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卷 -11【絕地獵殺】 631 黑金帝國 【11】 文 / 司馬鴻飛
宜賓,宜賓厚重的歷史文化、特色文化,使古城宜賓充滿了神奇魅力。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的軍隊在河南一個叫做牧野的地方,向商紂王的軍隊發起了總攻。據考,在周武王率領的聯軍裡,就有一支僰人隊伍。著名的牧野之戰取得了勝利,僰人部落首領受到周天子的封賞,被封為僰侯,在今宜賓一帶建立了古僰國。
戰國時(前476~前221年)市境內江安、長寧屬巴蜀外,大部分為僰人居住地。記載僰人首先見諸於《呂氏春秋。恃君覽》。據縣志記載,在兩千多年前(前316年),「秦滅開明氏,建侯國」。後推行郡縣制,在僰侯國地境置僰道縣,隸屬犍為郡。西漢高後六年(前182年),建城池於三江口,作為僰道縣治,今天的宜賓城正式誕生。從西漢至今約有1400餘年,宜賓城都是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郡、州、路、府、專區、市駐地。
在三國時期,今宜賓乃屬益州犍為郡,為蜀漢南方邊陲之門戶。蜀後主建興三年(225年)春,丞相諸葛亮出師平定南中(今雲貴地區)叛亂,由僰道縣(今宜賓)進兵。叛亂平息後,即由南夷道經僰道縣返回成都,至今在宜賓流傳著許多諸葛亮的傳說。在流杯池公園內,建有「丞相祠」,相傳還有他曾使用過的「點將台」。
梁大同十年(544年),以僰道地置戎州,治設僰道城。公元581年隋建朝,在北周管理戎州及外江、南廣二縣時,曾對西南地區進行開發,於開皇5年(585年),在秦五尺道和漢南夷道的基礎上,動工修築了通往雲南昆明等地的道路,稱「石門道」,途經高縣的石門山。
在唐代貞觀6年(632年),在戎州僰道置戎州都督府,管轄今雲南文山、蒙自、曲靖和貴州的威寧、六盤水一帶,地域廣闊,「西南半壁」由此得名。
宋代末期,元軍入侵宜賓時,遭到宋軍的頑強抵抗,最終不抵元軍,敗退於登高山(東山),於是,舊州壩的宜賓城就遷移到登高山。當時整個城區的建城面積約18萬平方米,功能主要是行政和軍事要塞。公元1267年——公元1276年,元軍攻破了登高山城,徹底收復了宜賓,1276年以後,宜賓城又從登高山遷到了三江口至今,完成了宜賓城的遷址過程。
元末紅巾軍將領明玉珍據蜀,建「大夏」政權,敘州路為其所有。從公元1362起設敘州軍民宣府司,統治宜賓約10年之久。
公元1368年朱元璋滅元建明朝。明改元敘州路為敘州府(簡稱敘州),領有宜賓、南溪、慶符、富順、長寧、興文、隆昌、筠連、珙縣及高州。改馬湖路為馬湖府,統治160餘年,稱少數民族地區為「都掌蠻」。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興文、珙縣一帶爆發「都掌蠻」的反明鬥爭,(即僰人的反抗),以後幾十年一直不斷。明萬曆元年3月朝廷派四川巡撫曾省吾征剿,曾省吾帶官兵14萬餘人,圍攻九絲城。阿大王率眾反抗,堅持數月,終因力量懸殊,明官兵攻下「九絲城」,大肆斬殺洗劫,從此川南一個英勇驃悍的民族僰人從歷史上消亡。
明末清初,因戰亂頻繁,人口銳減,敘州「城為一空」,至順治十六年(1659年)宜賓縣「戶不滿千」。至康熙、雍正兩朝六七十年的移民墾殖,「與民休息」,敘州府社會經濟才不斷發展,變為川滇水陸商貿重鎮。
同治年間(1862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進兵宜賓,轉戰長寧、宜賓縣一帶,在石城山大戰一場,不幸兵敗,折兵4萬有餘,留下了歷史的感歎。
1911年,同盟會領導的同志軍兵臨宜賓城下,逼使敘州知府反正,並成立「川南軍政府」,結束了清王朝在宜賓的統治。民國元年至民國21年,宜賓先後遭滇軍入川、北洋軍攻佔、川滇黔軍閥混戰、四川軍閥混戰等戰禍。
1926年,**宜賓地方組織建立,積極開展革命活動,使宜賓很快成為四川地區政治活躍的地區之一,產生了一大批革命先驅。
1935年,國民黨中央統一「川政」,地方建制實行督察區制,宜賓被劃為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抗日戰爭爆發後,宜賓為抗擊日本侵略者作出了重要貢獻,大批宜賓兒女奔赴抗日前線,英勇殺敵;一大批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工廠企業轉移至宜賓,為抗日鬥爭提供後援。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建立。同年12月11日,宜賓城和平解放。1950年1月設川南行署區宜賓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同年11月改稱宜賓區專員公署;1952年9月,為四川省宜賓區專員公署;1954年稱宜賓專員公署。
1957年3月,屏山縣由樂山專區劃入宜賓專區,至此今市屬10區縣地域已歸屬宜賓版圖。1960年7月,瀘州專區併入宜賓專區,四川省宜賓專員公署轄2市16縣。1978年4月,宜賓專員公署改稱為宜賓地區行政公署;同時隆昌縣由宜賓地區劃歸內江地區。1983年3月,富順縣由宜賓地區劃歸自貢市。同年6月,宜賓地區、瀘州市分設,原瀘州專區所轄市縣陸續劃出,至1985年5月,宜賓地區行署轄有1市9縣。1996年10月,經**院批准撤銷宜賓地區,改設四川省轄宜賓市;1997年2月,宜賓市人民政府成立。宜賓市轄1區9縣,至今未再變易。
宜賓城始名僰道,一直到宋徽宗年間,均為僰道縣治所在。唐天寶年間,戎州所轄存鄢縣多僚人,歸順中央,取「慕義來賓」之意,改存鄢縣為義賓縣;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年),避太宗趙光義諱,取「義者宜也」之意,改義賓縣為宜賓縣;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降宜賓縣為宜賓鎮,入僰道縣。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以僰道縣名和城名不雅,俱改名宜賓,由此,宜賓之名延續至今。
沒有三江,就沒有宜賓這片土地,也沒有宜賓這座古城。大江潤澤了宜賓的山川原野,大江也塑造宜賓原初文化模型。數千年來,浸潤在宜賓人血脈中的第一文化元素,就是大江文化。
近半個世紀以來,在宜賓市境的宜賓縣柏溪鎮、龍池鄉,南溪黃沙河,珙縣石碑等地,先後發現大量恐龍化石。據考證,大約3億年前古生界的宜賓,曾是一片被湛藍海水淹沒的區域。大約1億8千萬年前,進入侏羅紀,地殼上升為陸地,四川盆地還是一片大湖,但宜賓作為盆沿地區,開始出現生物,活躍著一支以馬門溪龍為首的爬行動物群。又經歷億萬年的地質變遷,「巴蜀湖」最終隆起為內陸盆地,統治地球的恐龍消失。但見證恐龍時代的桫欏等蕨類植物在宜賓至今仍有廣泛分佈,海洋古生物化石和恐龍化石也不斷出土。隨著大陸骨架不斷隆升,冰川雪水和天降雨水切削大地,江河開始了漫長的發育歷程,新一代陸地生命也如影隨形地開啟了生命旅程。今天發現的所有地球陸地生命遺存,無不與江河直接關聯。如果說,海洋是生命的搖籃,那麼江河則是哺育生命的乳汁。宜賓是長江上遊人類開發最早的農耕地區之一。1980年從筠連縣「拱豬洞」出土的古人類臼齒化石和南廣、越溪、橫江20多處石器採集點採集到的40餘件石斧、石鏟、石錛等石器,說明宜賓人類活動的歷史可追溯到4萬年前的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那時境內已有人群生息。公元前三四千年,宜賓已出現氏族部落,從事原始耕作、狩獵和漁獵。公元前兩千年前,擁有先進農耕文化的僰人就已生活在宜賓三江兩岸地區。據《華陽國志》記載,生活於宜賓一帶的僰人性情溫和,習仁道,勤勞、聰明,善事農牧,尤為善種水稻、荔枝、姜、蒟、豆之類的作物。奔騰不息、浪捲千秋的金沙江、岷江、長江,為宜賓的先民創造了一塊又一塊肥沃的沖積河洲,還源源不斷地為他們送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江水,使他們獲得了生生不息的生活資源。因此對大江的崇拜和敬畏,始終是縈繞於宜賓先民心靈中神曲。
學界認為,中華民族的圖騰——龍,其實就是大江的原型沉澱。龍首先在形狀上酷肖大江,龍頭就是大江的入海口,龍身就是干流,龍爪龍翼就是大江支流。而且龍在精神氣質上,也神似於大江。在人類的想像中,再沒有一種東西如大江一樣,充滿神秘的力量,它高興時可以造福萬邦子民,而它動怒時卻可以毀滅一切;這恰好是龍具備的力量。還有,龍在神話中與大江聯繫緊密,龍來於天而棲於江河湖海,正像水來自於天而形於江河湖海一樣。所以學者認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崇拜,其原初模型是源於對大江大河神秘力量的崇拜。宜賓翠屏區李莊鎮一帶,至今流行草龍舞。草龍僅是中國千百種龍之一種,但它同樣傳達著多少年來人們對龍的崇拜,也就是傳遞著人們對於大江的崇拜。
人們對於大江的崇拜,包括了敬和畏兩種相悖的情緒,正像人們對於龍一樣,總將其區分為善龍和惡龍。敬畏之中,人們總希望能夠征服大江,馴化大江,駕馭大江。宜賓的三塔,舊州塔、白塔、黑塔,遙相呼應,成為宜賓一景。但古人修塔卻並非只為觀賞,更重要是有其實用價值,那就是鎮邪之用。舊州塔屹立岷江之濱,白塔俯瞰三江口,黑塔遙望宜賓城;它們的功用其中就有鎮江驅邪的寓意。宜賓走馬街的川主廟,供奉了治水有功的李冰,明清之時,香火鼎盛,也是人們對大江敬畏有加的表徵。每遇春夏乾旱,舊俗就要舉行「耍水龍」的祈雨活動。宜賓還有「曬川主」的習慣,把「川主」抬放在空壩上讓烈日暴曬,以觸神怒,神即會驅水怪興風作浪,掀雲下雨。此時人們就念到:「平時酒肉祭神靈,大旱之年曬老川,玉帝老兒關我老川啥相干?」
宜賓是萬里長江黃金水道的起點,是長江上游遠古及今最為繁華的水碼頭之一。宜賓碼頭有「六渡八幫」。六渡是六大渡口:北關渡、東門渡、合江門渡、上渡口、中渡口、下渡口。八幫是八大船幫:乾貨幫、成都幫、五板幫、敘渝幫、敘瀘幫、竹木幫、鹽幫、嘉陽幫。宜賓的碼頭文化因此成為宜賓重要的文化一脈,凸顯了大江對宜賓人的影響。碼頭文化在第一個層次上表現在宜賓河運發達,走江行船成為商業往來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船運行業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文化符號。比如船運行情、生意接洽、幫規行規,船出港前的祭祀,船歸港時的慶典,行船途中的禁忌等等。第二個層次表現為,船運業的行業文化符號擴散到社會各領域,使社會生活各方面都融進了碼頭文化的特徵。比如拜見地方上有權勢的人,稱為「拜碼頭」;地方上有權有勢的人稱為「舵把子」;跑江湖討生活稱為「跑灘」;明知某事不可為而為稱為「撐硬頭船」;生活處於艱難中稱為「拖灘」等等。特別是明清以來,碼頭文化與四川地方上的袍哥文化相融合,還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行為規則,「嗨袍哥」的另一稱謂就是「嗨碼頭」,各種地方幫派就稱為各個「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