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抗日保安團

章 節目錄 第四百五十四章 最後的蜜月期 文 / 虎籠山人

    ps:這一章專門講武器配置,不喜歡的跳過

    1939年3月,小鬍子又幹了一件令西方震驚的事情——徹底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值得一提的是,常凱申家的二小子以德軍少尉的身份參與這次行動。在平行空間裡,德軍有案可查的至少有50多名中國人參戰,實際人數可能更多。不過在本時空裡,這些軍官除了常小二之外,大部分都被鄭衛國要了回來,充當教官或者軍官。

    另一件比較搞笑的是,參與瓜分捷克的居然還有波蘭。早在38年10月,大〞bobo〞就趁著德軍佔領蘇台德區時派兵捷克數千平方公里的土地。這個當時自詡為歐洲第三陸軍強國的波蘭,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處境的危險,反而四處豎敵。

    像當初沙俄爆發革命之後,大〞bobo〞就趁亂佔了不少便宜,甚至對新佔領的烏克蘭地區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常言道出來混的,終究是要還的。等老毛子騰出手來搞卡廷森林慘案的時候,不曉得大〞bobo〞們有沒有後悔。

    更可笑的就是德國吞併捷克時,波蘭的表現了。好比一夥強盜跑到鄰居家裡殺人放火,大〞bobo〞不幫忙不說,反而趁火打劫,結果等德國消化捷克之後,張嘴就把大〞bobo〞給吞了,前後僅用了十七天的時間,然後屠殺了五百多萬波蘭人,差點兒殺絕。當然,這個時候,大〞bobo〞還沉浸在搶了捷欣市的喜悅中,絲毫沒有意識到國家已經身陷險境。

    鄭鬍子也沒提醒大〞bobo〞,就算提醒了估計那群蠢貨政客也不會相信。而且日軍侵佔中國東北之後,世界各國都反對,但大〞bobo〞竟然在這個時對中國落井下石。這種垃圾國家讓他去死好了。

    不過德國佔領捷克之後,小鬍子也沒得意多久。他很快就發現自己的麻煩也不小。說起還是老問題——石油。這個問題從一戰之前到現在,困擾了德國幾十年,卻一直得不到解決。

    本來在鄭鬍子的「指點」下,德國人在本土找到不少油田。但隨後對坦克、牽引車、載重貨車等武器裝備的調整(把汽油機改成柴油機)以及減少煤煉油,又讓石油緊俏起來,由於前面的步子邁得比較大,石油緊缺情況甚至比平行空間同時期更為嚴重。

    漢斯們也不是沒有考慮把發動機再改回去,但見識過用柴油機的好處之後,誰還願意用汽油機的坦克?作為一個機械民族,產品性能總是第一位的。而且運輸卡車也不能少。隨著閃電戰的大戰略漸漸佔據國防軍的主流,對後勤的要求也日益加強,有了載重卡車,誰還看得上馬拉大車?

    本來還有煤煉油的,但是這玩兒成本太高,產能不足。在發現油田之後都先後停產,改煉鋼鐵,或者造其它設備去了。總之,產業結構一變,再想調整回去就難了,哪怕領頭的是希特勒也不行。

    更讓小鬍子鬱悶的是,好基友羅馬尼亞再次在關鍵時候掉鏈子。本來說好了。打下捷克之後,羅馬尼亞的石油就歸德國,德國用工業品、糧食、武器去換。沒想到英國人再次插手,利用商業手段把羅馬利亞的石油全部控制了。

    事實上,自「一戰」以來,英德兩國在羅馬尼亞的石油攻防一直沒有停止過。1916年11月,德軍侵佔瓦拉千平原,奪取了羅方全部石油設施。英國隨即派特工潛入該國。成功摧毀了70多座煉油裝置,燒掉80多萬噸原油和石油產品。儘管德國事後花了五個月恢復生產,但產量始終未恢復到原有水平。

    二戰前期,英國人企圖用6000萬美元的高價(在當時是一筆天文數字)誘使羅馬尼亞炸掉本國的油田,但是羅馬利亞沒有同意。傻子才會同意呢!

    當然,英國人也不傻,尤其是英國首相張伯倫。現在歷史上。張伯倫一直是以一個大sb的形象出現的。其實這傢伙不僅不傻,還非常厲害。特別是其用經濟手段控制羅馬尼亞的石油,幹得非常漂亮。

    當時羅馬尼亞所有的庫存石油都被英國搶購,英國還預訂了下半年供油合同以及合同期滿後的石油供應權。而且盡可能租用羅馬尼亞所有的駁船和火車車廂,以免被用來向德國運銷油料。很快,多瑙河流域的148條不同類型的油輪都被英國人租賃,後者甚至不得不專門成立格蘭德公司,集中管理這些暫時並無多大用處的輪船。

    看著急需的石油一船接一船被拖走,小鬍子內心的憤懣可想而知。更讓小鬍子鬱悶的是,德國的戰爭機器才剛剛啟動,並沒有做好與英法全面開戰的準備。因此直接翻臉是不行的,還得想其它的辦法。

    在平行空間裡,小鬍子最終用胡蘿蔔加大棒的手段讓羅馬尼亞妥協了,不過中間花費的精力和代價也是不小。現在既然有鄭鬍子這個路子,小鬍子自然要試一試,畢竟德國本土的石油戰略價值更大,鄭鬍子的胃口也要小得多。

    另一方面,鄭鬍子也沒敢德國人晾太久。實在是裝備不足,等米下鍋,硬不起來啊!一周之後,鄭衛國就與德國新任特使馮.裡希特霍芬.巴拉克敲定了交換協議。鄭鬍子用儲量超過兩億噸的油田資料(有水份,德國好開採一點的油田都被鄭鬍子說的差不多了,剩下開採都比較麻煩,不過總比煤煉油好)跟德國交換一大批武器。

    這些武器有新有舊,更多的則是小鬍子的戰爭紅利——捷克布魯諾和斯柯達的產品,以及捷克國防軍的裝備。武器裝備嘛,無非是飛機、坦克、大炮,還有各種設備和輕裝備。經過一番艱難交涉,戰果如下:

    飛機:十架德制fw61直升機。這是福克-烏爾夫公司在1936年推出的,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具有實用功能的直升飛機,全長7.3米,高2.65米;自重80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950公斤(一說1024公斤)。這種飛機操控系統設計良好,但當時的德國政府卻持反對態度,讓為華不實,沒能進入工業化生產。

    這回鄭鬍子鐵了心想搞些飛機。雖然搞不了空戰,但是偵察、火炮效射也需要,特別是綏遠、陝北這些地方,有一架飛機比一個團都好使。馮.裡希特霍芬.巴拉克被逼無奈,只好向鄭鬍子介紹了這種「最新產品」。鄭鬍子一看,竟然還是直升飛機,二話不說應下了。並表示先來個一百架。

    馮.裡希特霍芬.巴拉克哭笑不得,只好告訴他,根本沒有那麼多,最多十架,而且也要三個月之後交貨,因為福克公司總共才造了兩架原型機。好在這玩藝兒結構簡單得很。就算造個幾十架也耽誤不了多久。

    坦克:一百輛捷克斯柯達出品的lt35輕型坦克。

    前文曾提到過,捷克的軍工實力極強,號稱歐洲兵工廠。早在二戰前,捷克人就能生產坦克,稱之為lt35輕型坦克,之後又生產出了改進型lt-38輕型坦克。

    別看是輕型坦克,僅lt35的最大裝甲厚度達到了35mm。遠遠超過了日軍主力戰車——97式中戰車的25mm。不僅是防護、火力,包括機動力都是非常不錯的,德國人甚至認為lt-35的性能相當於3號坦克,這在亞洲就是非常好的裝備了。

    當然,這麼好的裝備德國人也想要,在平行空間裡漢斯們就曾大量裝備。馮.裡希特霍芬.巴拉克開始死活不肯,還找了一大堆理由,說這個車不好操控啊。捷克自己也沒造幾輛啊,日本人會反對啊,總之就是不肯。其實這個車沒有什麼太大的毛病,就是採用了氣動換檔機構,在當時比較新潮,對駕駛員的技術水平要求較高。不過這些坦克鄭鬍子是打算放在綏遠保護物資通道的,在大草原上技術爛一點也不打緊。不怕翻車。

    而且數量不夠也是假的,至少能拿出兩三百輛,歷史上捷克自己就裝備了138輛,又給了羅馬尼亞126輛。還給德國造了219輛(給敵人造坦克,真是不知該怎麼說)。因此,鄭鬍子這回不打算讓步,鐵了心要把自己的裝甲力量發展起來。

    馮.裡希特霍芬.巴拉克無奈之下,只好答應給鄭鬍子一百輛,外加全套的修理、維護設備,以及備用發動機等零部件。不過只肯給lt35,反正這種坦克在歐洲很快就要被淘汰了。至於lt38,巴拉克卻是堅決不肯。鄭鬍子也就沒強求,反正在亞洲戰場,lt38未必有lt35管用。

    野戰重炮:50門捷克斯柯達(skoda)m1925式150毫米榴彈炮

    重炮威力大,屬於比較敏感的武器,因此德國人表現得非常不爽快。而且歐洲當時大部分重炮都太重,不合適亞洲戰場。性能稍微好一點的炮往往就有六、七噸重了。六、七噸是什麼概念?當時中國絕大部分承重橋樑都是標明限載1.5噸(看老電影有沒有看到過),90年代之前也僅僅是限載5噸。

    所以在武漢會戰期間,日軍的馱馬制師團(以山炮為主)都比挽馬制師團(以野炮為主)進展順利,因為挽馬制師團不僅要同**作戰,還得自己修橋鋪路。華北比長江流域要好一些,不過5噸差不多也是極限了。再重一點的,搞一大堆六、七噸以上的炮,機動起來真是要了老命了,只能扔到綏遠的大草原上去。

    見遲遲談不攏,馮.裡希特霍芬.巴拉克擔心僵持下去會把交易搞黃了,就主動向鄭鬍子堆薦了一款炮,即捷克斯柯達(skoda)m1925式150毫米榴彈炮。這種榴彈炮是捷克斯洛伐克**後於1919年研製的,1924年才開始生產。

    當時斯柯達兵工廠的野心很大,想用這種炮代替前奧匈帝國的各型榴彈炮,所以這個炮的數據比較均衡,符合當時多用途炮的潮流。但是此炮沒有吸取一戰火炮研製的經驗,仍然採用的是單腳炮架,造成射界範圍太小,一出廠就成過時產品。所所以捷克並未裝備很多,倒是德國繳獲後有使用的歷史。

    鄭衛國一聽這玩藝兒在1934年停產了,心裡有些犯嘀咕。質疑道:「不會是像上次那種種糊弄人的貨色吧!」

    糊弄人的貨色指的是那種135毫米加農炮,那種火炮雖然紙面數據看起來不錯,但是精度、大架強度,後坐力等有問題。這也是包頭保衛戰失利的重要原因。

    不過看了詳細資料之後,鄭衛國發現這個m1925式150毫米榴彈炮確實不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足夠輕便。比日軍現在最好的96式150毫米榴彈炮(4.14噸)還要輕一大截,只有3.8噸。二者射程接近。威力也都差不多。

    比較搞笑的是,在歐洲,捷克斯柯達(skoda)m1925式150毫米榴彈炮一出廠就成過時產品,落後了。但是在亞洲,日軍性能差不多的96式150毫米榴彈炮卻是新銳火炮,無可匹敵。可見當時亞洲跟歐洲的軍事水平真的差距很大。很大!

    因為這個炮生產不多,鄭鬍子最後只要到50門,就幾乎把捷克國防軍裝備的炮全部拿來了。此外馮.裡希特霍芬.巴拉克還答應幫鄭鬍子全部換上新式炮架,雖然重量會略微增加,但是性能將更加出眾。

    壓制火炮(加農炮):12門fk16150毫米重加農炮;50門德制m1917105毫米加農炮;50門skoda105毫米vz35系列加農炮。

    上次包頭保衛戰,日軍的92式105加農炮利用射程上的優勢給**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所以鄭衛國迫切需要一種射程極遠的武器來保證陣地的相對安全,否則敵人就可以躲在我軍射程之外肆無忌憚地攻擊了。

    fk16150毫米重加農炮性能就非常不錯。最大射程足有22400米,威力驚人,基本能夠滿足鄭衛國的要求。唯一的缺陷就是太重,超過了十噸。好在綏遠那個地方比較平坦,用上專門的牽引車,基本上可以全程機動。

    除了這種戰略性的重加農炮之後,鄭衛國還需要一批輕加農炮。之前引進的德制m1917105毫米加農炮就非常好,只有3噸多一點。射程上又能壓制日軍絕大多數火炮。不過這個炮數量不多,而且鄭衛國也希望有性能更加出色的武器,於是又選用了捷克斯柯達(skoda)105毫米vz35系列加農炮。

    後者是斯柯達兵工廠的新式火炮,性能極為出色,唯一遺憾的就是數量不多,馮.裡希特霍芬.巴拉克表示最多湊到50門,而且零部件方面可能還要另行生產。因為歐洲的戰場環境不同。105毫米的遠程加農炮對德軍來說意義不大(他們需要150毫米,甚至170毫米以上的大傢伙),所以這個炮只能從原廠庫存以及捷克國防軍中調用,以後不會再生產了。

    野炮:100門德制fk16式75毫米野炮;100門捷克skodah2系列105毫米榴彈炮。

    前者是由一戰時期的7.7厘米fk16na野戰炮翻造的。也就是換個炮膛,以及一些零部件。由於一戰前後,德國人留下了很多7.7厘米fk16na野戰炮,性能已經完全落伍,所以在納粹上台之後,小鬍子讓人改裝了很多,還向中國出售不少。

    讓小鬍子感到很鬱悶的是,這種炮剛剛改裝得差不多,就完全落伍了。對於德國人來說75毫米的小炮筒,12300多米的射程實在沒什麼用。所以這個炮馮.裡希特霍芬.巴拉克表現得非常爽快,也不怕日本人發現了,當場就答應給一百門。

    skodah2系列105毫米榴彈炮是捷克的舊貨,他們後來基本上都搞100毫米口徑了,但是捷克軍隊內部還有不少105毫米的炮,其中大部分都是h2系列。這種武器對於德國人來說也是雞肋得很,而且用捷克的火炮送給中國不怕日本人發現。

    山炮:100門斯柯達c6系列75毫米火炮或者同型炮。這個炮一直是第四十一集團軍的主力山炮,就不多介紹了。

    山、野、加、重、高,五大類火炮。現在山炮、野炮、重炮、加農炮都有了,只剩下高射炮,鄭鬍子又要十二門40毫米博福斯高炮和36門20毫米蘇羅通高炮。不是不想多要,實在是德國人自己也很緊缺,堅決不肯多給,倒是輕武器大方得很。

    像馬四環步槍,很爽快地就答應再給十萬條,每條步槍附一百發子彈。然後zh29半自動步槍也給了五千枝,基本上把布魯諾兵工廠的存貨清光了。

    當然,這麼多武器不可能一次性付清。經過磋商,還是老規矩,一邊交貨,一邊告知油田資料,交一批,告知一批。

    得知鄭衛國又搞到這麼大一批裝備,程政委和周參謀長他們都很高興。只要鄭鬍子高興不起來,因為這實際上是最後一筆交易了,等德國人發現大部分油田不好開採,肯定不會再上當。

    &nbsp不過鄭衛國也不是沒留後手,趁著雙方交易正火的時候,鄭鬍子提議雙方聯合研發幾種武器。此時,平安縣兵工廠也陸續研發了不少新式裝備,頗具科技含量,像破甲榴彈、碎甲彈、滑膛式無後坐力炮、簡易一次性無後坐力炮(鐵拳)、火箭筒、大威力火箭彈(裝填雲爆劑)等等。

    這些武器很快吸引了德**工的注意,並專門派了一批專家前來研發。本來兵工廠限於技術能力,大部分產品都有缺陷。德國這批專家的到來,很快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讓兵工廠的實力大增。

    就在冀察戰區與德國人處在最後「熱戀」的期間,**在南昌與敵華中方面軍又展開了一場空前激烈的大戰。(。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