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黃埔風雲

第3卷 第一百四十四章 成一方諸侯 文 / 山水湖畔

    北伐軍在蔣介石的命令下繼續向北推進,在河北一帶相繼取得了一系列勝利,5月30日,北伐軍再次兵臨滄州,天津岌岌可危,東北軍震驚之餘不得不派出大軍準備做最後抵抗,此時的張作霖已經做好了撤回東北的準備。

    張作霖把所有事務都交給張學良,張學良在天津調兵遣將,此時閻錫山、馮玉祥策應北伐軍從西北方向攻來,張學良陷入腹背受敵的境界。

    李景林向張學良建議請薛林擔任天津衛戍司令,或許還有一線希望。張學良猶豫不決。

    也就在這天下午,天津大學教授胡希賢來看望薛林,因為薛林在上海時曾經救了汪壽華一命,胡希賢與汪壽華兩家是摯交,所以也是有感謝之意。

    胡希賢登門拜訪讓薛林驚訝不已,薛林忙問錢壯:「這個胡希賢是什麼來頭?」

    「聽說是一個教授,你的面子可夠大的,連學者都來看你。」

    「什麼面不面子的,走去看看。」

    薛林親自迎接胡希賢,胡希賢第一次見到薛林,遠遠的便大聲說道:「薛林,果然是青年才俊。」

    「胡先生見外了,薛林落難在此,還望多多關照。」

    「我們就不要來這些虛偽的了,我在天津可經常聽說你的消息,特別是你在濟南,和小日本那一仗,太幫了,打出了咱中國人的威風,想進濟南,門都沒有。」

    兩人互相吹捧的聊了好一會,突然胡希賢話鋒一轉:「薛老弟你是從北伐一路打過來的,雖然眼下來到此地,可是對於中國南北雙方的實力你應該是最有發言權的,我想聽聽老弟的高見。」

    「這。」薛林顯得有些猶豫。

    「老弟但說無妨,我並非政府人士,只是想到現在中原大地風煙四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打來打去什麼時候是個頭啊,眼下南方的北伐軍,西北的國民軍都在逼近華北,未來能怎樣,不知老弟有何高見。」

    薛林聽到此挪動了一下身體:「胡先生,我的內心是厭煩戰爭的,戰爭,只有親身經歷,親身體會才能知道它的殘酷,江山是用白骨堆起來的,這話一點都不假。眼下,中國太需要和平了,可是只有統一才有和平。」

    胡希賢閉了一下眼睛,進而點點頭:「以戰止戰啊。」

    「除了這個沒有更好的辦法,」薛林繼續說道:「剛才先生問我南北雙發究竟誰的實力強,這個問題並非薛林不說。」

    「薛老弟但說無妨,這個問題我與我的學生也在經常探討。」

    薛林說道:「單從軍力上看北洋軍的正規部隊戰鬥力總體說都是不錯的。之前在湖南抵抗北伐軍的吳佩孚部隊,在北洋軍的部隊裡頂多算得上三流,但就是這樣的三流部隊,卻仍然在丁四橋、在武昌給北伐軍重大殺傷,善於治軍的孫傳芳總體上是和桂七軍打平手的,龍潭之戰雖然我沒有參加,但據我所知,桂軍的主要將領都覺得驚心動魄,提起孫傳芳的名字還是心有餘悸。如果此戰不是白崇禧從後方調大量生力軍夾擊,李宗仁的七軍能否戰勝孫傳芳就有很大疑問了。」

    薛林話音剛落,胡希賢練練點頭:「說的太有道理了,不愧是從戰場上走出來的,想法就是和我們這些沒上過戰場的不一樣,薛林,你繼續說。」胡希賢還示意幾個學生記下薛林的話,回去做深入研究。

    薛林繼續說道:「北洋正統的軍隊,實力最強的我認為是馮玉祥的國民一軍,其戰鬥力應在四七軍之上,南口之戰,馮玉祥的手下劉汝明以一個師的兵力抵擋幾十倍的奉軍和吳佩孚的軍隊連續四個月的攻擊,創造了戰史奇跡,雖然最後失敗,但是由於其吸引了聯軍主力,尤其是吳佩孚最精銳的部隊,使其不能拔腿南向援助湖南的葉開鑫和賀耀組,從而使唐生智免遭殲滅,為北伐軍順利佔領湖南然後佔領湖北創造了條件,所以蔣介石褒獎劉汝明「挺身當南口之險,走馬解西安之圍」,這前半句就是指的南口大戰這件事,幸好馮玉祥加入了蔣介石陣營,南北夾擊奉軍,否則若沒有馮玉祥的牽制,奉軍主力悉數南下,在湖南湖北一帶與吳佩孚的精銳匯合,我看蔣介石想過不長江恐怕沒這麼容易。」

    胡希賢聽罷不禁拍手叫好:「想不到薛老弟對南北雙方分析的如此深刻,更難得老弟的心胸如此坦蕩,據我瞭解那定泗橋戰役老弟你是親自參加的,最後迂迴穿插,打了個吳佩孚措手不及,在勝利之後老弟你還能給對手如此高的評價真是了不起,特別是在你這樣的年紀裡,不驕不傲,後生可畏,後生可畏啊。」

    「老先生過獎了,薛林只是把心中所想說出來而已,如今再評價勝敗又有何意義,薛林空負一腔報國熱血,到頭來也落得個這般下場。」

    「不不不,」胡希賢連連擺手:「自古以來少年得志者未成就大業就是因為太過順利,如今老弟的人生來一些波折將對你大有幫助,自古亂世出英雄,男兒欲建立一番偉業,這點挫折是應該受的,現在中國雖四分五裂,但各方軍閥都是身懷民族大義之人,薛林你要選好自己的路,像你這樣有見識有才華的年輕人,只要把路走好,功名自不在話下。」

    「胡老多慮了,薛林參軍報國不在功名,更不在利祿,只盼望中國四海之內早日一統,內修政績,共禦外辱,國家安寧,百姓便不會流離,正是因為抱著這個態度,薛林才一路北伐,從珠江打到黃河,不曾想……」說到這薛林無心再說下去。

    「薛老弟若不想這樣只有一個辦法。」

    「什麼?」薛林到時想聽聽他的高見。

    「自己建立軍隊,成一方諸侯,實力壯大後統一中國,就算你不想自己統一,無論你加入哪一方,都是勝利的關鍵,到時你也算是為中國早日的和平做了貢獻。」

    薛林聽完,心中突然開朗起來,雖然薛林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能與馮玉祥、張作霖那樣有自己的地盤和隊伍,可是胡希賢說的也是對的,眼下自己雖然有抱負,但總是受制於人,就連打日本人都頂著巨大壓力,若自己像蔣介石那樣位高權重,在濟南打日本還不就是一句話的事嗎?哪裡會走這些彎路。

    不管怎樣薛林也算是想起了一條出路。

    但薛林迅速平靜下來:「胡老說笑了,薛林並沒有那麼大的野心,如果實在無用武之地,薛林寧願退隱山林,過陶淵明的生活。」

    「與世無爭是最大的懦弱,薛林,我們雖然剛剛認識,但我不想你這樣,咱不說報國,只說這為民,這就是責任。」

    薛林聽了胡希賢的這些話心裡有很大的觸動,也許他真應該換著摸索出另一條路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