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亂清

正文 第七十八章 新運程 文 / 青玉獅子

    關卓凡從天津回到北京,已經是臘月二十九的晚上了。

    大年三十,接神,踩歲,參加賜外藩蒙古王公來朝的筵宴大禮。

    筵宴在保和殿舉行,但從南邊的中和殿開始,就陳「大樂」:中和殿北簷下左右,陳丹陛大樂、丹陛清樂;保和殿前簷下,陳中和韶樂、中和清樂。南北呼應,鐘樂齊鳴,倒也氣派。

    殿外東隅,還有笳吹、隊舞、雜技、百戲,熱鬧得很。

    殿南的場地正中,張立了一個大大的黃色的帳篷,內設反坫——就是土築的檯子,上面擺滿尊、爵之類的貴重器皿。

    殿內,寶座前設御筵,寶座左右陛下——就是台階下邊,設後扈大臣、牽引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和注記官席;然後就是筵宴的客人——外藩王公,以及陪筵的文武大員們的席位,關卓凡的位置就在這裡。

    殿內的席位擺得滿滿的,出了殿門,殿前的丹陛上也設席,客人是台吉們,陪筵的是侍衛們,按品級排序。

    殿東簷下是理藩院堂官席。

    場子中央的那個大黃帳篷兩邊,左邊是所謂「帶慶隆舞大臣」席——就是晚會總導演;右邊是內務府大臣席。

    關卓凡想,寒冬臘月的,這兩位被扔在戶外空地上吃風,可憐啊。

    沒法子,這就是所謂「儀注」。

    午刻,皇帝奉兩宮皇太后鑾駕御殿,行燕禮、奏樂、進茶、進爵、行酒、進饌、樂舞、雜技、百戲。

    然後,宴畢,謝恩,各回各家。

    這個冗長的程序。完全就是「行禮如儀」,根本不能真吃什麼東西。有經驗的人,赴宴之前,都會先吃一點東西打底。可憐關卓凡經驗不足,在回家的路上,聽到自己的肚子一直在「咕咕」地叫。

    第二天,元旦。更忙了,大夥兒要從早上折騰到晚上,一口氣都歇不了。

    最慘的那個還是小皇帝。丑正——凌晨二點,就被人從熱被窩裡拎了出來,盥洗,著吉服,然後爆竹聲聲,到宮內各處「神牌」、「神主」前拈香行禮。

    御花園的欽安殿、天一門、千秋亭、斗壇;福建宮花園的妙蓮華室、凝暉堂、廣生樓;乾清宮東廡的聖人前、藥王前;坤寧宮的西案、北案、灶君前、東暖閣佛前;樂壽堂佛前;承乾宮、毓慶宮、壽皇殿、西大高殿等處的歷代帝后御容前;東六宮東邊的天穹寶殿……等等等等。

    真是哪位都不敢拉下,哪位都不能得罪啊。

    小皇帝不止一次。拈著香,行著禮,小腦袋就開始「釣魚」。有一次差點就睡了過去,幸好旁邊的總管太監黃敬忠眼疾手快,一把攙住了。不然小皇帝摔個觔斗,這個漏子可就捅得大了。

    拈香行禮後。小皇帝得到養心殿東暖閣——就是兩宮皇太后平日召見大臣的地方,「開筆」。就是寫幾個吉祥的字,以求新的一年國泰民安。政通人和。小皇帝自個還在學寫字,意思意思罷了。

    他寫的是「萬象更新」。

    「開筆」後,是「祭堂子」。

    「祭堂子」原是滿洲人的「薩滿」之祀,專祭本族神明和祖先。太宗稱制後下旨:「凡官員庶民等,設立堂子致祭者,永行禁止。」於是,「祭堂子」就被壟斷成愛新覺羅家族的專利了。

    這個活計小皇帝當然幹不了,這一次,代皇帝主祭的,是恭王。

    「祭堂子」不干小皇帝的事了。卻干關卓凡的事。他的任務,是率領不參加行禮的文武百官和外藩蒙古王公台吉等,在午門外「跪送」。

    等祭祀人等回來了。再「跪迎」。

    寅正——凌晨四點,「祭堂子」的隊伍從午門出發。就是說,關卓凡得天不亮就爬起來,寅正之前到位,同一大班人杵在午門外,然後一直等到天亮。寒風凜冽中,穿的再暖和,也是瑟瑟發抖,有的官員的鼻涕都凍出來了。

    關卓凡心中抱怨:這不是折騰人嗎?哪天老子真說話算數了,非改改這個制度不可!

    昨天我還笑話「帶慶隆舞大臣」和內務府大臣兩個,現在,哼哼,我還不如那兩位呢。

    「祭堂子」的回來了,「跪迎」,禮成。可大夥兒一口氣都不能喘,因為接下來就是元旦朝賀的儀式了。

    元旦朝賀是朝廷規模最大的儀式,有的時候,甚至比皇帝即位還隆重。因為新帝即位,常常事機緊促,不能從容。比如同治小皇帝,就是在熱河行宮登基,一切儀制,自無法和紫禁城相提並論。

    這元旦朝賀,到底怎麼樣盛大莊重,倒要見識一番。

    元旦朝賀「主會場」,是太和殿。

    午門、太和門及太和殿前,鑾儀衛已陳法駕鹵簿。

    和保和殿賜宴外藩蒙古王公時相仿,太和殿簷下陳中和韶樂,太和門北簷下陳丹陛大樂,南北呼應。

    殿內設表案和筆硯案。

    丹墀內御道兩邊擺「品級山」。這樣東西比較有趣,銅質,內空,大致是一個扁圓錐體,約一尺左右的尺寸,上以滿漢兩種文字註明品級,從正一品至從九品,一行十八坐,御道東西各兩行,共七十二座。

    這個東西形狀似山,因此叫「品級山」。它清楚指明參加儀式的官員該於何處就位,算是一種很科學的「位標」。

    除了「品級山」,還有糾儀御史和禮部司官,幫助辨定百官朝位。

    王公超品,不在丹墀內,而在更高一層的丹陛上——關卓凡就在這兒了。

    王公文武先在午門外集合,然後禮部司官引導,入紫禁城,至太和殿前,各就各位。

    欽天監報時,禮部堂官至乾清門。奏請皇帝御殿。

    於是午門鐘鼓齊鳴,皇帝奉兩宮皇太后鑾駕,先至中和殿升座。

    這是一個「過渡」,就是說,先在中和殿歇口氣,準備準備。

    辰正,中和韶樂奏。皇帝奉兩宮鑾駕,入太和殿,升寶座。

    升座後,樂止,階下三鳴鞭。

    鳴贊官喊「排班」,意思是:大夥兒各就各位,準備磕頭。

    丹陛大樂奏,王公百官由「立位」轉「拜位」。

    鳴贊官喊「跪」,於是呼啦啦一大片。整個場子都跪了下去。

    樂止,宣表官捧表,至太和殿簷下正中跪,一左一右,兩個大學士陪跪。

    宣表官是桑春榮,兩個大學士是倭仁和朱風標。桑春榮只是學士。兩個齒德俱尊的大學士上司卻要居他左右。這是因為桑春榮的嗓子最好,如果換了倭仁,一口河南土腔。中氣也弱,在這朝廷大典之上朗讀賀詞,聽著未免有點怪怪的。

    宣表官展表,宣讀賀詞,文意奇古,裡面的皇帝、太后是聽不懂他嚷嚷些啥的。

    賀畢,三位老先生入殿,進表於案。

    然後退出殿外,丹陛大樂復奏。

    王公百官於是行三跪九叩禮。

    禮畢,起身。由「拜位」而復「立位」。

    樂止,皇帝、太后賜群臣坐。王公入太和殿坐,百官就「立位」坐。然後大傢伙兒一叩首。表示謝恩。

    接著進皇帝、太后茶,皇帝、太后禮尚往來,賜群臣茶。群臣坐飲畢,再行一叩禮,謝恩。

    階下三鳴鞭,中和韶樂奏,皇帝、太后降坐,百官按次退下。

    這個「元旦朝賀」就算結束了,但今天的事體,卻只做了一半。

    場子一空出來,禮部、內務府、宮裡邊的太監蘇拉,就開始流水價般出入,佈置接下來的「太和殿筵宴」。

    這算是清宮規格最高的宴會。

    殿內宴桌一百零五張,是接引大臣、後扈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王公親貴和一、二品大臣的位子。

    不過,大臣中的理藩院堂官、都察院的掌院左都御史兩位,雖然都是一品大員,但他們的位子卻不在殿內,而是擺在在太和殿前簷下。這是因為,理藩院有懷柔遠人之義,都察院有監督糾舉之責,擺在外面,一個是「接待外賓」的意思,一個是盯著「你們有沒有犯錯失儀」的意思。

    殿前丹陛上設宴桌四十三張,是二品以上的世爵和侍衛們的位子,哦,內務府大臣和「帶慶隆舞大臣」的位子也在這裡。

    再往下,丹墀上,御道東西兩邊,各張立八個大大的藍色帳幕,三品以下官員在這裡入席。

    外國使臣的席位在西班之末。

    佈置好了,王公大臣重新入場,按朝班排立。

    吉時到,禮部堂官奏請皇帝、太后御殿。

    於是,午門鐘鼓齊鳴,太和殿前簷下中和韶樂奏《元平之章》。

    皇帝、太后升座,樂止。

    階下三鳴鞭。

    王公大臣就位,向皇帝、太后行一叩禮,然後入座。

    大宴正式開始。

    先進茶,丹陛清樂奏《海宇昇平日之章》。

    次進酒,丹陛清樂奏《玉殿雲開之章》。

    再進饌,中和清樂奏《萬象清寧之章》。

    然後,進「慶隆舞」,先來「揚烈」,繼之「喜起」。

    舞畢,笳起,奏蒙古樂曲。

    接著,奏各族樂舞、雜技百戲。

    關卓凡大感興味,這個,和原時空的「晚會」,頗有相似之處啊,也很有「民族大團結」的味道嘛。

    最後,丹陛大樂奏,群臣行一跪三叩禮。

    中和韶樂奏,皇帝、太后降坐還宮,群臣退出。

    大宴至此結束。

    皇帝、太后還要在乾清宮舉行家宴,但這個就不關大臣們的事了。於是車水馬龍,各自歸家,赴自己的家宴去也。

    這一天下來,儀注繁冗,個個疲憊,然而每個人的臉上,都是喜氣洋洋的。

    這番盛世景象,去年這個時候,還根本不能想像!

    眼見盛世可期,怎麼能夠不喜動顏色呢?

    關卓凡想,不知道黃幔後面的御姐,是什麼樣的的心情?

    他長出一口氣:好罷,舊的一年過去了,新的一年開始了,中國,也要開始她的新運程了!

    *

    ps:

    明天一更。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