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職場校園 > 英雄無敵魔法門之眾星傳說

正文 第二十九章 節 宇宙的閉合性 文 / 照見五蘊皆

    在浩瀚的星辰宇宙面前,人類是那樣的渺小和無知。

    過去,傳統人們總認為宇宙是無邊無盡沒有邊界的。

    而先靈派科學家在復古中國先靈博大精深的易理科學時,卻發現了宇宙時空的閉合一體性。

    可以這樣說,宇宙雖然是有邊界的,但它是一環套一環的,而環的結尾,又是宇宙的開頭,週而復始,永無止盡,所以也可以理解為所有的事物都無始無終,無窮無盡。

    如果把時間抽像為一條直線,在時間直線上任意取一點,這一點就是現在。點的一邊是過去,點的另一邊是未來。過去與未來在無限遠處交匯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閉合的時間。關於時間的閉合性,可以從干支紀年法中得到例證。

    中國祖先發明的干支紀年法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時間的閉合性;二是時空一體性;三是時間對空間的支配性。

    關於時間對空間的支配性,天干地支便是明證。時間的閉合性表現在以六十為一個週期,時空一體性又可以推論出空間的閉合性。

    以八卦為藍本的時空坐標系,是一個多元坐標系統,與常規概念上的空間坐標及羅盤有著本質的不同。在時空坐標體系中,時間依一定的規律,做週而復始的變化。由於時間對空間的支配作用,空間參照係數依時間的變化而作出同步的變化。具體表現在爻變、卦變及其它方式的變化上,卦變與多變的意義,在於指示預測者應選擇的時空點。

    在四柱預測法中,預測的基本依據是四個時間單位。並參照兩個時間變量因素(大運、流年)在四個不變的時間單位中,以日干為主坐標層點,以其它干支為子坐標。通過時間變量因素對主體坐標及子坐標的影響,推斷出一個人一生的榮辱。

    時空坐標原理在六爻預測中體現得更為充分。一卦出來後,卦中諸爻形成了一個時空坐標群落。以世身或用神為主坐標,由六親組成子坐標系統。世身及用神與日、月、六親構成了個複雜的關係網絡。由於參照點眾多,所以斷事十分詳盡。有些斷卦高手主張六親活看,即對每一爻,每個子坐標逐一進行分析,猶如縱橫於天地之間,可以說是深得時空之奧妙。

    易學文化作為一個縱貫古今的文化體系,內容十分廣博,除陰陽學說外,還有一個最大的伴生系統五行學說。把五行生剋圖分開來看,各自都有著與時空相同的閉合性。其實五行學說就是愛因斯坦先生作夢都想創立的「宇宙統一場」。統一場反映了宇宙中能量狀態的分佈,產生於宇宙運行的慣性作用,而在中國文化中的天干正是用來表示這種能量態的運行。

    愛因斯坦留下了一個著名的公式e=mc2。其中e代表能量;m代表物質的質量;c代表光速。這個公式說明,能量與物質是可以相互轉換與共存的。

    如《道德經》中所言:「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沖氣是能量與物質相對於平衡的條件。通俗地講,任何物體都存在著物質與能量兩種狀態。只不過能量態是人類的眼睛觀察不到的。天體在運行過程中會對地球上的物體產生影響。例如月球與地球的引力場相互影響,產生了地球海水的潮汐變化。引力場具有能量,通過能量轉換,轉變成了海水的動能。五行場雖然也具有能量,卻與天體的運行無關。可以說天體的運行也在受著五行場的支配。因為五行場屬於宇宙的背景能量。它對一切事物的影響都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

    在現代的科學技術領域裡,人們對場的認識僅限於同性相斥,異性相吸。而在五行場中,同性的不一定相斥,異性的不一定相吸。其中有同性制化與異性制化的問題。五行場究竟通過什麼方式對人及事物產生影響,應該如何用現代觀點進行解釋,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黃帝內經?素問》中曾談到,當病邪侵入人的肝經後,由於肝經屬木,遇庚辛日病情會加重,遇壬癸日或甲乙日,病情會減輕或痊癒。說明古人對宇宙背景能量的運行規律及對人體的影響是早有認知的。所以從《易經》中衍生出來的一切預測方法,不但可以測出一個人一生的榮辱,還可以測出一生中的健康狀態。

    世界上的物體既然存在著物質與能量兩種狀態,人自然不能例外。骨、肉、血液等屬於物質狀態,人體的能量狀態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力量,一種是思想。把思想看成是能量的表現形式,可能不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實際上思想正是生命能量的釋放過程,現代的氣功修煉,可以看成是對思想能量的開發。毫無疑問,人體內的能量要進行交流與傳輸,有自己的交流渠道,同時人體內的能量也要同宇宙的背景能量進行交流,古人就是依據這種天人感應原理創立了子午流注法則。那麼這種交流一旦出現故障,人體就會出現病理反映,此時只能用調整人體五行的方法進行醫治。

    對無所不在的宇宙背景能量,人們俗稱為風水。人為調整風水,似乎有一些能量反射的原理,是一門比較深的學問。

    而說到中國的風水,就不得不說到古希臘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和四元素說,其實它和中國的五行之說竟然是相通的,有異曲同工之妙。

    它的很多觀點是正確的,但也有一些略有偏差。比如它雖然也和中國先靈學說一樣,認為宇宙是有邊界的,但它認為整個宇宙是一個純圓形的圓球,這是不夠準確的,因為它忽略了太極陰陽魚玄之又玄不斷旋轉的螺旋結構形成的橢圓型穩定結構。

    四元素說是古希臘關於世界的物質組成的學說,四種元素是土、氣、水、火(或地、風、水、火)。這種觀點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影響著人類科學的發展。

    梅塔特隆立方體是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的立體圖形組成的,是一個超時空裝置,它通過這些立體圖形,詮釋了宇宙。它是由四元素物質構成的一種無比神聖的架構,是宇宙的現實,既存在於星辰之中,也包含在人體之內。

    柏拉圖體系的宇宙觀基本上是一種數學的宇宙觀。他將四元素形象化,用幾何觀點看待,即設想宇宙開頭有兩種直角三角形,一種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種是等邊三角形的一半。從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產生出四種正多面體,這就組成了四種元素的微粒,其原子形狀就是體現其性質的正多面體。

    火微粒是正四面體,

    氣微粒是正八面體,

    水微粒是正二十面體,

    土微粒是立方體,

    第五種正多面體是由正五邊形形成的十二面體,柏拉圖說它是神用來排列天空的星座的;而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則認為它對應的正是第五元素,是組成天體的元素,與地球不同,是純粹的「以太」。

    亞里斯多德在他老師四元素幾何化的基礎上,將四元素說發展成為一種體系:

    土最重,組成了地球的核心;

    水較輕,覆蓋在地球的表面;

    氣、火更輕,籠罩著地球或向上飄揚;

    以太最輕,位於天上,繞著地球運行。

    整個宇宙是一個圓球,因為圓球是對稱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點都是一樣。宇宙也是活的,運動的,有一個靈魂充溢全部空間。宇宙的運動是一種環行運動,因為圓周運動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腳來推動。四大元素中每一種元素在宇宙內的數量是這樣的:火對氣的比例等於氣對水的比例和水對土的比例。萬物都可以用一個數目來定名,這個數目就是表現它們所含元素的比例。

    當四元素加上第五元素「以太」便構成了和諧的宇宙,構成了梅塔特隆立方體。它通過這些簡單立體圖形,表現出了基礎的五大元素,詮釋了宇宙。

    此外,在立方體中還含有一個星形四面體。

    它代表著宇宙的能量結構——梅爾卡巴場,負責釋放和吸收能量,是宇宙中的一切能夠正常的進行。

    通過梅塔特隆立方體,我們能夠瞭解萬物的最根源,瞭解世界的起源。

    這些立方體裡面,很多其他的形狀也可以找到,包括五面體的二維平面模式。在早期的卡巴拉文獻裡,梅塔特隆按照推測是從他的靈魂形成立方體。

    梅塔特隆的立方體後來在基督教藝術可以看到,常被認為是神聖的浮雕,在一個物體或人周圍出現,出現在他的胸膛上或者在他身後移動,去擋住魔鬼和邪惡的力量。

    這種思想也表現在煉金術裡,立方體也有天賦,就像圍堵的圓圈或者創造的圓圈一樣。

    創建梅塔特隆立方體的最簡單方法就是以一個立方體開始,延著一條對角線而變平面化,經過它的中心,這樣它就變成了一個二維圖形,經過它自己的對角線而分成等分,進入六個等邊三角形上。這個二維圖形的至高點然後就與另外的線條連接起來。幾個步驟之後,整個梅塔特隆立方體就成形了。

    一旦明白了這個幾何圖形的隱喻,就會明白到梅塔特隆和人類創造實相的電磁場本性。梅塔特隆的拉丁名字是「梅塔特」——一個引路人或者測量器,就像「創作物的幾何學」一樣,是一個「隱喻」。

    宇宙演化觀念的發展源自中國,在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這個詞的是《莊子?齊物論》。「宇」的含義包括各個方向,如東西南北的一切地點。「宙」包括過去、現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體時間。

    戰國末期的屍佼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宇」指空間,「宙」指時間,「宇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後來「宇宙」一詞便被用來指整個客觀實在世界。

    《管子》的「宙合」一詞,「宙」指時間,「合」(即「**」)指空間,與「宇宙」概念最接近。

    早在西漢時期,《淮南子?俶真訓》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認為世界有它的開闢之時,有它的開闢以前的時期,也有它的開闢以前的以前的時期。

    《淮南子?天文訓》中還具體勾畫了世界從無形的物質狀態到渾沌狀態再到天地萬物生成演變的過程。

    《莊子?庚桑楚》中曰:「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開始)剽(末梢)者,宙也。」

    這些都說明了宇宙無始無終的閉合性。

    在古希臘,也存在著類似的見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於原子在空虛的空間中作漩渦運動,結果輕的物質逃逸到外部的虛空,而其餘的物質則構成了球形的天體,從而形成了我們的世界。

    在西方,宇宙這個詞在英語中叫cosmos,在俄語中叫kocmoc,在德語中叫kosmos,在法語中叫cosmos。它們都源自希臘語的koσμoζ,古希臘人認為宇宙的創生乃是從渾沌中產生出秩序來,k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語中更經常用來表示「宇宙」的詞是universe。此詞與universitas有關。universitas指一切現成的東西所構成的統一整體,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義,不同的是,前者強調的是物質現象的總和,而後者則強調整體宇宙的結構或構造。

    霍金在1982年提出了一種自給自足的量子宇宙論。在這個理論中,宇宙中的一切在原則上都可以單獨地由物理定律預言出來,而宇宙本身是從無中生有而來的。這個理論建立在量子理論的基礎之上,涉及到量子引力論等多種知識。

    在他的理論中,宇宙的誕生是從一個歐氏空間向洛氏時空的量子轉變,這就實現了宇宙的無中生有的思想。這個歐氏空間是一個四維球。在四維球轉變成洛氏時空的最初階段,時空是可由德西特度規來近似描述的暴漲階段。然後膨脹減緩,再接著由大爆炸模型來描寫。這個宇宙模型中空間是有限的,但沒有邊界,被稱作封閉的宇宙模型。

    大爆炸後的膨脹過程是一種引力和斥力之爭,爆炸產生的動力是一種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體不斷遠離;天體間又存在萬有引力,它會阻止天體遠離,甚至力圖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與天體的質量有關,因而大爆炸後宇宙的最終歸宿是不斷膨脹,還是最終會停止膨脹並反過來收縮變小,這完全取決於宇宙中物質密度的大小。

    理論上存在某種臨界密度。如果宇宙中物質的平均密度小於臨界密度,宇宙就會一直膨脹下去,稱為開宇宙;要是物質的平均密度大於臨界密度,膨脹過程遲早會停下來,並隨之出現收縮,稱為閉宇宙。

    理論計算得出的臨界密度為5x10-30克/厘米3。但要測定宇宙中物質平均密度就不那麼容易了。星系間存在廣袤的星系間空間,如果把目前所觀測到的全部發光物質的質量平攤到整個宇宙空間,那麼,平均密度就只有2x10-31克/厘米3,遠遠低於上述臨界密度。

    宇宙中還存在著尚未觀測到的所謂的暗物質,其數量可能遠超過可見物質。因此,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否真的小於臨界密度仍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不過傳統認為開宇宙的可能性大一些。

    而根據密度可以計算出宇宙膨脹和收縮的邊界,這個值大約在150億到200億光年,與人類觀測到的最遠距離150億光年吻合。

    而先靈派證實,除了受可見光的幻象影響僅憑星系光譜紅移就誤以為宇宙是在膨脹有大爆炸、引力來自於質量等,霍金的這個理論基本是正確的。

    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而是某種更大的物質體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個宇宙自身的爆炸,而是那個更大物質體系的一部分的爆炸。

    現實的宇宙中所謂的光,只是宇宙內部的星體之間互相作用之下的能量產物。現實科技手段上不可能觀測到宇宙的邊緣,用光觀測結果所推測的宇宙其實只是幻想。

    實踐證明,當靈能者在完全黑暗無任何光線的空間裡緊閉雙目,即能從最初思維意識形態上瞭解最真實的宇宙空間,因為人類也是宇宙本源的一部分,雖然只是極其微小的一部分。

    宇宙其實是有邊界的,它的形狀呈橢圓球狀,恰如一顆修行得道者的道家內丹。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