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移魂抗日悍兵

第2卷 第六十二章 城外,城內 文 / 老優遊游條

    在指揮室裡,借助dna超級電腦的直接轉譯,聽完元首滔滔不絕地咆哮著他的雄偉戰略構想,石井突然彷彿感覺自己已置身於巨大的藍色地球前。

    斯大林格勒,是決定第三帝國命運的槓桿支撐點,如果利用好這個點,則能夠撬動地球,並按照軸心國的意志轉動,否則,則將被翹起的地球壓扁。

    而之前,因為元首在41年冬季來臨前結束蘇聯戰事的急於事功和目標猶疑,本應直接攻下的莫斯科在「上帝加入了蘇聯國籍」的哀歎聲中變得寒冷異常。而被錯誤指令耽誤的德國國防部只給了三分之一的士兵準備了冬裝。

    這樣上百萬德國國防軍終於重蹈了拿破侖大軍的覆轍,死傷慘重。

    在這裡,冬季對適合嚴寒生活的蘇聯士兵來說是一場滑雪遊戲;而對於生活在中歐又缺衣少食的德意志士兵來說,那就是一場永遠也無法避免的噩夢。

    為今之計,只有重新構想,突破防守,攻佔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切斷蘇聯紅軍的戰略補給線,方有望扭轉戰局。

    但是石井並不想自己對於山本五十六將軍那樣盡忠,不想將未來可能的戰局趨勢信息全部從自己的dna電腦中和盤托出給這位德國元首看。

    他只想有限度地幫助納粹德國。

    一是因為德日在一戰中就是宿敵,特別是兩國在中國山東就曾直接交戰,彼此死傷慘重。

    其次就是大國爭霸,最後必然一山難容二虎。

    一個地球也必然只能容納一隻最大的老虎,這隻老虎只能是大日本帝國,而絕對不是納粹德國。

    而現在整個歐洲幾乎都在納粹黨衛軍和國防軍的鐵蹄下顫抖。

    如果他們在蘇聯戰場迅速取勝,則必然要尋找更大的戰略空間。

    到那時,恐怕德日海軍就要逐鹿太平洋了。

    思前想後,終於決定,有限度地幫助納粹,見機行事,摸著石頭過河,把握好分寸,總之一切要讓大日本帝國的利益最大化為前提。

    而當時歐洲東南角的戰事已經陷入白熱化。

    斯大林格勒工業區修建在丘陵中,建築物用鋼筋混凝土澆築或用石頭砌成。

    在這裡,德軍的推進不是用公里,而是用米來衡量。

    德第6集團軍軍官漢斯•德爾向元首匯報:「敵我雙方為爭奪每一座房屋、車間、水塔、鐵路路基,甚至為爭奪一堵牆、一個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礫都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我們對火車站反覆爭奪達13次之多。在一個大糧食倉庫裡,兩軍的士兵非常接近,甚至能夠聽到對方的呼吸聲。」

    德軍逐屋戰鬥,從地面和地下的廢墟中找路前進,所以也被稱為「老鼠戰爭」。

    甚至有人開玩笑說「即使我們佔領了廚房,仍然需要在客廳進行戰鬥。「

    而源源不斷地剛剛趕赴城中的紅軍戰士的平均存活時間不超過24個小時,軍官也只有約三天的平均存活時間。

    雙方部隊的指揮官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德軍的指揮官保盧斯得了眼部肌肉痙攣的疾病,而蘇聯紅軍主帥崔可夫也在不見日光的地下室司令部也忍受著濕疹的病痛,以至於不得不將自己雙手完全包紮起來。

    之所以雙方全力以拼,是因為高加索油田,對蘇聯十分重要,蘇聯的石油供應有超過95%的是來自高加索油田,因此,攻佔了這就等於切斷了蘇聯的石油供應。

    另外,元首也是從政治以及意識形態的高度,將政治問題結合到了實際軍事指揮中。

    他將「斯大林格勒」這個名字視為行動的出發點,進而想把它從歐洲的地圖上抹去,到達在政治和意識形態上的獲勝。

    因此他老人家力排眾議,想當然、失心瘋般地將攻佔斯大林格勒視為1942年的重要目標。

    而斯大林格勒位於伏爾加河下游西岸,戰前居民約60萬人。它是蘇聯內河航運幹線——伏爾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又是蘇聯南方的一個鐵路交通樞紐和重要工業城市,擁有一家大型拖拉機廠——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是當時蘇聯最大的拖拉機廠,產量佔全蘇的一半,長期以來扮演兵工廠的角色,戰爭時期主要生產坦克。

    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廣闊富饒的頓河下游流域、庫班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區,是蘇聯糧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產區。

    德軍佔領烏克蘭後,斯大林格勒成為蘇聯中央地區通往南方重要經濟區域的唯一交通咽喉,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如果德軍佔領這一地區,蘇聯就會失去戰爭所需要的石油、糧食和重要的工業基礎,而德國此時也迫切需要這些資源。

    於是,在發動攻勢之前,元首曾對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將軍說:「如果我拿不到邁科普和格羅茲尼的石油,那麼我就必須結束這場戰爭。」

    鑒於斯大林格勒異常嚴峻的形勢,蘇聯統帥斯大林任命「救火隊員「朱可夫為最高副統帥,垂直領導斯大林格勒城防司令崔可夫大將。並集全國之力,以緩解當地緊張局勢。

    因此,此役對於斯大林和希特勒來說,斯大林格勒戰役都是事關成敗的關鍵一戰。

    蘇聯紅軍指揮部將戰略重點從莫斯科轉移到了伏爾加河地區,並且調動了全國所有的空中力量支持斯大林格勒。

    在9月底和10月初,蘇聯紅軍向斯大林格勒城區調去了16個步兵師和11個坦克旅。

    而到石井四郎到來時,斯大林格勒變成了一片冒著硝煙的瓦礫場。

    城中80%的居住區被摧毀。在滿是瓦礫和廢墟的城中,蘇軍仍然在負隅頑抗。

    在城中的每條街道,每座樓房,每家工廠內都發生了激烈的槍戰。攻入城中的德軍死傷人數不斷增加。

    儘管德軍對伏爾加河東岸進行頻繁的轟炸,但是蘇聯紅軍還是從那裡得到了不斷的補給和支持。

    德軍的主要戰術是各兵種聯合作戰,非常重視步兵、工程部隊、炮兵和空軍的地面轟炸的協調。

    為了對抗這種戰術,蘇聯紅軍指揮官崔可夫採取了貼身緊逼的策略,盡量將己方的前線與德軍貼近。這樣導致了德軍的炮兵部隊,空軍部隊無法發揮遠程攻擊的優點。

    由於德軍無法看到戰鬥結束的跡象,便開始調遣包括600毫米迫擊炮等重裝甲部隊開入城內。然而在伏爾加河東岸的蘇聯火炮部隊將德軍置於其炮火籠罩之下。

    而城中的紅軍防禦部隊仍然利用廢墟進行戰鬥。由於城內佈滿了高達數米的瓦礫堆和廢棄建築,德國的坦克部隊毫無用武之地。

    此外,蘇聯的狙擊手非常成功地利用廢墟作為掩體,給德軍造成了極大傷亡。最為成功的一名狙擊手zikan擊斃了224個德**人,(他也因此成為日後好萊塢電影《兵臨城下》中的主人翁瓦西裡•扎伊采夫的原型)。另外一名狙擊手也創造斃敵149人的紀錄。

    而石井面對這一切,仔細思量了片刻,對元首呵呵一笑,說,「我如果幫助您解決目前困境,元首您能為大日本帝國做點什麼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