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金鱗開

正文 五九一 牒書走報州與縣(4) 文 / 美味羅宋湯

    愛尚.23hh

    如果將大明的主力部隊加起來,正兵與輔兵總共有十一萬人。這對於一個一億五千萬人口的泱泱大國而言,萬分之七的徵召率,恐怕是歷朝歷代以來人數最少的軍隊。然而這支軍隊爆出來的戰鬥力,卻是令人側目。

    除了火器、制度、紀律等諸多因素,朱慈烺在這支部隊身上投入的真金白銀也是歷朝歷代不曾有過的。

    「崇禎二十一年軍費開支一千七百七十八萬兩,合人均軍費一百六十一兩。」崇禎讀著新近的整理出來的財報的,雙手顫。這等於自己國庫一年收入的總和,而現在只是養兵的開銷。當然,當初他當國的時候,財政收入主要支出也只有軍費一項。更準確地說,每年都要花將近一千萬兩養遼鎮之兵,用來防備東虜。

    「父皇,這個數字看似高,細細分析就知道並不高。」朱慈烺道:「將士的軍餉其實不高,但訓練消耗、武器裝備、軍裝更換、日常飲食,駐地修建……這些林林總總的開銷都加上去,我大明的將士還是很艱苦的。」

    崇禎將信將疑。他對軍中的確不甚瞭解,但要說這樣還算艱苦,他是絕對不信的。不過當年他大把大把的遼餉花出去,結果卻是東虜入關,自己連南幸的護衛都沒有。兒子卻用這些銀子把人心聚了起來,光復失地,頗有些戰無不勝的味道。

    「文教一項,一年開支六百二十五萬兩?這錢是怎麼用的?」崇禎繼續讀著,心中虛。

    「這也是省了又省,而且江南一帶多興私學,真是為朝廷省了許多銀子。」朱慈烺道:

    「學生讀書哪裡要得那麼多銀子?」崇禎道:「不就是請個先生的事麼?」

    「父皇,許多人家視子弟為勞力。若是讓孩子讀書,家裡就少個人幹活了。朝廷固然不能因此補貼學生家中,起碼也得供應一日兩餐。現在學生用的課本都是代代相傳,已經很節儉了,但各校修建圖書館、實驗室,這些銀子卻不能少。而且以前用犯官。基本可以無視人工,如今越來越多師範生開始執教,這些人的薪俸可不能省。」

    朱慈烺想了想,還是沒有將老師月薪高達五兩的事說出來。一來父皇未必有「五兩」這個概念,二來萬一他有這個概念,恐怕會更心疼。

    如果說國防軍費是切膚之痛,教育支出是歷朝歷代都不能免的德政,但下面的數字則讓崇禎呼吸急促。

    「為何行政開銷花了兩千五百八十七萬兩!」崇禎大聲讀著數字,不可思議地看著朱慈烺道:「你給他們加了多少薪俸?」

    「兒臣並沒加薪俸。」朱慈烺無辜道:「祖宗定制。官員薪俸有米有鈔,兒臣只是統一將之折成了銀兩。父皇,其實算下來也不多。廢衛所改郡縣之後,我大明有一百六十府,一千五百餘縣。各縣從官員到吏目都要朝廷支付薪俸,總員在十六萬人以上,的確不多啊。」

    崇禎放下報表,道:「朕當日就跟你說過。給吏員開公食銀簡直是浪費公帑。這些銀子本來就該是官員自己出的。」

    「然後這些人都成了官員的私人,欺上瞞下。敗壞風氣?」朱慈烺搖了搖頭:「父皇,國變之事並非簡單的兵戰不利,我朝體制也是有問題的。如果各縣行政能力強,先不會因為天災而絕收,其次也能保證賦稅,不至於國庫徹底空虛。最起碼不會生民變。這恰恰是甲申國變的直接原因。」

    崇禎默然,再看下去只有黃淮治水、賑災開銷三百萬兩一個大項。這也是個無底洞,只要國庫有錢,就得往裡扔。其次就只有民生大項裡的基礎建設,支出一百四十六點八萬兩。這基本都是民役和材料錢。真正苦工主力都是服刑犯人,省了很大一筆工錢。

    「這樣算下來……去年豈不是入不敷出?」崇禎歎道。

    崇禎二十一年全年的財政收入高達五千四百三十萬兩,這個數字曾讓崇禎興奮了足足兩天兩夜,做夢都合不攏嘴……直到今天看到了支出明細。

    「總支出五千五百九十七萬四千兩,」朱慈烺道,「去年國庫虧空一百六十七萬四千兩。」

    崇禎心口一痛,道:「這些銀子可是一分都沒有算宗藩和內帑。」

    朱慈烺的削藩計劃受到了或明或暗的牴觸,並沒有能夠形成法律。不過冊封權在皇帝,放祿米的權力在戶部,崇禎不冊封親王,戶部不撥款,宗親鬧得再厲害也沒用。其實崇禎的意思正是這樣消極拖著,反正這也是萬曆之後的傳統。

    「是兒臣思慮不周,今年開始,國庫每年給內帑輸入三百萬兩。」朱慈烺笑道:「過去的就算了吧。」

    明朝的內帑和國庫就像是拔河比賽的兩頭。皇帝強勢的時候,能從國庫撈到銀子。內閣強勢的時候,宰輔就能把內帑擠空。崇禎皇帝則是個外強中乾的皇帝,看起來強勢,但內帑早就被國庫吸空了。

    「三百萬兩……是不是太多了點……」崇禎頗有些不好意思。

    「沒關係,父皇拿了這三百萬兩,把整個宗藩都負擔起來了,日後不用國庫另外支出。」朱慈烺道。

    崇禎盯著朱慈烺的臉,心中暗道:雖說由帝室負擔宗藩,但你之前就說過,不給宗藩一呃銅板……這不是等於吞沒了宗藩的銀子?

    朱慈烺倒還沒這麼黑心。他還打算用這筆銀子建立一個宗室基金,保證窮苦宗親的生活,以及宗室子弟的教育問題。

    「今年,能不虧空了麼?」崇禎放下手裡的報表,糾結問道。

    「父皇,收入還有增加的餘地。」朱慈烺道:「今年開始要收正稅了,這筆收入將近三千萬兩,如果運氣好,還能更多些。」

    崇禎重重吐了口氣,道:「這樣國庫也能有所結餘。」

    朱慈烺面帶微笑,似有若無地點著頭,好像對此十分贊同。然而作為一個國家的掌舵人,朱慈烺深知銀子埋在土裡就等於沒有,所以絕不可能看著國庫豐饒,銀錢堆積。實際上今年雖然可以收到近三千萬兩的正稅,但去年財政最大收入是三千五百萬兩的「贖罪金」。

    其中兩千萬兩來自南京勳戚,一千萬兩來自鄭芝龍,五百萬兩來自大大小小的勢家。這筆收入可是一錘子買賣,今年不可能再有。

    而去年的衛生醫療支出只有三十萬兩,還集中在京師,以及各地的天花接種費用。今年在衛生總署成立之後,先就是一筆八十萬兩的公共衛生、防疫宣傳計劃,一年三百萬兩能夠打住就已經不錯了。

    至於行政開銷和軍費恐怕還要進一步擴張。因為平定了遼東,今年的戰略方向勢必要放在南洋勢力範圍的爭奪和控制,這就需要造船,造大船,造很多大船。所以軍費只有增加,不可能少下來。

    行政開銷方面則是各地巡檢司建設。現在地方安全全靠軍隊,這顯然是殺雞用牛刀,所以巡檢司必須建立起來,讓主力部隊去面對更凶殘的敵人。如果平均每縣五十人的規模,全國巡檢司就要七萬五千人,從飲食著裝到裝備訓練,人均年消耗十兩銀子,那就是七十五萬兩。

    ——嗯,這樣就對了,崇禎十九年和二十年的積蓄也能用掉了。

    朱慈烺心中暗道。

    相比崇禎皇帝對節流的熱衷,秉持皇太子理念的戶部卻是更注重開源。

    姚桃高坐戶部大堂座,面對下面各清吏司主事,拿著報表道:「鹽稅去年開得晚也就罷了,茶稅只有一百二十萬兩,這是絕對不夠的。哪怕浙江一省給出這個數字也太少了!」

    國稅總署名義上是獨立部門,但姚桃實在太過強勢,竟然將這個部門變成了戶部的下級部門,成了財稅版的東廠與錦衣衛關係。這就導致了行政框架上的不穩定,有些總署級別的衙門等於部寺一級,有些卻跟清吏司主事一個待遇。

    主事們紛紛應道:「我朝茶法的確太鬆,當從茶田著手監管,凡是出了農戶之手,就要收稅。」

    「當效仿鹽稅,不能姑息。」又有人道。

    姚桃道:「文國稅總署,鹽茶煙酒四項必須從根子上抓起來。都說江南田土多種煙草,煙稅卻才一百五十萬兩。跟稅官們說清楚,若是今年數字不能有起色,非但戶部要查他們,我還要都察院也來查查,到底是哪裡的耗子在偷稅!」

    眾人見主官怒,紛紛噤聲。

    姚桃沒有理會,手中炭筆往下劃著,道:「市舶司的海關稅收五百萬兩,這個是合格的……瓷器出口二百萬兩,這個少了,如果江西沒人燒,我們自己去設廠燒瓷!便宜的陶碗少燒點,多少點值錢的瓷器才是正經。天花藥……怎麼才賣了三十萬兩?五錢藥粉一個人,售價五百兩,泰西才六百人用得起麼!」

    這回眾人真是無言以對,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

    五錢藥粉是真正地「一小撮」,就這麼點藥粉賣到五百兩,能賣出去六百份已經很值得稱奇了吧!(……)

    ps:求推薦票,求月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