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我們的洪流

正文 第一百二十八章 教士們為什麼不再來了 文 / 洪天水

    盧森一面看著這封遵王賴文光派人送來的急信,一面吩咐安排送信的人去休息。一旁的秦書萍看著盧森緊皺的眉頭,就有些著急,想說些安慰的話呢,可一時又不曉得從何說起。所以,站在那裡,也是手足無措,白皙的臉上,不由得泛起了紅暈。

    盧森看到這個情景,就不由得笑了,他就把遵王賴文光送來的信遞給秦書萍看,秦書萍猶豫了一下,還是接過了書信,急促的看了一遍。

    大略看完之後,還沒有等盧森問她,秦書萍就下意識的雙手捏緊這封信,一雙寧靜的大眼睛如同一泓深秋的湖水,執著的注視著盧森,「天王,12艘洋輪運兵,那運送幾萬人也就不到2天的時間呀!這樣的話,如果天京城裡的白齊文對這個事情不能持重,放過清妖的淮勇,洋輪直接到達長江北岸,事情就不可收拾了呀!」

    盧森從心裡就喜歡秦書萍寧靜中帶有理性的性格,現在,見到她剛看了信就馬上能明白形勢的險峻,不由得對她更加增添了一絲異樣的欽佩之情。

    盧森就嚴肅的問秦書萍:「你為什麼說一旦清妖的淮勇過了長江北岸我們就不好辦了呢?」

    「天王試想,若是淮勇的大隊完整的過到長江北岸,而此時遵王的隊伍怎麼辦?必得要去攔截他們吧,可是,真的要是如此的話,安慶的曾妖頭的大隊也是頃刻之間就會到達陣前,這樣,吉字營與趙烈文的15000人又做前鋒,只憑遵王的一股人馬,哪裡會抵得住這些清妖的大隊圍擊呢?」

    盧森點了點頭,「那依你只見呢?」

    秦書萍聞言一點也沒有猶豫客氣,「天王,北上的大計不能被拖住,眼下就得急速派10000人左右急赴江北,先與遵王、白齊文會面,立即著手佈置江上攔截,九泭洲一帶阻擊,江北再擋他一陣,這樣呢,最差的結果也會耽擱他們數日的行程。」

    盧森聽了秦書萍的安排,心裡暗暗的稱奇,越發的覺得自己真沒有看錯這個女子。於是,他就繼續問道:「派張宗禹和任化邦這一路去怎麼樣呢?」秦書萍搖頭,「捻子的隊伍眼下真就適合在中原一帶游擊襲擾,派他們去打這樣的硬仗是不成!」

    「那單獨派扶王陳得才一隊前往如何呢?」

    「還是不行,扶王人是好人,可讓他與這些清妖的人尖子鬥法,那斷然不成!」

    盧森就說:「那就只有派忠王與尊王回去了?」

    秦書萍還是搖頭:「忠王與尊王倒是不能說不行,他們回去,只能是牽扯住這幾路的清妖一段時間,可是,終究還是不行,如此一來,這二人去江北,就等於天王親自去江北一樣了,因為,他們沒有結果之前,咱的大隊怎麼出發呢?」

    盧森就問道:「那如果這些人都不適宜前往江北禦敵,難道要朕親自去江北?」

    秦書萍急的趕緊搖手,「天王,我不是這個意思,你如果回去,那豈不是合了清妖的心意了嗎?」

    「可是,那你說怎麼辦呢?」

    「天王,實在不行的話,不如我帶1萬新軍去一趟江北吧,」

    啊!盧森一聽這話,心都嚇得一抖,這秦書萍真是要拚命了呀。

    盧森趕緊就說,「你去怎麼能行?這幾萬人的大陣仗,炮子橫飛,洋槍齊射,你怎麼應付得了?」

    「天王,你放心,我去的話,只帶100女軍做親隨,其它女軍一律不帶,如果天王還不放心,就把胡萬慧讓我隨軍帶去,就更加有個替換。」

    好傢伙,盧森一聽,這秦書萍可真不是客氣一下就算了的主兒啊,這帶著胡萬慧明顯的就是一旦自己有什麼閃失,胡萬慧就可以替她指揮了呀!

    所以,盧森趕緊開始把話題往回收了。

    他就告訴秦書萍,出了這些法子之外呢,他還在想別的方法,暫時先不說派兵的事。

    這時候,秦書萍才發現自己的手中還緊緊地捏著書信,自己不僅笑了,輕輕的把書信展開,放置到案頭,又用手撫平折痕。

    這時,她就隨意的問:「天王,你說這些西洋的傳教士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些年來,萬里迢迢的,一個個好像隨著海風飄過來的一樣,就要到咱們這裡來!我這些年,也見過不少了,不過,我就不明白,他們怎麼就和咱們不合群呢?」

    盧森想了一下,就說:「這個事體呢,要細說就話長了。」

    秦書萍就低頭笑著說道:「那就請天王給小官講習一下,正好,也長長小官的見識唄。」

    盧森一見秦書萍的樣子,心裡就湧起一陣溫馨的波瀾,趕緊就答道:「好啊,朕就給你說說。」

    盧森就告訴秦書萍,從中國的唐朝開始,基督教就開始了向中國的傳播,當然,西方的傳教士不僅僅是來到中國這一處,他們中間的大多數人是把傳播自己的教義當做一種很神聖的擔子挑在肩上的。

    那麼,在元朝呢,也正當是歐洲的基督徒組織幾次的十字軍對抗回教勢力之時。當時元太祖、及太宗有幾次起兵西征,到處攻滅回教國,因此歐洲的基督徒,以為蒙古人是幫助基督徒撲滅回教徒的,便一心想要和蒙古人結盟。

    第一個到中國的天主教教士是十三世紀的孟高維諾,他是一個對天主教在中國傳播極有影響力的人。當他到達中國時(1294年),忽必烈剛去世,由元成宗繼位。雖然他初到中國時,受景教徒的排斥和陷害,但至終他贏得元朝王室的信任和支援,開始傳教。十年內已有六千人受洗,加入教會。汪古族酋長,闊裡吉思,就是在這時改信天主教。另外,他也把新約聖經和詩篇等,譯成汪古族的方言。孟高維諾除了傳福音外,又從事興建教堂的工作,他收養了一百五十名七至十一歲的男孩,給他們施洗,教他們希臘文、拉丁文、唱聖詩及背誦經文。他在中國工作三十多年,在十四世紀初逝世,享年八十多歲,是一個德高望重的教士。

    最後一位是「馬黎諾裡」傳教士,他是在主後1342年到達中國,逗留了三至四年便回羅馬了。因為他看出當時元朝的元順帝政局險惡,必定維持不久,因而離去。果然在二十多年後元順帝被朱元璋(明朝第一位王帝)趕出中國,天主教在中國的事業,就此停頓了。

    天主教在元朝無法施展較大的影響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 很少漢人信天主教,大多是蒙古人或邊疆民族。因此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一旦滅亡,天主教也自然隨之消滅。此外,教士過分倚賴元朝王帝的庇護和支援,對元朝的王帝,百般討好。而漢人是受元朝歧視的,自然就對這些傳教士產生了排斥感,不願意接受他們的宗教。元朝時來華的天主教教士,與元朝王室有密切的關係,與一般的大眾平民卻脫節了。

    二. 傳教士沒有看到翻譯聖經和其他屬靈書籍的重要性。雖然天主教的傳教士孟高維諾也曾從事一些翻譯工作,但他只是將新約聖經翻譯成汪古族的方言,不是翻譯為中文。可能孟高維諾也受了傳統的天主教思想所影響,以為信徒讀聖經與否,不是最重要的。他認為重要的是信徒守儀式、做彌撒,這是很可惜的事。如果當時能將部份聖經翻譯為中文,那麼即使他們離開了中國,中國人至少也可以從翻譯的聖經中,領悟到真理,不至於完全消滅了。

    三. 元朝的天主教傳教士,與景教的傳教士,互相對立,彼此排斥。中國人和蒙古人看天主教和景教沒有分別,都是「也裡可溫教」教徒,但他們卻互相打鬥,漢人為之搖頭歎息,對他們的信仰也大打折扣。

    馬可孛羅曾記錄元朝世祖王帝忽必烈,指忽必烈有一次對他說:「有人敬拜耶穌,有人敬拜佛祖,其他的人敬拜穆罕默德;我不曉得那位偉大,我便都敬拜他們,求他們庇佑我。」

    而到了明朝,基督教算是第三次進入中國。當蒙古人統治中國時,一直以鎮壓的手段對付漢人。而元朝王室在末期時十分**,彼此爭權奪利,政變頻頻發生。因此各地英雄紛紛謀反,最後由朱元璋將元朝的元順帝趕出中國。在主後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為明太祖。中國再次自治,並得到統一。直到1644年,滿清侵入中國,明朝滅亡,中國便再次落入異族人手中。

    明代的內政可說是**和黑暗的。明太祖的治國方針,是實行君主獨裁的政策。明太祖之前,中國的舊制度是以宰相為全國的政治中心,管理大局,而明太祖繼位以後,廢了宰相這個職位,由王帝自己兼任宰相,直接統管大局。這大大加重了王帝的責任。明太祖的性格堅毅、辛勤、日理萬機,兼任宰相,並不困難。可是明太祖以後的王帝,嬌生慣養,不能勝任宰相的職任,結果禍害無窮,終於走上滅亡之路。

    明太祖死後,明成祖繼位。明成祖是很能幹的王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鄭和七次出使西洋,就在此時發生,但是明成祖過份寵信臣官,使臣官掌握刑罰和生殺之權,犯了錯誤。在明成祖死後,國家大權便逐漸落在臣官之手中。王帝的才智和品格亦每況愈下,明朝的政治因而一直敗下去,最後終被滿清所滅。

    明朝初期實行開放政策,十六世紀中葉以後就採取閉關自守的政策,認為這樣較為安全。所以耶穌會宣教士方濟各即使想進中國傳教,也不得其門而入。到了十六世紀後葉,由於神宗王帝不問朝政,又間接的促使利瑪竇得以自由在中國傳教。由此可見,一國的政治情況和宣教工作,是有很大的關係。

    明朝提倡的是佛教,這與明太祖朱元璋的出身有關。朱元璋幼年時曾在寺院當僧侶,後與起義的英雄反抗蒙古人的統治,最終推翻元朝,自立明朝。當他即位後就提倡佛教,而喇嘛教是佛教其中一宗派,故明太祖也供奉,還封喇嘛為國師,明太祖以後的王室,皆信奉喇嘛教。另外明成祖在一次戰爭中,曾經得到一位禪宗僧人的輔助,禪宗是佛教的一派,以致明成祖對禪宗也有好感。

    除佛教外,明朝還流行道教,但不如佛教般受重視。明朝亦有一、兩個王帝是篤信道教的,如明世宗,他甚至沈迷在設壇祭神的迷信中,以致多年不理朝政。

    當時回教的信徒已分佈在中國各地。如在甘肅、陝西、四川、山西、福建、廣東和雲南。不過回教在明朝並不興旺,只是元朝留下的一些影響而已。

    基督教的信仰,就在這樣的宗教氣氛底下傳入中國。這對基督教的發展,肯定是有影響。

    明朝當時流行的主要是王守仁提倡的理學。這學說傳播得很快,當時王守仁的弟子更遍及全中國。可以說明朝的思想界,是王守仁理學的世界。理學所提倡的,主要是要人發揮人的良知,也就是發揮人類先天辨別是非善惡的心。王守仁認為應該發揮良知,以求達到知行合一的地步,成為聖人。所謂聖人,是指心性方面的修養。理學的東西,聽起來很清高,實行起來很不容易。

    從基督教信仰的角度來看,靠自己的力量,根本不能實行良知。明朝時代有些人一生都追求發揮良知,培養心性,什麼事都不理,他們的思想,因而流於空淡貧乏。發展到明朝後期,理學學派就變得更虛無飄渺,不切實際。

    正在這時,天主教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不少朝臣和學者,均向他學習西方的科學。利瑪竇利用中國人這種好學科技的心理,一邊教科技;一邊傳福音,講解基督教的信仰,受到很多人的歡迎。

    當時不少西洋的傳教士,千方百計想到中國來傳教,但用盡了各種方法,沒有結果。最後有傳教士主張用武力迫使中國允許傳教士進入傳教。慶幸這建議被一班有遠見的傳教士反對。他們主張堅持用「長期的忍耐」來等待中國打開福音之門。結果那些熱切的傳教士,集中在澳門等候。一位叫「沙內羅」的修道士,兩次去了廣州,為教士們請命,但都被拒絕。

    在明朝,西方傳教士們歷經波折,這些,姑且不論,咱只說說清妖這一段兒吧。

    清妖起初對西方傳教士,不論天主教、基督教都不容許在中國傳教,中國的信徒也不可與西方傳教士來往。曾有因與傳教士來往,而被抓去治罪的事情。

    後來呢,陸續的到在中國的有這麼幾個人比較出名,他們是;英國倫敦會的馬禮遜、美國公理會的裨治文、美國公理會的伯駕。

    而他們也不能隨意傳教,因為當時的清廷還頒布了有關的律條:「如有洋人秘密印刷書籍,傳教惑眾,並滿漢人等受洋人委派傳教,及改稱名字,擾亂治安,為首者斬;信從洋教而不願反教者,充軍遠方。」

    直到20年前清妖與英法聯軍一戰之後,衰象畢露,被洋人逼著開始允許英國,以及其他國家的人,在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和廣州,這五個港口居住、通商和傳教。

    這就是所謂的五口通商。

    聽到這裡,秦書萍突然就問道:「天王,我就不明白,前幾年,各處的洋人傳教士蜂擁著來我們這裡,咱們待他們也都親如弟兄,可是,為什麼最後他們都要離我們而去了呢?」

    盧森再次被眼前的這個聰明女子的問話驚呆了,自己論說的煌煌萬言,可是,她還是一下子就抓住了問題的實質。

    於是,他就給她略微的講了一下太平天國的教義與西方基督教義的迥異之處,他告訴秦書萍,早期的西方傳教士當然歡迎突然出現的這麼一大群信奉基督的人們,正因為如此,才有前期大量的西方傳教士的踴躍到來,以至於連洪天王的的老朋友羅孝全也來到了天京城。可是,很快他們就發現,洪天王的這一套絕大多數都是他與當年的楊秀清等人的獨創,根本不是基督教的本意。

    曾經有一段日子裡,這些人試圖說服天國的掌權者們,想把他們拉回純正的基督教的景像當中來,可是,雖然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他們還是不得不承認,想說服這些用自己的性命打下這江南半壁天下的人們幾乎就沒有可能。

    就這樣,西洋的傳教士們紛紛離開了原本他們心中火熱的聖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