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節目錄 第三十三章 白宮 文 / 佛動凡心
這邊更加的安靜,根本沒有遊客。
偶爾走過的僧人。
也是悄無聲息,連腳步聲音都沒有。
幾個人也是噤若寒蟬,不敢弄出一點聲音。
這裡面果然是十分的豪華,到處都是金碧輝煌的。
一直走到了一個地座的前面。
丹增扎雅小聲地介紹到:「這個寶座,就是活佛的寶座。」
馬和的心中又升起那種熟悉的感覺。
可是眼前的寶座實力帶大活佛的寶座,怎麼會和那個修行者有關係?難道他成了……
馬和晃了晃腦袋。
覺得自己記得想法有點不可思議。
幾個人又在白宮參觀了一陣,可是馬和的心中始終縈繞著那種感覺,就好像是故地重遊,這讓馬和越來越恍惚,越來越想不清楚。
一直到幾個人跟著丹增扎雅走出了白宮,又向上面走去。
上面好像一個博物館,裡面都是布達拉宮收藏的各種寶貝。
丹增扎雅介紹到:「布達拉宮是藏族文化的巨大寶庫,宮內珍藏的各類歷史文物和工藝品數量繁多。
據初步統計,現有玉器,瓷器、銀器、銅器、綢緞、服飾、唐卡共7萬餘件,經書6萬餘函卷。
這裡面的東西無一不是寶貝。」
幾個人仔細地看著那些精美絕倫的物品。
不時的發出讚歎。
看完了這些珍寶,幾個人又向上走,一直走上了金頂區。
屋頂平台上佈滿各靈塔殿的金頂,全部是單簷歇山式,以木製斗拱承托外簷,上覆鎏金銅瓦。
頂端立一大二小的三座寶塔,金光燦燦,煞是耀眼。
屋頂外圍的女牆用一種深紫紅色的灌木壘砌而成,外綴各種金飾,牆頂立有巨大的鎏金寶幢和紅色經幡,體現出強烈的藏式風格。
這裡實在是太晃眼了,金色的光芒到處都是。
李健向丹增扎雅問道:「這裡為什麼叫布達拉宮呢?」
丹增扎雅笑了笑說道:「公元7世紀初,松贊干布統一各部,定都邏些,也就是今天的拉薩,建立吐蕃奴隸制政權。
641年,他與唐王朝聯姻,為迎娶文成公主,在瑪布日山上修建了宮殿。
因為松贊干布把觀世音菩薩作為自己的本尊佛,所以就用佛經中菩薩的住地『布達拉』來給宮殿命名,稱作『布達拉宮』。
當時的布達拉宮有大小房屋一千間,但是在赤松德贊統治時期遭遇雷火燒燬了一部分。
後來在吐蕃王朝滅亡時,宮殿也幾乎全部被毀,只留下了兩座佛堂倖免於戰火。
此後隨著西藏的政治中心移至薩迦,布達拉宮也一直處於破敗之中。」
「破敗了!」李健很是驚訝:「破敗了,那這個雄偉的宮殿是哪裡來的?」
丹增扎雅繼續說道:「當然是後來重建的。
1642年,五世**喇嘛建立了噶丹頗章政權,拉薩再度成為青藏高原的政治中心。
1645年,他開始重建布達拉宮,三年後竣工,是為白宮。
1653年,五世**入住宮中。
從這時起,歷代**喇嘛都居住在這裡,重大的宗教和政治儀式也都在這裡舉行,布達拉宮由此成為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
五世**去世後,為安放靈塔,宮廷總管第巴•;桑結嘉措繼續擴建宮殿,形成紅宮。
在紅宮修建時,除了本地工匠,清政府和尼泊爾政府也都派出匠師參與,每天的施工者多達7700餘人。
整個布達拉宮到1693年基本完工,總共歷時48年,耗資約白銀213萬兩。
1959年以後,**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布達拉宮的維修和保護,除常年撥給專門維修經費外,1988年國務院決定撥出巨款對布達拉宮進行大規模的維修,並於次年10月隆重開工,在藏漢族工程技術人員的團結協作下,工程歷經五年,勝利竣工。
才有了現在布達拉宮的摸樣。」
李健點了點頭。幾個人又在金頂上留戀一陣子,才走了下去。
幾個人跟著丹增扎雅一直走到了下面。
走到門宮門口。
丹增扎雅對著幾個人施了一個禮:「幾位,謝謝你們來到布達拉宮參觀。
我只能送你們到這裡了。
那邊是一個廁所。
很有特色,請幾位自便吧。
再見了。」
幾個人趕緊回禮,看著丹增扎雅消失在布達拉宮的迴廊裡。
馬和還是晃晃忽忽的,不知所以。
李健推了推扎西:「廁所,廁所有什麼稀奇的?」
扎西笑了笑:「這個廁所恐怕是落差最大的廁所。」
李健一聽,也笑了。
拉著馬和向廁所跑去。
站在布達拉宮中間的平台上,也可以看到拉薩的全貌。
還有布達拉宮其他的地方。
山腳下的一邊蒙著黑色的布幔。
扎西說道:「那裡就是監獄。」
車田千代有點不明白:「這裡是佛家之地,怎麼會有監獄這樣的地方呢?」
扎西回答道:「拉薩,布達拉宮不僅僅是佛家之地。
這裡是政教合一的地方。
那時候的政府也在這裡,所以有監獄也不稀奇。」
車田千代點了點頭。
扎西又指著其他的地方介紹到:「那便是僧捨,那邊原來是學校。
對面是龍王潭。
那邊還有個公園。
在這裡可以看到整個拉薩。」
車田千代仔細地看著。
不時地點點頭。
突然發現身邊的馬和還在發呆。
問道:「你怎麼了?」
馬和回過神來,有點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總是覺得很是熟悉,又找不到原因。」
車田千代點了點頭:「那個修行的人,一定是來過這裡的。」
馬和睜大了眼睛:「你也是這樣看的。」
車田千代點了點頭。馬和卻皺了皺眉頭:「可是我們卻找不到什麼線索?」
車田千代笑了:「馬和君,也許你是太執著了。
須知,目的不僅僅是尋找,也不要忘了看看沿途的風景。
不然錯過了風景,恐怕就不會再有了。」
馬和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