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玄幻魔法 > 異世卡斗

正文 第350章 國號! 文 / 曠野之銀狼

    「齊國!」姜軍沉吟道:「柱子,把歷史上出現的齊國資料找出來,我們研究一下!」

    說起來,國號重複的情況其實並不多見,姜軍自己都沒有太多的印象,一般就沒有同名的朝代都比較出名的。

    最熟悉的自然就是剛剛被姜軍拿下的魏蜀吳三國了。

    姜軍麾下的魏蜀吳自然不用多說,但是對應的更加久遠的帝國卻是更加強大無比。

    最先出現的魏國,是周武王滅商後分封的諸侯國。國君為姬姓。魏國故地在今山西芮城縣北。

    公元前661年(晉獻公十六年),魏國被晉獻公攻滅,把它封給畢萬(戰國時魏國國君先祖)。《詩經·魏風》當中的「魏」指的就是春秋時代的魏國,而非戰國時期的魏國。

    接下來則是最為強盛的魏國,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

    魏國是中國戰國時期的國家,屬於戰國七雄之一,前期都安邑,後遷都大梁。它的領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當時它西鄰秦國,東有淮、穎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地處中原四戰之地。自魏惠王由安邑遷都到現在河南開封的大梁後,魏國亦稱梁國。國君姬姓魏氏。

    這一代魏國的地位和齊國並列,實力之強盛毋庸置疑。

    吳子吳起任事多國,也曾經在魏國有過很大的一段仕途。

    法家大師李悝則是真正的魏國政治家。

    鬼谷兵家大能龐涓,雖然多次遭孫臏挫敗,但是才能卻是毋庸置疑的。

    四公子之首信陵君魏無忌,名傳天下。

    樂羊、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具是大才。

    也是這個時期的魏國名聞天下,後世也沿用這個國號,也多有借此魏明帝因素。

    接下來曹魏自然不用多說。

    下面則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短暫王朝。

    說起來,後面的那些個魏國,太過短暫,姜軍對於這些多國並立或是不斷交替的國家卻是沒什麼瞭解。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一系列的王朝姜軍就不是很清楚。

    說起來,這個魏國雖然短暫,但是卻也是有些名氣的。

    這個魏國的建立者就是赫赫有名的武悼天王冉閔。

    冉魏(350-352)建立者冉閔,字永曾,魏郡內黃人,父瞻原屬乞活軍。閔為石虎養孫,改姓名石閔,是石趙統治集團中較重要的將領,以勇敢善戰著稱。

    349年石虎死,諸子爭立,互相殘殺。閔乘後趙政局混亂,又得大司馬李農之助,於350年正月殺石鑒,自稱皇帝,國號大魏,複姓冉氏,仍都鄴城,史稱冉魏。石鑒死後,石祇據襄國稱帝,聯合羌酋姚弋仲和鮮卑族前燕慕容俊,與冉閔常相攻伐。351年石祇為其部將劉顯所殺。352年閔攻破襄國,殺劉顯,消滅了後趙的殘餘勢力。其時,前燕慕容俊勢力漸盛,南下冀州,冉閔率軍抵抗,兵敗被俘,前燕軍攻入鄴城,冉魏亡。

    五胡亂華這段時期,姜軍也只是知道是一個少數民族霍亂天下的時期,中原百姓受到了很大的迫害,

    接下來則是北魏拓跋氏。

    北魏(386∼557年),是由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朝代,又稱北魏,拓跋魏,元魏。早期國語鮮卑語,初稱代國,386年,拓跋部首領拓跋珪建立,改國號為大魏,建都平城。439年,統一北方。493年起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北魏時期,佛教興起,佛教得到空前發展,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東魏武定八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建立北齊。西魏於恭帝三年被權臣宇文護逼迫禪位於其侄宇文覺,北魏歷史正式宣告結束。

    拓跋氏自稱是黃帝后裔,黃帝發源地為戰國時魏國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國號,同時含有續曹魏,對抗東晉政權。以其領土位於中國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個政權,故史稱「北魏」。為別於此前的曹魏政權,某些史書因此別稱為「後魏」,但由於史學界不稱曹魏為「前魏」,故「後魏」之稱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後改姓元,故又別稱拓跋魏、元魏。

    自然,這其中提及的北魏分裂而成的東魏、西魏國號同樣也是『大魏』。

    東魏(534年-550年)北朝的朝代之一,從北魏分裂出來的割據政權。都鄴(今河北臨漳縣西,河南安陽市北),有今河南汝南、江蘇徐州以北,河南洛陽以東的原北魏統治的東部地區,歷一帝,約十七年。北魏政權在魏末各族人民大起義打擊下搖搖欲墜,統治階級內部展開了激烈的權利爭奪。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權。534年,權臣高歡所立的皇帝北魏孝武帝元修不願做傀儡皇帝,被迫逃往關中投奔關隴軍閥宇文泰。高歡擁立年僅十一歲的北魏孝文帝的曾孫元善見為帝,即東魏孝靜帝,東魏開始。高歡掌權期間土地兼併情況嚴重,社會矛盾與民族矛盾尖銳,且屢敗於勁敵西魏宇文泰。550年,孝靜帝禪位於高歡之子高洋,東魏滅亡。

    西魏,北朝之一,由北魏分裂出來的割據政權。歷三帝,共二十二年(535年-557年)。都城長安。管轄今湖北襄樊以北、河南洛陽以西,原北魏統治的西部地區。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元修脫離高歡,從洛陽逃至長安,投靠北魏將領、鮮卑化的匈奴人宇文泰。次年宇文泰殺孝武帝,立元寶炬為帝(文帝),史稱西魏,政權實由宇文泰掌握。

    另外一個則是姜軍有些熟悉的國家了。

    瓦崗軍-魏國(613年-618年),隋朝末年軍閥割據時期湧現出的一個強國。瓦崗軍首領翟讓帶領子弟兵攻陷瓦崗寨,以瓦崗為基,陸續攻佔天馬、金墉、金堤等城池。瓦崗軍發展越盛,嚴重威脅了隋朝統治。613年,李密倉皇逃竄到瓦崗,被翟讓救來。李密向翟讓提出治理瓦崗的政策,翟讓十分佩服李密,便與他以兄弟相稱。後來,李密越來越得人心,翟讓自知是一莽夫,不能登位九五,便主動讓首領之位於李密。李密在眾將官的支持下接受首領之位。同年,李密稱魏公,建立瓦崗大魏政權。614年,李密稱魏王,改元為建封元年。618年,李密親率大軍爭奪弒君自立的叛賊許帝宇文化及,勢必要得傳國玉璽。宇文化及在眾諸侯的追殺下,最後被竇建德所斬首。李密大怒回瓦崗寨。619年,李密在瓦崗百姓的呼叫聲中登基稱帝,建立大魏國,稱瓦崗西魏,改元為建世元年。619年,大魏內部矛盾愈演愈烈,李密因驕傲而失了許多人才。同年,各路藩王起兵攻打瓦崗,李密被迫降唐。至此,魏亡。

    瓦崗軍也叫魏國,姜軍也並不是十分清楚,不過單單是瓦崗軍來說,姜軍當然是非常清楚的。當然,歷史和演義的區別之類的問題,就不在這裡討論了。

    除了魏國,歷史上叫吳國的也有好幾個。

    吳國(前12世紀-前473年),存在於長江下游地區的姬姓諸侯國,也叫勾吳、工吳、攻吾、大吳、天吳、皇吳。吳國國境位於今蘇皖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後擴張到今蘇皖兩省全境、浙中北、贛東北部分地區。國都前期位於梅裡,後期位於吳,是春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在吳王闔閭、夫差時達到鼎盛。吳國有季札通習中原禮樂。有孫武等名將,誕生《孫子兵法》。開鑿邗溝。有著名兵器吳鉤。吳國於柏舉之戰西破楚;於夫椒之戰南服越;於艾陵之戰北敗齊;於黃池之會會盟晉。出如火如荼、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等典故。前473年,越王勾踐復仇吞併吳國。

    無疑,與魏國類似的,春秋戰國的這個國家無疑是最強大的一個。

    兵家至尊孫子孫武,軍事家政治家伍子胥,鍛造大師干將莫邪等等都是流傳千古的名人。

    這個吳國姜軍也是非常熟悉的。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償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說的雖然是項羽和勾踐,但是成就勾踐威名的踏腳石正是吳國的吳王夫差。

    此外,五代十國也有以吳為國號的王國。為楊行密所建,又稱「楊吳」。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楊行密為淮南節度使,據揚州。天復二年(902年)拜東面諸道行營都統、檢校太師、中書令、吳王,建都廣陵(即揚州),稱江都府。楊行密注意招集流亡,獎勵農桑,使江淮一帶社會經濟有所恢復。由於其去世時唐朝仍然存在,形式上仍奉唐正朔,實際上也未建立獨立王國,因此就理論而言,楊行密只能算是唐朝的封國國君。

    至於蜀國,那就要看是什麼方面的故事了。

    追溯其最久遠的古蜀國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的古代氏族了。

    古蜀人先祖為蜀山氏,有觀點認為:蜀山氏與蠶叢氏是從岷江上遊興起的,是古羌人的一個分支。蜀國不只擁有單獨一個王朝,在秦滅蜀之前,蜀分別由蠶叢氏、柏灌氏、魚鳧氏、開明氏諸族統領。開明五世之前,蜀國的都城建於郫邑(即今天的成都郫縣)。到了開明九世建都於成都。開明十二世時「五丁力士」開闢了石牛道,打通了從蜀至秦的信道。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在位時秦國滅掉了蜀國,蜀地從此成為秦國的糧倉,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秦滅蜀後,蜀人殘部一支在王子安陽王帶領下輾轉南遷,最後到達交趾,在現今越南北部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並持續了一百多年。

    而蜀山氏這種名號在遠古傳說之中也是曾經出現的,可以說是與三皇五帝類同的介於神話與歷史之間的人物。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正是說的這邊。

    此外,不說三國蜀漢,就說十六國時期的蜀國。

    譙蜀,晉十六國時期,由漢人譙縱建立,故稱譙蜀,又稱後蜀、西蜀。405年(東晉安帝義熙元年),益州刺史(毛璩,起兵3萬計荊州江陵的桓振(乃桓玄從子)。

    而五代十國之中也有蜀國。

    前蜀,五代時十國之一,王建所建,都成都。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歷二主,共三十五年。

    後蜀,五代時十國之一。孟知祥所建。都成都。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歷二主,共四十年。同光三年(925)後唐滅前蜀,以孟知祥(874∼934)為西川節度使。次年正月,孟知祥入成都,整頓吏治,減少苛稅,境內漸安。長興三年(932),知祥殺東川節度使董璋,得東川地。四年,封為蜀王。後唐閔帝應順元年(934)知祥稱帝,年號明德,國號蜀,史稱後蜀。

    還有則是更加不引人注目的一些短暫政權,李蜀是北宋初期位於中國四川地區的一個短暫政權,從994年1月到994年5月,該政權僅維繫了5個月。

    此外還有明朝朱元璋時期分封的蜀王,同樣也算得上是蜀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