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江山入畫

正文 第十一章 問道青城山 文 / 風過而

    第十一章問道青城山

    淨賢帶著眾弟子離開忻城,就往五台山方向返回。走到沙河地界,就看到有人探頭探腦,見了一行人就往鎮內跑去。淨賢心下想著:難道是鄧公子又要生什麼事端?便皺著眉頭,叮囑大家小心。

    眾人走到離鎮子不遠處,就見鄧公子帶著一幫人急匆匆的趕過來,老遠就拱著手,做著揖,嘴裡念叨著:「幾位師傅可回來了,我都等了好幾天了。師傅們要是再不回來,我都要去忻城接你們去了!」

    聽著他這沒頭沒腦的一通說辭,把淨賢也弄得愣了。

    鄧公子走到近前,逐個的和淨賢及眾弟子見禮,然後一定要請眾人去府上一坐。清真記著當日吃過的苦頭,就冷冷的說道:「我們就要回到山上了,幹嘛還要去你府上!你不會又想什麼壞心思吧!」

    鄧公子趕緊的對清真作揖,咧著嘴,苦笑著說:「師傅呀,我哪敢呀,我現在是一心向佛,天天行善,不信你問問他們!」說著往後一指,身後的家丁奴僕紛紛點頭,七嘴八舌的說:「少爺現在是我們這裡的鄧大善人了!」

    淨賢也是心生戒備的問道:「鄧公子,既然你能改邪歸正,一心向善,那自然會得到佛祖的庇佑。我們現在要趕回潭清庵,就不在你這裡逗留了。」

    鄧公子見眾人對他還是滿懷疑慮,知道淨賢和眾弟子還是不放心他,也就不敢再勉強,往身後揮揮手,兩個家丁就抬了一個箱子上來,鄧公子說道:「大師,我受我家老爺子的囑托,準備了千兩紋銀,要捐到潭清庵,還請大師收下。」

    淨賢一聽,真的是大吃一驚,『啊』了一聲,然後看著鄧公子,問道:「鄧公子,你這是何意呀!」

    鄧公子想了想,作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說道:「對了,師傅們化緣是記在善緣薄上的,我這回又差點辦錯了。來來來,大師,給我記上,鄧華、鄧剛父子,認捐千兩紋銀的香油錢。隨後我就讓老婆送到潭清庵!」

    淨賢也不知道該怎麼說了,只好合十頌著佛號:阿彌陀佛。

    鄧公子見淨賢諸人不願過多搭理自己,就呵呵一笑,自嘲道:「我有心請佛,菩薩沒空!也罷,那就讓我恭送諸位師傅出鎮。」

    眾人在鄧公子及家丁的簇擁下,走過鎮子。待鄧公子等人都回去了,淨賢率著眾弟子又走了一會了。淨賢看看天色,對弟子們說道:「現在是晌午時分,我們去前面找戶人家化些齋飯,然後趕緊的趕路,在天黑前看看就能回到潭清庵了。」

    正巧前面正好有處村莊,淨賢和瑩兒她們就走到村口,看看村頭有戶人家,清悟就自告奮勇走在前面,透過籬笆,可以看到裡面有位中年婦女正在提水。清悟就上前敲敲門,那婦女也看到了清悟及身後的淨賢等人,知道是幾位比丘尼,就放下水桶,來開了門,望著門外的清悟。

    清悟趕緊合十問好,然後說道:「女施主,我們是潭清庵上的比丘尼,外出化緣回來,路過您這裡,想在您家中化頓齋飯。」

    那婦女聽說,就趕緊讓著眾人進來,嘴裡說道:「師傅們快進來,我前兩年得了病,還是去你們庵裡求的藥,這才好了。快進來坐吧,只是我今日不知道師傅們來,也沒有做什麼好飯,師傅們要是不急,就等我一下,我去地裡摘些蔬菜,做了招待師傅們!」

    淨賢趕緊攔著道:「女施主切莫客氣,出家人只求一粥一飯果腹即可,不必再去張羅!」

    那婦女卻拉著淨賢坐下,自己往屋裡喊著:「孩子他爹,你快去後院摘些菜來,潭清庵裡的師傅們在家裡吃午飯!」

    隨著她的喊,一個小孩子先跑出來,後面跟著一位中年男子,孩子生的虎頭虎腦,那中年男子卻是一臉的憨厚。看到淨賢等人,憨憨一笑,也不說話,轉身就帶著孩子往後面走。

    不一會兒,父子兩個就抱著一抱黃瓜、豆角之類的蔬菜回來。那婦女就接了過來,放在井台上清洗,清悟和清真她們也走過去跟著幫手。知道淨賢等人食素,那婦女又仔細的刷了鍋,然後用素油很快的就炒了幾個菜,又下了一鍋麵,招呼淨賢她們坐下來吃。那婦女及中年人帶著孩子卻在一邊看著,淨賢看孩子正眼巴巴的望著桌上的飯菜,就讓著主人夫婦一起和孩子來吃。三口人卻是搖搖頭,說是待會兒另作了吃。

    淨賢也就不再客套,讓瑩兒等人快吃了,還要趕路。

    辭別了村中的中年夫婦,淨賢帶著弟子就加快腳程,在太陽落山前,就已經能夠看到前面的環秀山和山下的潭清村了。走到村口時,庵裡的兩個弟子已經在迎接了,說是淨慧師太吩咐的。眾人都是讚歎不已。

    此時,在蜀中青城山下,三個年輕人正遙望著巍峨的大山。這三個人正是無憂王和熊飛、呂征。

    無憂王對於青城山也是早有耳聞,早就有前來拜會的心思,只是還沒來得及過來,卻是先得到消息,這青城山的人去五台山潭清庵,要對瑩兒動手。這讓無憂王十分惱火,他接到平王的飛書,即刻讓古月天和鮑鋒趕到潭清庵,秘密保護瑩兒。自己則將屬地的公務交給諸葛青雲,然後帶著熊飛、彭雲展、葉行和呂征他們就啟程往青城山過來。

    青城山距蜀國都城成城約有一百三十里,這裡一年四季樹木蒼翠。自張天師在此開創五斗米道,至今也傳延數百年。唐時杜甫有詩讚美青城山: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

    青城山作為華夏道家的聖地,歷代都有天師出自此山。現今青城山的慈遠真人俗姓張,乃是張天師的嫡系傳人,不但精通道義,而且更是兼修道法、武功。其延承並開創的青城山武學,乃是華夏上乘的武功,慈遠真人也是當今為數不多的絕頂高手之一。

    無憂王先在山前的泰安鎮尋了客棧住下,彭雲展早早就自己上山了,葉行也是和無憂王等人分開而來,另尋了地方去住。無憂王休息了一日,今日才動身往青城山而來。店裡的小二知道這幾位公子是來登山的,又收了呂征的銀子,自然早就把上山所需的應用之物給準備妥當了。

    青城山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一百零八景,山勢清幽,素有青城天下幽之說。青城山上的建福宮就是青城山道派的主修所在,從山下,沿著石梯緩步上去,沿途都是樹搖泉流,景致引人入勝。

    無憂王帶著熊飛和呂征一路走來,一個多時辰的功夫就到了建福宮前。看著眼前的建福宮,無憂王也不覺慨歎,此地正是道家修仙得法的妙地。

    建福宮門前有兩個道童,看到無憂王三個人走上來,就迎了上去,問道:「幾位公子,可是來找仙師的?」

    無憂王點點頭,說道:「在下齊祀,前來拜會慈遠真人,有一事不明,前來討教。」

    道童頷首答禮,說道:「仙師已經在建福宮中等候了,請隨我來吧!」

    無憂王聽道童如此說,只是笑笑,就跟在後面走進建福宮。熊飛和呂征卻是對望一眼,熊飛輕聲和呂征道:「這牛鼻子老道難道真的是神仙,居然知道我們來?!」

    建福宮內,大殿依山而建,氣勢恢弘,古木參天,又覺氣定神清。無憂王一面走一面四下看著,點頭不已。道童引著無憂王繞過前殿就到了後殿,在一處殿門外,道童示意無憂王稍待,一個道童就走進去稟報。

    不多時,一位鶴髮童顏,仙風道骨的道長就隨道童走出來。看見無憂王先是定神注視了片刻,隨即點點頭,說道:「無量天尊,公子此來甚好,讓我青城山增色不少。貧道慈遠見過公子。」

    無憂王也頷首致意,說了聲:「見過道長,晚輩齊祀這裡有禮了!」

    那慈遠道長已經走出殿門,就對兩個道童吩咐道:「我與齊公子去後面山上,你們就不必去打擾我們了!」

    道童領命就往前殿去了,慈遠真人則帶著無憂王就往後山上走去。後面山勢就變得突兀起來,山路也不似前面好行,有的地方幾乎沒有道路,只是有人踩過的痕跡而已。但慈遠在前面走得極為輕巧,一點看不出上了年紀的樣子。

    無憂王和熊飛在後面緊緊跟隨,又走了有一個時辰,看看天色已是正午。慈遠帶無憂王到了一處山峰前,只見山峰峭立,登峰而立,眼前頓覺氣象萬千。雲霧繚繞,夾帶著濕氣在山峰下飄過,時而又有霧氣撲面過來,朦朧了四周的景色。

    站在一處平緩的岩石上,慈遠招呼無憂王過去,待無憂王站到了自己身前,慈遠真人稽首開口道:「貧道慈遠,見過無憂王殿下。」無憂王也再次還禮。

    慈遠真人輕輕歎口氣,說道:「王爺來我青城山,想必是為了我那兩個徒弟的事吧?」

    無憂王點點頭,又搖搖頭,說道:「也不盡然,晚輩也是早有來拜謁真人的打算,此次算是適逢其會!」

    慈遠真人也點點頭,說道:「貧道本事方外之人,不應問世俗間事,只是齊蜀交兵,蜀國太子劉暢曾在我門下受教,算是我的弟子。劉暢和王爺應該也是有所交集的,前幾日我那兩個弟子回來,告訴我他們受劉暢所托,暗中去了五台山,要帶在那裡修行的王妃到蜀國來。不料被王爺派去保護的人給勸止了,我聽他倆回來的說法,王爺拍在王妃左右的是曲通吧!」

    無憂王點點頭,說道:「既然真人直言不諱,晚輩我也就將心中的疑惑向真人說了吧。現在天下各國分立,戰亂時起。天下大勢分久必合,總要有天下統一的時候,我們齊國和蜀國刀兵興起,也是在所難免,我與劉暢原就相識,也算故交。我們為敵為友也都是情勢所逼,我本不在意。但是我有一事不明,請問真人,您的兩位弟子如何知道我的內人在五台山修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