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黃埔風雲

第1卷 第十七章 告別偉人 文 / 山水湖畔

    孫先生逝世後,每個人都懷著悲傷的心情,開始著手準備先生的告別儀式。

    孫先生逝世當天,先在住地設立靈堂,家人舉行簡短儀式後,將遺體送往協和醫院施行防腐處理後,決定在北京進行公祭。

    公祭計劃在中央公園社稷壇舉行,但遭到段祺瑞的反對。

    聞聽段祺瑞不批准在中央公園舉行公祭後,錢壯異常憤怒:「段祺瑞這個老兒,先生都走了,他還與先生作對,我這就去宰了他。」

    「大壯,不可猛撞,現在先生屍骨未寒,絕不能與段政府撕破臉。」薛林攔住了錢壯,但是薛林的心中也是憋著一肚子火。

    「薛林說的有理,現在不宜大動干戈,北平畢竟不是我們的地盤。」李烈鈞在一旁說。

    「那怎麼辦,總不能讓先生這麼靜悄悄的走吧。」錢壯的憤怒顯而易見。

    「諸位放心,我們一定要讓先生風風光光的上路。」李烈鈞站了起來,看來有了對策。

    「俠如兄可有什麼辦法說服段祺瑞?」汪精衛是非常著急。

    李烈鈞說道:「段祺瑞不批准在中央公園舉行公祭,是擔心群眾性的追悼活動會引發政治運動,造成對他統治的威脅。他不准在市中心舉行追悼,要求公祭在外城天壇舉行。」

    「可是天壇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不方便在那裡舉行公祭。」薛林的眼裡充滿了血絲,這幾日他是沒有休息好。

    「這樣吧,我和於右任還有汪主任(汪精衛)去趟中南海,像他陳述厲害,拼了命也要讓他點頭。」李烈鈞說完雙手握成了拳頭。

    「好,我們現在就去。」汪精衛說。

    在隨後的兩天,於右任、李烈鈞等與段祺瑞力爭,但段祺瑞就是不點頭。

    汪精衛最後想到北京警備總司令鹿鍾麟與他有些交情,又去求鹿種麟,讓他說服段祺瑞,這鹿種麟素來崇拜孫先生,一聽馬上答應。

    他與段祺瑞反覆交涉,段祺瑞態度依舊,

    最後鹿鍾麟怒了:「請總理務必答應此事,我是代表北京警備部隊來請求總理的,萬一激起兵變,我鹿某也無法保證總理的安全。」

    這話是很有份量的,有逼宮的味道。

    段祺瑞聽他這麼說十分驚訝:「你什麼意思,想把我趕出北平嗎?」

    「卑職不敢,只是眼下北平的人民都希望公祭地點在城中,這是民意,不管怎樣,孫先生畢竟是民國的締造者,受到些尊敬也是應該的,況且他人都不在了,就讓他在城中公祭也沒什麼影響,總理若答應,還可受到民眾的擁護,也會體現出總理的博大胸懷。」

    段祺瑞一聽如此,不得不讓步。

    這事辦妥後,汪精衛對薛林說:「看到了吧,還是有軍隊的人說話有份量。」

    薛林點了點頭:「是啊,我們要是帶著十萬人來,就是在他段祺瑞家裡公祭,他也得答應。」

    汪精衛大笑。

    薛林心想:這就是槍桿裡出政權?

    此時的薛林自從陪孫先生北上,這一路上已經變了,變得更加成熟穩重。已經不再是21世紀的大男孩了。

    幾天後,在社稷壇舉行公祭,也就是中央公園。

    社稷壇在**西側,元代時是萬壽興國寺,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在寺院舊址上改建為社稷壇,是皇帝祭祀土神和谷神之處,清代沿襲明制。

    辛亥革命後,1914年將社稷壇闢為公園,名中央公園,對公眾開放。拜殿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時休息或遇風雨時行禮的殿堂,是一座精美壯觀的楠木結構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白石台基,黃琉璃瓦單簷廡殿頂。

    3月19日上午,孫中山的靈柩由汪精衛、張繼、宋子文、戴季陶、李大釗、吳玉章等人,抬出協和醫院南門,經王府井、東長安街、**直達社稷壇拜殿靈堂,沿途恭送的群眾達12萬人。

    薛林因為太年輕,雖然孫先生很器重他,但是抬靈柩這事還是由這些大佬抬比較合適。

    靈柩安放在莊嚴肅穆的靈堂內一座50厘米高的櫬台上,四周用銅欄圍繞,靈柩前擺滿了鮮花,上方懸掛著孫中山先生的遺像,兩邊是孫先生的遺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宋慶齡身著黑素服率親屬守靈。薛林和錢壯也是一身黑衣,在守靈的同時也負責安全工作。

    從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隆重的正式公祭和弔唁活動,短短數天內來靈堂簽名弔唁者達74萬之多,而北京當時全市人口不過200餘萬。

    當時的中央公園內花圈、輓聯無數,公園內的各個角落都成了讚頌孫先生、反對段祺瑞政府、聲討帝國主義的場所。

    孫中山病逝時,陵墓還未動工,於中央公園公祭後,決定靈柩暫厝碧雲寺內。

    碧雲寺位於海澱區香山東麓,元至順二年(1331年)建,原稱碧雲庵。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太監於經重修,改稱今名。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增建羅漢堂和金剛寶座塔。寺坐西朝東,依山勢從山門至寺頂共6層院落,層層殿堂依山而建。

    寺內松柏參天,濃蔭蔽日,幽靜肅穆。

    4月2日上午,靈柩用汽車運送,親屬等乘馬車隨靈柩車送行。

    靈車經西長安街、西單牌樓,出西直門至香山,沿途有30萬群眾步行送至西直門。下午4時到達碧雲寺,靈堂設於普明妙覺殿,靈柩安放在殿後的金剛寶座塔石龕內。

    在葬禮整個過程中,段祺瑞並沒有派出軍隊進行過干擾,也沒有派軍警驅散抗議政府的群眾,不僅如此,段祺瑞還派人協助葬禮的舉行。

    段祺瑞執政府在孫中山喪事舉辦過程中做了很多輔助性和保障性的工作。

    雖然,政府在停靈地點、喪儀典禮上存在分歧,但段祺瑞政府還是主動的把孫中山的葬禮當作政府分內事來做。

    孫中山逝世後,政府派出治喪代表協助辦理喪事,不久又頒布國葬指令。出殯日,段祺瑞命令,全國下半旗,陸海軍隊送殯,全程給足了孫中山面子。

    段祺瑞做的這些,薛林和國民黨人都看在眼裡,很是感動,他們知道,如果沒有段祺瑞的幫助,葬禮不可能在北平順利舉行。

    「薛大哥,你說段祺瑞是好人還是壞人呢。」葬禮過後,紫菱問薛林這麼一句話。

    好人?壞人?薛林一時無法評價,也許段祺瑞這個人是好的,只是政治立場不同吧。

    「他是好人。如果他不是政治家,就更好了……」薛林回答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