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貨幣起源 文 / 老酒裡的熊
一、起源和本質:
(1)唐代時貨幣起源的認識仍然出於《管子》的「先生制幣」說(亦稱「貨幣國定稅。」)此說在《管子》一書中多處言及,有縣代表性的是《國蓄》,日「王起於禺氏,金起於汝漢,珠玉起於亦野,東西南兆距周七千人百里,水邑壤斷,舟車不能通。先王為其途之遠,真至之難,故托用於其重,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幣,以刀幣為下幣。三幣、中屋之則非有補於暖也,食之則非有補於飽也,先王口守財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這一觀點產生以後影響至巨、幾成定論,成與貨幣起源說上的主流認識。(2)唐代堅北說的以張九齡、陸貸、白居易、揚子陵等人為代表。
宗開元二十二年(734)三月,張九齡在所寫《敕議放私鑄錢》中指出,「古者以幣帛菽粟不可尺寸,乃為錢為通貿易」。德京貞元十年(794),陸勢《均節且武稅恤而姓六條》中說:「先王懼物之貴賤先平而人之交易難准,又立貨泉之法,以節垂之宜。」又說:「錢貨者,宮之所為也。」憲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指出:「夫天之道無常,故歲有豐必有凶;地之利有限,故物有限,故物有盈父之縮。坐人知真必然,可是作錢刀布帛之貨,以時交易之,以時斂敬之。」穆宗長東元年(821),戶部尚書揚於陵江為,「王者制錢,以權而貨,留遷有無通變不倦。」(3)這紫言論從便利商品交換的技術求角度及維護政權統治的實際需要出發,來解釋貨幣的起源,以為貨幣乃是帝王賢哲人為設計製造出來的,在認識是一種「非常膚淺的觀點」,也是一種主觀唯心主要看法。它把貨幣的產生,解釋為是政治權力和統治利益的產物,從而混淆了貨幣起源與商品交換之間的內在聯繫。也進而阻止了對貨幣本質問題的正確認識。這種觀點認為貨幣實際上是人君之權柄,是流治階極治國家安邦的一個工具,報本不可能看到貨幣是在商品交換中向發生的,是用於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的本質所在。這而言之,貨幣起源論上的膚淺和錯誤,決定了貨幣本質論上的想當然和謬誤。這樣的認識水平,與西漢司馬遷所持「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共焉」的貨幣自然發生說法比,無疑在方面的認識道路上是相去甚遠的。司馬遷雖然認識到貨幣本身即是一種特殊商品,但他把貨幣的產生與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聯繫在一起,以為「龜貝金錢刀布之幣」是「農工商交易」發展的結果,提出了關於貨幣起源的正確和客觀的論點,唐代統治階段則僅僅是接受《管子》的成說,並沒有去認真地加以思考研究。
二、作用入管理特點:
一是用於權日貨,准交易,促進商貿涉及,發展社會經濟,二是通過貨幣總量的斂與散來調節物價高低,操輕重之柄,即可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又可鞏固封建統治秩序,三是用於權本來調整工商業之間的關係,使商品經濟發展處在封建治所能允許範圍之內,四是制兼併,限制地方勢力的狀大,鞏固經濟封建統治基礎。貨幣管理主要包括對貨幣流通管理,從貨幣起源論上的國家說和貨幣本質論上的工具論出發,唐代統治階級對貨幣管理有著一個總體上的指導思想,即貨幣的生產鑄造權和發行權流通權場要由政府壟斷,及國之權柄,不許私人染脂。
三、結論:
由以上話述可以看出,唐代貨幣思想主要是承繼和沉迷《管子》和西漢時期貨幣學說,雖然,有些問題上有所進步,有的觀點也表現得更加清楚明白,但是在總體上以現代水平上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和進展,仍停留在固定說和輕論的認識體繫上。這樣的認識水平與唐代商品經濟和貨幣經濟在新的形勢下進一步發展相比,明顯過於滯後,並反過來對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了阻礙,一是唐代統治階段仍然認為貨幣及國之權柄,是現財,平天下的工具,從而使他們著力可以以財政和政治的原則出發使用貨幣,不可能自覺地換照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和要求辦事,也不可能滿足經濟發展對貨幣的客觀需求,造成財政利益、政治利益與經濟自然法財之間的矛盾與對立。
貨幣的發展史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產於中國東南沿海的海貝在青海省的馬馬家密文化馬廠類型和齊家文化墓葬中均有發現。海貝甚稱原始貨幣之組。在卡約文化墓葬中海貝出土相當普遍,還發現骨貝、石貝和銅貝,反映了當時商品交換的程度。嚴格說來,人工鑄造貨幣始於春秋戰國的刀、布。秦始皇統一全國,統一貨幣後始鑄的方孔圓成為中國古代貨幣的祖型。王莽復古改制,一度恢復使用刀、布貨幣,但為時很短。直到民國改元,歷代王朝興晉、帝號變遷,所發行的錢幣雖大小有別,輕重不一,錢文各異,但方孔圓錢一直持續不衰。時至今日,古錢傳世者甚多,並不時有批量古錢出土問世。隨著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唐代會子、宋代交子相繼問世。到了元代正式發行紙鈔,明、清兩代,紙幣繼續發行。不過民間大量的商品交換和經濟往來的以方孔圓錢為主。1958年,格爾木農場平地造田時發現的400餘張元代至正、至元年間紙鈔,其數量品種之多,保存之好,均屬全國罕見。1956年,在西寧市隍廟街(今解放路)糧食廳基建工程中,一次發現76枚波斯薩的朝銀幣,證明青海在公元5-6世紀曾經是中亞交通的重要孔道。波斯銀幣為圓形。直徑約2.5厘米,重3.8克。正面為王者肖像,根據王者肖像的不同,銀幣分a、b二式。a式的王冠前一新目,冠的側面和後部有一雉堞形飾物,冠後有條帶末端的兩條飄飾,腦後有發警戒球狀,次間有聯球形項飾,臉前近肩處有缽羅婆文的銘文一行kadipirvci(立上卑路斯)。b式的主冠,冠上的前後有翅形物,王冠的後部是一對翼翅。冠的頂前a面有一條由肩上飄起的帶形物,和警後的一條相對稱。a式、b式背面花紋相同,是一般薩珊朝銀幣的拜火教祭壇,壇上有火焰,火焰的兩側為五角星(貳元角星)和新月。祭壇的兩側各有祭祀一人,相對而立。其背後多有銘文,表示鑄造的地點和紀年。西寧市城內隍廟街出土。離波斯薩珊朝卑路斯時間(相當於我國的南北朝)。
幣本質上的工具論出發,唐代統治階級對貨幣管理有著一個總體上的指導思想,即貨幣的產生鑄造權和發行權,流通權均要由政府壟斷,及國之權柄,不許私人染指。開元二十二年(734),唐遷就張九齡所以縱民私鑄案展開了討論,結果。「公卿群官,皆建議以為便」。裴耀卿、李林甫、蕭炅等人認為「錢者通貨,有回之權,是以歷代禁之以絕奸濫。今者一啟此門,但恐小人棄農逐利,而濫惡更裝,幹事不便」。劉秩則上《泉貸議》,系統闡述鑄幣權乃「人生之權」,不可假於人。後來,陸貸明確強調貨幣「為國之利權,守之在宮,不以任下」。杜佑也認為,「昔賢有去,銅不布下,乃權歸於上」誠為皆論。固有國之切務,權弊之良算也。總之,雖然張九齡提出了縱民私鑄的議案,但是並沒有取得認同,貨幣的生產鑄造權為國之特權的指導思想是十分明確的。
貨幣起源的總結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煤介,是商品生產發展的必然產物,中國貨幣的起源,有椐可查的是商湯時期的「銅貝」,而在此之前的夏商、骨貝、石貝、陶貝已經開始流通。貝殼自裝飾品發展為貨幣可以上溯到皇帝時期,因機時中國貨幣自使用貝至今已有四、五千年,後貨幣文明史。
金屬貨幣的起源,應是殷商,中國先民掌握了治爍金屬技術之後的事,在一些殷,商墓葬中曾屆土青銅塊,這些也許是最旱的金屬貨幣。
旱期仿形貨幣是中國經過長時間的以物易物貿易階段之後產生的,隨著遞減經濟的不同,不同的部落使用的早期貨幣都不一樣,現今出土的一些有爭議的青銅器:如斧,馨,魚,網狀器。
從歷史角度看,交換發展的過程可以濃縮為價值形態的演化過程。價值形式--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貨幣形式,這麼一個歷史沿革。從這一發展過程應該看出:首先,貨幣是一個歷史的經濟範疇。是隨著商品和商品交換的產生與發展而產生的。其次,貨幣是商品經濟自發發展的產物,而不是發明,人們協商或法律規定的結果。再次,貨幣是交換發展的產物,是社會勞動和私人帶動矛盾發展的結果
而今,因它們與實用器形似面體積子,有的成小批量出土,而且土墓葬均在秦以前殷,商葬中出現。因而許多古錢收藏研究者均把這些實物當作早期殷,商貨幣。
歷代錢幣簡述
貨幣的起源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媒介,是商品生產發展的必然產物,中國貨幣的起源,有據可查的是商湯時期的「銅貝」,而在此之前的夏商,骨貝,石貝,陶貝已經開始流通。貝殼自裝飾品發展為貨幣可以上溯到皇帝時期,因機時中國貨幣自使用貝至今已有四、五千後貨幣文明史。
金屬貨幣的起源,應是殷商,中國先民掌握了冶煉金屬技術之後的事,在一些殷商墓葬中曾屆士青銅塊,這些也許是最早的金屬貨幣。
早期仿形貨幣是中國經過了長時間的以物易物貿階段之後產生的。隨著地減經濟的不同,不同的部落使用的早期貨幣都不一樣,現今出土的一些有爭議的青銅器:如斧、馨、魚、網狀器,它們與實用器形似而體積小,有的成小批量出土,而且土墓葬均在秦以前殷商墓葬中出現。因而許多古錢收藏研究者均把這些實物當作早期殷商貨幣。
先秦貨幣
在秦統一中國前的西周、東周時期。由於各部落(國家)生活居住環境不同,其鑄幣在經過一段不定型時期之後開始,並以其主要的生產工具為原型進行鑄幣。據考證,有四個主要的起源:生活要林區、林農混合的以刀斧、戈等削、利器為原型的仿形鑄幣,這些鑄幣根據地域的不同,多少出現了以地名為主的文字或字符號,這種標名鑄地的作法,一直延續到清朝及民國時期。另外一大類型是生活在農區的鏟、布仿形鑄造逐步成熟的軌跡。生活在湖水面較多區域的部落,以獵捕魚為業,其鑄幣有似圖騰,有似地名,有似計重,不一而足。在一些手工業發達的區域,同時期貨幣,顯示出與其文明程度相適應的方孔圓錢或圓孔圜錢。這種貨幣是仿紡錘,還是仿玉器,至今還是一個難解之謎。但可以肯定,使用園錢部落比較文明、發達。
秦漢貨幣
在秦統一中國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先祖創鑄了一種外形暗合天地方宇觀的方孔圓形計重錢幣。文字粗樸,書用大篆,輕重大小不一的半兩貨幣,現俗稱先秦半兩或戰國半兩。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統一衡制基礎地以秦衡為基礎,統一秦半秦半兩。但鑄行不久,由於暴政與巨軍費開支,鑄造貨幣不斷地減重、變輕。
漢劉邦起兵之初,為了籌集軍晌便自行鑄錢。錢文襲用秦半兩舊名。但實際重量僅三銖左右。並允民間自行鑄造。因而大部分輕薄小型,文字淺平的小篆體半兩,均為漢半兩。半兩錢由於官民同鑄,異時異地,因而品種繁雜,以致不能搜羅之全。由於半兩錢一再減重,信用降低,漢武帝又窮兵黷武,國用不足,因而發行輕錢來轉嫁經濟危機,首先下令罷半兩錢而鑄三銖,同時對內又發行白鹿皮幣(時值四十萬),對外則發行百金三品,以銀錫鑄造,的龍、馬、龜三種分別值三千、五百、三百,利用不足值貨幣來搜括民財。漢元狩五年(公元18年),始鑄五銖,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銖錢歷時近七、八百年。是我國鑄期最長的貨幣。留世數量巨大。品類繁雜。
王莽時期的貨幣
王莽自居攝二年(公元七年)開始,先後實行了三次幣制改革,鑄造了舉世瞻目的精美貨幣。王莽第一次改幣,主要鑄造了「大泉五十」及「契刀」、「錯刀」三種高額虛值幣,第二次(公元九年)廢刀錢、禁五銖,行大小泉,「大泉五十」與「小泉直一」,因此,該二種幣,至今流傳甚廣。第三次改革,始於建國二年(公元十年),實行寶貨制。區五物(金、銀、銅、龜、貝),六名(朱貨、貝貨、布貨、龜寶、銀貨、黃金)共二十八品。
雖然錢制混亂,但其鑄錢質量卻是一代鼎盛,因而王莽有第一鑄錢高手之稱。王莽錢書法採用懸錢篆,鑄錢無論圓錢,布幣、刀幣,外廓高挺,因而對文字保護甚佳,使流傳下來的貨幣,人見人愛,不忍釋手。
三國貨幣
魏、蜀、吳史稱三國,此時期幣制複雜,再加上戰火紛飛,史記不詳,如今被斷為三國時期貨幣,其鑄地和鑄時,難以解分。
三國時候,不同地域錢制各有差異;
魏得五銖
蜀鑄五銖外,另有直百五銖。
吳有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另有太平百錢,及定平一百,亦主尖歸三國時候,太平百錢為益州刺史越廉所鑄,定平一百亦可能為蜀所鑄。
兩晉南北朝貨幣
史書關於西晉鑄錢隻字未提,當時主要行用五銖錢。西晉統一中國時,府庫充實,國力強盛,因此,除了沿用漢代舊錢之外,應有自行鑄錢。時至今日,要辯別魏晉銖已非易事。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後,各少數民族各自為政,許多自行鑄錢。
巴族首領李特,李流等,建漢於四川,鑄「漢興」,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枚以年號命名的貨幣。
石勒取代匈奴隸建立前趙而自立為王,史稱後趙,鑄「豐貨」。
前涼張軌鑄「涼造新泉」。
南朝時期,把漢舊五銖剪成小錢,風行一時,並私鑄成風。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鑄四銖。流傳甚少,後又改鑄孝建四銖,此泉文字纖秀,篆文筆勢飛動,有如翩翩舞袖,甚為美觀。公元465年,又曾鑄永光,數月後改元景和,又鑄景和,二錢存世極罕。
梁武帝期間,主要鑄有輪二種五銖,其中無輪者稱「女錢」。梁元帝遷都江陵之後,改鑄當十之「二柱五銖」,梁梁敬帝在太平二年改鑄「四柱五銖,」當二十使用,二者現均稀少。陳文帝在天嘉年間,為抵制小錢鑄大型五銖,以一當十,陳宣帝鑄主和五銖,此泉篆文勻稱瑰麗、製作絕妙,居南朝泉品冠軍。西魏鑄永五銖,北周鈦永通萬國。五行大布,布泉,此三泉品,俗稱「北週三品」書法精美,鑄工精良,是繼王莽之後又一鑄錢巔峰。
隋唐貨幣
隋文帝平陳之後,隋五銖之統一法定貨幣,隋五銖之「五」字左多一豎有若「凶」字,小樣者常見。
唐初,仍用隋代舊錢,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下令廢五銖,鑄開元通寶,自始結束了我國銖兩貸幣的歷史而進入寶文制貨幣。
「開元通寶」四字錢文由書法家歐陽詢制詞並書,文字端莊凝重,展示出大唐一代興盛太平的風範。
「開元通寶」在唐代先後鑄行二百多年,一直比價穩定,變化微小,商民樂用,該錢在清末中仍有使用,亦是錢幣壽星之一,開元錢鑄量巨大,今流傳甚廣,版別眾多。
唐高宗時(乾封元年(公元666年)),由於奢風漸熾,軍費激增,曾改鑄乾封泉寶,以一當十,但遭商民拒絕,一年之後被迫停鑄,因而傳世較少。
安史之亂,史思明據東都鑄順天,得壹大錢,以一當百。俗詞云「順天易得,得一難求」。
安史之亂中,唐代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為了支付軍費,唐肅宗於朝元元年,新鑄乾元重寶以一當十,後又以一當五,以一當三,最終以一當一,與開元同行。這是錢文中重寶錢的開端。乾元錢鑄造自肅宗始一直鑄至唐末、因而流傳也廣,版式也繁。
唐代宗大歷年間(公元766-779)鑄大歷元寶
唐德宗建中年間(公元780-783)鑄建中通寶
此二泉常出於新疆地區。
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裁減天下佛寺,收廢寺銅材鑄錢,楊州節度使李紳於新錢後加昌字以紀年號。於是各州鑄爐皆以本州鑄爐皆以本州郡名為背文,現有昌、京、洛、益、荊、襄、蘭、越、宣、洪、潭、兗、潤、鄂、平、興、梁、廣、梓、福、桂、丹、永等23種。
唐懿宗鹹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桂陽監王彤新鑄「鹹能玄寶。」但此泉不久停廢,因而傳世及出土極罕。
貨幣的發展史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產於中國東南沿海的海貝在青海省的馬馬家密文化馬廠類型和齊家文化墓葬中均有發現。海貝甚稱原始貨幣之組。在卡約文化墓葬中海貝出土相當普遍,還發現骨貝、石貝和銅貝,反映了當時商品交換的程度。嚴格說來,人工鑄造貨幣始於春秋戰國的刀、布。秦始皇統一全國,統一貨幣後始鑄的方孔圓成為中國古代貨幣的祖型。王莽復古改制,一度恢復使用刀、布貨幣,但為時很短。直到民國改元,歷代王朝興晉、帝號變遷,所發行的錢幣雖大小有別,輕重不一,錢文各異,但方孔圓錢一直持續不衰。時至今日,古錢傳世者甚多,並不時有批量古錢出土問世。隨著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唐代會子、宋代交子相繼問世。到了元代正式發行紙鈔,明、清兩代,紙幣繼續發行。不過民間大量的商品交換和經濟往來的以方孔圓錢為主。1958年,格爾木農場平地造田時發現的400餘張元代至正、至元年間紙鈔,其數量品種之多,保存之好,均屬全國罕見。1956年,在西寧市隍廟街(今解放路)糧食廳基建工程中,一次發現76枚波斯薩的朝銀幣,證明青海在公元5-6世紀曾經是中亞交通的重要孔道。波斯銀幣為圓形。直徑約2.5厘米,重3.8克。正面為王者肖像,根據王者肖像的不同,銀幣分a、b二式。a式的王冠前一新目,冠的側面和後部有一雉堞形飾物,冠後有條帶末端的兩條飄飾,腦後有發警戒球狀,次間有聯球形項飾,臉前近肩處有缽羅婆文的銘文一行kadipirvci(立上卑路斯)。b式的主冠,冠上的前後有翅形物,王冠的後部是一對翼翅。冠的頂前a面有一條由肩上飄起的帶形物,和警後的一條相對稱。a式、b式背面花紋相同,是一般薩珊朝銀幣的拜火教祭壇,壇上有火焰,火焰的兩側為五角星(貳元角星)和新月。祭壇的兩側各有祭祀一人,相對而立。其背後多有銘文,表示鑄造的地點和紀年。西寧市城內隍廟街出土。離波斯薩珊朝卑路斯時間(相當於我國的南北朝)。
幣本質上的工具論出發,唐代統治階級對貨幣管理有著一個總體上的指導思想,即貨幣的產生鑄造權和發行權,流通權均要由政府壟斷,及國之權柄,不許私人染指。開元二十二年(734),唐遷就張九齡所以縱民私鑄案展開了討論,結果。「公卿群官,皆建議以為便」。裴耀卿、李林甫、蕭炅等人認為「錢者通貨,有回之權,是以歷代禁之以絕奸濫。今者一啟此門,但恐小人棄農逐利,而濫惡更裝,幹事不便」。劉秩則上《泉貸議》,系統闡述鑄幣權乃「人生之權」,不可假於人。後來,陸貸明確強調貨幣「為國之利權,守之在宮,不以任下」。杜佑也認為,「昔賢有去,銅不布下,乃權歸於上」誠為皆論。固有國之切務,權弊之良算也。總之,雖然張九齡提出了縱民私鑄的議案,但是並沒有取得認同,貨幣的生產鑄造權為國之特權的指導思想是十分明確的。
貨幣的起源(演變)
1、對於錢幣開始於人類最早用於互相交換的物品,還沒有意識到貨幣的重要性,在人類開始文明時期是平均分配,隨著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在交換方面越來越頻繁,交換範圍越來越廣,並克服「商品--商品」交換困難的辦法,這就是先把自己的東西換成市場上大家都樂意接受的商品,然後再用這種商品去換回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從而成為社會發展的生意買賣;到了殷商,中國先民掌握了簡單的冶煉金屬技術,是一些實用器形似而體積小,還製造出青銅塊金屬貨幣(這是考古學家在一些殷商墓葬發現的,是早期殷商貨幣)。
到了秦統一前西周、東周時期,隨部落生活居住環境不同,其鑄幣在經過一段不定型時期之後開始,並以其主要的生產工具為原型進行鑄幣,春秋戰國又創鑄了一種外形暗合開地方宇觀的方孔圓形計重錢幣,便鑄行不久,由於暴政與巨額軍費開支,鑄造貨幣不斷在減重、變輕,秦始皇統一全國,統一貨幣後,始鑄的方孔圓錢成為中國古代貨幣的祖型,王莽復古改制,一度恢復使用刀、布貨幣,但為時很短。直到民國改元,歷代王朝興替,帝號變遷,所發行的錢幣大小有別,輕重不一,錢文各異,但方孔圓錢一直延續不衰。隨著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唐代會子、宋代交子相繼問世,到了元代正式發行紙紗,明、清兩代紙幣繼續發行,不過民間大量的商品交換和經濟往來仍以方孔圓錢為主。
2、貨幣存在已有幾千萬年歷史,當代經濟生活中人們更離不開貨幣,對貨幣的存在早已以為常,山西大同市錢幣收藏與研究學者趙忠格最新提出:「錢幣的起源始於女陰崇拜,而在中國古代長期延用的錢幣上也反映著當時的性崇思想。」趙氏的這一古錢幣產生說法頗具新意,據瞭解在國內還是首次提出,令人關注。後趙忠格對錢幣女陰崇拜的新說介紹一番,無論中國與外國都有以海貝為幣的歷史考證,可以看到貝幣的女性生殖特徵非常明顯。還談到海貝殼與女陰外形的特徵接近,然而就被當進有地位的原始人類做為一種推崇的稀物而掛在身上,以表明自己對女陰的崇拜或表明自己所佔有的女性數量,以此來炫耀,那時候由於海貝的象徵意義以及內陸地區的稀物,已成為一種財富的象徵,後來又成有價值的交換物。
認為:從母系社會的「女陰崇拜」到父系社會的「男根崇拜」,人類經歷很長時期的原始性崇拜過程,古錢幣作為當時流通的價值符號,表示性文化的內涵,也在情理之中。在瞭解後人類早期就以貨幣作為裝飾品和高貴產物。
3、在貨幣的源起於「女陰崇拜期」的說法又有新的觀點,就是大業大學共同教學中心的高婉瑜,他談到馬克思、恩格斯的經濟理論,馬克思認為貨幣是交換過程中,因必要而形成的一種結晶。若從商業行為的觀察,貨幣在每個地域產生文明始點不同,林林總總的貨幣體系,均有一段很長的演進過程,縱然各區流通貨幣的濫觸期不一,然而演變歷程也隨相似之處。貨幣通常以商品貨幣開始,到許多物品被當作交易媒介,如斐清群島用鯨魚的牙齒;早期法國人用口皮;美國早期移民人用巧克力用現象;印度一些原住民的仁杏、瓜地馬拉、烏龜、貝殼、小刀,另計有食鹽、煙草、乾魚、食米、衣物等等。
在人類早期,發展水平低下或沒有,往往用一些生活實際用到的,一些古怪少見的物品作為交換,在進化過程中,一些鑄鐵器的水平提高,進入貨幣的升職過程。
4、曹魏時期是否鑄行過五銖錢,在史載簡略。《晉書,食貨志》記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罷董卓小錢,還用五銖。」《三國誌;魏書文帝紀》載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春三月初復五銖錢」,冬十月「以谷貴,罷玉銖錢。」《三國誌;魏書明帝紀》載太和元年(公元四年)「夏四月乙亥,行五抹錢。」對於上述史書有關曹魏「還用」、「初夏」、「行」五銖錢的記載。1986年,在安陽西郊出土的古錢窖藏時,曾分離出一種面有輪郭,無好郭,面文「五」字右則,「銖」字「金」旁左則分別被錢的外郭侵壓,背具輪好郭,五銖錢不同於在東漢五銖,也有別於鑄剪邊五銖,似乎介二者之間,從情況分析,這種五銖錢與西漢半兩五銖、新莽錢、東漢五銖、繼環鑿、鑄五銖對文、直百五銖、太平百銖、定平一百、大泉五百、太泉當千伴出。經初顯不開簾,有認為這種「壓五壓金」五銖當為曹操五銖。後來又重新對安陽縣倫掌鄉孟村古錢窖藏,這種「壓五壓金」五銖錢,所古窖藏的比例為1.8-2.2%,大者錢徑可過24毫米,重3.4克以上,鑄造較規整,字還清晰,高挺,同時也有一定數量的錢徑在21毫米以下。
謝海雄
壹貫紙鈔
長方形。長29厘米,寬20厘米。紙幣用灰黑色桑皮紙銅板印刷,比較粗糙,票面為壹貫,紙幣上蓋有中書省、尚書省等朱印印鑒。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七月,詔造「中統元寶交鈔」,亦名「通行交鈔」。正面上端自右至左為鈔名「中統元寶交鈔」,鈔名下以長方形欄分為上下兩段,上段居中印有寶鈔,面額「壹貫文省」。左右分別印有漢文和八思巴文對照的「中統元寶,諸路通行」,漢文九疊篆,八思巴文繫上述八字的音譯。下段居中印,「偽造者斬,首告者賞銀五兩,仍給犯人家產」。右起印「中書省奏准印造,中統元寶鈔宣課差役內並收受不限年月諸路通行」。後接「元寶交鈔庫子,攢司」、「印造庫子,攢司」。左起印「中統年月日元寶交鈔庫使副判印造庫司副判」。末行抬頭書「中書省提舉司」。上下兩框各蓋一正方形官印。該印背面有「至正印造元寶交鈔」字樣。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農場平地造田出土,屬元代。
貳貫紙鈔
長方形。長30厘米,寬20.5厘米。紙幣用桑皮紙印刷,比較粗糙,票面為貳貫。紙幣上蓋有中書省、尚書省等朱紅印鑒。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三月,更造至元寶鈔,全稱「至元通行寶鈔」。灰黑色桑皮紙銅板印刷。正面上端自右至左為鈔名「至元通行寶鈔」,鈔名上下端正中印有寶鈔面額「貳貫」,字下為兩貫錢形圖案。左右為八思巴文:「至元寶鈔,諸路通行」,不見漢字。下半部正中印「偽造者處死,首告者賞銀五兩,仍給犯人家產」。右起印「尚書省奏准印造至元寶鈔宣課差役內並收受不限年月諸路通行」。後接「寶鈔庫子,攢司」,「印造庫子,攢司」。左起印「至元年月日」,「寶鈔庫使副」「印造庫司副」。抬頭書「尚書省提舉司」。幣背面有官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農場平地造田時出土,屬元代。
伍值文紙鈔
長方形。長26厘米,寬18厘米。紙幣用桑皮紙印刷,比較粗糙,票面為伍文。其餘格式板面均同壹貫紙幣。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農場平地造田時出土,屬元代。
大明寶鈔
長方形。長28厘米,寬20厘米。紙幣用桑穰紙印刷,比較粗糙,面額為壹貫。外為龍紋花欄,橫題其額名「大明通行寶鈔」。欄內上部兩部旁篆文八字曰「大明寶鈔、天下通行」。中部有十貫錢形圖案。其下印有「戶部,奏准印造,大明寶鈔與銅錢通行使用,偽造者斬,告捕者賞銀二十五兩,仍給犯人財產。洪武年月日」。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徵集。屬明代。
五銖
直徑2.6厘米,穿1厘米。銅質好,鑄工精。「銖」字「金」字頭作三角形,「朱」字上下方折,「五」字寬放,交叉兩筆緩曲柔圓。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後子河鄉上孫家寨漢墓出土。
半兩
直徑2.4厘米,穿0.9厘米。邊緣無周郭。正方形穿,穿的兩面無周郭。「半兩」二字清晰突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後子河鄉上孫家寨漢墓出土。
大泉五十
直徑2.9厘米,正方形穿,邊長1.1厘米。銅質很好,錢面光滑,比較厚,鑄造精緻,書法工整。「五」字上下兩筆略出頭,「大」字一橫作圓緩弧形,「大」字中部略凸起,「泉」字靠上筆一中間稍凸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後子河鄉上孫家寨漢墓出土。
貨泉
直徑2.2厘米,正方形穿,邊長0.8厘米。質地尚好,鑄造較粗。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後子河鄉上孫家寨漢墓出土。
大布黃干
通長5.8厘米,足枝長1.4厘米,首寬1.4厘米,肩寬2.2厘米。銅質鑄工均好。錢的正面有篆文「大布黃千」,背面無字。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後子河鄉上孫家寨漢墓出土。
貨布
通長5.6厘米,足枝長1.9厘米,首寬2厘米,肩寬2.2厘米。銅質鑄工均好。錢的正面有篆文「貨幣」,背面無字。大通縣後子河上孫家寨漢墓出土。
一刀平五千錯金幣
上部圓形方孔。如錢形,有穿。直徑2.7厘米,全長7.4厘米。錯刀形,刀身長7.4厘米。篆文「一刀」,陰刻黃金錯之,「平五千」非黃金錯,陰刻,鑄於刀身。湟中縣徵集。屬新莽。
開元通寶
直徑2.4厘米,郭0.8厘米。正方形穿,錢的正面篆文「開元通寶」。「元」字第二筆一橫是往左挑。民和縣中川鄉清泉出土。屬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