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玄幻魔法 > 異世卡斗

正文 第366章 合縱失敗! 文 / 曠野之銀狼

    最後則是當時的秦國皇帝,不應該說是君主。

    秦昭襄王,又稱秦昭王,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前307年,秦武王死,昭襄王與其弟爭位;趙武靈王立昭襄王。前251年,昭襄王死,年有75。史書簡稱其為秦昭王。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與大力士孟說在東周的太廟比舉龍文赤鼎,不幸脛骨被砸斷而死。武王突然死去,又無子,為了繼任者的問題發生爭執。公子稷當時在燕國做人質,趙武靈王用計,由代郡的宰相趙固將他從燕國迎入趙國,再送到秦國去。秦國的群臣大多表示反對立他為君,但在魏冉等人的支持下,與武王同父異母的他,繼承秦國君王之位,是為「秦昭襄王」,又稱「秦昭王」。時昭王年少,宣太后聽政,以魏冉為將軍。

    秦昭王執政期間,一系列政策非常重要。

    第一,對遠交近攻和近交遠攻策略的創造性運用。

    第二,鞏固對巴蜀的統治,巴蜀的穩定,對秦以後的統一戰爭有很大促進作用。

    第三,消滅義渠。義渠隱患的解除,不僅消除了秦的後顧之憂,戎地驍勇的士兵眾多的牲畜,還為秦滅六國提供了雄厚的軍事資源。

    第四,治國成就。秦昭王對國家的治理成就顯著,在當時口碑甚好。活動在昭王同時代的大思想家荀況考察過秦國社會狀況。這位學者的理論學說與秦國的治國綱領是有分歧的。即使如此,他仍對昭王治理下的秦國吏治民風等給予很高評價。

    第五,輝煌的軍事業績。秦除政治廉明,外交軍事方針正確之外,還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戰的強大軍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戰役的勝利。

    第六,消滅東周。滅周不僅表明秦統一天下的決心和意志,更顯示了秦已具備擊敗東方各國聯合進攻的雄厚實力,這一事件會給各國造成深刻的心理威懾,意義是深遠的。滅周是一個新紀元的真正開始,東方各國的末日也真正來臨。

    秦昭王在位時間是秦歷代君王中最長的,在最後六七位秦君王中,他統治的時間超過了前任的孝公、惠文王、武王的總和,也超過了後面的孝文王、莊襄王和始皇帝的總和。他在政治軍事諸方面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勳,特別是軍事方面的成就,即使較之始皇帝也毫不遜色,他重用范雎、白起等人,為秦國的發展做出極為傑出的歷史貢獻,昭王時代是秦國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決勝時代。翦伯贊說,昭王末年,「秦對六國的鬥爭已取得決定性勝利」是非常精闢的論斷。雖然晚年他獨裁專斷造成若干損失,聽信應侯之言,喪失滅趙良機,冤殺名將白起,這些都不能掩蓋他的歷史功績,也不能掩蓋這個時代秦國在各方面突飛猛進的事實。昭王時代是和孝公時代、秦王政時代並駕齊驅的重要時代。

    秦昭王無疑是以為非常能幹的君主,在這方面,秦國就有非常明顯的先天優勢。

    前面說過,除了正面戰場,其他地方都不會直接出現,選手有什麼動作,沙盤會自動根據雙方的行動來判定最終的結果。關於這一點,就好比是『智能』,卻是不用多說。

    而在這裡,眾人只能夠看到雙方都派人前往魏國,至於過程如何,卻是不得而知了。

    但是,最終結果表明,不算是在韓國或是在魏國,學院教習也就是趙國那邊都沒有請到他們出兵,可以說是和歷史上的原有劇情一樣。

    按理來說,稷下學宮兵家大能們經過不斷的推演,絕對是有把握說服魏國或是韓國出兵的,但是最終結果卻是這樣,卻是讓人吃驚。

    要知道,即便是教習自己的本事不高,但是就算受照辦一些辦法也有很大的成功率啊!

    如此一來,就是長平的正面對決了。

    首先是雙方的將領,這會兒趙括自然沒有上場,而白起雖然是秦國的大將,但是為了迷惑趙國,也沒有把他派過來呢。

    秦國統領王齕(或稱王齮),戰國末期秦國大將,初為白起的鋒芒所掩蓋,白起死後也未有大功績,但是王齕經歷三代秦王,為秦國宿將,曾與蒙驁王陵交替征戰,始皇帝三年,王齕戰死。現有多部史書記載。

    而另一邊則是更加赫赫有名的大將廉頗。

    廉頗,漢族,山西太原人。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主要活動在趙惠文王、趙孝成王、趙悼襄王時期。

    趙惠文王初,東方六國以齊最為強盛,齊與秦各為東西方強國。秦國欲東出擴大勢力,趙國首當其衝。為掃除障礙,秦王曾多次派兵進攻趙國。廉頗統領趙軍屢敗秦軍,迫使秦改變策略,實行合縱,於惠文王十四年(前285年)在中陽與趙相會講和。以聯合韓、燕、魏、趙四國之師共同討伐齊國,大敗齊軍。其中,廉頗於趙惠文王(前283年)帶趙軍伐齊,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威震諸侯,而趙國也隨之越居六國之首。廉頗班師回朝,拜為上卿,秦國虎視趙國而不敢貿然進攻,正是懾於廉頗的威力。此後,廉頗率軍征戰,守必固,攻必取,幾乎百戰百勝,威震列國。

    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趙惠文王二十三年(前276年),廉頗攻魏,陷防陵,安陽城。正是由於廉、藺和好,使得趙國內部團結一致,盡心報國,使趙國一度強盛,成為東方諸侯阻擋秦國東進的屏障。公元前269年,秦昭襄王不滿趙惠文王違背盟約,出兵悍然攻趙地閼與。趙將趙奢率兵增援閼與,大破。不甘失敗的秦王又發兵攻趙地幾,廉頗救幾,再破秦軍。此後強秦長期不敢攻趙。

    雖然經過了長平一戰,但是卻也不算廉頗的失敗。

    而且,因為長平一戰趙精銳部隊的喪失,趙無力發動野戰而轉為守城,並為此囤積了大量的糧食及裝備。同時外交也積極的開展。趙之平原君因長平之敗的愧疚也積極的遊說魏楚和組織邯鄲保衛戰。

    秦昭王四十九年正月,秦將軍王齕率援軍十萬帶著大量的兵備糧草及秦王的最後命令到達了邯鄲。五大夫王陵即調整兵力準備向邯鄲發動第三次,也是攻趙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可以相信王陵已經知道秦王的不滿及以王齕代之的先兆,所以肯定的是王陵軍第三次的進攻是相當猛烈的。戰事爆發於正月,在北方此時還是寒冷的冬季。此時邯鄲被圍將近四個月城內兵員損耗和糧食供給已顯危機,人心在冬季更顯得脆弱。但在廉頗、樂乘諸位良將的率領下趙軍依然士氣高昂。同時秦軍在受到增援後士氣也開始高昂。戰事進行月餘,趙兵拚死抵禦秦軍進攻並取得勝利。秦軍傷亡慘重,士卒多怨。秦王以陵戰不善,免,王齕代將。其後王齕率軍連續攻打邯鄲近五個月,依然沒有攻下。十月,秦王殺了白起後又命鄭安平率軍五萬支援王齕。此時邯鄲城處於最危急的時候,糧草早已斷絕,人皆「以骨為炊」「刎子而食」,趙軍依舊不屈的抵抗著。同時平原君的外交戰開始起作用,至十二月初,魏軍八萬楚軍十萬均已趕到邯鄲外圍,秦國也不斷的增兵汾城以為聲援,雙方大戰一觸即發。同年十二月,信陵君指揮魏楚聯軍,對秦軍發動了強大的攻勢,魏軍擊於西,楚軍擊於東,趙軍應於內,秦軍三面受敵,全線崩潰。王齕率秦軍主力向西急退數百里,入汾城才稍事喘息。在邯鄲城南駐防的秦軍鄭安平部約兩萬人,被趙軍重重圍困。鄭安平部遠離主力,糧草斷絕,突圍無望,只得全軍降趙。三國聯軍乘勝進攻汾城,秦軍大敗,被迫撤至河西,夾河對峙。聯軍乘勢收復河東六百里之地,其威大震。

    趙國在經歷長平之戰的失敗後,部隊兵員損失近五十萬。此後趙國可作戰的部隊可分為這幾部分:代郡守軍防備匈奴及燕國,常備軍約五萬人戰時可擴編為十萬人,晉陽守軍(趙國舊都)是趙之右翼,是進攻秦側翼的跳板也是趙北方的門戶,常備軍約七萬人。中牟守軍(括屯留)趙之左翼抵禦秦軍的前哨和防備魏國的要塞,常備軍三萬人。邯鄲守軍趙國防禦重心,因邯鄲常臨戰事,故又分武安守軍、武城守軍,總體上看邯鄲地區常備軍在十萬人左右。邯鄲由於其戰略地位的重要,因此成為戰事最頻繁的城市之一,也是軍事防禦最完備的城市之一。邯鄲之戰中趙國幾臨危急,但在趙國優秀將領的指揮下、趙國士兵的頑強抵抗下及趙國下民的捨身支援下都一一化解。從中可看出趙國所獨有的、異於六國的氣質,更加的悲壯血氣、堅強不屈、團結一致。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