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抗日保安團

正文 第五百三十章 打通海上交通線 文 / 虎籠山人

    鐵嶺絕巖,林木叢生

    暴雨狂風,荒原水畔戰馬鳴

    圍火齊團結,普照滿天紅

    同志們!

    銳志哪怕松江晚浪生

    起來呀!

    果敢衝鋒

    逐日寇,復東北,天破曉

    ……

    1943年2月7日春節剛過,新組建的遠東方面軍將士們便再次踏上了征途。皚皚白雪之中,戰士們冒著嚴寒一路向北,直撲永吉,也就是後來的吉林市。(註:跟現在的永吉縣不同,當年的永吉是一個附郭縣,府縣同城)

    當時日本關東軍主力正在長春一線與第二戰區主力對峙,兵力、裝備都被牽制。永吉方面兵力不多,也缺乏重裝備。

    面對遠東方面軍這一記凶狠的右勾拳根本無力應對,加上當時城內缺糧,也無法堅守,只得帶上日本僑民倉皇北逃。在遠東方面軍的追擊下,死傷慘重,餓殍遍野。不過由於日軍臨走之前的搜刮,永吉當地的饑荒也很嚴重。

    劉帥坐鎮永吉之後,立即請求第二戰區調撥一批物資,以救濟城內的災民。使得當地的形勢迅速穩定下來。

    隨後,遠東方面軍將永吉移交給第一集團軍,其主力則沿著永吉通往延吉的鐵路快速東進。劉帥之所以要先取永吉,就是因為這條鐵路可以節省大量時間。

    日本人也知道這條鐵路的價值,所以在撤離時對鐵路進行了破壞,導致該路段全線癱瘓。幸運的是由於敵人時間倉促,撤退得比較匆忙,所以鐵路損壞並不嚴重。當地的鐵路工人對於抗戰極為支持,晝夜趕工之下,終於在一周之後實現了全線通車。

    嗚——嗚,在火車的轟鳴聲中。一列接一列向延吉駛去。借助鐵路之便,遠東方面軍主力迅速搶佔了位於中、朝、俄三國交界的延吉、圖們、琿春、龍井、和龍一帶,並在當地搶修港口和機場。為接應美軍艦隊做準備。

    與此同時,遠東方面軍還抽調了千餘精銳部隊匯同朝鮮義勇軍直接潛入朝鮮境內的惠山、茂山、會寧、南陽等地。準備接應大部隊強渡圖們江。

    ……

    陽春三月,江南已是花紅柳綠,可塞北卻依然是銀裝素裹。由於前段時間太過寒冷,美軍一度停止了在堪察加和千島群島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偶有空襲也改為從瀋陽等地起飛,打擊力度和密度大大下降。

    這使得日本人又苟延殘喘了一段時間。除了關東軍,其餘的日本人都恨不得這個冬天再長一點。再冷一點,最好是第五紀冰川提前到來,把美國人都凍死在堪察加。

    然而鄂霍次克海的浮冰還沒有化盡,一支龐大的艦隊就從千島群島的迷霧中駛了出來。

    旗艦——「依阿華」號戰列艦。剛下水試航就被派到了第八艦隊,作為指揮艦使用。

    緊隨其後的是七個龐大的航母戰鬥群,「企業」號、「薩拉托加」號、「埃塞克斯」號、「約克城」號、「勇猛」號、「大黃蜂」號、「富蘭克林」號。

    特別是後面五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由於採用一系列最新科技,使其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比如。為了防止日機突襲和自殺式攻擊,其甲板進行了最大限度的加強,可以承受五百磅炸彈的直接轟炸!日軍當時的絕大部分航彈都在二百五十公斤以下,擱那兒讓小鬼子炸也炸不沉。

    同時,為了防止日本的魚雷攻擊。其水線以下也進行了重新設計和加強。其水密艙不僅多,而且防水性能有了突破性進展。

    這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埃塞克斯級航母成了當時最堅固、最耐揍的航空母艦。在原本的歷史上,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航母最後只剩「企業」號一個孤家寡人,瓜島戰役後「企業」號也遭受重創,差點兒全滅。

    然而埃塞克斯級十七艘航母自下水後與日軍展開多次激戰,一艘都沒有沉過!不管是炸彈炸、飛機撞,還是魚雷撞擊,埃塞克斯級航母們都頑強地扛了下來,成為二戰史一個奇跡。當然,這個奇跡實際是美國工業實力的綜合體現。

    更難得的是,因為考慮到戰爭期間消耗巨大,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一開始設計建造就採用標準化的程序進行設計,用統一標準在各家船廠動時開工建造。

    艦上的所有武器裝備,包括飛行甲板、裝甲、動力裝置,甚至艦載機都是流水線生產出來的。採取標準化的大工業生產模式,在美國東、西海岸密佈的大型船廠裡全線鋪開建造。以一種令人無法想像的速度,大批量的被生產出來。

    在短短的一兩年的時間內,居然一下子建成並服役了17艘。其中有幾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工期居然只用了14到16個月的時間。這就是美國的爆艦流打法,依靠強大的國防工業生產能力將對手活活堆死。

    美軍這支龐大的艦隊剛到北海道沿岸,日本國內立即就炸了窩。此時,由於千島群島海戰的再次慘敗和本土遭受美軍猛烈轟炸,身感無力回天的戰爭狂人東條英機已經引咎辭職。由於日本已是無人可用,接替他的是預備役大將小磯國昭。

    小磯國昭雖然是陸軍大將,但他在軍事上是個草包,政治上又是一個牆頭草,因而陸軍少壯派和掌權派都瞧不起他,這使得小磯的日子很不好過。

    按日本陸軍的傳統,軍事上大致可以分為軍令和軍政兩大部分。其中軍令由陸軍總參謀長負責,軍政由陸軍大臣負責。

    軍令一塊,總參謀長梅津美治郎大將明顯不讓小磯國昭插手。參謀次長秦彥三郎中將甚至公開對小磯說:「不懂現代用兵法的總理別對作戰開口好不好?」

    被打了臉的小磯國昭沒辦法,決定啟用石原莞爾為陸軍大臣。一方面是想跟陸軍爭權,另一方面也確實想給現在的日本找一條出路。

    石原莞爾是有名的「緩進派」,主張蠶食中國而不是鯨吞,因為在37年反對擴大侵華戰爭,已被排擠多年。像他這種有野心、有能力的人,當然不甘心喪失權力和地位。

    所以現在小磯國昭主動找上門來。讓石原莞爾感到非常高興,就問道:「不知總理閣下打算如何解決眼下的危機?」

    小磯國昭忙道:「還要向石原君請教!」

    石原就跟小磯講,打肯定是打不過了。再打下去非亡國滅種不可。他的意見是放棄所謂的「本土決戰」、「一億玉碎」計劃,趕緊和常凱申談判。先從中國這個泥潭抽身,然後在手頭上還有點兵力作為討價還價的資本的條件下同美國實行停戰談判,爭取到一個好點兒的條件。

    「納尼?」小磯一聽這不就是投降嗎,忙搖頭反對道:「石原君,現在還不能斷定最後一戰無獲勝的希望。如果我們再堅持一段時間,說不定歐洲方面會有轉機。」

    石原莞爾無奈地翻了一個白眼,仗都打這個份上。還有個屁的轉機啊!就算德國滅了英國,美國人肯定也會搶先幹掉日本。後面不管誰輸誰贏,跟日本還有啥關係?

    小磯國昭還是不甘心,又道:「那我們也應該想辦法打一場勝仗。然後抓住時機進行和平停戰談判。」

    石原莞爾心想跟這個sb是說不通了,只好稱病不出,隨他去折騰。小磯國昭沒辦法,又四處尋人,但是沒有人願意趟這塘混水。走投無路之際。終於有人願意相助。誰啊,人送外號「傻瓜元」的前陸軍大臣杉山元。得,臭大姐看上臭大哥,這倆二貨算是湊(臭)一塊了。

    杉山元比小磯國昭的想法還要激進,跟**某些大佬倒是有些相似。他極力主張同美軍頑抗。進行焦土作戰。

    重新擔任陸軍大臣之後,杉山元立即拋出了他的「決號作戰」計劃,決定在本土集中53個師團、22個**混成旅團、2個坦克師團、7個**坦克旅團、4個高射炮師團,總計陸軍2250000人,海軍1300000人。準備10000餘架飛機(不可能有這麼多,而且大部分都是自殺式飛機)向登陸美軍進攻。

    這還不算,同時還將進行全民總動員。當時日本全國男性成年總人數達7130000人,徵兵標準為身高148厘米以上,體重45公斤以上,50歲以上及殘疾人士也徵用上,以便將師團擴充到169個!

    除了正規軍隊以外,杉山元還打算讓平民也參與對「米畜」的作戰。當時日本15到60歲男人及17到45歲女人,共有28000000人,杉山元決定將他們全部編成「國民義勇戰鬥隊」,全員參加「一億總特攻」。

    最扯淡的是,由於缺乏武器,杉山元竟然打算讓「國民義勇戰鬥隊」使用水泥鑄造的手雷和竹槍竹弩與美軍作戰。不知道那個水泥手雷跟八路的土造手榴彈相比如何。

    這個計劃頒布之後,日本立即在北海道、庫頁島等地大肆修築永備工事,國民義勇戰鬥隊也拿著竹槍協防,準備用血肉之軀來對付美軍的飛機大炮。其具體計劃是通過徹底抗戰來抵禦進攻本土的美軍,並在對方構築橋頭堡之前,乘對方立足未穩之機,將其消滅。

    「目標敵軍岸防工事,開炮!」

    美軍艦隊抵達北海道近海之後,立即擺出一份要登陸的架勢,對著幾處港口進行了猛烈的炮擊。

    轟隆隆……在艦炮火力的打擊下,日本守軍頓時死傷慘重,那些臨時搶修的「永備工事」在大口徑炮彈的直接命中之下,簡直是摧枯拉朽、不堪一擊。當然,這也跟日本缺乏水泥和鋼材有關,畢竟土木結構的工事終究是扛不住大口徑艦炮轟擊的。

    而且日本守軍還不能撤,一方面是迫於上級的嚴令,擅自撤退者殺無赦!另一方面,雖說美軍現在是佯攻,可你一撤,說不定他就真的打過來了。這一招也是日軍以前經常用來對付中**隊的,現在風水輪流轉。算是遭了現世的報應。

    「cool!」美軍興奮地大叫著,不斷地開火。在密集的炮火下,日軍陣地很快被炸成了一堆廢墟。可是日軍士兵卻不得不繼續往裡面填,就連師團長也被迫拿著槍守在戰壕裡。

    盡情地打光了一個基數後。美軍艦隊又施施然離去,然後換一個港口繼續開火。從知床半島的斜裡,到什麼網走、常呂、湧別、紋別、興部、雄武、枝幸、檳頓別、宗谷岬、稚內……北海道北面大大小小的海港,有一個算一個,幾乎被美軍蹂躪了個遍。

    艦炮逞威的同時,艦載機也沒閒著。不過北海道本來就是被轟炸的重要區域,島上有價值的城鎮早就被炸光了。艦載機部隊只好勉為其難,對著次一級的小城甚至村落進行攻擊。

    這在日本看來,分明是要強行登陸北海道的先兆,於是趕緊從本州島上抽調部隊增援。美軍當然無所謂。反正人多人少都是要炸的。一方死命的炸,一方死命的填,北海道很快就變成了一個血肉磨坊。

    就在日軍注意力全部被吸引在北海道的時候,由兩艘戰列艦、五艘**級輕型航空母艦為核心的分艦隊突然從鄂霍次克海穿過宗谷海峽,進入了日本海海域。

    「**」號、「普林斯頓」號、「貝露森林」號、「科本斯」號、「蒙特利」號五艘輕型航母全部出動。

    由於喪失了北海道一帶的制空權。加上美軍艦隊又是盡量靠著蘇聯一側航行,因此日本並沒有注意到這個艦隊的動向。

    當然,依美軍這個分艦隊的實力,就算日軍發現了也沒用。別看是輕型航母,**級航空母艦可以帶上足足45架飛機。日軍那種只能載二、三十架飛機的護航航母根本不是對手。

    而且在此次作戰中。美軍特意增強了對日軍潛艇的防禦水平。美軍當時反潛主要靠三種飛機,第一種是pby-5「卡塔林納」水上飛機,一般由戰列艦或者巡洋艦搭載,另外兩種都是陸基轟炸機——b17「空中堡壘」和b24「解放者」轟炸機。

    二戰初期,反潛機的性能都很落後,搜索敵軍潛艇只能靠探照燈和肉眼。能不能找著全靠運氣。

    由於前次反潛不力,導致了「黃蜂」號的沉沒。美軍痛定思痛,立即著手改進,並且取得了很大突破。

    一個是機載搜索雷達,另一個是聲納浮標。機載雷達相信大家都懂,聲納浮標就是一種探測裝置,一般由飛機空投在某片海面上,一旦潛艇從它附近經過,很快就會被查覺。一旦發現日軍潛艇的動向之後,美軍飛機就會立即趕到該區域,用機炮和深水炸彈把潛艇送上西天。

    前段時間,美軍艦隊剛到北海道附近的時候,就多次遭遇日軍潛艇。日本人還想重複「伊19」號潛艇的榮耀,結果在美軍的新技術和新裝備面前,成了肉包子打狗,有來無回。這也是日本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想當初諾門坎戰敗以後,日本國內派員調查,前後花費了三個月的時間,做了大量研究,最後的結論有三點:

    第一,火力比白刃突擊更重要

    第二,不能用精神力去對抗(火力)

    第三,參謀要放棄獨善式的驕傲

    應該說這個結論總結得非常好,但在高層的打壓下,那個參謀從此被打入冷宮。得到重用的都是一些堅信「武士道」的腦殘。

    東條英機任首相的時候,有部下提出應該改善日軍的裝備。東條英機卻說:「為了勝利,物質的武裝固然重要,但精神的武裝更重要。物質總歸有限,真正無限的是精神。」

    呃,言歸正傳!

    很快,到三月中旬的時候,美軍艦隊已經成功來到了彼得大帝灣附近,也就是海參崴港的外圍。

    不過,經陸海軍派遣飛機多次偵察,發現海參崴地區的日本人極多。各街道、營地都擠滿了不少,附近的野地裡也搭滿了帳篷。

    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從俄國遠東和中國東北撤到此地的,有關東軍,也有偽滿的日偽特務、軍警以及其它部門的職員,還有什麼開拓團,滿蒙株式會社。總之,什麼亂七八糟的都有,整個一超級難民營。

    由於失去了南滿的糧食供應,北滿根本養不活那麼多人,所以大部分「富餘」人員都奉命或者自發地來到了海參崴,試圖從這裡返回日本本土。

    不時有日本國內的船隻前來運送人員和物資,估計是想保持在中國東北的軍事力量,同時又想將富餘人員撤回國內,以便加強日本東北部的防禦。

    鑒於日軍在海參崴地區的實力頗強,雙方都沒有把握一舉拿下。經鄭鬍子和阿諾德上將多次磋商,最後決定讓美軍這個分艦隊暫時一分為二。

    其中一艘戰列艦和三艘航空母艦繼續封鎖彼得大帝灣。另外一艘戰列艦和兩艘航空母艦以及大批補充船則繼續南下,到圖們江口附近為遠東方面軍運送武器裝備。

    此時,遠東方面軍已經徹底控制這一區域,野戰機場也修了好幾個,可以供美軍艦載機轉場。還在圖們江左岸一個叫白沙洲的地方修築了一個簡易碼頭。因為碼頭的一角遠遠扎進海裡,被戰士們戲稱老龍頭,因此這個港口又被稱為龍頭港。

    美軍艦隊南下後,直接在龍頭港對遠東方面軍進行了補給。遠東方面軍從此鳥槍換炮,裝備實現了全面升級。

    隨後,鄭鬍子又下令從延吉修了一條公路直達龍頭港。美方同時也對龍頭港進行了改造升級,使得港口吞吐量大幅提升,美援物資開始源源不斷通過日本海運向中國東北。

    至此,第二戰區和美國北太平洋戰區之間終於打通一條海上通道,使得雙方聯繫更為緊密,為東西對進的戰略設想奠定了物質基礎。當然,也加速了日本的滅亡。

    ps:

    非常感謝676262的月票,還有總收藏也突破了6000大關,謝謝大家的支持!今天雙更可能是來不及了,不過明天爭取早些更。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