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崇禎皇帝 文 / 王羽米蘭
明思宗朱由檢(1610-1644),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弟。於公元1622年被冊封為信王。明熹宗於公元1627年8月病故後,由於沒有子嗣,他受遺命於同月丁巳日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崇禎」。1627-1644在位。在位17年,李自成造反軍攻破北京後自縊,終年34歲,葬于思陵。
崇禎即位,正直國家內憂外患之際,內有黃土高原上百萬農民造反大軍,外有滿洲鐵騎,虎視耽耽,山河冷落,烽煙四起。他決事果斷,雷厲風行,如處理閹黨一案,也有心細多疑,優柔寡斷之一面,如關於是先攘外抑或先安內,一直拿不定,遂誤國家;既有刻薄寡恩翻臉無情之一面,也有多情柔腸之一面,對周後互敬互愛;他自製極嚴,不耽犬馬,不好女色,生活簡樸;他也經常徵求左右的意見,但剛愎自用,不能做到虛懷納諫;他知人善任,如袁崇煥楊嗣昌,洪承疇,具一代文武全才,任用他們時,言聽計從,優遇有加,一旦翻臉,嚴酷無情,果於殺戮,導致用人不專,出現崇禎朝五十相局面;他憫恤黎民疾苦,常下詔罪己,但搜刮民膏,加派無度,趣百姓於水火;他勵精圖治,經常平台招對,咨問政之得失,與臣下論討興亡之道,為政察察,事必躬親,欲為中興之主主,但求治心切,責臣太驟,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斷絕常謂所任非人,終成孤家寡人,至於煤山殉國,從死者唯一太監耳
崇禎在有明一代,算得上是一個勵精圖治有所作為的皇帝。只是時運不濟,他接手的是一個內外交困的爛攤子,衰亡的徵兆在他出生之前早已初見端倪。他力圖挽狂瀾於既倒,他勤於理政,事必躬親,常朝不停輟,召對時時舉行,十七年來未稍懈怠,然而「所用非人,卒至寇亂,身殉社稷」,崇禎最大的也是致命的缺點就是沒有識人的眼光、沒有用人的氣量,沒有納諫的氣度,剛愎自用,自以為是,用人不專,疑神疑鬼,更調頻繁,懲處隨意,搞得臣下畏首畏尾,離心離德,及至魂歸煤山,陪他而去的只有貼身太監一人,願為他的社稷殉葬的也不過寥寥數人而已。
崇禎即位之初,以雷厲風行之手段收拾了魏忠賢。民間歡呼不已,《五人墓碑記》稱頌他為「聖人」,天下對他中興明朝抱有極大的期望,然而因為他的多疑和剛愎,親手的處死了大明的長城民族英雄袁崇煥,親手的毀掉了大明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思宗以一己之力除去了魏忠賢顯然讓他對自己的政治才能產生了過高的估計。這樣,他的自信就慢慢變成了自負,進而變成了剛愎自用。所以,他一方面成為明朝最勤政的帝王之一;另一方面,他的事事親為卻沒有收到好的效果。正如他自己所說,他雖然不是亡國之君,但事事乃亡國之象。其中錯殺袁崇煥更是愚蠢之極。
袁崇煥祖籍廣東東莞。由於是南方人,思宗私下稱他為「蠻子」。袁崇煥的才能體現在軍事方面,即使是在他被殺之前的一段時間,思宗仍認為「守遼非蠻子不可」。袁崇煥「不愛錢,不怕死」,決定了他必然深受士兵們的擁戴,他的軍隊也由此成為明末最有作戰力的軍隊。崇禎即位,任命袁崇煥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等於是將遼東的防務全部委託給了袁崇煥,信任可見一斑。但僅僅過3年,袁崇煥便在北京的西市被凌遲處死,然後傳首邊關示眾。史學界對袁崇煥之死有多種解釋,如「五年平遼」的誇誇其談、擅殺毛文龍、黨爭的後遺症等,這些都是袁崇煥致死的重要原因。但是最終要了袁崇煥命的還是思宗的決定。僅僅3年前,對比3年前的平台召見、君臣面晤、賜尚方寶劍,真是天壤之別。其間的變化,真可以說明崇禎對袁崇煥由信任到懷疑態度轉變。
崇禎三年(1630)三月十六日,崇禎帝命令將袁崇還凌遲處死,妻妾兄弟流放到福建。《明史·袁崇還傳》說:「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資,天下冤之。」袁崇煥一死,遼東的戰局便無人可以收拾。因此,當崇禎三年農民起義聲勢明顯壯大後,明王朝從此便陷入了內憂外患的雙重困境。但是,思宗好像從來都不會從失誤中吸取教訓。在此之後,他又密令孫傳庭在崇禎十五年(1642)殺死了李自成的同鄉賀人龍——一名在鎮壓農民起義中頗為悍勇的將領。據說,賀人龍被殺後,農民起義軍酌酒相慶說:「賀瘋子死,取關中如拾芥矣!」可見,思宗的多疑、擅殺,真是在自毀長城!!
崇禎的果斷是有據可查的,誅魏氏,是他十七年皇帝生涯中最光輝的事情。之後,他的果斷就用錯了地方。
懷疑+果斷,是皇帝給所有忠臣良將最大的毒藥。袁崇煥,一個打死了努爾哈赤的功臣,一個讓所有滿洲人心驚膽寒的軍人,一個赤膽忠心,一心想學岳飛的人,最終與岳飛有了同樣的下場,死在了最低劣的抄襲來的反間計上,自毀長城,是崇禎的果斷。「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明史.袁崇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