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風雲大趙

正文 第三章 相帥五國(18) 文 / 竹月下幻想

    孟闕之所以認定這些人是倭人,是因為他們不但身材矮小,而且只在腰間用樹葉草絲隨便一圍,聊以遮擋重要部位而已,而身上臉上又用紅色顏料畫得花裡胡哨,這等裝束打扮即使在東海群夷裡也是獨一份,果然聽得身旁有人對他請令道:「軍師,這些東瀛人連衣服都沒有,又在身上這等胡圖亂畫,當真與野獸鬼怪無異,偏又如此凶狠,不如我等也上前與之對砍,殺殺他們的威風吧?」

    孟闕沒有答話,他當然也想**斧大殺倭寇,但既然自己已經「發明」了這時代的「核武器」——「蛟筋火箭弩」,不讓這些倭寇嘗嘗「核火焰」的滋味終究不甘心,此時陣前面這些倭寇正與我方纏鬥在一起,不好燒他們,但陣後也不是沒有倭寇。

    孟闕見陣後對方最大的一艘船上端坐著一個極胖大的老者,這老者怕不有近二百公斤,合秦斤那是近千斤了,當真大豬也似,不過可以想見,這老者年輕之時必是個極孔武有力的大漢,他頭插羽毛,身掛玉石,想就是那夷洲島大酋長黎桐窩闊了,他旁邊一個苗條美艷的少女正對著戰場指指點點,卻是那東瀛女子井知美。

    在這二人身後的東海群夷中間明顯還夾著十幾個倭寇。

    孟闕咬了咬牙,暗道,既然漢奸與倭寇勾結,那就與倭寇同罪,當一併「核平」之,至於倭寇中唯一的女子井知美,她武功既高,水性又好,應該能逃生,待以後再抓她干她好了。

    孟闕於是命令手下眾好漢緩緩開船,眾好漢因為昨日之事,對他倒頗為尊敬,於是命令得到較好的執行,基本上做到了他指哪「劃」哪,星憐雖是盟主,但此時已變成光桿司令,她是唯孟闕馬首是瞻的,所以也跟在孟闕身後亦步亦趨。

    孟闕遠遠繞過戰場,終於到了黎桐窩闊的大船前側方,卻是在敵方的弓箭射程外,黎桐窩闊等只顧觀察交戰雙方的混戰,一是竟未發現孟闕等的到來。

    黎桐窩闊的大船旁邊還有幾艘稍小些的船護衛,孟闕把船橫過來,將船舷對準黎桐窩闊的大船,下令放「火箭」,這些手下的「弩手」都是精選的,因此「弩」法精準,也會操作,箭在發射之前,已被點燃,這籐甲易燃不滅,四枚大箭帶著四溜兒火焰呼嘯飛出,卻有三枚同時命中了黎桐窩闊的大船,還有一枚落空了。

    而星憐的弩箭也隨後發射,她的弩箭在側弦一面卻只有兩隻,也同時發射,居然同時命中了兩隻敵船。

    須知這時的船都是木製的,因此這三艘敵船立刻就燃燒了起來,敵船忙用水澆,那火箭上的籐甲火焰在水澆下卻不稍滅,又因入「木」過深,箭體過粗,不論刀砍,棍砸都不能脫落,有這火箭做火引,敵船很快燃起熊熊大火。

    而孟闕等調整角度,繼續向餘下的敵船發火箭,須知火箭這種先進武器,此時是沒人見過的,尤其是籐甲這種水澆不滅的「燃料」更加罕見,中箭起火的東海夷船上的蠻夷和倭寇驚詫莫名,待看到遠在弓箭射程之外的一艘大船上不斷有「火龍」竄出,一到己方船上,立刻燃起水澆不滅的大火,無不驚駭欲絕,齊叫:「火龍來了,火龍來了,是龍神發怒了!」

    這喊聲如此響亮,兩軍皆聞,己方自然知道是怎麼回事,敵方卻十百相傳,俱道對方有火龍相助,恐是龍神駕到,軍心大亂。

    孟闕等的戰果其實並不多,但那幾艘著火的敵船火勢稍小的早已發瘋般狂劃遠遁,火勢較大的則船上人紛紛跳船逃生,至於這邊與我方纏鬥的敵船此時見到孟闕的「神威」與己方那幾艘起火的船,也多有放棄戰鬥,轉身欲逃者,蓋這時的人多數迷信,對自己不能解釋的事情就歸之於神力,尤其蠻夷更是如此,於是很快崩潰勢成,兵敗如山倒。

    大楚水寨洞蠻乘勢追亡逐北,高「喊」猛進。

    黎桐窩闊雖胖大如豬,也還剩下幾分力氣,在周圍忠心手下的保護下,拚命跳上一艘從陣前逃回來的船上,划船飛逃。

    眾水寨洞蠻追發了性,越追越遠,斬殺敵人無數,以東瀛來助戰的人為多,幾乎被殺盡,這些人對戰時比東海群夷更勇猛,沖得最靠前,因此自那時起就被殺者眾,而逃跑時又因沖得太近,逃跑不及,落在後面,被殺得更多,但惟獨不見了井知美,其實有很多人包括孟闕都在故意找她,她卻在混亂中憑空消失了。

    眾人追趕東海諸夷,皆是奔著追到眾夷的駐地,料他們也是事先集結在一處,那處當有巨量金銀財物和大量酒食,當然有夷女就更佳了。

    眾人也不知追了多久,仍未見敵人集結處,但料也不會太遠了,故仍鼓勇狂追,可就在這時,海面突然暗了下來,這些人都是積年水賊,立時有人道:「不好,快扯乎,海龍王發怒了!」

    孟闕轉頭一看,但見遠處海面上的天空中層層疊疊,無邊無際,無數黑獄陰山般的烏雲翻滾而來,太陽早已不見了蹤影,雲下隱隱有白亮亮的雨線,雨線下是連綿如不斷增高的山嶺般的波浪,更有如萬獸同吼般的風聲越來越近的傳來。

    這雲,這風,這雨來的好快,轉眼就籠罩了所有船隻,所有船隻不論大小敵我立刻如同沸水中的青蛙般不斷在波峰浪谷中跳蕩不休,而大雨被狂風吹得如同無數只利箭,戳刺得每個人臉上身上冰冷生疼。

    天地間似乎瞬間陷入了原始的混沌,滿眼都是狂風暴雨,如山巨浪,不是看不到每個人的身影,只是這些身影在狂風巨浪中都顯得如此渺小,渺小到模糊單薄。

    已不知有多少只船被傾覆到波濤之底,多少只船被巨浪打得支離破碎,多少人葬身海底,多少人在滔天巨浪中可憐蟲般拚命掙扎。

    此時再也分不清敵我,所有人都盡一切力量在掌握船隻,徒勞的對抗著狂風巨浪,試圖延續自己在這天地之威前微不足道的生命,天地未必就是全世界,每個人卻都是自己的全世界,儘管絕望,卻沒有人會真正放棄自己的生命,必定要奮鬥到最後一刻。

    不斷有落水的東海群夷爬上大楚水寨洞蠻的船隻,也不斷有落水的水寨洞蠻爬上東海群夷的船,這些人多為最優秀的水手,再加上武功高強,落水後還能爬上船逃生,只不過轉眼又隨剛爬上的船一起被傾覆到水底,於是僥倖未曾立刻被海水嗆閉呼吸的又開始了新的搏命狂游。

    另有一些人抱著水中的斷桅浮木在波濤中翻騰不休,不斷有人脫手落海。

    孟闕遊目四顧,見星憐和項燕的船還都沒傾覆,這兩人一位是盟主,一位是旗艦長,在船的主桅桿上都有特色旗幟,桅桿猛搖不止,旗幟狂捲不休,驀地星憐船的旗幟離桅桿飛出,消失在風雨裡,星憐始終跟在孟闕的船身後,此時風浪雖大,但也未脫離太遠,孟闕料她的船還能支持片刻,再看項燕的船,只見那桅桿正然極猛烈的搖了一下,接著折斷落海,卻聽不到折斷的聲音,自是早已湮沒在風濤聲裡了。

    孟闕忽聽身後卡嚓一聲巨響,這一聲倒是清清楚楚,回頭一看,自己大船的側船舷有一大塊被大浪打得粉碎,連帶一架蛟筋火箭弩也被打得粉身碎骨,巨浪立刻湧上甲板,有十幾人被浪頭吞沒,緊接著船身一側,這十幾人隨水滑落大海,居然有兩人被第二道大浪又擊回船板,但緊接著又隨著船上第二波沒來得及逃掉的數人一起滑落海中。

    孟闕不會划槳操船,徒然站在風浪中目睹著一切,他內力深厚,雙腳牢牢釘在船板上,倒不虞摔倒,但目睹在這天地之威面前人類生命的渺小脆弱,想著自己這些人怕是要百分之千的葬深海底,不由得一種深入骨髓的悲涼與絕望湧上心頭。

    已經知道姐姐的消息了,就要見到姐姐了,卻也就要這樣不明不白的葬身海底了。

    想到再也見不到姐姐了,孟闕的心再次如被神魔之手緊緊攥住,心情也似乎再次回到了再草原上誤以為姐姐已永遠離開自己的時刻。

    他的雙眼再次佈滿紅絲,轉眼已紅得彷彿滴血,他手指那缺口處的大浪大罵道:「賊海龍王,你也跟老子過不去嗎,你也想阻擋我見我姐姐嗎,他媽的,誰敢阻擋我見我姐姐,我管他是天神地鬼,海怪妖龍,老子神當神殺,魔擋魔殺,他媽的,老子和你拼了,在死前定要把你這死龍頭剁個稀巴爛!」

    孟闕發瘋般高舉大斧衝向那船舷缺口,此時滿甲板都是水,地滑無比,但孟闕每一腳都踏得水花狂濺,力道如山,居然決不滑動。

    孟闕剛衝到船舷缺口前,迎面一個巨浪吞天吐地而來,孟闕狂嚎一聲,大斧力劈而出,強橫狂猛之極的真氣從斧頭上激湧而出,形成了一道高數米,寬徑尺的鈍鋒刃氣,這氣刃是一道淡淡的影子,雖無姐姐的劍芒那麼清晰,無疑卻高廣闊大的多,這氣刃與巨浪迎頭一撞,巨浪被一劈而開,分成兩道更強更猛的巨大水箭狂衝向兩邊,其中一道水箭把數人直接衝起,撞到另一側船舷上,有的腰身被撞成兩節,上身卻連鮮血和腸臟也來不及灑出,就隨水一起落入海中,有的從背部斷開,也有從頭部斷開的,無不慘不忍睹,而這些人的下半身隨著水落回船面時一起滑到,鮮血和內臟才浸入水中,血溶水內,迅速擴散,另一道水箭卻將桅桿直接擊倒,又壓死了數人。

    處於狂亂狀態中的孟闕並不知道身後發生的事,但他無疑還有幾分清明,忽然靈機一動,將斧柄一轉,已斧面衝前,此時另一波大浪已然擊來,孟闕厲吼一聲,一個朦朧的斧子狀氣刃以刃的側面,像巨型門板一樣擊出,斧氣與巨浪相擊,有如巨雷炸響在船頭一般,震得所有人頭暈目眩,那大浪頭竟被孟闕一擊而回,如魔鬼的長舌一般倒捲上天,似欲舔舐黑雲。

    風勢愈來愈急,浪奔愈來愈快,巨浪一個接一個,永不停歇的用越來越強的力量撲向孟闕,如無數海妖衝鋒吶喊,要將孟闕撕碎吞噬,又如一個巨大無比的魔鬼使出連續的組合拳,定要將孟闕這個敢於挑戰他權威的人類砸成粉末。

    而孟闕這最強橫的人類竟似比天神還要強橫,巨斧如輪揮動,用超強無盡的生命能量對抗著這海天之威。

    海面風高浪巨,暴雨如注,宛如世界末日,卻絕無雷聲,遠海面上不打雷,這自有其物理原因,這時的人雖不知原理,但這些水寇和東海群夷卻多有知道這個常識的,因此當兩種「雷聲」在孟闕的大船上連續炸響時,立刻吸引了這些在風浪中苦苦求生的人的部分注意力。

    這兩種雷聲,一是「斧氣刃」與巨浪相搏的巨響,一是孟闕的聲聲厲吼,孟闕的厲吼竟不下於「斧氣刃」與巨浪的相擊之聲,當真是震天動地,彷彿人類向天地偉力發出的無畏挑戰一般,而他居然也與天地的偉大力量斗了個旗鼓相當。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