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金鱗開

章 節目錄 三六七 隴山高處愁西望(一) 文 / 美味羅宋湯

    崇禎十八年正月二十,朱慈烺辭別帝后,領著親衛前往懷慶府。與衛輝府合併之後的懷慶府下轄十二個縣,行政面積仍舊不算大。但大明劃分州縣的依據是丁口數量,所以懷慶府的人口要比華北、山東同樣大小的府高出許多。

    這就需要看地方官員的施政水準了,好在吳偉業雖然缺乏經驗,也沒有牧民官該有的天賦,但是沈加顯和張三就兩位進士倒顯出能力來了。

    「天下最好做的就是官。天下最難做的也是官。你若是想為民辦實事,不怕得罪人,一板一眼做官,那就是最好做的官。你若是要盤根錯節去攀關係,只想著有朝一日高昇閣輔,那這官恐怕就難做了。」朱慈烺在懷慶稍停一日,視察了一番河內縣的民生狀態。

    不同於被廖興血洗過的開封府,處處透著尚未散去的血腥。懷慶府倒是仍保有了大明原汁原味的味道,不過新近成立的府縣兩級警察局、巡檢司,以及家家戶戶門上貼著的門牌地址,都顯出與以往不同的氣息。

    「今年春耕進行得如何了?」朱慈烺問道。

    「回稟殿下,各地仍舊是耕牛不足,不過這回府裡從技工學院購得『代耕』三百具,多少能夠緩和春耕所需。」沈加顯如今負責懷慶府春耕事宜,隨同巡視。

    朱慈烺眺目遠望,眼前所見卻都是牛耕。這也是可以理解,下面府縣都希望將最好的一面拿出來給上司看到。像沈加顯這樣能老實回答,已經算是及格了。

    「去看看代耕。」朱慈烺道。

    吳偉業連忙吩咐下去,讓人在前面開道。朱慈烺卻沒那個耐心,快馬揚鞭已經向前去了。

    一行人徑直北上,果然看到了王徵發明的「代耕」。

    這種耕種器械在原歷史劇本中一直用到晚清,乃是畜力不足情況下最好的補充方式。原本的設計是一組三人。在田地兩頭安裝兩個轉盤,中間連以繩索。每個轉盤配一個壯勞力,中間一人扶犁。轉盤轉動之後。繩索拉動犁鏵,由此耕出筆直的田壟。

    懷慶府多水。所以沈加顯在靠河的地裡多用代耕,可以借水力減人力。而且一般這種上等良田面積較大,接連成片,也方便「代耕」推進。在那些缺乏水力的地裡用牛耕,只有下等的山地才用人力。

    「原本靠水的田地都屬於富農之家,他們肯定都是有牛的,不用擔心春耕勞力。田越差的人家也就越窮。往往幾家合養一頭牛,只是聊勝於無。如今官府出面加以調配,全縣的春耕面積都上去了,誰家都沒受到損失。」沈加顯道。

    「那些富戶肯把牛借出去?」朱慈烺問道。

    沈加顯微微一怔。道:「既然是於己無損,又皆大歡喜,鄉紳們還是樂於為之的。」

    朱慈烺也笑了,暗道自己將那些鄉紳想得也太壞了點。

    實際上明朝的土豪劣紳並不算多,最多只是有些自私自利罷了。在官府不作為的情況下。地方上的溝渠開通、賑災施粥,基本都是這些鄉紳自發之舉。至於修橋鋪路,開辦義學,也是富裕鄉紳們常做的事。

    宗法社會之中,大宗對小宗負有義務。大戶對小戶也有義務,親親之教深入人心,所以不這麼做反而會被人戳脊樑骨。若是敢仗勢欺人魚肉鄉里,非但會被宗家釘在恥辱柱上,更會被憤怒的鄉民掀翻在地,再踏上一腳。

    徐階以首輔閣老、董其昌以南京禮部尚書之尊,皆受鄉辱,正是前車之鑒。

    然而反過來看,宗法社會也是新政的最大阻礙者。

    族長的權力大於官府行政權,族人不懼官府而懼怕族權。在山東因為土地劃分、河渠歸屬等問題上,各縣都發生了政權與族權的摩擦、碰撞。最後當然是政權獲勝,借集村並屯、分家析產,強行打破宗法社會。

    這種暴力做法在開封府仍舊被奉為圭臬,不過懷慶府顯然溫情脈脈,不能認同。

    「不管白貓黑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朱慈烺對吳偉業、沈加顯道:「我不管你們的施政手法如何,關鍵就在於地方是否安靖,百姓是否安居,你們的考成任務是否能夠完成。只要做到了這三點,加官進爵不過是題中之義。」

    吳偉業和沈加顯連忙謝恩。

    朱慈烺已經能看到北面太行山連綿起伏的山脊,隧道:「我就不走回頭路了。閔子若,咱們直接北上。梅村回去之後讓行轅盡快追上來就是了。」

    吳偉業顯然無法接受如此之大的變通,本來說好的只是出城視察春耕而已,怎麼就直接走了?

    「殿下,府中還安排了送行宴,還有地方老人……」

    「這二三十里地再走兩遍又是一天,光陰似箭耽擱不起。」朱慈烺揚了揚馬鞭,道:「你們回去吧。」

    在吳偉業和沈加顯目瞪口呆之中,朱慈烺已經揚鞭而去。閔子若等親衛隊自然緊隨其後,漸漸有人與朱慈烺並行,然後才有兩騎在前開道,將朱慈烺圍在中間。朱慈烺直等跑出了十幾里路,方才想起山東破壞宗法體系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山賊土匪。

    山賊土匪不可能無所依托在山中生活,就算有個寨子,他們也得定期與各地村寨交易。而鄉民因為宗親、姻親等等關係,勢必會幫他們隱瞞、藏匿、通風報信。正是因此地方官員才加大了對宗法社會的打擊,截斷百姓與山賊之間的聯絡,終於使山東一地的治安得以整肅。

    河南的土賊更多,不過流動性較大,或許不會發生這種事。

    就算發生了,也是個教訓。

    朱慈烺很快就將這個念頭揮散,專心致志地騎馬趕路。路上的土地越來越硬,石塊越來越多,前頭就是太行山了。

    吳偉業、沈加顯以及隨從官吏,看著皇太子消失在地平線上的身影,良久方才回去。沈加顯與吳偉業並轡而行,忍不住歎道:「殿下雷厲風行,真是令人……令人……」他一個進士,搜腸刮肚半天也沒找出個合適的詞來,索性含糊過去。

    「沈同知,下個月咱們就要自報考成任務了。」吳偉業卻沒那麼多感慨:「這其中大有講究,若是報高了,日後完成不了,輕則罰俸,重則丟官,再重些還有可能被定個玩忽職守的罪名。」

    「那報低一些?」沈加顯試探道。

    「報得過低,萬一被御史查出來,或是被上面派來的巡視組看出來,那就是投機取巧、庸蠹不忠,直接發配村學教書去。」吳偉業淡淡道。

    「府尊以為該當如何?」沈加顯也被嚇到了。

    「還是得讓張兄回來,好好商議一番啊。」吳偉業道。

    沈加顯終於嘗到了傳說中考成法的威力。而且作為懷慶府的同知,沈加顯在參與全府目標實施上要承擔責任,同時還有自己分管部門的考成任務,可以說全身都被這考成法栓得牢牢的。

    對官員進行考核評等是早在先秦時代就出現的事物,張居正借祖宗舊制的旗號,完善了考成法的執行細則,使得萬曆初年成為明朝行政效率最高的時期。

    朱慈烺非但沿用了張居正的考成法細則,更是將都察院的監察御史職權進行明確確定,強迫他們將目光放在考成任務上。由此更是加大了考成法本身的執行力度,使得官員在輕鬆之餘,也不免對考成任務格外上心。

    在這種制度力量的鞭策之下,東宮官員的工作效率和態度,自然不是老式官僚能夠比擬的。

    ps:

    求推薦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