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都市小說 > 嗜血狼王

正文 第五十三章 九龍黑神(二) 文 / 王羽米蘭

    不遠處,孫甜還在和幾個人纏鬥,不過他們不像是在打架,倒像是在表演,擊出的咒語都是綿軟無力,這場戲應該是演給白啟明看的,不過白啟明可沒有那個閒情逸致,單單天空中的一隻黑龍就足夠他忙活的了。忽然,一聲慘叫傳過來,白啟明扭頭一看,只見孫甜躺在地上,面色慘白,顯然是中了對方的招數,混了過去。這下白啟明更加急躁,自己雖然想施展天眼,但是苦於沒有機會,這黑龍一直糾纏著自己,自己有沒辦法擊敗它。不過這群人似乎不急著殺死白啟明,一群人冷冷看著白啟明和黑龍戰鬥,根本沒有出手的意思。

    終於,白啟明抽出一個間隙,急忙雙手結印,準備開啟黑暗之門,反觀那幾個人,似乎不再害怕,冷冷看著。白啟明將天眼的力量調動到額頭,然後凝聚在第三隻眼睛上,隨後抬頭看天,從天眼中射出一道白色的光芒,頓時,天空中烏雲滾滾,一片片烏雲匯聚過來,遮蔽了星月,這些烏雲越壓越低,幾個人面對這樣的奇觀,也不禁砰然心動,真是太駭人了。那個中年人見了,再次咬破手指,將血液塗在手上,只見他念動咒語,天空中的巨龍慢慢變化,居然變成另外一個巨獸,這傢伙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齒人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白啟明也注意到了這個怪物,不過他也不在意,心想:管你用什麼招術,等到黑暗之門開啟,你們的末日就到了。

    烏雲中間,一個漩渦兀自旋轉,不一會兒,漩渦打開,露出裡邊的無邊黑暗。白啟明操控著黑暗之門,就要將幾個人吸進去。就在此時,那個中年人操控著那個怪物,攻了過去,只見那怪物飛到黑暗之門跟前,然後張開大嘴,吞吃起來,白啟明驚訝的長大了嘴巴,那黑暗之門居然被這個怪物吃掉了,那怪物舔舔嘴巴,發出一聲怒吼。白啟明呆立原地,驚訝的說不出話來。

    其餘的人終於露出輕鬆的表情,知道危險過去了。那個中年人哈哈笑道:小子,是不是沒招了。白啟明還沒回過神來,根本就沒有回答他。

    那是什麼東西?居然可是吞吃黑暗之門?!白啟明看著天空中的怪獸,腦子一片空白,在他看來,黑暗之門已經是最厲害的招數,任何心存惡念的壞人都無法逃脫黑暗之門的吸引,最終都會被封印在黑暗異界,永世不得翻身,可是居然有東西能夠吞吃黑暗之門。

    那中年人見白啟明吃驚的說不出話來,得意的笑道:小子,想不想知道那是什麼東西?

    白啟明搖了搖頭,不知道是不想知道,還是不相信自己看到了,那中年人有意顯擺,道出其中玄機

    原來這個怪物叫做饕餮,是龍的兒子,傳說一位龍母,生了九個兒子,這九個兒子各有各的長相,脾氣和愛好也各不相同。

    龍的這九個兒子分別是:贔屭。贔屭也稱龜趺、霸下。形狀像烏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人們在廟院祠堂裡,處處可以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據說觸摸它能給人帶來福氣。

    還有螭吻,螭吻也叫鴟吻、鴟尾、好望,等。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厭辟火災,於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以及蒲牢,蒲牢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於是,人們就將其形象置於鍾上,並將撞鐘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鐘,求其聲大而亮。

    還有狴犴,狴犴又叫憲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獄訟之事,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虎是威猛之獸,可見狴犴的用處在於增強監獄的威嚴,讓罪犯們望而生畏。

    還有趴蝮,趴蝮位於橋邊,最喜歡水,常飾於石橋欄杆頂端。在後門橋的四個角上蚣蝮,造型非常優美。

    還有睚眥,睚眥相貌似豺,好腥殺。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去拜訪新年人都說:「殺你們全家新年好。」這樣,就會被人家踢出來了。所以,像豺一樣的龍子就出現在刀柄刀鞘上了。

    還有狻猊,狻猊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好煙火,又好坐。廟中佛座及香爐上能見其風采。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軒昂的動物,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還有椒圖,椒圖形似螺蚌,好閉口,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於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吧。

    當然了,還有饕餮,饕餮形似狼,好飲食。鐘鼎彝器上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由於饕餮是傳說中特別貪食的惡獸,人們便將貪於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饕餮還作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紋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稱作饕餮紋。

    剛才吃掉白啟明的黑暗之門的怪物就是饕餮,這個傢伙無所不吃,是個很貪婪的怪獸。

    這個中年人有一個外號,叫做:九龍黑神,九龍,顧名思義,他可以召喚龍的九個兒子為自己作戰,至於黑神,黑是因為他修習黑魔法,神自然是道上的朋友給的尊稱。

    這個九龍黑神不但可以召喚龍的九個兒子,還能夠召喚龍,就像剛才和白啟明作戰的黑龍,因為這些龍不是一般的靈獸,所以要通過特殊的渠道才能夠召喚,就像這個中年人,需要把鮮血塗在手上,然後結印召喚,以鮮血為媒介,召喚神龍。當然了不是每一個人都是能夠召喚神龍,像龍這樣的神獸一般是不被凡人所驅使的,不過這個中年人當年機緣巧合,居然得到了魔法黑神的親曖,所以賜予他一條神龍。

    說起龍來,中國人自古都對其親曖有加,自古就有葉公好龍的傳說。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的時間不會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採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穫。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製石器、骨器,手工製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為什麼魚類穿游不居,灣鱷聲形俱厲,蛇類陰森恐怖,蜥蜴形色怪異?為什麼雲團滾滾,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大雨傾盆?為什麼海浪翻捲,虹貫長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這些動物的行為和變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對古人來說,是無法科學解釋的。

    他們模糊地猜測到,應當有那麼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像一個氏族必有一個頭領那樣;或者說,這些動物和自然天像是這個「神物」的品性體現,像人要說話,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罵一樣。

    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龍的模糊集合過程的起點在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至戰國時期的長足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了。這個「基本」有兩個意思,一是說構成龍的框架、要素、樣式,秦漢時都基本具備了;二是說龍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納新的系統,它並不滿足秦漢時的基本成形,之後的歷朝歷代,直到今天,還都在不斷地加減、變衍和發展。

    龍是怎麼形成的?歷來眾說紛紜,有從鱷、從蛇、從蜥蜴、從馬、從豬、從閃電、從虹霓等等說法。筆者的觀點是「模糊集合說」,其思路是這樣的:新石器時代的先民是以原始思維面對身外世界的,而原始思維又是以直觀表面性、整體關聯性、非邏輯的神秘性和群體表象性為待征的「模糊思維」。這樣的思維足以導致我們的祖先不清晰、不精確、不唯一地將身外世界的種種對象,集合、昇華成若干個「神物」,然後加以崇拜。

    在古人心目中,身外世界是神秘混沌難以捉摸的,模糊思維的直觀性和表面性,使他們不可能像現代人這樣,將雲、雷電、虹、海潮、泥石流等分辨得清清楚楚;也不可能像現代人這樣,運用豐富的生物學知識將魚、鱷、蛇、蜥蜴,以及豬、馬、牛等動物的生活習性研究得明明白白。在他們看來,雲、雷電、虹等在天上彎轉,都和雨相關,差不多是一類;魚、鱷、蛇等在江河湖泊中穿游,都和水親近,大體上也是一類;豬喜歡水,馬、牛等也都離不開水--河馬、水牛更是水中物。而且,天上的雨,落到地上便是水;水升到天上,再朝下落,便是雨。既然天上下的雨和地上流的水是一回事,那麼,和雨相關的在天上彎轉的雲、雷電、虹等,就和與水密切的在江河湖泊中穿游的魚、鱷、蛇等差不多都是一回事了。雨水適度,牧草豐茂,穀物有成;雨水乏缺,葉草乾枯,百谷旱絕;雨水過量,人畜受淹,農田泡湯。生產和生活不能不依賴雨水,雨水卻常常讓人們依賴不上。再看這些與雨水相關的物象:雲團滾滾翻捲,變化萬方;雷電叱吒長空,霹靂千鈞;虹霓垂首弓背,色像瑰奇;還有大小不一,脾性不同,長短參差,陰森怪異的魚、鱷、蛇、蜥蜴等等:這一切是多麼神秘,多麼雄奇,多麼可怖可畏啊棗令人驚懼不已!

    於是,古人猜想了:一定有一個「神物」,主管這一切,總領這一切,支配這一切,排演這一切。這個「神物」,體型是很大的,而且是能大能小的;膚色是多樣的,而且是能明能暗的;還應當是有頭有尾的,能起能臥的,擅爬會游的,彎轉曲折的,快速行進的;總之是能量巨大的,能上能下的,善於變化的,天上可飛水中可藏的,集合了種種「水物」特性的,又和雨水有著特別特別密切關係的。龍生九子

    該怎麼稱呼這個「神物」呢?人們發現,雨水降臨時,烏雲洶湧,電光閃閃,相伴隨的,是「隆隆」的雷聲;海潮漲落,龍捲風吸水,泥石流下山,也都發出「隆隆」的聲響;而鱷、牛、蟒蛇等動物的吼叫,也和「隆隆」聲接近;而「隆隆」聲本身具備著粗壯、雄渾、深沉和悠遠等特點,給予人的感覺是恐怖、壯烈、崇高和神秘。於是,人們就取其聲,將這個模糊集合起來的「神物」,以「隆」這個音呼之了。「神物」的發音是擬聲,「神物」的形象該是個什麼樣子呢?一些人說像魚,一些人說像鱷,一些人說像蛇,還有一些人說像雲,像閃電,像虹霓;也可能今天看像這個,明天看像那個,後天看又像別一個;還可能覺得既是這個又是那個,升到天上就是雲是閃電是虹,落到水中就是魚是鱷是蛇,來到陸地就是豬是馬是牛。模糊思維是不講邏輯、意識不到矛盾的,這種思維容許同一個物體在同一個時間出現在不同的地方,容許部分和整體、單數和複數的同一。

    造字的時代到了,需要給這個以「隆」音呼之的神物搞個符號了。老祖宗最初造字,多以像形為之。那麼,讓這個神物像什麼形好呢?有人說像鱷,就造了幾個像鱷的「龍」字;有人說像蛇,就造了幾個像蛇的「龍」字;還有人說像閃電,就再造幾個像閃電的「龍」字;另有人說身子像鱷像蛇還像閃電,頭卻像馬像牛還像豬,那麼就造幾個像這像那像……的「龍」字好了。於是,甲骨文和金文中便有了各式各樣的「龍」字。後來,逐漸演化,直到最後簡化成現在這個「龍」。

    這樣,我們就可以說:龍是中國古人對魚、鱷、蛇、豬、馬、牛等動物,和雲、雷電、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先民們是以現實生物和自然天象為基礎,將自己的對身外世界的畏懼、依賴、疑惑、想像、崇拜等等,都貫穿、投注、體現到龍的模糊集合中了。

    從審美的角度來看,龍無疑是古人的一種藝術創造。它是從魚、鱷、蛇和雲、電、虹等一個個具體物象而來,經過由眾多人參與的模糊集合,形成一個建立在各個具體物象之上,又涵蘊著各個具體物象的新的形象。它的形成過程,是「美」的因素集納的過程,用一句人們常說的話,就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其間滲透著、灌注著古人的神話猜想、宗教體味、審美快感和藝術情趣。

    白啟明從小也很喜歡龍,甚至夢想過有一天自己也能夠擁有一支龍作為靈獸,至於用真正的神龍作為靈獸,他想都沒想過,但是今天這個中年人卻做到了,他的靈獸不但是神龍,甚至能夠召喚龍的九個兒子。白啟明經過他的一番講述,知道這個怪物的來歷,暗道:今天糟糕了,看來是碰到對手了。他已經不再奢望救出許憐蕾,只盼自己能夠保住性命,這樣他就知足了。

    看這個中年人,只顧著顯擺了,似乎並沒有擊殺白啟明的意思,其餘的人也都袖手旁觀,好像認定白啟明不時這個中年人的對手。

    白啟明自然不肯服輸,他想:管你是龍還是蛇,老子都要拚死一戰。

    九龍黑神冷笑一聲,說道:小子,投降吧。

    白啟明怒道:沒門,說著,念動咒語,打出一個風刀。九龍黑神一側身,避開了。

    白啟明再次結印,念動咒語,這次他召喚出了天龍,只見天龍怒吼一聲,出現在眾人面前,它張牙舞爪,好不威武,白啟明心想:你有龍,我也有。

    那中年人見了天空中的火龍,鄙夷的笑了一下,顯得很不屑。只見他念動咒語,天空的饕餮再次發生變化,這次召喚出來的怪物有著細長的身體,長著四隻腳,形狀有點像壁虎,但是比壁虎大多了。這個傢伙自然也是龍之九子中的一個,名為螭吻。螭吻喜歡吞火,同時又能夠操控水浪,真好是天龍的剋星。白啟明可不管剋星不剋星,他操控著天龍,攻向九龍黑神,同時,九龍黑神也操控著螭吻迎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