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玄幻魔法 > 九九歸元劫

正文 第四一回 裂玉谷火燒閃電槍 坦格城招降雪域刀 文 / 紅樓夜語

    上回說到蕭雲派六位小將劫了坦格裡克軍的糧草,還派遣這六位小將率領早就離城的三十萬人馬攻打缺兵少將坦格裡克城,引得江璧青不得不火速回撤,斯蒂爾關之危暫解,接下來就看這六位小將軍如何破敵了。

    這皇甫仁和到底是跟著蕭雲的時間比較長了,一邊攻城一邊讓師弟慕容文英或者是師兄黃天化時刻注意江璧青大軍的動向,當得知江璧青大軍回撤的消息之後,皇甫仁和立刻召集另外五名小將商討對策。梅劍和畢竟是從學校出來沒多久,還沒什麼經驗道:「世子,王爺交給我們的任務是把敵人個拖回來,現在我們已經做到了,我覺得我們應該立即退兵,否則等敵人回來之後我們就走不掉了。」

    皇甫仁和卻道:「梅大哥,師父把我們派到這裡來攻城第一個目的確實是把敵人給引回來,但是我想還有一個目的他沒說出來,不過我們應該能猜到。江璧青的大軍需要長途奔襲兩天左右才能趕到,如今他的軍中糧草短缺,在經過這樣的急行軍,當他們趕到的時候你們想想他們還剩幾成的戰鬥力。我軍卻在此以逸待勞養精蓄銳,到時候必能如同下山的猛虎一般,這樣坦格裡克軍抵擋呢?」

    黃天化也道:「仁和說得對,師叔讓我們來此必是為了鍛煉我們幾人的帶兵能力,這次伏擊江璧青的大軍是對我們最好的考驗,我覺得我們應該商量出一個好的計策,即能殺傷敵人又可將我軍的消耗降至最低!」

    沈星越看了看眾人道:「大家如果都沒意見的話,我們合計一個好的計策伏擊江璧青的大軍。」眾人都沒什麼意見就一起湊在一塊兒商量起來。

    坦格裡克軍大營,連續的趕路讓所有的士兵都有點受不了了,江璧青沒有辦法只能讓大家多點時間休息,這樣速度必然就有點慢了,不過江璧青也計算了一下,這樣的話他們大概需要三天多一點的時間就能到了,以坦格裡克城的實力再堅守三天應該沒問題。他哪裡知道就因為晚了一點的時間就讓他和他的軍隊徹底的完了。

    這天江璧青的大軍來到了距離坦格裡克城不遠的的一片低山丘陵地區,這裡到處都是樹叢和山坡,過了這裡就是一馬平川了,過了這裡大軍能在半天以內進入城中。急躁的江璧青命令全速前進,迅速繞過這片丘陵。可是沒想到的是這個命令居然是江璧青這輩子下的最後一個命令。

    全軍得到命令之後自然是火速前進,不敢有為軍令,就在眾人行進到一個四周叢林密佈山谷的時候的時候,江璧青發覺這裡異常安靜,於是傳喚嚮導官問道:「此為何處?」嚮導官不敢怠慢道:「回稟將軍,這裡叫做裂玉谷。」江璧青聞之大驚道:「我名為璧青,璧乃是玉之意,此地名為裂玉,不正是要裂我嘛,這太不吉利了,全軍繞道走。」話音剛落,只見四周山間萬箭齊出,火光漫天,颶風連連,地上又頻頻出現大量的土刺,一眾士兵跑又跑不急,逃也沒出逃,結果搞得死傷慘重,就連主將江璧青也在火光被亂箭射死。後軍的官兵在後方看見前面戰火紛飛,知道中了埋伏,便迅速的四下逃竄。就這樣在裂玉谷皇甫仁和等六位小將軍,全殲敵軍約三十餘萬,誅殺敵軍主將江璧青,只是這六人在收拾戰場的時候發現那位鄧飛鄧小將軍似乎並未在此處陣亡。於是皇甫仁和立即派出黃天化和慕容文英從空中探查鄧飛的去向。果然二位將軍於空中很快就發現了鄧飛逃竄的情況,並發現他在一處聚集敗退的兵馬。皇甫仁和得知此消息之後,已經是在大營之中了便和另外五位小將軍商量,如何既能擒住鄧飛又能攻下坦格裡克城。忽然又士兵前來稟報說勇王爺獨自前來,驚得六人立即出門迎接,發現蕭雲居然真的來了,連忙將其迎入帥帳,並將如何破敵之事呈報於蕭雲。

    蕭雲聽完之後大笑道:「仁和好樣的,這招你是如何想起來的?」

    「師父難道您忘了嗎?六年前您在維斯特城的時候,曾在困龍道使用過這個計策,當時大敗了獸人軍,徒兒我只是依樣畫葫蘆用了這招。」皇甫仁和也開心的回道。

    蕭雲看著自己的寶貝徒弟說道:「仁和沒想到這六年前的事你還能記得如此清楚,再加上自己也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真是好樣的啊!我剛才看你們全部都在這裡,怎麼了是不是在商量什麼事情呢?」

    慕容文英上前說道:「回師父的話,我們確實是在商量事情。其實是這樣的,這回我們的埋伏雖然殲滅敵人許多軍馬,可是身在後軍的鄧飛見前面人中了埋伏便帶領所部人馬撤走了,後來我和黃師兄在空中探測到他領軍在一處休整,並集聚這戰敗退的人馬,似要與我軍再決雌雄。我們正在商榷如何破了鄧飛在攻克坦格裡克。」

    蕭雲笑著說:「這有何難?趁他在集結人馬我們就這麼辦。天化你帶領劍和與寒楓二人率領三千精兵前往坦格裡克城附近的一座名叫班尼亞村的村莊,鄧氏家族的一門老小都住在這裡,你們化裝成朝廷官兵說鄧飛背叛朝廷投降叛軍要抓他一家老小去充軍,如有人反抗直接制服,但不可傷人性命。我們這邊呢,星越你的樣貌年齡與鄧飛相似,你就打扮成他的樣子,率領大軍也穿著朝廷的衣服前去攻打坦格裡克城,記住一定要城上的人相信你就是鄧飛。至於我們呢帶人去騷擾鄧飛的大軍,讓他在我們的計策完成以前無法回城救援。大家都明白了嗎?」

    「明白了,師父(師叔、王爺)!」

    翌日,所有人都依計而行去了,蕭雲也帶著皇甫仁和和慕容文英統兵十萬來到鄧飛寨前叫陣。鄧飛聞聽有人寨外叫陣,心中一驚,怎奈年輕人心情急躁,聽到如此叫罵不禁的怒火中燒,立刻點兵出戰。來至陣前喝道:「你等是何人,為何來我營外叫陣?」

    蕭雲見來人頭戴白雪亮銀盔,身著寒鐵雪花甲,體掛寒霜袍,胯下雪龍駒,提一口寒鐵寶刀,上前道:「我們乃是斯蒂爾軍中的將士,偶然發現鄧將軍屯兵於此,便來前來向將軍討教幾招。」鄧飛心中暗驚,對面這人儀表非凡頭戴三叉素發紫金冠,身著織錦百花袍,上灑千點寒霜。甲披千道火龍鱗。騎一匹胭脂抹就如龍馬,使一條朱紅花桿方天戟。鄧飛回道:「我見將軍等人儀表不凡,看來並非一般之軍士,敢問將軍大名?」

    「賤名何足掛齒,就是說了將軍也不一定知曉,在下只是為了討教幾招,看打!」說罷蕭雲身體一縱,單手執戟直刺鄧飛面門,鄧飛見這人說打就打,心中有些惱火,舉刀便砍。二人刀來戟去,鬥了約二十餘合未分勝敗。蕭雲向後一推一個跟斗翻回馬上,鄧飛見敵將已退,自己也回到陣中道:「多謝這位將軍手下留情,您三招之內就能取我項上人頭,卻故意與我打鬥這麼久,不知為何?」

    「我說過我只是來討教幾招並非為了殺人。今日天色已晚,我們後會有期!」蕭雲道了聲別就率軍回去了。鄧飛覺得莫名其妙也收兵回了營。

    蕭雲來過之後的第三天鄧飛見軍隊集結的差不多了,便率領大軍火速回撤坦格裡克城。來到城下見大門緊閉,便對著城上大喊:「快開城門,我是鄧飛,快開城門!」

    城上的士兵見是鄧飛回來了,立刻向守城的將軍回報,隨後只見一將來至城樓上,喝道:「鄧飛你這個叛國之賊,昨日你已經率兵來犯我城,莫非今日還想再攻,告訴你我們坦格裡克城的軍民是不會怕你的,有本事你就來打啊!」

    城下的鄧飛聽得一頭霧水道:「吳將軍,是我啊,我是鄧飛,快開門啊!」

    那人又道:「我知道你是鄧飛,怎麼昨日強攻不成,今日想來策反我嗎?告訴你門兒都沒有,想讓我開城,除非你自己打進來!」

    鄧飛無法便繞成而走誰知剛走不遠救見兩路人馬殺來,左邊是慕容文英右邊是皇甫仁和,兩軍齊攻打的鄧飛手下的大軍七零八落,毫無還手之力。鄧飛無法只得率領殘部火速逃離,誰知二將並不追趕,鄧飛見手下僅剩兩三萬人,不禁唉歎不已,豈料沈星越、白寒楓和梅劍和三人率大軍從三路殺來,鄧飛見無路可逃,便奮起抵抗,殺出重圍之時只剩下自己一人。剛走數里,又是一彪人馬殺出,為首一人鄧飛前兩天剛剛見過,此人正是蕭云:「鄧將軍你好啊,咱們有見面了。」

    鄧飛怒道:「你果然是斯蒂爾軍的,你究竟是何人,報上名來?」

    「我叫蕭雲!」

    鄧飛不怒反喜道:「原來你就是蕭雲。果然名不虛傳,不但武藝高強而且用兵如神,不過你想讓我投降我想是不可能的,來吧就算死我也不會屈膝於你!」

    蕭雲笑道:「好,果然有骨氣。可是在你說這些話以前先讓你看一樣東西,帶上來!」只見陣中數名士兵押著幾人來到陣前,鄧飛見之大驚叫道:「父親、母親、奶奶你們怎麼會在這裡?蕭雲你這麼做豈是君子所為,有種我們就一對一的較量!」

    「鄧將軍,看來你對著戰場還是不瞭解啊。兵者詭道也,戰場本來就不是一個講道理的地方,在這裡沒有君子,沒有小人,只有活人和死人,勝利和失敗,你懂嗎?」蕭雲鄭重的道。

    誰知這時候鄧飛的父親鄧忠說話了:「飛兒,你就投降吧,本來父親也是覺得咱們鄧家一門忠烈怎麼可以投降叛軍,可是後來王爺的一番話打開了為父的心結。王爺說如今皇上身邊奸臣當道,蠱惑陛下,以至於陛下殺妻滅子殘害忠良,整個帝國民不聊生,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我等如是現在還忠於這樣的朝廷怎能對得起先輩們打下的落日帝國的江山,如何對得起我鄧家忠心維護的帝國。現在帶領斯蒂爾軍的是當今陛下的親生兒子也就是太子殿下,我們忠於的仍然是落日帝國啊!」

    鄧飛聞聽父親一席話,翻身下馬道:「父親一席話讓孩兒茅塞頓開,孩兒知道該怎麼做了。勇王爺,鄧飛對您心服口服現自願加入到王爺麾下,為天下百姓作出我的微薄貢獻,還望王爺恩准!」

    蕭雲見鄧飛願意歸降大喜連忙下馬扶起道:「鄧將軍客氣了,如今我們有鄧將軍加入那真是如虎添翼了,看來我們成就大事的希望越來越大了。鄧將軍你連番惡戰必定累了,我們先回營中,你也好見見你的親人順便休息休息!」

    鄧飛也道:「末將對王爺用兵佩服不已,回營之後還請王爺賜教一二。」

    「賜教可不敢當啊,不過鄧將軍如是有所疑問在下倒是願意相告啊!走我們先回營中再說,我還要向鄧將軍請教如何攻打坦格裡克城呢!」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正所謂:

    師父曾燒獸人軍,

    徒弟再敗江璧青。

    一門忠烈為百姓,

    千秋歷史留美名。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