺憾的是,大清並沒有看到日本方面的和談誠意,也不認為日本是真心的謀求和平………」

    「日本內閣已經發表了和談聲明,難道這不是和談誠意的表現嗎?」歐格訥幾乎是脫口而出道。

    「但是大清並不麼認為,至少在日本陳兵我山東半島,強佔我大清土地,搶掠我大清臣民的時候,這樣的誠意難道不顯得荒唐可笑?歐格訥公使,請你想想,當一個人把刀架在你的脖子上,然後對你說我們來談判吧,這樣的談判是平等的嗎?是有誠意的嗎?」光緒緩緩走到歐格訥面前,目光平靜而堅定的望著歐格訥,斬釘截鐵的說道。

    「朕的要求很簡單,日本從東半島撤軍,大清立即與日本進行和談,否則,和談之事絕無可能!」

    「外交交涉,從沒有所謂真正的平等,只有實力的考量。」歐格訥的嘴角閃過一絲嘲諷的微笑,「我相信以皇帝陛下的睿智,應該能夠理解吧。同時我也必須提醒皇帝陛下,目前和談的局面,是在各國的努力下達成的,西方各國都希望看到一個和平的東亞態勢,並且堅決反對任何破壞這種和平的舉動。」

    歐格訥口中所謂的反,無非就是一種威脅罷了。

    光緒然聽懂了他的弦外之音,不過卻一點都不驚訝,神情間反而顯得非常輕鬆。

    「實力?!………」光緒冷的一笑,「歐格訥公使,朕非常贊同你的這句話,那麼現在就來談談中日之間的實力對比吧。目前,日本在山東有近兩萬人的軍隊,每個月的軍費開支估計應該在萬日元左右,保障後勤運輸的商船噸位最少也要達到15萬噸。可現實情況是,日本全國的商船噸位加在一起也才13萬噸,日本的財政已經發行了6000萬左右的國債,距離破產也差不了多遠了,還要維持這麼大一筆的軍費開支,對了,歐格訥公使,好像貴國也買了不少日本的國債吧?要是日本財政破產,這些國債可就是廢紙一張啊…………」

    歐格猛地一愣,臉色頓時露出一絲不慍的神情,剛想開口說話,卻看到光緒擺了擺手,繼續從容的說道。

    「當然,我們大清的財政狀況也不好,甚至也很糟糕,朕也沒有必要對歐格訥公使隱瞞什麼,大清如今也是國庫空虛,財稅體系非常混亂,不過我們有一句俗話叫做,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大清就算再窮,砸鍋賣鐵打他個一年半載也是能夠做到的………況且大清在山東半島已經集結了近5萬人的軍隊,其中括朕的精銳新建陸軍第一鎮,兵力是日軍的2倍多,武器裝備後勤保障都比日軍好,不敢說全殲山東半島的日軍,趕他們下海去還是沒有問題的,就算是朕不進攻,就這樣耗下去,歐格訥公使,你說說看,最後誰會被拖垮拖死啊?」

    歐格訥心中一驚,英國駐日公使前不久向英國外務部提交的報告也指出,日本財政已經出現巨大危機,恐怕難以支撐到戰爭結束。他萬萬沒有想到眼前這位清國皇帝,對日本的情況也會瞭解的如此清楚透徹,算計又是如此精明狠辣,一下就掐住了日本的死穴。而且最致命的是,這位皇帝說的都是事實,一旦戰爭繼續下去,雖然清國也會遭受重大損失,但是最先垮掉的必然是國力更加弱小的日本。

    想到處,歐格訥也忍不住在心頭一陣苦笑,他現在終於明白了這位皇帝的真實用意,巧妙的借助了軍事上面的勝利,一步步將局面導入對自己最為有利的局面,甚至他現在可以完全肯定,在田莊台和自己談判的時候,這位皇帝就已經著手謀劃了,那些還沒有達成的協議成為了拋給各國的誘餌,讓各國不經意間成為他向日本施壓的手段,還有對大局的掌控和深刻準確的判斷裡,真的很難理解這位皇帝是如何做到的?

    一石三鳥啊,把他們清國的皇太后算計在了裡面,把西方各國算計在了裡面,更是把日本算死在了裡面…………

    「日本恐怕不會同意的,如果日本從山東半島撤軍了,和談還有什麼意義嗎?」不經意間,歐格訥的語氣已經變軟了很多,有些無奈的歎息著說道。

    光緒心中一陣暗笑,日本都撤軍了,當然沒得談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媽,還談個屁啊!無非就是簽訂一紙和平停火的協議罷了。

    然而這就是光緒想要的達到的目的,不這樣做,能把日本逼入絕境嗎?只有當日本徹底在山東絕望後,才會將目光投向朝鮮,才會提前進行那場歷史上本該在幾個月後才進行的乙未事變,一步步把日本逼入瘋狂的地步,這樣的感覺真好啊!…………

    「其實也不是沒有和談的必要,不是還有一個朝鮮問題沒有解決嗎?」光緒忽然露出一絲含意晦澀的微笑說道。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