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金鱗開

正文 六六三 無慾常教心似水(3) 文 / 美味羅宋湯

    「先生看過朕的書麼?」朱慈烺問道。

    劉宗周心中騰起一股凜然正氣,抱著「死諫」的心態答道:「陛下博學通達,蔚然大觀,可惜終究涉獵也博,精深不足。以陛下資質若是專心義理,用功不綴,雖古賢人未能及也。」

    「先生客氣了。」朱慈烺問道:「朕知道天下人不能只學雜學術數,但也不能所有讀書人都只學大學義理。朕只想問一句,先生的抱負可是讓天下人結為堯舜?」

    在朱慈烺前世因為著名的百年國恥,在華夏子民的心中留下了極深創痕。因為這道心理創痕久久不能痊癒,所以就需要有人背黑鍋。適逢五四干將們需要剷除人們腦中的故有倫理,好為全盤西化騰地方,所以孔丘就是最好的人選,儒學也就成了腐爛不堪裹屍布。

    朱慈烺作為一個功利主義者,前後兩世對於「哲學」這種上層建築都是不感冒的。對於前世而言,不懂哲學並不影響他帶領團隊創造盈利,但是對於一個國家領導者來說,對待哲學的態度就顯得至關重要。

    現在放在朱慈烺面前的只有一個選項:儒學。

    中國哲學到了明代,諸子百家早就沒有了傳承,一切能夠被利用的思想也都被吸納進了儒學大門。朱慈烺最多能做的只是在儒學內部進行選擇,關學、晉學、陽明心學……以及心學之中的諸多流派。

    以朱慈烺看來,這些儒學流派差異雖大,但對自己的新明朝建設都沒有明顯阻礙,無所謂讓哪一派成為顯學。

    唯一的問題在於儒學對世俗大眾的態度。

    如果說儒學最大的問題,那就在於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儒生們自己不希望成為「愚者」、「小人」。所以就不願讓別人成為「愚者」、「小人」,恨不得天下人都成為堯舜。

    這看起來很高大上,其實很霸道。

    首先,定義君子小人、賢與不肖標準的人是他們。其次,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是每個自然人生活環境和閱歷決定的。妄加以道德裁判,這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最後,自然界有各種飛禽走獸,機器裡有大小零件,這是事物的普遍規律,為什麼到了人類社會就得各個都是聖賢君子呢?

    正是因為這種思想,使得儒學昌盛之後,與其說是在選擇能力強的人當官,不如說是選擇「政治合格」的人當官。事實證明。史上傑出的哲學家、學家,未必都能成為合格的事務性官員。

    劉宗周雖然不精通官場語言,但這個問題也可以算是一個哲學問題。他腦中思辨片刻,道:「若是王化盛行,天下大同,人人皆是君子賢人,固然是我輩抱負。」

    朱慈烺搖了搖頭:「劉先生,君子遠庖廚。然否?」

    「君子見其生而不忍見其死,此所以遠庖廚也。」劉宗周答道。

    「若是人人皆是如此。誰來烹飪?」朱慈烺追問。

    劉宗周語噎,暗道:真要是到了這種教化程度,就算吃素也是讓人心神愉悅啊。

    「所以朕以為,這個世上還是應該有陰陽並作,不能極端啊。」朱慈烺說道:「朕身為天子,乃是奉天承運。不敢逆天命而為。撥款,辦報,都是小問題。只不過朕希望能看到儒學回復到唐時。」

    「唐?」劉宗週一愣。

    唐室攀了李耳為祖宗,以道教為國教,道風盛行。許多道教科儀和理論都成熟於唐。儒學雖然仍舊是天下顯學,然而國家以詩才選官,儒學的影響力只局限於少部分的精英知識分子之中,比如韓、柳之輩。

    「陛下這是要滅儒麼!」劉宗周瘦削的身形顫抖起來。

    朱慈烺盯著這位宗師,道:「朕只希望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大明欣欣向榮。唐宋時候儒學對百姓生活約束最小……」

    「故唐時猶是中古蒙昧之時,而有宋有程、朱諸子萌發化。及至我朝理學大行,此正是大學日新之義,我朝啟迪教化之功!陛下焉能倒行逆施,反以唐時為上!」劉宗周竟然打斷了皇帝說話,一輪搶白。

    朱慈烺立刻發現了自己的失誤:竟然與一個狂信徒去討論信仰問題。

    「先生知道海瑞之女的事吧?」朱慈烺換了個實例。

    海瑞女兒只有五歲大,因為接受了家中男僕給的餅,被海瑞責罵。從傳聞中來看,海瑞對自己五歲大的女兒的確罵得過分,有「能即餓死,方是吾女」的說辭。於是這個五歲大的孩子就真的只是哭泣,死活不吃東西,最終餓死。

    劉宗周顯然也聽說過這個故事,卻是被氣得發笑。

    「陛下以偏激之人所行偏激之事,歸咎於聖學,誠可笑也!」劉宗周咬著後槽牙,已經下定決心拼著性命不要,也要御前直諫了。

    「海瑞受學於蠻荒,終身不過一介孝廉,經義尚且不通,焉能稱為儒者!」劉宗周首先從根本上否認了海瑞的儒者身份,旋即又道:「此人折辱永陵,失人臣之體,可見其本性蠻昧。其女竟因父親之責絕食至死,可謂隨父矣!若夫其有幸得受聖教,當知此乃置父親於不義,乃大不孝也!」

    經劉宗周這麼一說,朱慈烺突然想到自己前世中看過一則新聞:某地有十二歲女童,被老師責罵之後竟然跳樓了。

    如果說海瑞之女是被禮教「吃」了,那麼這個跳樓女童又是被誰吃的呢?另一個時空的二十一世紀可早就沒禮教了。

    所以劉宗周說這是海女繼承了父親的偏激性格,似乎很難反駁。

    「陛下,曾參

    是孝子,而其父曾晰嘗以木椎椎其首,幾近於死。」劉宗周見皇帝無言以對,放緩了口吻,像是給蒙童授課一般:「孔子對曾子不知逃避的做法甚為不滿。不許曾子入門受業……」

    朱慈烺不由心頭一顫,這是他這輩子五歲時候就學過的「課」啊!

    曾子受杖的故事載於《孔子家語》。具體內容是曾子在勞作時傷了秧苗,他父親曾晰就以大杖打他。曾子本是個孝子,又因為自己做錯了事,甘心受罰,被打得倒地休克。良久才醒來。

    曾子醒來之後,首先是向父親請罪,因為自己做錯事而讓父親勞累教訓了他。然後曾子又鼓琴而歌,表明自己沒有大礙,不讓父母擔心。

    鄉鄰們都認為這是真正的孝子,大為驚贊。

    孔子知道之後卻很生氣,不許曾參入門學習。曾參十分惶恐,只能請其他同學前去請教。

    於是孔子講了舜的故事。

    舜的父親瞽瞍需要舜時,舜都能及時地侍奉在側;但當瞽瞍要殺舜的時候。卻沒有一次能找到他。這樣瞽瞍就沒有犯下為父不慈的罪過,舜既保全了父親的名聲,也盡了自己身為兒子的本分。

    而如今曾參侍奉他的父親,卻不知愛惜自己的身體,輕易地去承受父親的暴怒,就算死也不迴避。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親於不義麼?哪有比這更不孝的呢?

    曾參聽了之後,自然是深深悔恨自己的「不孝大罪」。

    朱慈烺終於領教了大宗師的水準。那是可以用最簡單的道理和故事讓人無語的人。

    這一刻,朱慈烺又想到了郭真人。每次聽郭真人講道理的時候也是這種感覺。不過郭真人如同冬日之陽,而劉宗周實在像是夏日之陽,讓人不能直視。

    「陛下,僅以海瑞之女來看,儒學當不當興?」劉宗周踏前一步追問道,頗有些光棍。

    宗師不要命。誰也擋不住啊!

    朱慈烺呵呵乾笑一聲,道:「這道理是極對的,大人小孩都不該偏激嘛。不過如果儒教地位過甚,為了一尊貞節牌坊而餓死……」

    「陛下可知道天下牌坊哪裡最多?」劉宗周再次打斷朱慈烺的話頭。

    朱慈烺重生以來還從未有過如此被動。他在陝西被馮師孔等人抗命,還能大大方方地發洩一下脾氣。但是現在自己顯然不佔理。而且老婆孩子就在身後,史官又寸步不離,還得顧忌形象,真是有些憋屈。

    「陛下不知麼?臣卻知道。」劉宗周道:「天下牌坊最多不過姑蘇。臣曾游訪其地,數有牌坊百二十三座,其中科舉、高官、功德、忠孝、宗祠各種牌坊百餘座,而貞潔牌坊屈指可數。陛下是擔憂貞潔牌坊誘人偏激,還是不滿如今貞烈之婦過於罕見?」

    朱慈烺其實連牌坊都沒有仔細看過,被劉宗周又是列數字又是擺事實,搞得頗有些難以下台。

    「至於貞節與餓死……」劉宗周獲勝之後放緩了口吻:「程子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乃是回應某子之問,以砥礪其人格,豈是泛論?如今俗夫俗婦自以為得程子之旨,此正是儒學不興之禍!」

    「呵呵呵。」朱慈烺擔心下面還有什麼陷阱,本著千言千當,不如一默的信條,還是決定緘口不語。

    史官站在二人身後,已經是汗如雨下,後背都濕透了。(……)

    ps:今天整個地區停電,連網吧都關了,只來得及趕出這一章,少的那章繼續放到後面補吧。身為讀者,我很能理解追的書斷更、少更的痛苦,對於自己的食言而肥也深感愧疚,不過那些「有了點成績就看不起讀者」、「玩弄讀者」之類的話,小湯覺得還是有些太過了。平心而論,小湯真有可能故意偷懶麼?這不是跟自己的飯碗過不去麼?而且小湯自認為還算是個自律的人,即便給別人打工也從未做過偷懶耍滑的事,何況為自己幹活呢?只能說請多包涵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