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抗日保安團

章 節目錄 第三百六十二章 消化 文 / 虎籠山人

    「尊敬的鄭將軍!」海森堡少校帶著一股熱情洋溢的旋風,表情誇張地說:「我從遙遠的德國帶來了元首的友誼。為了答謝您所提供的情報,仁愛的元首不僅答應送給貴軍一大批武器,還願意出面調停中日之間的戰事。」

    屋子裡的都是人精,知道所謂元首的友誼根本不靠譜,紛紛大笑起來。海森堡本來自信滿滿,沒想到迎接他的卻是這種場面,於是自信瞬間就被笑聲擊潰了,站在那裡顯得有些侷促不安。

    鄭衛國雙手虛按,示意大家不要做聲,又對海森堡說:「客套話就不用說了,直接談條件吧!」

    海森堡少校結結巴巴地說:「好的,當然!鄭將軍,這是元首授權可以交換的武器清單,請您過目!」說著從褲兜裡摸出一張紙來。字跡看上去很新,應該是剛剛抄好的。

    德國人的想法跟鄭衛國他們設想的差不多,既想要油田,又捨不得新式武器,就想用一戰的舊貨來沖抵。本來按照《凡爾賽條約》,這些武器都要被銷毀的,但德國人是世界上最喜歡謀略的兩個民族之一,想盡辦法藏了不少。

    武器性能是有些落伍,但在亞洲戰場並不過時,很多武器的性能甚至比日軍現役數量最多的山野炮,四一式山炮和三八式野炮還要好一些。如果能從德國獲取足夠的數量,即便性能上有所差距,但在規模上足以形成局部優勢了。

    「少校,我想你搞錯了吧!這些都是一戰時期的舊貨啊?」鄭衛國接過看了看,心裡樂開了花,臉上卻很不高興地問道。

    「是的。是舊貨!」海森堡少校結結巴巴地說:「但是它們保養得非常好,性能也很出眾。雖然只是一戰時期的舊貨,但並不比日軍的裝備差。」

    「舊貨就算了,我掌握的油田資料可不是舊貨!」鄭衛國裝作不屑一顧的神情,頭也不回地說:「沒什麼好談的了。回去告訴你們家元首,就說我對撿破爛不感興趣。」然後不由分說,就讓柱子把海森堡給轟了出去。

    海森堡氣得滿臉通紅,站在門外大聲嚷道:「鄭將軍,油田在我們的國土上,就算沒有你的情報我們也能勘探得出來。只不過是耽誤一點時間而已。拒絕德國的友誼,你們一定會後悔的!一定會的!」

    眾人本來還在笑,一聽到這話卻笑不出來了。

    程政委有些擔憂地說:「司令員的欲擒故縱之計故然是好,怕就怕把洋鬼子逼得太狠,適得其反。我有兩個擔心,一是擔心德國人會從別的地方弄到這份圖紙;二是擔心德國人自己在國內勘探出油田來。畢竟他們是世界上綜合國力排前幾位的國家。國力遠非我們所能想像。一旦全力以赴地去做某件事,有什麼事情是做不成的?」

    鄭衛國點點頭說:「嗯,你們不用擔心,這件事情我有把握,德國人翻不起大浪來的。我們還是接著談一談軍工的事情吧!」

    德國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才在本土找到油田,這裡面並不是沒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受了學術界的誤導,另一方面則是德國的油田大多埋藏較深。20世紀30年代的石油勘探技術還很落後。德國人又缺乏技術積累,想找到油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於所謂的石油分佈圖,根本就是鄭鬍子杜撰出來的,自然用不著擔心。

    大夥兒雖然有些將信將疑,但最後還是習慣性地選擇信任鄭鬍子,又開始討論起軍工建設的事情來。一番磋商之後,大家決定暫時以生產子彈、炮彈、手榴彈和地雷為主,空閒產能則用於生產迫擊炮。

    這是根據地目前唯一能完全自給自足的火炮,製造簡單,補充方便。60炮和82炮都是部隊急需的支援火力。多多宜善。至於身管火炮,暫時放一放,看從德國究竟能獲取哪些物資,以免重複建設,浪費資源。

    接下來幾天。海森堡少校沒有再來找鄭衛國,只是要求盡快交接青黴素,好像真的不打算要油田的資料了。鄭衛國心知德國人必然是在使詐,也懶得去理會。這個時候比拚地就是耐心,誰要是沉不住氣誰就輸了。鄭鬍子手裡捏著石油的信息,就像握著一對至尊寶,怎麼會輕易亮牌底呢?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跟想像中的有些不同。又過了一天,海森堡少校再次找到鄭衛國,一進門便很生硬地說:「鄭將軍,我代表帝國政府向您轉達最新的決定。既然您拒絕了元首的好意,帝國政府決定中止與貴方的合作,請盡快交接青黴素的高產菌株和提煉方法,我們奉命要盡快趕回德國。」

    周參謀長恰好在旁,聞言心中暗驚,難道德國人真的打算自行勘探石油了?好在他是一個很有城府的人,臉上並沒有顯露出來。

    鄭衛國冷笑一聲,說:「物資今天就能轉運完畢,等晚上清點無誤,明天我們就交接吧!」

    海森堡少校聳肩說:「好的,希望您能信守承諾。」然後也沒留下別的話,直接告辭離去。對油田的資料提都沒提,好像真的是放棄了。

    等海森堡少校走後,周參謀長低聲道:「總座,您看洋鬼子是想耍詐,還是真的決定自行勘探了?」

    鄭衛國冷笑道:「哼,就算他們真的決定自行勘探,咱們也不用怕。等他們找不到石油的時候,還得乖乖地回來。算了,先不管他們,物資都到的差不多了,我們去清點一下,然後好早些分配下去。」

    目前冀中各部還只有第63軍兩個師完成了整編換裝的工作,鄭衛國希望能夠盡快全部完成,以便讓將士們早日適應這些新武器。

    由於物資管理得非常嚴格,所謂清點也不過是對一下賬簿而已。在這次「青黴素交易」中,第四十一集團軍一共獲得了100門高炮。包括4門博福斯75毫米高炮,48門博福斯40毫米高炮和48門蘇羅通20毫米高炮;58門榴彈炮,包括6門斯柯達h2系列105毫米榴彈炮,52門斯柯達c6系列75毫米榴彈炮;還有60門戰防炮,包括12門斯柯達m1936式47毫米反坦克炮。48門奧地利百祿47毫米戰防炮。除此之外,還有包括20萬條步槍在內的大量輕裝備,可謂大獲豐收。

    鄭衛國指了指賬簿,對周參謀長笑道:「東西我是弄回來了,怎麼分配就是你的事了。」

    周參謀長笑道:「您就算再弄這麼多來,我也能分配得妥妥貼貼地。」又問道:「那您看97軍和53軍什麼時候整編分配合適?」

    鄭衛國想了一下。說:「明天我要跟德國人交接青黴素,你們參謀部可以先拿出一個方案來,後來就可以正式開始了。」

    周參謀長點點頭說:「是,總座!」

    次日,鄭衛國親自和海森堡少校辦完了交接。臨走之即,鄭衛國決定和他談一談。海森堡少校聳聳肩說:「如果是油田的事情。我恐怕幫不了您,是您自己把機會推到門外去了。」

    鄭衛國呵呵一笑,說:「跟這個沒有關係,我想說的是有關青黴素的事情。」

    海森堡少校緊張地說:「這個藥品有什麼問題嗎?」

    鄭衛國擺手說:「你不用擔心,這個藥沒有任何問題。我是想和你談談藥物的分配問題,希望你們不要把這個藥品賣給日本,工藝和菌種就更不能給了。」

    海森堡狡猾地一笑。說:「這恐怕不行,您是知道的,我們跟日本是盟友。」

    鄭衛國平靜地答道:「作為交換條件,我不會把工藝和菌種出售給蘇聯和英國。」

    海森堡仔細想了一下,問道:「您的意思是,雖然不會把工藝和菌種出售給他們,但還是會將藥品賣給他們,我說的對嗎?」

    鄭衛國點點頭,很坦率地說:「是的,我們需要用這個藥品去換武器。當然。只要你們不擾亂市場,我會賣的比黃金還貴!」

    海森堡少校很快想通中間的厲害關係,呵呵笑了起來,點頭說:「您真會做生意,如果不是戰場的話。您一定會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好吧,我會把您的意思轉達給元首,但不會簽署任何紙面協議,這僅僅是我們之間的默契而已!」

    鄭衛國也笑了笑,伸出右手說:「合作愉快!」

    海森堡愣了一下,忙伸出手來使勁握了一下,笑道:「是的,非常愉快!」

    可能是國內催得很急,海森堡當天就走了。鄭衛國不希望他在自己的地盤上出事,還特意從特務旅抽調了一個特戰隊一路護送他們到國統區才回來。

    程政委見德國人沒提油田的事情,不禁有些著急,低聲問道:「司令員,就讓他們這麼走了?那咱們還怎麼用油田換武器?」

    鄭衛國不以為意,說:「放心,走了還會回來的。」又問道:「那個馬塞爾武官走了嗎?」

    程政委搖了搖頭,說:「這傢伙本來在海森堡來的時候就要動身,但不知怎麼的又留了下來。」

    鄭衛國笑道:「呵呵,我就知道希特勒不敢放棄。我們現在手頭上的物資已經夠多了,先消化消化再說。德國人那邊先放一放,吊一吊小鬍子的胃口,到時候說不定油水更多。」

    接下來一段時間,日軍拚命地在華中增兵,根本顧不上華北。鄭鬍子趁機將部隊做了一個大調整。除新來的105師、108師只保留了番號,人員員均被編入97軍以外,其餘各部均完成了三三制改編,並換上了新式裝備。

    整編後,第四十一集團軍設參謀部、政治部、後勤部、裝備部等四大部門,直轄軍級單位三個,第53軍、第63軍、第97軍;直轄師級單位八個,新編騎兵第三師、騎兵第四師、機械化騎兵師、冀中軍校、第一至第四軍分區;直轄旅級單位8個,重炮旅、山炮旅、防空旅、輜重兵旅、工程兵旅、通訊旅、教導旅、特務旅;直轄團級單位4個,戰地服務隊、平安縣抗日保安團、病馬場、集總修械所。

    此外,集總還有兩個高密級單位——平安縣兵工廠和天津特遣組。冀中軍校下面還有一個旅級部隊——冀中軍校教導總隊。

    63軍整編後的情況前面曾介紹過,這裡就不多說了。53軍的配製大體上和63軍一樣。不過53軍的老兵多,整體實力還是要強一些。作為鄭鬍子的嫡系97軍在裝備上還要強一些,特別是33師得到了16門斯柯達c6系列75毫米山炮,雄居各師之上。34師則偏向於輕步兵師,重裝備不多,但機動能力在各師裡面屬於最強的。

    部隊整編好以後,迅速得到了軍政部的認可。遺憾地是,偏偏在這個節骨眼兒又傳來前線不利的戰報,華中局勢再度惡化。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分解。(。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