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明轉折之華夏帝國

正文 第六十八章 雪上加霜 文 / 華夏大帝

    宮保久利的座船也被擊沉了,他哀嚎一聲便被飛過來的炮彈給擊中身亡了,死前都還沒有想明白為什麼要進行著一場戰鬥,這一場賭上整個日本國命運的戰爭。

    這場一邊倒的割草似的戰鬥很快就結束了,譚希文命令士兵對於落水的日本士兵用火槍進行射殺。一個不留,因為楊宇軒一直認為日寇這個民族一直都充滿了野心和侵略性,要不想被他欺負,那就要強過他,要遠遠的超過他,有時候也是要經過一些戰爭來壓制他。

    楊宇軒知道,戰爭既然爆發,那就要給日本一次狠得,要讓他們從此不敢再對大明有不臣之心,要打怕他,把它徹底踩在腳底下。但是楊宇軒也是沒有想到,這場戰爭在以後會慢慢的蔓延開了,也會慢慢的不能以和平的方式結束,他完全低估了日本民族的激進心裡。

    當日本在東海遭受了一次慘痛的教訓之後,伊籐博文也是變得聰明起來,下達命令,下次出海只准小批量,多批次的出去,讓大明水師應接不暇,由此達到登陸大名的目的。

    就在海戰還如火如荼的時候,在陸地上也是一樣的激烈,歐陽振已經在日本登陸的地點附近集結了十五萬多大明官兵,其中有六萬火槍兵,還有四百門輕炮,八十門重炮,對著日本登陸點就是狠狠的打擊,但是日本登陸的速度也不慢,現在已經由原來的六萬人已經增加到了九萬人,而且還有將近一萬餘人的武士流竄到江蘇境內各州府作案,流動作戰,導致大明官兵真的是有點疲憊,如果人少了,還真不是這些武士的對手,人多了,那些武士早就跑的沒影了,所以很難殲滅這些流竄的日本武士,他們還不斷的騷擾歐陽振的大軍,導致歐陽振在攻擊日本登陸點的時候還得應付這些流竄的日本武士。

    不僅是日本的禍患登上了大明沿岸,就連東海海盜也是登陸上來,在大明內部的一些土匪盜賊聯合在一起,在福建起事,人數開始就多達將近四萬人馬,而且都是驍勇善戰之人,而且心狠手辣,殺人越貨,導致大明許多地方烽煙四起,老百姓苦不堪言,許多大城的城外聚集了許多流落的難民,他們認為這裡有重兵保護,最起碼不會有賊匪前來滋擾。

    就在此時一個最不該發生的事情發生了,那就是江西王和雲南王同時造反,如果前面都不足以引起朝廷的震驚的話,那麼這兩件事情卻足以讓整個朝野為之震動了,江西王,雲南王,那可是朱家宗室親王,而且又都是朱詡的叔叔輩,不屬朱詡這一脈,但那也是朱家宗室啊,在這種情況下出來起義,要不是準備了充分的輿論,那也必定眾矢之的,會被人罵的狗血淋頭,但是他們卻打著一個朝廷最忌諱的旗號,那就是「恢復大明正統江山。」

    因為在百餘年前,大明的一位親王發動了一場軍事政變將自己的侄兒給趕下了帝位,自己卻登基稱帝,而且政變發生後,那位侄兒皇帝也是不知所蹤,所以那位皇帝便一直是現在朝廷的大禁忌。沒有人敢在大庭廣眾之下提及,哪怕是在自己的親戚朋友面前也是一樣。

    這時候親王造反,而且名義還是那麼的堂而皇之,總之就是說朱詡不是正統皇帝,他的皇位是他的先祖搶來的,要還回去,朱詡對此也甚是無奈,便立刻召集了朝議。

    朱詡在龍椅上惴惴不安,只見朝下幾十位大臣都已經到齊了,而且也都是在竊竊私語,楊宇軒,李然站在最前頭,後面則是按照官階秩序而站列的。

    「眾愛卿都看了南方的戰報了,不知道你們對於此番作戰有什麼看法,不妨說出來,讓大家聽聽。」朱詡見朝下的大臣私底下說話,心裡也有數,便開口說了出來。

    「皇上,臣以為我大明這次戰鬥最重要的還是南方的兩位親王,日本畢竟是外敵,而且海盜聲勢並不大,很快就會被消除,情節最為嚴重的還屬南方的兩位親王,江西王,雲南王,他們這次打得旗號實在是在翻舊賬。」吏部尚書張繼民說道、

    「臣也認為宗室叛亂尤為重要,要慎重處理。」徐宏也是站出來復議張繼民的看法。

    「李老愛卿,你有什麼看法,不妨說出來,給大家聽聽。」朱詡見李然站在那裡,想必這個老狐狸早就心中有了數,只不過不說而已,所以朱詡叫道了李然。

    「皇上,依老臣看,宗室叛亂,您只要下旨剿滅叛軍就可以了,少的就是以什麼名義去剿滅他們,而且日本和海盜那些烏合之眾也需要應付,所以缺一不可啊!」李然捋了捋鬍子,笑瞇瞇的對皇上說,說了一通,又回到了遠點,皇上估摸著李然不想對皇家宗室加以評論,朝中大臣一向最禁忌的就是對皇家指手畫腳,很顯然,李然這是在避嫌。

    「那楊愛卿有什麼好的看法,說說看吧!」朱詡見李然不肯鬆口,便把目光投向了楊宇軒,楊宇軒一直為大明東征西跑,鞠躬盡瘁,而且也是朱詡最信任的人,所以這次也算是想看看楊宇軒的想法,他是年輕一代的大明官員,因該不會有老臣子的太多顧忌才對。

    「回稟皇上,臣認為,日本和盜賊的霍亂,那些都是皮膚之痛,不能傷及大明的根本,而兩個親王的造反卻是震驚之極,影響範圍及其的廣,已經涉及到先祖,所以不得不重視,但話又說回來了,不管外傷還是內傷,都得治,而且要同時治好,哪一樣都不能耽擱否則會留下更大的隱患的。」楊宇軒也是繞了一個大彎子,還是繞回來了,都不肯給出具體的對待親王的處置的具體方法,這種皇家的事情,還是由皇上自己去做比較合適,外人不宜插手。

    朱詡有點惱,朝下那麼多的大臣,沒有一個人敢說的,就連平時對自己言而不盡的李然和楊宇軒現在都是如此的避之則吉,朱詡看樣子也是商討不出來什麼對策了,所以早早的便退了朝,但是也是叫福寶在退朝後,將楊宇軒帶進自己的書房。

    退朝之後,福寶快速從偏門繞到大殿之外,等著楊宇軒出來,不一會兒,楊宇軒便與李然李大人一起出來了,福寶看見了急忙上前。

    「國公爺,皇上叫你去上書房,說是有要事相商。」福寶恭恭敬敬的說道。

    「那好的,還請公公帶路!」楊宇軒頓了一下,心想這是躲不掉了,自己必定又是陷在這大明皇家宗室叛亂裡了,萬一有個處理不慎,那就是千古罵名啊!

    楊宇軒跟著福寶很快來到了皇上的上書房裡,只見朱詡也是愁眉苦臉的坐在書桌前。

    「微臣參見皇上,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楊宇軒上前行禮,來了一個大動作。

    「宇軒快快平身,快快平身,朕說過多少次了,在有人的時候你再行禮,沒有人的時候,我們一切從簡,不搞這些花把勢。」朱詡見是楊宇軒,便連忙上前扶起他說道。

    「皇上,不知道,急招微臣來有何要緊的事情,請皇上明示。」楊宇軒也不和皇上客套了,直截了當的問,但是卻沒有直接說,雖然他心裡知道是什麼事情。

    「宇軒,你也是知道的,這藩王造反非同小可,而且還涉及到先祖,而且都是一些歷史遺留問題,朝廷這麼多年來對這件事情都閉口不談,實屬朝廷禁忌,現在盡然有人要跳出來,說是要恢復正統,這可算是什麼事啊!」朱詡也是著急了,在書房內來回踱步。

    「皇上,微臣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楊宇軒試探性的問道,以用來看看朱詡的反應。

    「那你還不快說,我又沒有堵住你的嘴,跟我還在這裡繞彎子。」朱詡不耐煩了,楊宇軒對於他來說,不僅是君與臣的關係,更是知己好友。他最不喜歡楊宇軒和他繞彎子。

    「好,皇上,其實這件事情說來難辦吧,也不難辦,說簡單吧也不簡單,主要就是您是怎麼看待的!」楊宇軒搖頭晃腦的又是打了一個回車,等於白說。

    「我怎麼看,我怎麼看有什麼用。」朱詡恨恨的一屁股坐了下來,沒有咀嚼楊宇軒的話。

    「皇上,您想想,朝爭每朝每代都是有的,並不能因為這件事情而說什麼是錯,什麼是對,俗話說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就是這個道理,後世的評論那都是王者的著述,皇上,你再想想,你登基以來,勤政愛民,大明的面貌也是日新月異,百姓的生活也是越來越好,老百姓只是想過平平安安的生活,根本不會在這種穩定的生活狀況下跟著那兩位王爺去造反的,而且老百姓所在乎的只是,您是不是一個好皇上,能讓他們吃飽飯穿暖衣,有著廉明的官制,對於他們來說那就足夠了,有些風言風語過一陣子就消失了,因為人心思安。」楊宇軒這麼說道。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