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抗日保安團

正文 第五百三十二章 攔路虎 文 / 虎籠山人

    瀋陽南郊,第二十四集團軍正在進行統一換裝和新武器適應性訓練。輪胎吱的一聲,鄭衛國等人乘坐的吉普車停在了訓練區域外。第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馬法武、副總司令高樹勳等人已經在門口迎接。

    「總司令!參謀長!」

    鄭衛國和周參謀長回敬了一禮,見他們還要讓集總儀仗隊出來接受檢閱,便擺手道:「今天忙得很,這些過場就別搞了。」

    馬法武忙應下,於是眾人下車一齊往裡走去。

    周參謀長邊走邊問道:「賡虞,部隊訓練得怎麼樣了?總司令和我可是專門為這事兒來的。現在前線的情況你們也知道,萬事俱備,就欠你們這股東風了!」

    馬法武顯得有些尷尬,吱唔了幾句。

    鄭衛國問道:「怎麼,有困難?有困難就直說嘛,咱們是第一次大規模的換裝現代化裝備,一時掌握不了,很正常,不丟人!」

    周參謀長也安慰道:「總司令說的對,大連的第七集團軍比你們換裝還早幾天,遇到的問題也很多。」

    馬法武老老實實地回答道:「報告總司令,確實遇到了很多麻煩。」

    高樹勳副總司令也深有同感的點了點頭。

    鄭衛國打趣道:「我就說嘛,上次開會說給你們集團軍換裝,一個個樂得連後槽牙都露了出來。今兒來一看,好嘛,一個個愁目苦臉的,當初那個高興勁兒哪去了,怎麼這個美式裝備就這麼難掌握?」

    周參謀長也有些好奇地問道:「是不是重炮、坦克方面遇到了麻煩?」

    高樹勳解釋說:「這個還是小麻煩,最大的難題是出在汽車身上。」

    鄭衛國和周參謀長相視一眼,疑或道:「美國汽車我們又不是沒開過。有什麼難的?」

    馬法武苦笑道:「開車倒是不難,問題是找不到那麼多司機啊!」

    原來,此時的美軍已經完全實現了摩托化。通俗點講,就是人人都有車坐。一個標準(42年)建制的步兵師有坦克76輛,裝甲車輛49輛,其它車輛1560輛(相當於日軍普通師團的8到10倍)。

    而一個集團軍有三軍九師,加上直屬隊和技術兵種。全部車輛加起來將超過兩萬輛。現在第一批換裝的兩個集團軍加上戰區直屬部隊,大概需要五萬輛卡車和其它車輛。以美國的實力拿出五萬輛汽車當然不成問題,可是讓當時的中國挑五萬名司機就比較困難了。

    有人可能要質疑,中國當時沒差到這種地步吧?這裡舉一個例子,滇緬公路修通之後,從39年到42年,中國方面一共搶運回13000多輛汽車。車是回來了,卻沒有那麼多司機,怎麼辦呢?

    幸虧當時的東南亞地區有不少華人會開汽車。陳嘉庚隨即與1939年2月8日發表了《南僑總會第六號通道》。號召華僑中的年輕司機和技工回國服務,與祖國同胞並肩抗戰。這個通告很快就傳遍了東南亞各地。當時,志願回國服務的東南亞華僑司機和修理工總共有3192人,他們被稱為「南僑機工歸國服務團」。

    看看,舉國之力來湊這13000名司機都這麼困難,更別提50000名司機了。何況軍用卡車什麼的。至少得配一個副駕駛吧?不然司機要是發急症,一車人全栽溝裡去了。少說也得十萬名司機。

    既然湊不齊那麼多司機,那腿著去行不行呢?理論上當然可以。畢竟pla在1985年才初步實現了摩托化,以前打日本鬼子,打**,打聯合**,打印度阿三,打老毛子,打越鬼子……沒車不也挺過來了?

    可是這個汽車的作用不光是載人,還與後勤以及戰術等方面息息相關。可以說有車沒車完全是兩種打法。想學現代戰爭,車比炮都重要!

    鄭鬍子想了一下,無奈道:「你們別看我。我也變不出那麼多司機來。參謀長,你看怎麼辦才好?」

    周參謀長滿臉遺憾地說:「唉,沒想到我們跟列強的差距竟然這麼大。看來想全盤照抄美軍肯定是行不通了!這樣的話,只能減少各集團軍的汽車配備了。」

    鄭衛國也有些惋惜地點了點頭。本以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沒想到在這裡又栽了一跟頭。有人可能責怪鄭鬍子,幹嘛不早點兒培訓司機呢?其實鄭鬍子也想,可是前段時間汽油都是用飛機運來的,要優先滿足空軍的需要,剩下的連後勤運輸都勉強,還得徵調民運大車,哪有多餘的來搞訓練?

    馬法武有些不甘心地說道:「參座,那車不夠的話,後勤沒法保證啊!」

    高樹勳也有些沮喪,說:「物資要是不能保證的話,那只能照以前的老路子來了。」

    鄭衛國打趣道:「還跟你們老西北軍一樣,一人背一把大刀?那咱們拚死拚活打開的運輸線不是白瞎了嗎?」又指著周參謀長說:「放心,參謀長會想出辦法來的!」

    周參謀長笑道:「總司令這是在給我出難題啊!不過我還真想到一個辦法,但是能不能做到,還得看賡虞和健侯。」

    馬法武和高樹勳一聽有門兒,忙眼巴巴地看了過來。有機關鎗突突,誰愛去耍大刀片啊!

    鄭衛國笑道:「好了老周,你就別賣關子了。我也很好奇呢!」

    周參謀長解釋說:「我的建議是把兵力投放和後勤運輸分成兩個方面。大部隊行進還是以徒步為主,後勤運輸則盡量靠汽車來保證。像我們即將進攻的朝鮮還有鐵路和海路,只要後勤方面多費點兒心,應該是不難辦到的。」

    鄭衛國一想,這個辦法還真有可行性。

    因為朝鮮戰爭時期,志志願軍採用的就是這種方式。當時各兵團一般不配屬卡車,後勤補給由各汽車團統一輸送。最多的時候志願軍有十七個汽車團。每個汽車團標配309輛汽車。這加起來也就是五千多輛,一下子就把難度降低了百分之九十。

    而且跟朝鮮戰爭時期相反,現在朝鮮半島上的制空權和制海權是完全掌握在中美聯軍手中。日軍跟50年代的聯合**肯定也沒法比,所以一開始後勤壓力不會太重,可以邊運輸邊培訓,貌似滇緬公路也是這麼折騰過來的。

    馬法武和高樹勳也是沙場宿將,很快想通了其中的關節。忙向參謀長道謝。

    周參謀長忙擺手笑道:「先別急著謝我,我這也只是提供了一個思路,具體怎麼弄還得靠你們自己去摸索。在進行制式化、標準化和條令化改革的同時,也要盡量把我軍一些優秀的傳統和戰略戰術揉合進去。」

    鄭衛國也點頭道:「嗯,有些東西一萬年也不過時,咱們要認真學習美國科學建軍的思路,但不能捨本逐末,否則就是東施效顰,邯鄲學步。」

    高樹勳心悅誠服地點了點頭。說:「總司令說得對!不管怎麼改革,都要以增強部隊戰鬥力為原則,而不是相反。」

    鄭衛國聽了很高興,正準備說些什麼,前方突然出現一個禁止通行的敬示牌。

    「目標,前方一公里處山頭。三發同時著彈!預備——放!」

    嗖、嗖、嗖……前方突然傳來一陣迫擊炮聲,眾人都吃了一驚。原來他們不知不覺間已經來到了集團軍的演武場。

    一名軍官快步跑了過來,環敬了一禮。立正道:「報告首長,第39師229團各營屬火器連和營部連正在統一訓練,請指示!」

    按美軍編制,每步兵營(相當於日軍大隊)包括3個步兵連、1個火器連和1個營部連;營部連裝備3門37毫米反坦克炮、4挺輕機槍、8個火箭筒;火器連有官兵162人,裝備6門81mm迫擊炮、11挺重機槍、7個火箭筒;步兵連包括3個步兵排、1個武器排;武器排有3門60mm迫擊炮、3挺機槍、3個火箭筒;步兵排包括3個12人的班;每班有兩到三挺輕機槍,一支狙擊步槍(春田,配榴彈發射器),其餘為伽蘭德半自動步槍。

    這個火力密度!呃,真是無話可說了。要知道這可是二戰的時候啊!不過火力密度大,相應也帶來了指揮難、戰術協同難、後勤供應難等一系列問題。所以想完全掌握這些裝備。還得靠將士們艱苦的學習和操練。

    鄭衛國回敬了一禮,笑問道:「嗯,我都看到了。你們打得很好,接著訓練!」

    「是!」

    周參謀長也有些欣慰,說:「總司令,我看輕武器方面應該是問題不大的。」

    馬法武贊同道:「團以下都沒有問題,師一級的多兵種協同確實比較複雜!」

    美軍標準建制的步兵師,除三個步兵團以外,還包括師屬炮兵:3個榴彈炮營、1個榴彈炮營、1個司令部連和1個炮兵勤務連,共裝備榴彈炮12門榴彈炮36門。

    另外還有師屬工兵、通信兵、補給兵、醫療兵、憲兵等分隊,以及一個機械化偵察隊、一個坦克營、一個防空營。這些東西,二戰區以前只有到集團軍一級才有。難度之大可想而知,想把這樣一支部隊帶好,光有美軍條令還不行,還必須把裡面的內容吃通吃透。

    把軍營逛了個遍,鄭衛國把遇到問題都一一記下,並答應給各部隊請一批美軍顧問。別看美軍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打得一地雞毛,軍事管理和軍事理論上的東西還是超出中**隊一大截,不服不行。

    剛出軍營,正準備回去,突然聽見吱的一聲,又一輛軍用吉普停在門口。一名身佩中將軍銜的年輕將領跳下車來,啪得一聲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ps:

    非常感謝iger和上天一休所投的月票,非常感謝書友140630121818384和panroy的打賞,這個月末驚喜真多啊!

    另外提前通知一下,本書到下個月就要收尾了。因為該寫的差不多都寫了,之後的結局相信大家不看也猜得出來。山人打算十章收尾,大家覺得如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