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江山入畫

正文 第十七章 詐開正安關 各國共議事 文 / 風過而

    第十七章詐開正安關各國共議事

    無憂王安撫了瀘城內的眾將,又讓段王子迅速接管宜城、瀘城兩地的防務。讓唐金虎為主將,西門禮為副將,整編宜城、瀘城兩地的蜀軍,準備直取成城。

    段王子與唐金虎聽了無憂王的計劃,均是大驚,段王子問道:「王爺,我們佔了瀘城,斷了正安的糧草,此時正可繞道正安關背後,偷襲正安,與那裡的越軍和楚軍會合,然後再襲取成城為宜吧。若是放著正安不取,直擊成城,是否過於冒進?」

    無憂王擺擺手,說道:「正安此時已經在我們的手裡了!」

    「啊!」帳中諸將不由得大驚失色,齊聲驚呼。唐金虎上前問道:「王爺,您不會是逗弄我們吧?!」

    無憂王笑了笑說:「我在宜城時,已經命霍遠帶領一支越軍,繞道正安關後面。我們在瀘城圍困西門將軍,只不過是為了給霍將軍爭取時間,不然我們何必要等上這三五天才進城呢!」

    段王子與唐金虎這才恍然大悟,難怪李典把守瀘城東門後,無憂王還是圍而不入,兩人當時還猜疑了許久。原來無憂王是早有安排。

    此時的正安關也正如無憂王所料,已經被越軍和楚軍攻佔。

    那日霍遠得了無憂王的密信,立即帶領三千輕騎,悄悄的繞過瀘城,到了正安關的後面。待得到無憂王飛書傳信,說是瀘城已經被大理軍圍困的消息,霍遠才帶著軍兵,一部扮作瀘城的守軍,在前面逃竄,一部依舊是越軍打扮,在後面追襲。

    霍遠到了城關下,喊著城內快快開門。城上的軍兵詢問何故?霍遠說是瀘城前來送糧的軍兵,受到敵軍偷襲,糧草盡數被奪,自己帶著這些護衛殺來出來,逃到這裡,給正安守將報信。希望正安的主將快速派兵,追剿敵軍,奪回糧草。

    霍遠到了城下,那些追襲的越軍裝作不敢靠前,只在遠處逡巡。軍兵回報了主將劉琦寶,劉老將軍一聽,也急忙趕到城樓,見下面確實是蜀軍的打扮。問了來將幾個瀘城的事情,也都對答的上來,其實李典在城內早已把瀘城的信息告訴了的無憂王,無憂王也都飛書給霍遠,霍遠自然知道的清清楚楚。

    霍遠身邊一個帶著血跡的校尉說道:「老將軍,趕緊的隨我們去追擊吧,那些越軍搶奪了我們的運來的糧草,還不曾走遠!」

    劉琦寶固守正安城,不怕對面楚軍與越軍的攻擊、圍困,但卻怕關內斷糧。聽說糧草被越軍劫持,還未走遠,想著關前的楚軍、越軍也無大礙,自己城內還有一隻輕騎,倒是可以去追擊越軍,將糧食奪回。

    想到這裡,就吩咐身邊的將領點起兩千輕騎,隨自己下城,去追擊糧草。

    霍遠等劉琦寶出來,就與他一起,朝遠處的那隊越軍襲殺過去。那些越軍見城中有援軍出來,轉身就跑,霍遠一馬當先就追了上去,口裡喊著:「你們這些賊,還我的糧草!」

    劉琦寶本來是追擊看看,若是離城遠了就回城去,但見押運糧草的將軍急於追回糧草,已經衝上去了,自己也不好此時扔下他們不管,也只好帶著軍兵在後面馳援。

    那隊越軍在山林中轉個去就不見了,霍遠領著那隊軍兵也追了進去。劉琦寶有些猶豫,喝住軍兵,緩緩的往前而行。轉過樹林,卻遠遠能看見那隊押運的蜀軍背影,劉琦寶也見林中並無埋伏,就催動人馬繼續往前追擊。

    追了又有十幾里地,劉琦寶只是遠遠看著那隊蜀軍的背影。劉琦寶越想越不對,就急忙讓軍兵停住,思索了一會兒,說道:「不好,我們中計了,趕緊回城!」

    劉琦寶帶著軍兵看看就要到前面樹林不遠處,就見林中有旌旗隱約閃現,還有人聲馬嘶。劉琦寶急忙止住眾軍,看著前面的樹林。心裡想著:「看來這是越軍的詭計,讓自己出城追擊,卻在林中埋伏,等自己追擊不上,返回時,趁著人馬疲乏就要偷襲。只可惜自己察覺的及時,越軍尚未完全埋伏好,被自己發現了。」

    想到這裡,劉琦寶就吩咐軍兵,分做三路,一路從樹林的左側繞進,一路從右側繞進,自己帶著中軍在原地守著。帶林中之敵被兩邊的蜀軍驅趕,自己再帶人馬從正面衝擊。

    兩邊的蜀軍很快就包抄到兩翼,而後,往裡衝殺。一時間喊殺聲大起,但兩邊蜀軍在林中相會,除了見些旌旗和馬匹,並無一兵一卒。而此時,隱約間喊殺聲不斷。卻是從正安關方向傳來。

    劉琦寶說聲:「不好!不好!」趕緊催促軍兵,全力向正安城而去。待劉琦寶和手下的軍兵到了城下,卻見城上已掛起齊國的旗幟。那個押運糧草的將軍正站在城樓上,望著劉琦寶笑著喊道:「劉老將軍,你去追趕越軍,可曾追上?我已經先進城了!」

    劉琦寶恨聲問道:「你是何人,竟然使詭計詐開我的城門!」

    霍遠笑著說道:「我乃越王帳前,兵馬副帥霍遠。封了越王之命來奪你這正安城。」

    劉琦寶點點說:「你就是霍遠,以前我也聽聞你的名號,你本是越國霍王爺的公子,身受越王的恩寵,為何要叛降齊國,做了叛臣!」

    霍遠說道:「老將軍,我如今還是保著越王,率領的是越軍,何曾有什麼叛國、叛臣。」

    劉琦寶知道現在不是爭辯的時候,看看正安城已經落入越軍之手,城中前時還有廝殺聲傳出,如今已經漸漸平息,看來越軍和楚軍已經佔領的正安城。自己再在這裡糾纏,反而會被包圍,既然城池一丟,自己也趕緊去武城,投奔元帥楊允吧。想到這裡,劉琦寶不再言語,指揮軍兵就要往武城放線撤離。

    霍遠也不追趕,只是將城內的蜀軍清剿乾淨。在城內,越軍和楚軍很快就將五六千名蜀軍押解到一處。霍王問了,有願意歸降的,編入軍中,不願歸降的就押在一處,集中看守。而後將正安的消息報給無憂王和順王。

    無憂王得了霍遠的消息,就給段王子和唐金虎說了,眾人都是讚歎不已。大理的軍兵也已整裝待發,得了軍令便有唐金虎率領一萬名歸降的蜀軍,段王子率領兩萬名大理軍兵,兩邊共計三萬軍馬向著蜀都成城而去。

    霍遠佔了正安,也是兵分兩路,一路由東方義率領楚軍三萬,襲取武城,惻應順王。一路霍遠親自率領三萬越軍,與段王子的大軍會合,向成城進擊。正安交由手下大將帶領一萬越軍駐守,另調一萬越軍到瀘城歸無憂王指揮。

    無憂王則率領新到的萬餘越軍坐鎮瀘城,確保所得糧草萬無一失。宜城由大理軍駐守。

    武城內的楊允本來和順王還在僵持,但接連得著消息,宜城守將唐金虎降齊、瀘城主將西門禮戰敗不屈被殺。接著就又見到了從正安逃回來的守將劉琦寶。楊允知道,正安也已經丟失了。自己部署的四處防守鏈點,已經丟失了兩處。

    探馬接著回報:大理軍與降齊的蜀軍在段王子和唐金虎帶領下,向成城而去;越軍在大將軍霍遠帶領下也向成城方向殺去,兩路大軍共有六萬多人;而楚軍則在東方義帶領下,已經朝武城襲擊過來。看意圖是要切斷武城與渝城的聯繫,與正面攻擊的齊軍形成包圍之勢。

    楊允看看眼下,武城已經成為孤立於前的一點,一旦被楚軍插上,那自己就無法脫身,只能被圍困,坐以待斃。於是楊允與監軍商議,棄守武城,迅速回車到渝城,在渝城抗擊齊軍與楚軍。同時撤達城的蜀軍迅速回防成城,確保成城安全。那監軍只是忠於蜀王,對於行軍打仗,知之甚少,他聽了只是連連說好。

    楊允得了監軍的的同意,就趕緊連夜帶著蜀軍撤回渝城。第二天順王發現武城已是一座空城,佔據了武城就迅速派兵去追襲蜀軍。楊允率著大軍已逃得遠遠的了。

    順王安排守將,駐守武城,自己又親率六萬大軍,向著渝城而去。東方義所率的楚軍,此時也得了軍令,不必截擊蜀軍,直接揮師向西北方向的渝城,在渝城下與齊軍會合。

    楊允退到渝城,查點人馬,尚有四萬多軍兵。於是就將渝城各處分派的城防,想著要固守抵禦齊軍和楚軍。

    齊軍與楚軍、越軍、大理軍對蜀作戰,先是陷入僵持。待宜城一戰,受降唐金虎,接著奪了瀘城,佔了正安,得了武城。蜀軍是全線敗退,蜀國的形勢是岌岌可危。原本還想著坐山觀虎鬥的秦國、陳國、燕國,就都坐不住了。所謂唇亡齒寒,齊國已經佔領了越國,這要是再佔了蜀國,那麼整個西南全部就是齊國所有。齊國的國力大增,下一個目標難免就是秦國、陳國和燕國。

    三國迅速達成一致,聯合向齊王遞出國書,要求齊國停止入侵蜀國。各國一起到大都議事,罷了刀兵,息了干戈。

    齊王在魯城也已經盡知前線的戰事,各路大軍進展順利,已經逼近到蜀國都城成城和戰略重地渝城城下。而此時三國的國書也下到魯城。齊王就召見平王,商議著如何處理。平王建議:戰事已久,軍兵牢乏,且新占蜀地,立足未穩,攻打成城、渝城也非一日之功。不如先和各國會談,看看各國的意思,同時也借此穩固所佔疆土。

    齊王覺著如此甚好,就回復各國使臣,齊國同意停息戰火,派重臣去大都共議大事。

    收到齊王如此回復,各國也是鬆了一口氣,蜀王得知消息,更是連聲叫好。

    蜀國境內的順王也收到了齊王的旨意和密函,順王自然心領神會。馬上就地駐紮大軍,繼續對成城、渝城形成包圍態勢。而所佔屬地的聯軍,則迅速安撫民心,清剿殘兵敗將,鞏固各地的城防。同時在屬地擴充人馬,增強軍力。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