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職場校園 > 英雄無敵魔法門之眾星傳說

正文 第十章 節 天人合一思想 文 / 照見五蘊皆

    由無數星艦組成的巨大的空中城市,模擬了地球的重力也即電磁力環境,讓長久在星空中旅行的隊員們得到了舒適的休息和充分的補養。

    先靈派科學基於中國中醫的養生之道,復古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創立了「萬有一統宇宙生物觀」,研究天、地、人之間的術數轉換變化關係,並帶來了突飛猛進的宇宙生態大發展。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思想家、陰陽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莊子?達生》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於「始萬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於「生萬物」。人有人之道,人之道的作用就在於「成萬物」。

    《內經》天地人系統中的人與天相通的總原則是:同氣相求,同類相應。順則為利,逆則為害。

    《淮南子?精神訓》曰:」天地運而相通,萬物總而為一」。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國哲學異於西方的最顯著的特徵,可用極簡約的敘述來表達:

    中國自唐虞以來,即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敬天即所以愛人,愛民即所以尊天。所謂天人合一,實包含了天定勝人與人定勝天兩個觀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干卦大象)

    中國的思想,不偏於天定勝人,亦不偏於人定勝天。中國無宗教,但中國人極富於宗教精神,此為中國文明的特徵。

    左傳載:史囂曰:吾聞之,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莊公三十二年,公元前六六二年)

    史囂之語,代表中國古來之人文主義,即天人合一的宏旨。歷代聖哲,莫不為繼續宏揚此天人合一之道而努力。以中國與西方比較,中國哲學之歸趨,人與天合;而西方哲學之歸趨,人與天分。故中國哲學,以人生觀察宇宙,使人與天合而為一。

    周易干元資始之說,不涵神學氣氛,以天道貫通人事,正性命以明道德修身之原。

    說明中國正統哲學之天道思想,純是合理化的形而上學。

    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易干文言)

    非與天合德,其孰能如是哉?西方哲學,則道德哲學(精神哲學)與自然哲學,各有領域,分送發展,源遠而未益分。

    中西治學方法之不同,其所成思想體系亦迥異。而在古今各民族,最能瞭解人與天地宇宙之關係,因而企求保持天人和諧者,為中華民族。

    中國哲學裡不包括宗教信仰,但也不反對宗教信仰,骨子裡隱藏著對上天信仰的觀念,卻不顯露出來,所講的對象乃是人。

    這種以人為重點的先靈天人之學,可以稱為人文哲學。

    先靈派科學認為:不同的宇宙星系,都是一個巨大的磁體,天軸南北兩極是南北磁極,而地球居一天體之間,是一小磁體。地球南北兩極也是南北磁極,分別與所處天體兩大磁極發生磁感應,所以天地的軸心傾向相同,在一條直線上,這便是天地感應最根本的內涵之一。

    《黃帝內經》所述五運六氣的種種感應之道,統統建立在這個感應性上。這種感應性或磁力,都屬於無形的能,在中醫名之曰」氣」。

    《黃帝內經》是中國醫學經典著作,《內經》中論及養生學(即現代說的氣功)和經絡學,就是常說的氣功,修煉氣功不僅能強身健體,還能在臨床治療中發揮不可估量的做用,絕大多數西醫治癒的疑難雜症,最終都能依靠中醫來治癒。

    中醫已經發展了幾千年,中醫的氣功、推拿、穴位、刮痧、針灸、足療,效果都實實在在,每一個經歷過的人都知道這些當然都是真的。

    幾千年來祖祖輩輩生病都是中醫治好的,而西醫歷史極短,相比之下只是個小學生。

    西醫都是講臨床,就是拿人做實驗,把人像小白鼠一樣測試,並根據測試數據進行胡亂調整再試。

    西醫只看到了人體血肉之軀這個物質部分,卻沒有看到人體先靈之氣這種精神能量的運轉體系,這也是為什麼西醫總是治標不治本,而且會本末倒置,經常聽到講各種各樣副作用經常不小心亂吃藥就會吃死人的,全都是西藥,而傳統的中藥方子,滋補陰陽,調和氣血平衡合理,絕不會吃死人。

    《內經》主張「天人合一」,其具體表現為「天人相應」學說。

    《內經》反覆強調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靈樞?刺節真邪》),「人與天地相參也」(《靈樞?歲露》、《靈樞?經水》),「與天地如一」(《素問?脈要精微論》)。認為作為獨立於人的精神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的「天」與作為具有精神意識主體的「人」有著統一的本原、屬性、結構和規律。因此,《內經》的天人合一觀是《黃帝內經》天道觀的最重要觀點。

    天地同律也就是時空合一。律學本屬於聲學,由於古代天文學在制定曆法過程中需要數學運算,便借用律數來完成這一過程,而產生了律與歷的結合。律歷一體思想首先是與古代氣論緊密相關的,反過來又促進了《黃帝內經》對」氣」的規律性研究和人體生命節律的研究。

    音律與天之氣相應,《史記?律書》中說道:」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軌則,壹稟於六律,六律為萬事根本焉」。

    古代以」同類相動」理論推想互相感動的事物之間通過氣傳遞著它們的相互作用,從而把律與」氣」密切聯繫起來。

    漢代有」候氣之法」,據《後漢書?律歷志》記載,在一個密閉的室內,把端部塞上葭莩灰的律管按一定的方位加以佈置注意觀察就可以看到,每到一定的節氣,與該氣相應的那支律管中的灰就回逸出。

    這種把律管的長短和天地之氣聯繫起來的實驗,對我們理解五氣、五藏與五音相應等問題至關重要。

    就這樣,人們把不同音頻的樂音同一年中的不同時令,同該時令的氣候、物候聯繫起來。所謂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不過是天」氣」在一個回歸年中有二十四種或七十二種表現,同時造成了不同季節中聲色味的不同。因此,五音、十二律可以說是關於」氣」的量化的另一種表達。

    十二律的名稱表示著」氣」在不同時期的不同表現和不同作用。如:黃鐘:黃者,中之色,鍾者,種也。…陽氣施種於黃泉,孳萌萬物,為六氣元也。(《漢書?律歷志》)

    南呂者,言陽氣之旅入藏也。(《史記?律書》)

    蕤賓者,言陽始導陰氣使繼養物也。(《漢書?律歷志》)

    夾鍾者,言陰夾助太簇,宣四方之氣而出物種也。(《漢書?律歷志》)

    時間週期(歷)與天地之氣的運動也相應,古人早就發現,地球特有的時間週期與地球在太陽系的特定位置相關,如晝夜、24節氣、四季、年等。晝夜是地球自轉的週期。年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週期。節氣和四季的變化是由地軸與公轉軌道的夾角造成的。這些時間節律的背後,是地球所受太陽能量輻射的週期性改變,人的生命節律也是由地球的這種特性造成的。

    因此,天地四時之氣的運動變化有著相動一致的特性,人體生理功能節律也隨天地四時之氣運動變化而改變。

    由此,《黃帝內經》依據天地同律的原則創建了的獨特的」五運六氣」歷。這種曆法特別注意氣候變化、人體生理現象與時間週期的關係,是《內經》學術中時空合一理念的集中表達,從非常廣泛的時空角度反映了天地人之統一,反映了人與天之間存在著隨應而動和制天而用的統一。

    就一年四時而言,」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人的生理功能活動隨春夏秋冬四季的變更而發生生長收藏的相應變化。

    就一年十二月而言,」正月二月,天氣始言,地氣始發,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素問?診要經終論》)

    隨著月份的推移,人氣在不同部位發揮作用。

    就一日而言,」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素問?生氣通天論》)

    隨著自然界陽氣的消長變化,人體的陽氣發生相應的改變。

    從」天人合一」觀念出發的傳統文化與中醫學都表現為重道、重神、重無、重和諧、重勢,其核心則是」象」與」數」。

    所謂」象」,指的是經驗的形象化和系統化。」象」的特徵是動態的,不是單純地模仿其形,而是模仿其變。像還是全息的,萬事萬物息息相關。

    就《內經》而言,藏象系統就是通過生命活動之象的變化和取象比類的方法說明五藏之間以及與其他生命活動方式之間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規律的理論。

    其中,」象」又分為法象、氣象、形象。」法象莫大乎天地」(《周易》),舉例言,」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素問?六節藏象論》),為法象;

    陰陽四時,」其華在面」(同上),為所見氣象;」其充在血脈」(同上)為所見形象。

    藏象理論作為《內經》理論最為重要的理論基礎之一,是將五藏聯繫六腑、五官、五體、五志、五聲、五情,以五行理論進行闡釋的五大」象」的系統,並完全表現為一種天人合一的綜合功能。」

    《左傳》有云:」物生而後有象,像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

    《內經》認為生命運動與自然一樣,有理、有象、有數。通過取象比類,可知氣運數理。

    《素問?六節藏象論》先論數理,後論藏象,深意寓在其中。」數」是形象和象徵符號的關係化,以及在時空位置上的排列化、應用化和實用化。它不同於西方的數學概念,不是描述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而是以取象比類的方式描述時間方式和運動關係。

    《內經》中的藏象理論則以五元序列來表現。自然界以四時陰陽為核心,四時陰陽涵概了五方、五氣、五味等自然因素以及它們之間的類屬、調控關係;人體以五藏陰陽為核心,五藏陰陽涵概了五體、五官、五脈、五志、五病等形體、生理、病理各因素及它們之間的類屬、調控關係。自然界的四時陰陽與人體的五藏陰陽相互收受、通應,共同遵循陰陽五行的對待協調、生剋制化的法則。

    因此,人天同數是《內經》把時間的週期性和空間的秩序性有機地結合觀念的體現。強調人體自然節律是與天文、氣象密切相關的生理、病理節律,故有氣運節律、晝夜節律、月節律和週年節律等。

    其基本推論是以一週年(四季)為一個完整的週期,四季有時、有位,有五行生剋,因此,以一年分四時,則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腎主冬……。月節律則與該月相和所應之藏在一年之中的」當旺」季節相關。其晝夜節律也是將一日按四時分段,指人體五藏之氣在一天之中隨晝夜節律而依次轉移,則肝主晨,心主日中,肺主日入,腎主夜半。(見《素問?藏氣法時論》)

    實質上,」人身小宇宙」在《內經》中絕非泛泛而談,《內經》認為人體與宇宙之間存在著某種數理上的一致性。如《內經》論述人體呼吸完全與太陽的運行聯繫起來,將呼吸與天地相通、氣脈與寒暑晝夜相運旋的規律,與太陽的週日運行規律聯繫起來。如《靈樞?五十營》將人體氣血運行與日行28宿直接掛鉤,認為太陽一晝夜環行28宿一周,人體氣血運行人體50周(白天25周、夜晚25周),如此太陽每行一宿,血氣行身1、8周,人一呼一吸為一息,氣行6寸,270息,氣行16丈2尺,即行人體之一周。由此再進一步,太陽每行一宿,(此指28宿均勻分佈的一宿,實際上28宿不是等長的),人呼吸486息,據此推算人一晝夜有13500息。《平人氣象論篇》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即平常人一息,脈跳動五次,一次脈的跳動,氣行1寸2分。如此用氣運行的長度表示脈搏的頻率,從而表示一種時間週期。這種以大氣貫通一切為基點而形成的人體與宇宙的相互模擬,在《內經》理論中比比皆是,強調了天人一致的內在本質。

    先靈科學證實人有靈與肉兩套系統運作機制。

    人們常說血氣方剛,其實血和氣一個液態一個氣態,相輔相成,不能分離。氣血相互滋生,氣虛則血少、血少則氣虛,故在中醫臨床上一般是氣血雙補。

    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氣就是能量,血就是物質,而血中所蘊藏的dna基因,從某種程序上也決定了個體對能量的反應機理。

    在中醫學中,氣指構成人體及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能量,是體內的精微物質產生的一種有極強能量的活動力,如五臟之氣和經脈之氣,激發和推動機體器官的功能活動,形成身體機能。氣的作用主要是溫養機體和抵禦外邪的入侵,同時參與臟腑功能的新陳代謝。

    血,指內循環系統的紅色液體,行於脈中,並循環流注於全身,具有營養和滋潤作用。能調養臟腑形體經絡和骨竅,是構成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為表,血為裡,氣是功能,血是基礎。

    《靈樞?營衛生會篇》說:「營行脈中」,即指營氣存在於血脈之中。血中暗含了生命體基因,十分珍貴,所以才會有血祭之說。

    在先靈派科學體系的指引下,中國在宇宙生物學方面,也終於尋找到了完美的結合,達到了天下一統,完美闡述了傳統西方科學不能解釋清楚的諸如針灸、經絡、氣功、中醫的五臟六腑、陰陽虛火等等各種神奇。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