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金鱗開

章 節目錄 一四九 城外蕭蕭北風起(七) 文 / 美味羅宋湯

    汝陽距離洛陽不過百里,張詩奇在汝陽的做過的事,想不傳到洛陽也不可能。好在張詩奇動作快,東宮行動速度也不慢,等消息慢慢傳開的時候,張詩奇已經拿到了白紙黑字的字據。即便有少數幾戶人家提前有所準備,略略報出了接近實際的畝數和地塊,但也不敢大加聲張。

    他們還想乘此機會搭個順風車,看能否撈到一些好處。同時也害怕做得太過明顯,成為出頭之鳥。所謂「破家的縣令,滅門的府尹」,真當人家知府老爺是吃素的麼?

    「你跟我來。」廖老爺招了招手,讓廖興過來。

    廖興在一干叔叔伯伯的矚目之下走了過去,抬步跟祖父進了內堂廂房。

    廖老爺在鋪了狐狸毛皮的軟椅上落座,抬起三角眼,道:「你覺得這回咱們家買多少地合適?」

    廖興嘿嘿一笑,道:「爺爺,種地不過是十一之利,有銀子還不如做買賣。」

    「什麼生意?」廖老爺端起案上的參茶抿了一口。

    「眼下洛陽最大的奇貨莫過於太子,看東宮這回連臉面都要撕破了搶大戶,還不如乖乖把銀子送過去。」廖興道:「而且洛陽恐怕早晚就要易手,咱們跟闖營那邊沒什麼交情,能不能保住地還是兩說。」

    「胡說,」廖老爺平淡如水道,「送銀子給太子?人家缺銀子麼?你送一萬兩?十萬兩?還是百萬兩?這就是個無底洞。」

    「那爺爺的意思是……」廖興想想也是這個道理,但他的本意只是說寧可送了也不買地,並非說送銀子就一定好。

    「搭個風,也讓咱家出個光耀門楣的人物。」廖老爺說得輕而易舉,好像他才是太子一般。

    「爺爺是說,」廖興眼珠子一轉,「直接派人去殿下身邊服侍?」

    「咋們靠的什麼發家?」廖老爺突然問道。

    「南北貨。」廖興隨口應道,嘴角咧開笑道:「爺爺是說,咱們不送銀子,送賺銀子的人!」

    「是啊。」廖老爺感慨一聲:「咱們家做買賣起家,後來置地買田,一則是求個安穩,二則也是因為以你父親那一輩子裡沒個能挑大樑的人物。不說可惜了那些熟臉門路,光是那些老夥計就荒廢了一身功夫。我想著挑些人去太子身邊跑個腿,歷練一番,也不求什麼從龍之功,只求官面上認識幾個人,再把買賣行撿起來,好歹不虧待你祖上費下的力氣。」

    廖興覺得這話頭有些偏,小心翼翼求證道:「爺爺,您該不會是想讓我去吧?」

    「哪能啊?」廖老爺一臉不高興:「哪能讓你一個人去啊!」

    廖興一愣。

    「論科舉,咱們家跟那些勢家大戶比不了。論做買賣,咱們卻不怵他們。」廖老爺笑道:「就眼下,你爺爺我一聲令下,也能召來七八個大掌櫃,二三十個老賬房!這些人看著便宜,一個月不過幾兩銀子就打發了,實際上呢?這些人才是真的金山銀山啊!你小子別不信,真要沒這些老人,你就是抱著金山也得餓死!」

    「我信,」廖興一臉尷尬,「只是爺爺啊,咱們怎麼才能敲開東宮的大門呢?」

    「這個嘛,我已經為你想好了。」廖老爺笑道:「東宮那套斂財的法子,太慢,刀也不夠快。爺爺我想了法子,現在交給你,你拿去獻寶,這門不就敲開了?」

    廖興也曾幻想過若是自己處在東宮那般地位,會用什麼法子斂財。不過也只是想想,卻沒想到爺爺走得更遠,非但想好了,還要付諸實踐。

    ……

    廖家雖然日益敗落,但仍舊是當地數得著的大家族,幾經輾轉真的見到了朱慈烺。廖興也一如既往表現出自己的天賦——不怯場。就算是面對高高在上的皇太子殿下,廖興也能夠侃侃而談,大說特說自家的發家史,以及廖氏生意經。

    為他們引見的官員被嚇出了滿身冷汗,不過看太子的神情卻似乎頗感興趣,這才稍稍好些。

    太子怎麼能夠對這些生意經沒有興趣?他手裡有錢,缺的就是能讓這些錢動起來的人。哪怕不是能用錢生錢,也得能花錢,讓錢產生價值。在這個沒有工業可言的社會,銀子就是一種金屬,除非它能換取對民生有用的東西。

    「草民手上有一啟本,敢請殿下過目。」廖興說了半天,見皇太子面色溫和,將爺爺和家中掌櫃們的心血呈遞上去。

    朱慈烺沒有拒絕,打開之後掃了一眼,卻有些意外。他將啟本按下,對席上眾人道:「這本子寫得有點意思。吳先生,張明府,廖興,跟我去廂房開個小會。」

    吳甡沒想到自己也在傳召之列,但想想自己現在就是朱慈烺全方位的師爺,讓他旁聽也是題中之義。至於張詩奇,那是具體執行的人,肯定也得聽著。他只是有些好奇,一個看著不到而立之年的青年,能提出什麼有意思的點子,讓太子殿下中途退席開小會。

    四人退到暖閣,朱慈烺屏退下人,將廖興的啟本轉給吳甡和張詩奇看。吳甡看過之後只是感歎這少年人想法老成,張詩奇卻是大為讚歎。

    張詩奇道:「殿下,此法頗類當年朝廷的開中法,又有囤積居奇的意思在裡面。臣以為可行。」

    開中法創於宋代﹐國朝卻用得最多。國初之時,邊地不穩,朝廷承擔不起運量到邊鎮的消耗,便於洪武四年制定中鹽例,根據里程遠近﹐商人每運一至五石糧食便可向政府換取一小引(二百斤)鹽引。有了鹽引方能從指定的鹽場出鹽,拿去售賣,賺取高額利潤。如此一來,國家邊鎮有了糧食充實,商人也獲得了高額的鹽利,可謂雙贏。

    廖興的法子與開中法類似,建議知府衙門不要直接出賣土地,而是出賣「地引」。只有有了地引的人,才能以低廉的價格獲取土地。東宮原本的土地價格就足夠低廉,加上一個「引」,純粹是額外收入,而且這種類似門票的地引收取速度快,成本不過是一張紙,大可以滿足東宮撈一票就走的戰略計劃。

    「如此一來咱們的土地也不用賤賣,、可以舉行汝陽那種拍賣,慢慢賺錢。」廖興內心中已經把自己歸於東宮之中,大咧咧地用著「咱們」來稱呼,也毫不掩飾地提到汝陽拍賣。

    朱慈烺也有心招攬,只是笑道:「這主意是好,但我想的卻是將這個地引炒起來。」

    明朝之所以被後世歷史學家認為具有了資本主義萌芽,不僅僅是因為江南的幾張織機以及其中的僱傭關係。如果按照這種中學歷史教材的標準,宋代的資本主義程度甚至還超過了明朝。

    所謂的資本主義,本質是不離資本的。在嘉靖之後,南美銀礦大開發,大量白銀湧入中國,白銀真正成為了流通貨幣。隨著市場貨幣量的增加,民眾,尤其是江南民眾普遍產生了樸素的金融思想。諸如合夥、股份、分紅……都是土生土長的金融術語。

    這些思想融入生活之中,就出現了做糕點的鋪子會進行期貨買賣來規避糧食價格變化帶來的風險;有聲譽的商行會出具本商行的票據,收納大戶人家的閒散資金,集中投資。雖然沒有近代意義上的銀行出現,但錢櫃票號業務已經有了大客戶服務意識。

    正是這種普遍成長的資本思潮,彼此尊重的契約精神,才有可能孕育出近代意義的資本主義。而最後的土壤就是明朝,絕不可能依靠將天下視作一族私產的滿清。

    此時朱慈烺一說將地引炒起來,無論是廖興還是吳甡、張詩奇,都不覺得陌生。

    開中法的敗壞其實就是因為一個「炒」字。(。)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