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抗日保安團

章 節目錄 第四百四十二章 激戰正太路 文 / 虎籠山人

    正太線破襲戰也不是一帆風順。23日10時,也就是第五團拿下娘子關的次日上午,由兩輛裝甲巡道車組成的酒井裝甲車隊沿鐵路開了過來。他們是與娘子關守軍失去聯繫後,匆匆趕來查探情況的。

    歷史上就因為這兩輛裝甲巡道車的突然出現,使得八路軍攻打娘子關火車站的行動功虧一簣,還造成了極大的傷亡。好在以暫二旅現在的實力,對付兩輛裝甲巡道車根本不成問題。酒井裝甲車隊還沒看到娘子關,半路上就挨了伏擊。四門百祿式戰防炮同時開火,一輪齊射就將巡道車轟成了廢鐵。

    不過這樣一來,日軍**混成第4旅團也猜到娘子關方向肯定是出事了。於是一個加強大隊隨後從陽泉出發,在裝甲巡道車的掩護下直撲娘子關。但日軍萬萬沒有想到,第49軍105師已經在陽泉外圍埋伏多時了,就等著日軍的增援部隊出動。

    前一天夜裡,第105師和暫二旅未能及時切斷鐵路線,導致八百餘名退役日軍突然出在娘子關火車站,給第一團一營造成了很大的損失。為此,第105師和暫二旅都受到了上級的嚴厲批評。

    官兵們都憋了一肚子氣,日軍增援大隊剛過風掌山(在陽泉以東直線距離約8.7公里)就遭到了預伏在此地多時的第105師攻擊。

    第105師本屬於東北軍建制。鄭衛國為了平衡東北軍與八路軍的關係,特意將第105師和第108師的番號送給了八路軍。其人事、編製、後勤採買都由八路軍負責。指揮、訓練、武器藥品補充等仍屬冀察戰區。算是雙方的共建單位。

    目前第105師師長為張廷樞,副師長兼政委閻揆要。參謀長賈陶,政治部主任張公幹,副主任李平一。張廷樞,呵呵,看過《奉系江山》的都知道,就是主角張廷蘭的弟弟。歷史上還真有這麼一個人,他是「輔相」張作相的次子,跟張學良是東北講武堂同學。後來又曾擔任過第112師師長。第112師曾是東北軍最精銳的兩個師之一(另一個是第110師),在古北口與日軍血戰了20多天。這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

    當然,能當上第105師師長,主要還是因為張廷樞的親共立場。早在1933年,也就是古北口戰役失利之後,張廷樞就意識到不能再打內戰了,於是積極主張聯共抗日。並邀請地下黨員張公幹、李平一等人在他的部隊宣傳抗日。

    之後因為反對內戰,一度脫離軍隊,直到盧溝橋事變之後才重出江湖。在周公的幫助下,張廷樞在太原組建了「八路軍第一遊擊縱隊」,準備吸納東北軍潰兵。但因內部矛盾複雜,張廷樞本人對游擊戰又有牴觸和畏難情緒。最終失敗。這回重建第105師,總算是如願以償。

    八路軍方面對此也很重視。總部吸取了「八路軍第一遊擊縱隊」失敗的教訓,在人員配備方面也是花了很多心思。比如副師長兼政委閻揆要,是黃埔一期生,接受過正規軍事教育。又長期在楊虎城部做兵運工作,善長跟舊軍隊出身的軍官打交道。

    參謀長賈陶也是東北軍出身。畢業於東北講武堂炮兵科,曾與孫銘久、解方(解沛然)等人率天津保安總隊鎮壓了日軍便衣隊發起的「一一八暴亂」。如果不是當時處置及時果斷,天津可能就要提前六年淪陷了。

    後來張學良在西安以南的長安縣王曲鎮開辦軍官訓練團,培養抗日力量,以改造東北軍。賈陶和解方、萬毅、栗又文等人又一起到幹部連受訓。幹部連學員全部是由張學良親自挑選的,條件很嚴,即忠於張學良的,堅決抗日,廉潔奉公,無不liang惡習的,全連共120人。目前第49軍的軍官主要就來自這個幹部連。因為他們出身於東北軍,又接受了gc黨的思想,方方面面都能接受。

    嗚嗚……隨著火車的轟鳴聲,日軍增援部隊很快出現了觀察哨的視野內。偵察班長用高倍望遠鏡觀察了一下,突然臉色一變,叫道:「快,馬上跟師部聯繫!」

    電訊員忙打開電台,準備發報。

    沒想到班長一把奪過通話器,解釋說:「來不及了,我直接跟師長匯報!」

    由於相隔不遠,電台很快接通了。張廷樞師長有些生氣地說:「怎麼回事?為什麼用明語喊話,你是第一天當兵嗎?」

    電台跟電話不同,如果直接通話,同一個波段內的任何一部電台都能聽到。像解放戰爭中,廖耀湘方寸大亂,竟然在電台裡直接喊道「到二道崗子集中」,結果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所以在戰鬥中,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是嚴禁用明語通話的。

    偵察班長忙解釋道:「師長,日軍是乘坐鐵甲車來的!」

    張廷樞師長吃了一驚,趕緊追問道:「你說什麼?說清楚一點!到底是裝甲車、裝甲巡道車,還是裝甲列車?」

    因同時採用多**事標準(實際上就是沒有標準),加上翻譯不到位,導致中國當時的軍事術語相當混亂。就算是科班出身的將領,也經常給繞糊塗了。像軍政部兵工署曾採購一款武器,名為「反地雷長程炮」。光聽這個名字,誰知道是個什麼玩藝兒?其實就是德制fk16式75毫米野炮。反地雷是指它的輪胎能夠抵禦大部分地雷爆炸的破壞,長程炮是指它的射程較遠,因為是由德語直譯,就搞出這麼一個古里古怪的名字來。

    裝甲車、巡道車、裝甲列車也是如此,當時大多統稱為鐵甲車,加上它們確實有相似和重疊的地方。直到現在很多軍事雜誌上都沒分清楚。

    偵察班長忙答道:「是裝甲列車!師長,我數了一下。至少有十二節車廂,前面幾節裝備有大炮!」

    張廷樞一聽,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忙道:「好,我知道了,你們繼續觀察!」

    閻揆要副師長問道:「怎麼啦,老張?」

    張廷樞焦慮地說:「小鬼子是坐裝甲列車來的,原計劃要變動一下了。通知工兵營多埋幾處**!」

    「什麼?裝甲列車!」閻揆要副師長聽了也是大吃一驚,忙問道:「是中原大戰時用的那種鐵甲車嗎?」

    張廷樞點了點頭,沉聲道:「不錯!得馬上想個辦法,不然要是讓它衝到娘子關可就糟了!」

    閻副師長眉頭微皺,有些生氣地說:「情報人員也太不負責了,日軍裝備這種武器,竟然沒有提前通知我們。」其實也不能怪情報人員。八路軍的情報網絡雖然龐大。但其中受過專業訓練的並不多,絕大部分都是依靠老百姓,對裝甲列車沒有引起重視也不足為奇。

    裝甲列車是一種在鐵路沿線對部隊進行火力支援和**作戰的裝甲鐵路車輛,由戰鬥列車和基地列車組成,一般由一台裝甲蒸汽機車,兩節以上的裝甲車廂或二至四節作掩護用的鐵路平板車構成。裝甲蒸汽機車位於裝甲車廂之間。煤水車朝向敵方,機車上備有通信設備和射擊指揮器材。

    由於列車動力強勁,載重能力遠超汽車,不僅有良好的機動性能,還有異常出色的防護和攻堅性能。簡而言之。就是沿鐵路機動的超級戰車。

    要是一般的八路軍將領多半還不知道這種大殺器,但閻揆要不同。他是黃埔一期的,在廣州讀書的時候就見識過「大元帥府鐵甲車隊」的威風了。中原大戰時,他雖然沒有直接參戰,但作為西北軍的一員,也是聽說過的。如果沒有飛機、重炮,這玩藝兒簡直就是作弊器。

    所以在19世紀二十代中後期以及三十年代初,中國很多軍閥都裝備了,有的還是自行改裝,並多次出現在戰場上。每當裝甲列車出現時,戰況必然激烈異常,讓人瞠目結舌!

    早在1927年3月,張學良率奉軍進兵河南,與直軍將領高汝桐部激戰於鄭州。高汝桐驍勇過人,親率鐵甲車直攻奉軍陣地,奉軍也開出一列鐵甲車迎戰。高看到奉軍鐵甲車後即令部下放慢速度,接觸奉軍鐵甲車後迅將其勾住,然後加大馬力回拖。然而奉軍又開出一列鐵甲車勾住後面車廂,反向拖行。高汝桐的列車抵不住奉軍兩輛機車的馬力,被拖向奉軍陣地。但高汝桐的步兵見狀,勇猛進攻。

    奉軍指揮官深怕陣地被突破,於是用車上的火炮對準高汝桐的列車猛轟,炮彈連穿3節車廂,當鐵甲車被拖進陣地後發現高汝桐已經死亡,其參謀長沈其昌也奄奄一息。

    「中原大戰」的5月25日,也發生一起鐵甲車與鐵甲車對決戰。常凱申中央軍第1師代師長徐庭瑤率部隊沿隴海鐵路攻擊前進,發現了對方控制的「中山號」鐵甲車正在射擊。這位勇敢善戰的徐師長隨即調來「長城號」和「雲貴號」兩輛鐵甲車,並裝上大鐵鉤,然後親率這兩列車馳入敵陣,企圖勾住「中山號」將其拖回。

    徐師長和高汝桐一樣,顯然沒考慮到對方近距離火炮射擊的危險,結果鐵甲車被打翻,徐庭瑤重傷後送,戰鬥以悲劇收場。(唉,要是打日本鬼子也有這麼猛該多好?)

    中國當時的裝甲列車都是用貨車改裝的,威力就如此恐怖,日軍的裝甲列車就可想而知了。不過裝甲列車有千般好,卻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必須沿鐵路線運動。只要把鐵路給掐斷,它就沒法移動了。

    「通知工兵營,立即引爆風掌山路段的鐵軌。」張廷樞非常果斷地下達了命令。鐵路一斷,日軍的裝甲列車乖乖地就趴窩了。

    不過沒能阻擋多長時間,日軍的裝甲列車居然又啟動了。原來,裝甲列車上面往往都有修復鐵路的器材和備用鐵軌,一點小故障還真難不住它。

    偵察人員很快發現了這一點,慌忙回來報告。張廷樞擺手道:「傳令下去。讓弟兄們都不要慌,也不要急躁。現在急得應該是日本人才對!」

    閻揆要副師長此時也鎮定下來,笑道:「師長說得不錯,小鬼子再能修路,也沒有咱們炸得快。只要多炸幾次,非逼得小鬼子下車步行不可。」

    張師長點頭笑道:「就是這個道理!」

    果然,不出所料,由於前方鐵路被嚴重破壞,日軍只好分出一個中隊。在裝甲巡道車的掩護下向前搜索前進。一方面是為了防備中**隊的伏擊,另一方面也是保護的前面鐵路。但第105師怕的是裝甲列車,對裝甲巡道車可不怕,於是很快包圍了這支小部隊,然後迫使日軍大部隊來援。

    日軍沒有辦法,只好留下一個小隊守護裝甲列車,其餘人員全部下車徒步增援。最後被第105師三個團全部包圍在風掌山以東的河谷地帶。

    雖然第105師只是一個不滿編的輕步兵師(八路對部隊機動性要求很高,重裝備都統一收歸第49軍軍部),但部隊實力遠在日軍一個大隊之上。

    從兵源上講,第105師骨幹都是經歷過長征的老紅軍,戰鬥經驗豐富;新兵多為東北流亡青年,文化程度較高。學習能力強。經過兩個多月的整訓之後,部隊技戰術水平已經有了明顯提高。

    從裝備上講,第105師有一個山炮營(12門山炮),一個戰防炮營(12門百祿式戰防炮),一個小高炮連(四門蘇羅通20毫米高炮)。此外。各團還有迫擊炮連、重機槍連。

    歷史上,魯南的「鐵道游擊隊」就曾迫降日軍一列裝甲列車。當時採用的辦法就是長期圍困。日軍呆在車上,沒吃沒喝,最後只能投降。但這個法子放到現在肯定不行,拖得時間一長,日軍援兵早就到了。所以說,要是日軍呆在裝甲列車上不下來,一時半會兒還真拿它沒辦法。

    可這回日軍自己從烏龜殼子裡鑽了出來,那就好對付了。一千多人的大隊,最多也就排成一公里的戰線,架上山炮一路轟過去,再能打的部隊也招架不住。打了小半天,日軍傷亡殆盡,暫二旅又趕來增援,很快就把這個大隊給消滅了。到了晚上,張師長還組織敢死隊,趁夜色把裝甲列車也奪了下來。只是鍋爐被日軍破壞了,開不走。張廷樞師長只好派人把車上的武器卸走,然後在列車上裝上**給炸掉了。

    娘子關這邊由於就一個**混成第4旅團,實力較弱,附近也沒有其它部隊可以調動,所以當天日軍沒敢再反擊,倒是八路軍有些躍躍欲試,想趁機把陽泉也打下來。陽泉當時是日軍**混成第4旅團的司令部,和娘子關之間有70多里的車程。如果把這一段鐵路也全部破壞掉,那戰果就更大了。

    但鄭衛國最後否決了這個請求。因為陽泉是堅固設防的城市,除了**混成第4旅團的正規軍以外,還有大量日本僑民。這些傢伙雖然名義上都是平民百姓,其實受過軍事訓練的很多,其中不少還是退役的日本兵,戰鬥力很強。

    前次「新樂戰鬥」,第四十一集團軍佔據了絕對優勢的兵力和火力,最終也是傷亡慘重才拿下來。這樣的消耗戰鄭鬍子再也不想打了。不過考慮到陽泉確實有著重要戰略地位(晉東鎖鑰),鄭衛國還是命令第105師派一個團佔領陽泉西南方向的獅垴峰,阻止太原日軍增援。

    另一邊,井陘關方向的戰鬥可就要激烈得多了。23日上午,駐石家莊的日軍第14師團就以重兵圍攻獲鹿縣。為了避免重大傷亡,第385旅稍做抵抗就撤離了縣城,然後在縣境西面的井陘關一帶層層阻擊。

    由於日軍聲勢浩大,八路軍總部又把特務團、重炮團調來助陣。雙方一直激戰到天黑才各自收場。

    24日,陽泉方向和石家莊方向的戰鬥愈發激烈。原來,日本陸軍大臣板垣征四郎大將被天皇嚴厲喝斥,並勒令他在一個星期之內恢復正太線的交通。板垣征四郎沒有辦法,只好嚴令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田駿盡快增兵。

    壓力一層層轉移下來,駐山西的第一軍司令官筱塚義男中將命令駐紮在榆次的第109師團立即沿正太線西進。多田駿也增派了駐邢台的**混成第8旅團增援第14師團,企圖以「東西對進」的方式打通正太路。

    鄭衛國這邊也沒閒著,立即命令第105師向陽泉西南出擊,阻擊日軍第109師團。又命令八路軍暫二旅從正太線以北地區向太原挺進,威脅第109師團側翼。同時,又命令第108師南下,從側面襲擊第14師團。

    雙方激戰一個星期,西線日軍終於拿下了獅垴峰,並解了陽泉之圍,但隨後又被阻擊在風掌山一帶。東線日軍重佔了井陘縣城和井陘煤礦,但是隨後遭到八路軍頑強阻擊,往往白天好不容易才佔領的陣地,晚上又被八路軍給奪回去了。如此反覆折騰,日軍的傷亡很大,才打到秀林鎮(距井陘縣城約七公里,不過全是山路或者峽谷)就打不下去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