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節目錄 第67章 67鏈子 文 / 龍靈騎士
因為1923年前後德國經濟陷入困境,所以在1923年11月應英國之要求,增加了兩個專門的委員會。一個專門研究如何平衡德國預算和穩定德國金融;一個負責調查德國資本外流情況並設計引回的方法。這兩個機構都以美國銀行家c?g?道威斯為主席。
而後在1924年4月,道威斯在經過了縝密的分析之後,擬定了一項解決賠款問題的計劃,也就是歷史上的道威斯計劃。而因為財政困難德國政府在1924年8月就被迫接受了這個計劃。
計劃中規定,由協約國監督改組德意志銀行,實行貨幣改革,並由協約國貸款8億金馬克(折合1。9億美元)以穩定其幣制,在賠款總數尚未最後確定的情況下,規定德國賠款年度限額,即由第一年(1924∼1925)10億金馬克開始,逐年增加,到第五年(1928∼1929)增至年付25億金馬克。
德國支付賠款的財源來自關稅、煙酒糖專賣稅、鐵路收入及工商企業稅;發行110億金馬克鐵路公債、50億金馬克工業公債;德國的金融外匯、鐵路運營以及稅捐徵收事務受國際監管。
換句話說,德國如同中國一樣,出賣了自己的關稅等主權換來了大筆資金,用這些資金償還拖欠世界各國的戰爭賠款。
原本德國希望賴賬,可是隨即爆發了法國入侵魯爾工業區的事件。德國只好以法、比兩國從魯爾撤軍作為接受賠款計劃的條件。1924年8月16日,計劃被雙方接受,法國隨後從魯爾工業區撤軍。
道威斯計劃的執行,對20年代後半期德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這個計劃從長遠角度來看,對德國是有利的,因為德國在1924年向各國支付賠款10億金馬克,而得到了各國15億金馬克的貸款。
不過很可惜的是德國在1925年忙著擴軍和簽訂《新凡爾賽和約》,所以這一年在德國外交官們的努力下,德國政府在這一年只賠付了11億金馬克的戰爭賠款,卻從英國和美國手裡貸到了25億金馬克的貸款。
雖然說這個條約的簽訂,讓英國和法國撈到了不少好處,為了應對德國武裝力量的崛起,波蘭政府向法國訂購了400輛雷諾f-17型坦克,向英國購買了95架新型戰鬥機。這筆軍備競賽訂單讓法國人和英國人賺了不少好處。
不過《新凡爾賽和約》正式簽訂實施之後,讓全世界再一次見識到了德國恐怖的戰爭動員能力,1926年2月,德國國防軍就超過了25萬,達到了新和約的上限數字,海軍和空軍也分別在3月中旬和4月底擴充或者武裝完畢。
英國和法國也懼怕德國重新強大起來,不再接受他們的擺佈重新挑戰他們的國際地位甚至武力報復。所以兩個國家決定給逐漸強大起來的德國繫上另外一條「鏈子」。
1926年7月,法國著名的強硬派總理雷蒙?普恩加萊代替愛德華?赫裡歐上台,這位總理就是策動法國發起佔領魯爾工業區軍事行動的主要人員之一。法國政府在他上台後開始對德國採取強硬政策,法國和比利時開始追繳德國拖欠的戰爭賠款,德國被迫向英國求助。
英國這一次沒有站在德國人一邊,而是換出了一副大公無私的嘴臉,以公正的調解人身份出現在法國和德國之間。最終興登堡總統選擇妥協,下令外交部與法國和英國展開談判,制定新的條約。
開始的時候形勢對德國非常不利,可是德國外交部部長斯特萊斯曼展現出了他傑出的外交才能,周旋於英國和法國之間,改變了德國的不利局面,完成了一次不可能完成的外交任務。
不久之後,德國、法國、英國、波蘭、捷克、比利時等國在瑞士的洛迦諾舉行會議,會議期間一共通過了幾個重要的文件。
隨後各國代表於1926年12月1日在倫敦正式簽字,將這一系列重要文件統稱為《洛迦諾公約》。
其主要內容包括:洛迦諾會議最後議定書;德、比、法、意、英《相互保證條約》,又稱《萊茵保安公約》,規定德、法、比互相保證德比、德法邊界不受侵犯,遵守《凡爾賽和約》關於萊茵區非軍事化的規定,英意充當保證國,承擔援助被侵略國的義務;德比、德法、德波、德捷之間的《仲裁條約》,規定德國和比、法、波、捷用和平方式解決彼此間的糾紛,每一組締約國分別設立一個常設調解委員會處理雙方間的問題;法波、法捷間的《保障條約》,規定在抵禦遭受無端襲擊時互相支援。
公約保證德國與西部鄰國的邊界現狀,也就是明確規定了德國與法國和比利時等國家的邊境,這對改善法、德關係,穩定歐洲局勢有積極意義。但是公約並沒有給予德國與其東部鄰國的邊界以保證,即不約束德國向東擴張。
說白了這次談判就是一場拉攏德國抑制蘇聯的盛宴,是英國和法國賣好德國,企圖將德國的侵略**禍水東引戰略的第一步。而簽訂這個公約的時候,德國事實上依舊和蘇聯暗中眉來眼去,甚至還有400多名工程師正在幫助蘇聯建造紅色政權的新式戰列艦。英國和法國的詭計還沒有開始就注定要胎死腹中。
縱然東歐局勢仍然緊張,洛迦諾公約依舊被所有人認為是1927年西歐各國關係的改善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公約的簽訂,讓德國在1927年5月成為國際聯盟第六個常任會員國,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戰敗國的陰影。而且條約中明確規定,盟軍必須在1928年1月前全撤出德國西部的萊茵蘭。這一妥協讓德國即將在1928年實現領土上無外國駐軍,無疑是非常振奮人心的。
作為維持世界和平、鼓勵國際合作的首個正式機構,國聯能夠接納德國成為其成員國之一,為歐洲實現和平做出了偉大貢獻。
洛迦諾公約的簽訂,是協約國在歐洲安全問題上對凡爾賽體系所做的又一次較大調整。它暫時緩解了歐洲安全問題,改善了協約國尤其是法國同德國的關係,使歐洲國際關係進入了相對穩定時期,並為道威斯計劃的繼續實行和20年代中後期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不過這個公約對於國防軍來說可就不是一個好消息了。裡面新加入了很多限制國防軍的內容,比如說再次重申了國防軍不能進入萊茵河非軍事區,還比如說規定德國必須限制自己在遠東地區的軍火生意,還比如說國防軍必須將2個西線邊境師改為輕步兵師,以減少法國和比利時的邊境壓力。
不過因為英國和意大利人在中間作梗,公約簽訂的結果使法國受到削弱,喪失作為戰勝國對德國的制裁權,自身安全需要英、意的保證。德國政府而非德**方則是主要受益者,取得與法國平等的地位,為其恢復政治大國奠定基礎。
讓人感到惋惜的是,洛迦諾公約明顯地排除前蘇聯於局外,這讓蘇聯因為所謂的單方面「西方議和」而感到被西方所孤立。1922年前後,蘇聯人借拉帕洛條約以及一系列的秘密合作與德國修好,然而西歐現在的舉動,從表面上又把德國拉向了西歐。
不過不管怎麼說,英國和法國希望在德國人脖子上再多繫上一條鎖鏈的企圖算是完成了,一時間西歐地區晴空萬里,戰爭似乎已經不再是威脅,人們歡欣鼓舞,經濟上的不景氣也因為這次公約簽訂有所好轉,就連美國時代週刊也在文章中高調評論:德國人不僅會造大炮,也同樣嚮往和平。
公約的簽署,讓阿卡多倍感無力,大德意志黨內部的政府派和商人聯盟最終向世界各國妥協了,他們放棄了一部分國防軍的利益,換取了自身更大的利益,雖然在表面上來看德國失去的少得到的多,可是就大德意志黨內部來看,商人和政客的勢力隱隱蓋過了忠於阿卡多一個人的國防軍軍方勢力。
他能做的只有默默的發展黨衛軍,把這個准軍事組織擴大到了10萬人——這還不包括國防軍的蓋世太保,僅僅是類似衝鋒隊的打手還有幹部。雖然比起衝鋒隊30萬人的規模來黨衛軍並不佔人數優勢,不過這些人多數是退伍士兵還有現役軍官,訓練水平和武器裝備明顯要好於它的對手。
同時國防軍也沒有閒著,又秘密給第25師、26師兩支部隊採購了40輛3號突擊炮,並且秘密封存了30萬桶蘇聯運來的抵債石油。用作今後的戰略資源儲備。
當然,除了阿卡多不喜歡《洛迦諾公約》之外,還有一個人對這個公約火冒三丈,這個人就是阿道夫?希特勒,公約的簽訂讓德國的經濟略微好轉,他的納粹黨宣揚的反猶**話題就不再惹人關注,所以納粹黨的發展受到了嚴重影響,眼看著國會選舉就要來臨,他承受不起又一次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