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抗日保安團

章 節目錄 第三百五十五章 等待 文 / 虎籠山人

    63軍撤回冀中以後,華北的局勢又漸漸緩和了下來。按說寺內壽一手上的兵力並不少,完全可以打一仗。特別是在冀中的外圍,日軍各部密密麻麻地圍了一圈,有駐北平的第21師團,駐天津的第27師團,駐滄州的**混成第7旅團,駐德州的**混成第6旅團,駐石家莊的110師團。此外還有作為機動打擊力量的第11師團。

    這麼多兵力似乎足夠對冀中根據地進行向心合圍的大掃蕩了,像歷史上有名的「五一大掃蕩」也不過出動了四個師團(第26、27、41、110)和三個**混成旅團(第7、8、9)。

    佔據這麼大的優勢卻沒有趁勢拿下冀中,被日後軍史磚家們視為北支派遣軍最大的敗筆。司令官寺內壽一更是吃了不少掛落,什麼「無能的寺內」、「軍界的恥辱」,總之沒少挨罵。直到升任南方軍司令官後,寺內壽一在回國述職時還被裕仁叫到皇宮裡狠狠地訓斥了一頓,讓他牢記華北的教訓,認為正是因為他當初的不作為才導致後來的華北戰局糜爛。

    寺內壽一卻是有苦說不出,本來他打算讓第11師團向永定河以南、大清河以北的區域發起「掃蕩」,藉機試探冀中部隊的戰鬥力和抵抗決心。但第11師團隸屬於關東軍,很快就被司令官植田謙吉大將召回滿洲去了。

    至於其餘師旅團各有防區,輕易根本不敢出動。所以等唯一能夠機動的第11師團一撤走,寺內壽一也就沒興趣再打下去了,只是吩咐華北各部嚴守鐵路線,以防中**隊破壞。事實上不光寺內壽一,就連裕仁和大本營也是這麼認為的。裕仁還多次「下旨」讓各方面軍不得擅動(像朝鮮軍擅自與蘇聯在張鼓峰交火就受到了嚴厲地訓斥),以免影響武漢會戰的大局。只是後來局勢惡化,裕仁就不記得自己當初說過的話了,反倒想要追究前線司令官的責任。

    有人可能要質疑,為什麼四二年的時候岡村寧次就敢出動呢。而且還一舉推平了冀中?原因其實很簡單,兩個字「偽軍」!地方防務交給偽軍之後,岡村就能把日軍各部從繁重的守備任務中解脫出來。形成了機動打擊力量。

    此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在「五一大掃蕩」之前,冀中所有的縣城和較大的集鎮甚至村莊均已被日軍蠶食,像河間等深處腹地的縣城甚至有偽軍的一個聯隊駐守。而冀中八路軍主力反倒被擠壓到以深縣為中心,東西長不到60公里,南北寬不過50公里的狹小區域。這種情況下日偽軍事實上已經反客為主,要是還打不贏。岡村寧次不如買塊豆腐撞死算了。

    而現在寺內壽一卻遠沒有這麼好的條件。首先偽軍的組建並不順利。除了少量從東北帶過來的偽滿軍隊以外就沒有堪用的。別說讓他們去守城了,就是當炮灰都不夠格,因為會嚴重拖累日軍的行軍速度。

    寺內壽一實在看不過眼,便授意大漢奸齊燮元創辦了數所軍校,打算以此重新組建「可信賴的皇協軍」。在日軍看來,一支正規軍隊,它的基本幹部必須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也正因為如此。日軍早期對八路不甚重視,蔑稱為「毛猴子」,直到百團大戰之後才改變看法。

    再說說齊燮元,這廝是北洋餘孽,早年當軍閥時沒少戕害百姓,七七事變之後又投靠日本當了漢奸。在日軍的幫助下,齊燮元於38年8月先後在北平的通縣、清河辦起了了軍官學校、軍官訓練隊、軍士教導團和譯務訓練班等,為建軍培養軍官。

    軍官訓練隊,招募國民黨軍隊失散的舊軍官,培養連以上軍官。軍士教導團,招考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青年,培養中士班長。譯務訓練,招考懂點日語的青年,培養日語翻譯。此外還有培養汽車兵的駕校和培養憲兵的法務學校,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鄭鬍子從馮錕那裡瞭解到軍校的情況以後是眼饞不已,羨慕得直流口水。冀中軍校雖然有不少領先於時代的戰術思想,但限於各方面條件,整體上還是非常落後,更讓鄭衛國著急的是學校規模太小,短時間很難培養出足夠的軍官。

    馮錕到根據地送「贖金」的時候和鄭鬍子秘密見了一面,得知這些情況之後就建議說:「既然冀中軍校一時滿足不了需要,何不派人去通州軍校學習呢?」

    鄭衛國對這個借雞生蛋的想法也很感興趣,但擔心計劃不容易成功,猶豫道:「日偽當局肯定會審查,想混進去只怕不太容易吧?」

    馮錕笑道:「容易得很,認得幾十個大字的就行,只要不是缺胳膊少腿保證有一個算一個。」

    原來,由於漢奸名聲不好聽,報考這些軍校的人很少。齊燮元只好從生員待遇上做文章,用高福利來吸引華北青年。據資料記載,在校的膳食、服裝、書籍、文具均由公家供給,伙食也不錯,每週五還有二兩肉的加餐。別小看這二兩肉,當時地主也只在逢年過節的時候買二兩肉包餃子吃。

    服裝除發給訓練用的布軍服一套以外,還發呢子軍服一套,皮鞋一雙,作為外出使用。除吃用外每月還發津貼6元(第五期發到8元,第七期發28元,但當時已經通貨膨脹了),家庭困難的學生還可以另發路費10元。按當時的物價,三口之家在京津地區一年20-30元就可以維持較體面的生活了,而呢制服和皮鞋更是一般家庭所沒有的高檔貨。

    從以上待遇就可以看出日偽當局確實是花血本來建軍校的,撇開正義是非不談,這些軍校的設置非常先進,教學也非常合理。國共雙方當時創辦的軍校與之相比都有很大差距,所有軍史學家將歷史上的「華北治安軍」稱為近代中國最正規化的軍隊。這話讓人聽了很不舒服,但仔細一想還真有幾分道理。

    當然。你說這麼牛哄哄的學校,為什麼組建的軍隊戰鬥力卻一塌糊塗呢?因為大家都是為了「二兩肉」來的,誰跟你去拚命?這是戰鬥意志的問題,並非軍事素養差。

    和程政委等人商議之後,鄭鬍子最後決定幫齊燮元一把。和地下黨聯手將大批知識青年派了過去。第一期選送的時候還擔心計劃暴露,只是陸陸續續派了十幾人。後來見效果良好,又陸續增派了不少。鄭鬍子戲稱為「選送生」。

    當時日軍為了拉攏這些軍校學生。每期學員畢業以後都可以赴日參觀,為期一個月。其中20名日語較好並且成績優良者,還會被送往日本士官學校繼續深造。有趣的是,由於冀中選送生素質較高,學習也非常刻苦,之後幾年留學日本的名額基本上都被他們給霸佔了。而留在國內的冀中選送生也迅速成長為治安軍的骨幹力量。由於採取單線聯絡,平時看不出來。一接到激活命令才發現滿團的營連排軍官都是選送生。嗯。這是後話。以後再說。

    除了偽軍作戰不力以外,冀中的情況也與42年截然不同。42年是支離破碎的1600餘塊,而此時的冀中一整塊全在第四十一集團軍撐握之中,周邊還有八路軍各根據地相呼應。特別是冀南,由於日軍完全放棄了德石公路,兩塊根據地徹底連成了一片。在這種情況下,除非寺內壽一有把握同時推平冀中、冀南、冀魯邊三塊根據地。否則根本不敢大舉進攻。

    既然日軍野戰部隊都被困在鐵路上,那鄭鬍子是否可以展開反擊呢?答案是也難!蘭封會戰到現在,部隊才休整了兩個多月,繳獲的新武器還在適應當中,根據地也還有待於穩固。更重要的是,德國物資尚在路上,在得到這批物資之前就動手是非常不明智的。

    寺內壽一和鄭鬍子各自有所顧忌,就像兩名決鬥的劍客,只是略一交手,小試鋒芒之後便又重新對峙起來,劍歸龍匣,都在等下一個有利時機。

    寺內壽一在等武漢會戰結束,當時日本國內普遍認為拿下武漢之後國民政府就會投降。就算不投降,北支派遣軍也可以得到更多的兵力和物資,到時候肅清華北就更有把握了。

    鄭鬍子也在等,等還在路上加緊轉運的德**火。只要這批物資一到,整個集團軍的戰鬥力就能翻倍,再稍做磨合,一個師團不好說,一個旅團當不在話下。到時候就算不能全面對抗日軍,殲其一路的把握卻大了許多。

    在鄭鬍子的期盼中,物資終於慢慢地後方轉運了過來。由於數量巨大,還有一百多門火炮(把20毫米口徑以上全算上),國民政府為此花費了很大的代價。別的不說,光征發的民夫和消耗的汽油就是一筆很大的開支了。從這個角度上看,當初分給軍委會那麼多重炮也不算吃虧。

    在國統區還好,公路基本暢通(那個年代基本上不會堵車),日機又只顧著轟炸武漢,對於河南和陝西也沒怎麼關照,汽車還可以照跑。所以這一階段物資還是轉運得比較快,但進入華北以後就沒那麼容易了。首先是汽車不夠,就算有汽車也沒有足夠的汽油,絕大部分只能用馬車轉運甚至靠肩挑背扛。其次是主要交通線均被日軍控制,繞遠路不說,有些地段還必須突破日軍的封鎖強行搶運。

    特別是那六門重達4000斤的斯柯達h2型105毫米榴彈炮,每次過日軍封鎖線都要向護送中央領導人一樣,前偵後查,還要派大部隊掩護。

    好在有八路軍幫忙,之前劃歸第四十一集團軍名下的第105師和第108師殘部在短暫休整之後也迅速北上。這兩個師加起來尚有六千餘人,再加上鄭衛國派去接應的33師,數萬人前前後後總共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才將物資從黃河邊上全部搬運了回來,其中大部分在冀中供大部隊換裝,少部分則在平安縣封存起來以備急需。

    雖然花費時間甚長,代價也大,但鄭鬍子總算等到了他想要的東西。而寺內壽一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每天翹首南顧,盼望著華中方面軍早日拿下武漢好回師華北,可是左等右等,居然等來的是一場大敗!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欲知後情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