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節目錄 第三章 眉飛色舞 文 / 青玉獅子
西蒙?卡梅隆辭出,關卓凡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包廂內,十九世紀的火車有節奏地晃動著。
雖然是從百多年後穿越而來,但這種吃煤吐氣的火車,倒也是第一次坐,跟那些部下是一樣的。
關卓凡自失地一笑。
今天要見的這個人,應該是穿越以來遇到的全世界範圍內後世名聲最高、最大的一位了。
雖然他對認識亞伯拉罕?林肯也很有興趣,但這次會面卻是對方主動提出來的,而且使用了這麼一個形容詞:「無論如何」。
尊敬的侯爵閣下,請無論如何撥冗至華盛頓一敘,我將在總統官邸恭候你的光臨。
總統官邸,嗯,就是那座白房子,不過那個時候還不叫白宮。
關卓凡閉上了眼睛。
這個邀請說明了什麼呢?
在關卓凡下船之前,一個美國人如約登上了他的座艦,那個時候聯邦戰爭部長們已經在碼頭上就位了,關卓凡一邊在婉兒的幫助下換燕禮服,一邊抓緊時間和他交談。
這個人就是美國司的山度士。
關卓凡如此爭分奪秒並非問生意上的事情,那些事盡可以後再談。他想知道的是美國朝野輿論對松江軍團赴美的反應。
關卓凡很快發現,中美輿論對此天壤之別。
在中國,軒軍赴美民間幾乎波瀾不驚,官場雖然震動很大,但出來說話的——不論支持還是反對,卻沒有幾個。
關卓凡知道,其原因固然有兩宮和議政王的支持,下面的人聞風希旨不太敢說話。亦有自己當初在御史台和翰林院大灑金錢的功勞,但翰詹科道中盡有風骨挺拔的人物,未必盡能壓制和收買的。只是他們即使想說話,卻不知從何說起——囿於見聞,對外面的世界兩眼一摸黑,怎麼說?說什麼?
不過這樣更好,省了無數聒噪。
美國卻完全不同。
中國政府同意「義勇軍」赴美參戰,幫助聯邦政府平定叛亂——這件事在美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特別是北方,朝野上下,政府民間,各行各業,白黑紅棕,無不沸騰。所有的報紙雜誌都把此事作為最重大的新聞反覆報道。關注度超過了最近任何一場戰役。
總統的支持率飆升,共和黨的人氣大漲,所有的民調都表明。如果現在提前大選,林肯將獲得壓倒性的勝利。
「所有支持聯邦政府的人談及此事都眉飛色舞。」山度士說這句話的時候,他自己的神色也可以說是「眉飛色舞」。
山度士還說,聯邦政府雖然沒有在任何正式場合承認松江軍團是「中國政府軍」,但無數次暗示「這支軍隊得到中國中央政府的支持」,「是中國目前最具戰鬥力的部隊」。甚至有一次司法部長愛德華?貝特斯公開說松江軍團是「中國政府派出的」。當然,記者蜂擁而至求證的時候,他又不承認自己說過這樣的話了。
美國政府對松江軍團的宣傳利用並不出關卓凡所料,因為如果是他也會這麼做。
但輿論上有這麼大的反應卻多少有點令他意外。
如此一來,碼頭上的「歡迎歡迎、熱烈歡迎」便毫不奇怪了。
關卓凡望向窗外。十九世紀美國的景物飛快地向後退去。現在到了哪裡了呢?大致算來應該是費城了吧,這座簽署了《**宣言》的城市。華盛頓建市之前美國的首都。可惜,這回沒有時間造訪了。
關卓凡以為,美國從上到下如此興奮,根本原因是他們太需要這樣的支持了。
這種支持,首先還不是軍事上的,而是政治上的。
南方扯旗放炮。明明是地地道道的叛亂,但世界各國沒有哪一家表示要「維護美利堅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相反,英法這些老大,表面中立,實則傾向南方。尤其是英國,明裡暗裡給與南方各種支持,巴不得美國一分為二。
經濟上,美國南方的棉花是英國的紡織業的主要原材料來源,南方如果失敗,奴隸制被廢除,以奴隸勞動為根基的棉花種植業可能受到毀滅性打擊,進而嚴重影響英國的紡織業。
當時,南方的港口為北軍封鎖,棉花運不出去,英國國內的廠子已經叫苦連天。邦聯裡邊還有一撥人逆向思維,為逼英國人介入美國內戰,使出火上澆油的奇葩招數,主動燒燬自己屯滯的棉花——反正正也運不出去。讓你英國人沒棉花用,看你受不受得了!受不了了吧,都是北佬害的,趕快過來管管啊。
同時,聯邦政府為保護和發展北方的製造業,提高進口關稅,亦嚴重影響英國工業品對北美市場的傾銷。局面發展下去,美國的工業品不但會把英國貨趕出美國,更可能在世界範圍內對英國形成競爭。
僅以生意計,英國都得扶南抑北。
政治上更不消說。當年英國人沒下死手,心一軟讓北美十三州建國**,之後這小兄弟得寸進尺,就沒停過找英國人的麻煩。1812年,美國以為英國忙於和拿破侖開戰,必無力西顧,居然以英國封鎖法國港口害得美國和法國做不成生意為由,對英宣戰,出兵搶英國在加拿大的殖民地。
這一次英國人沒客氣,殺進華盛頓,一把火燒了國會大廈和白宮(當時還不叫白宮)。
當初關卓凡和慈禧提這事的時候,慈禧自然而然想到英法火燒圓明園,事實上這兩件事確實有相像之處,美國人感同身受,對中**隊來援,則也必生同仇敵愾之心。
1812年戰爭以「恢復邊界原狀」結束,就是美國吃進去的被迫吐了出來,實則是打輸了。
經此一役,美國在英國面前老實了很久。這次南方叛亂,北方封鎖南方港口,很怕英國依樣畫葫蘆,以此為借口出兵干涉。
對英國來說,如果南方**,美國力分則弱,就難以再對英國北美的利益造成實質性威脅。
因此不止一次,幾乎就要承認邦聯政權。
世界各國,一來事不關己;二來當然要看英老大臉色,於是全部裝聾作啞。聯邦政府雖然「得道」,卻無「多助」。
風雨飄搖之中,突然有人伸出援手,真正的雪中送炭,真正的變成「得道多助」,焉能不驚喜過望?
後世的人們對當時中國的國際地位會有一些錯覺,多以八國聯軍時被外人任意宰割的形象來做想像。事實上大清的虎皮是直到甲午戰爭後才被完全戳破的。1863年的中國,雖然曾敗於英法,但英法本來就是當時的一哥二哥,輸給他們,並不是多麼難堪的事情,同屬列強的俄羅斯、美利堅都被他們虐過。所以中國算是虎老未倒架,還是被當作一個有一定份量的大國對待的,列強對中國並未失去基本的尊重。
而對東方古老文明的大國,遠隔重洋的美國亦本能地有一種基於神秘感之上的好感。
因此中國的這份拳拳之意,不但及時,也有相當的份量。
對國際輿論亦不能沒有影響。
山度士說,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這個消息一出來,英國議會馬上推遲了一份親邦聯派提出的關於美國內戰的議案的表決。
就英國國家根本利益而言,美國一分為二當然是最優選擇,但英國內部絕非沒有美國北方的同情者,這股力量還相當的大,要不然當年鎮壓北美十三州的戰爭也不會打不下去。
政治精英要考量國家長遠利益世界國族格局,但普通老百姓看到的主要是奴隸制的殘酷,因此媒體輿論大多同情北方。現在中國這樣一個被目為文明落後的老大帝國支持廢奴的北方,而自居為世界領袖、文明燈塔的大英帝國,居然支持奴隸制的南方,這讓英國人民情何以堪?
事實上,《廢奴宣言》一出,戰爭的結局便已經隱隱注定了。
關卓凡心想,這位大鬍子總統,真是有兩把刷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