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揚眉,劍出鞘!

正文 致敬!抗戰中的川軍及四川 文 / 漠長歌

    男兒立志出夔關,不滅倭奴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處處有青山!——唐式遵

    川軍著名將領、122師師長王銘章奉命駐守滕縣,日軍主力阪垣師團猛攻滕縣不下,以重炮和飛機猛轟,炸毀城牆。王銘章寧死不屈,跳牆殉國。王銘章殉國後,所部官兵抵抗戰至最後一人,城內傷兵不願做俘虜,以手榴彈與衝進來的敵人同歸於盡。滕縣一役,122師5000餘人幾乎全部傷亡,但也斃日軍4000餘人。在滕縣以北的界河、龍山一帶佈防的131師陳離部也傷亡四五千人。

    川軍的巨大犧牲換得了台兒莊戰役的勝利,李宗仁在回憶錄中感慨,「如無滕縣之固守,焉有台兒莊之大捷!川軍以寡敵眾,寫成川軍史上最光輝的一頁!」「……城中殘留官兵,均戰至最後,以手榴彈自戕,無一被俘投降。奉命之忠,死事之烈,克以保障徐淮,奠定抗戰之基,睢陽之後,一人而已……」

    川軍出川後,最先進行的是川軍第43軍第26師和川軍第20軍在淞滬戰場的血戰。據何聘儒先生回憶:26師裝備可憐,「一個連僅有士兵**十人,只有一挺輕機槍和五六十支步槍。有的槍使用過久,來復線都沒有了,還有少數步槍機柄用麻繩繫著以防失落,武器之窳(yu禹)劣,可以想見。」日軍飛機大炮狂轟濫炸,傷亡慘重,戰士誓與陣地共存亡,前仆後繼,毫無懼色。該師官兵英勇頑強鏖戰七晝夜,多次擊退日軍進攻,被譽為參加淞滬抗戰的70多個師中成績最好的5個師之一。該師付出的代價也極為慘重,全師4000多人,這場仗打完後僅剩下600多人!

    在內戰中惡名在外的20軍楊森部,這次也在淞滬抗日前線立下大戰功。10月15日,804團奉命收復失掉的陣地。團長向文彬率部當夜惡戰,奪回了陣地,但全團官兵,營長只剩彭煥文1人,連排長非傷即死,無一倖免,排長剩下4個,士兵只剩120餘人!

    劉湘抗日戰爭:300萬川軍用血肉創造抗戰神話

    日本直到戰後對這方人民也心懷嫉妒和羞愧,無法打倒四川是日本人一個神秘的陰影,滅川滅中國的宿命始終無法打破。今天日本仍然受到這方人民的鄙視。

    紀念川軍

    成都,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而對於60多年前60多萬巴蜀英烈來說,四川,一個走了再回不來的故土。

    國民黨眼中的」雜牌軍」,gcd眼中的」國民黨兵痞子」

    沒有碑,沒有名號、沒有榮譽,只有默默的犧牲和曾經被毀的塑像,卻贏得無數的悼念-光榮的川軍。

    最純潔的部隊——一心為民族獨立抗擊侵略,最純潔的部隊。心無雜念,不求佔地盤。相對國共兩軍,算得上高尚。

    最單純的部隊——主動請纓,熱臉去挨冷屁股。走路出川,沒有武器彈藥補充,到處受排擠。遠沒有gcd會講條件。

    最勇敢的部隊——武器比gcd的還差,都是四川土槍,還打陣地戰。說起:」肉包子打狗」,老淚縱橫是川軍老人的真實寫照。川軍傷亡64萬餘人。

    川軍都是土生土長普通的四川人,喜歡悠閒恬靜,而大義面前敢赴死,大多數沒有出過川,只為了在危急關頭擔當起拯救民族的重任。天下已然大亂,武器太差,補給、指揮、任務一遍混亂,一接觸即陣亡幾千人,才發現為國犧牲原是如此之近。川軍拿出了四川人的氣概,從山西到湖南,從上海到重慶,8年裡無數川軍戰鬥在城市鄉村,犧牲在異土他鄉。

    解放後,川軍的主要工作是蹬三輪、泥水匠、做小生意,一輩子無人過問。

    抗戰勝利60週年,讓我們記住他們

    附:川人抗戰(簡轉)

    在八年抗戰中,300萬川軍出川抗戰,64萬多人傷亡,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居全國之冠!謹以此文紀念在抗日戰爭中作出巨大貢獻和犧牲的川人。

    一、300萬川軍出川抗戰1935年5月後,蔣介石主力部隊進入四川,試圖吃掉四川軍隊。gcd緊抓統戰工作,鼓動川軍停止內戰、上前線。周、朱、葉等讚譽抗戰的決心。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了!」

    8月25日發佈《告川康軍民書》,號召四川軍民為抗戰作巨大犧牲:」全國抗戰已經發動時期,四川人民所應負擔之責任,較其他各省尤為重大!川軍各將領紛紛請緡抗戰。1937年9月5日,成都少城公園內人山人海、戰旗飄揚。四川省各界在歡送出川抗敵將士。」此行決心為國雪恥,為民族爭光,不成功,便成仁,失地不復,誓不回川!」」男兒立志出夔關,不滅倭奴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處處有青山!」。頗有易水送別之慨,少城公園內數萬軍民淚如雨下、掌聲如雷。

    抗戰全面爆發後,川軍七個集團軍,另有一軍一師一旅共40餘萬人,先後開赴抗戰前線浴血奮戰,此後8年中,四川提供了近300萬人的兵源充實前線部隊!川軍傷亡64萬餘人。

    新津縣的愛國模範、72歲高齡的高尚奇,十分痛恨日本侵略者,他將4個兒子中的3個先後動員去參軍抗日,僅留老三高光田在家做小生意維持-家六口人的生活。」模範父親」的安縣王者成,送其自動請纓出征的兒子王建堂時場景更催人淚下:他贈送給兒子的竟是一面」死」字旗!他在白布旗正中寫了個大大的」死」字,旗子左方寫道:」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於,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1943年是抗戰最艱苦的階段,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令四川在1個月內征4.5萬名優秀知識分子當兵,飛赴印緬補充遠征軍。四川無數大中學生和公教人員群情激昂」泣請從軍」,很快就有4萬多人奔赴前線。

    二、川軍傷亡64萬餘人日本軍隊武器精良及其殘暴的」武士道」,當時是威震一時的。但川軍中從將軍到小兵,無數人出川前都預立遺囑,誓死報國。

    1937年10月15日,劉湘被任命為第七戰區司令長官,說:」過去打了多年內戰,臉面上不甚光彩,今天為國效命,如何可以在後方苟安!」

    帶病出征的劉湘,在抗戰前線吐血病發,1938年1月20日,劉湘去世,終年僅48歲。死前他留有遺囑,語不及私:」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劉湘力主抗日、抱病出征的壯舉,為他晚年寫下最光彩的一筆。

    打內戰時的川軍,很多人是」吊兒郎當雙槍將」(破槍加鴉片煙槍),被認為是當時中國」最糟的軍隊」,」不堪一擊」但就是這樣一支部隊,卻在」抗日救國」感召下,出川後軍紀嚴明,沿途雞犬不驚,深受各地民眾歡迎。抗戰八年中,川軍擔任的前線戰場,約佔全國十分之二,打了無數惡仗,付出最慘烈的犧牲!

    川軍中廣大將士」不把日寇驅出國境,誓不生還」,催人淚下的動人事例舉不勝舉。抗戰八年中,川軍為挽救國家危亡與日寇鏖戰,犧牲巨大。據何應欽的統計:四川出川將士傷亡人數約為全國抗日軍隊的十分之二,即陣亡263991人,負傷356267人,失蹤26025人,共計64萬餘人,居全國之冠!

    三、後方民眾共赴國難八年抗戰歲月漫漫,由於四川這個」大後方」是」陪都」所在地,所以負擔巨大。抗戰最困難時期,估計四川負擔了國家財政總支出30%以上。戰時糧食奇缺,全川物價暴漲。成都1942年12月至1943年1月,一月之內米價上漲3倍以上,糧、糖、鹽、火柴等,都曾限量供應。幾千萬四川普通民眾都掙扎在饑寒線上。

    萬般困苦艱難的情況下,四川百姓們仍加緊耕種、生產,支援前方。抗戰軍隊的軍火槍械,穿的軍衣等,當時主要是靠待遇菲薄的四川工人日以繼夜加班加點生產出來的。川江上**上身的航運船工,吼著悲壯的川江號子,積極運輸部隊、軍糧、難民和軍需、民用物資。據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發表的不完全統計,抗戰中四川各地獻金總額為5億多元。這些錢,是四川人民一滴一滴地擠出來的血!這筆巨款,有力地支持了抗戰。

    日本人深知」中國大後方」四川的重要,對四川的轟炸前後持續了6年多時間,四川老百姓承受了巨大災難。從記事起,」跑警報」這三個字就是父輩嘴巴頭常嘮叨又很有恐怖味道的名詞!

    抗戰後期,盟軍加大配合中國空軍作戰的力度,從1943年12月起在成都周圍的新津、邛崍、彭山、廣漢、溫江、德陽等地,新修或擴建轟炸、驅逐機場,工程浩大艱巨,共動員民工150萬人參加。

    就是這些衣衫襤褸忍饑忍餓的民工們,流血流汗,硬是憑著一雙雙長滿老繭的手和簡單的原始工具,在半年時間裡就修建好各個機場。1944年6月16日,第一批b29轟炸機群從成都附近各機場起飛,飛到日本鋼鐵中心八幡市上空投彈,八幡霎時變成火梅。這是從中國第1次完成遠程轟炸日本本土。到這一年底,從成都附近各機場起飛的b29飛機對日本本土及其佔領地共計投下炸彈3623噸,令日本法西斯膽寒。

    四、抗戰精神永垂青史當年300萬川軍,穿一雙草鞋、扛一支」老套筒」,帶了川中父老的囑托,一步一步走向生死未卜的前線。1944年7月7日,成都東門城門洞立了由著名雕塑家劉開渠設計的《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市民通常稱為」無名英雄銅像」。銅像造型是一國民革命軍人,著短褲、綁腿、草鞋,手握步槍,身背大刀、斗笠、背包,俯身跨步,仰視前方欲出征衝鋒狀,形態威武,長期為成都市民敬仰。

    幼時常聽父輩講傳說:有年寒冬臘月沉沉深夜,有個衣衫單薄的窮軍人走到城門洞邊賣湯圓的小攤子前,看來是又冷又餓,埋頭呼呼呼地只顧吃湯圓。眨眼間,窮當兵的卻不見了!賣湯圓的小販恍然大悟:當年出川抗戰的川軍苦啊,是那個赴國難犧牲的」無名英雄」從陰間來吃湯圓了!消息傳開,百姓們都哭了:」天冷了,他又冷又餓,莫讓他在陰間受苦呀!」於是一家又一家,流淚端來一碗又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圓,到銅像前祭奠。這哪是傳說?這是四川民眾對出川抗戰犧牲將士的深切悼念啊!

    1966年」文革」時,這座成都標誌性建築,以銅像是」國民黨兵痞」的罪名被砸碎。1989年8月15日,市政府將塑像重塑於萬年場。近日,成都市政府投資2000多萬元,在成都東郊重新修建了佔地50多畝的」烈士陵園」,這座川軍抗日英雄紀念碑已遷入陵園供人們悼念。這座烈士陵園還為1000多名為成都的解放和建設而犧牲的烈士修建了陵墓。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