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二章 第一次科舉(二) 文 / 狂妄之龍
如何評價一個人的能力,這個在科考制度出現以前,誰也沒辦法解釋。
古代君王用人重德行重孝義,認為一個孝子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官吏。漢朝時代的孝廉制度,其實很大程度也是在向各州各郡,招收有這資格的學子。
科舉制度出現之後,對經義的理解佔據了考試的很大幅度,初期甚至還有寫詩作賦的設定,當然君主不是真正的白癡,至少還記得加入策論這個存在。
在獨尊儒術的封建時代,或許懂得四書五經的人,在君主眼裡才是最有德行的人才;或者,這是君主向儒家妥協的一個表現。既要愚民又要在愚人之中取材,除了妥協還能怎麼樣?
這年頭距離戰國時代還不算太遠,百家爭鳴的盛況也尚未就此泯滅。墨家、發家、縱橫家的徒子徒孫依然偶然在歷史的舞台中出現。哪怕是一般的官吏,就算是打著儒家士子的名頭,實際上還是玩著外儒內法的把戲。
孔子尚未成為真正的聖人,孟子自然也還沒有成為所謂的亞聖人。
要讓這個會被玩完扭曲的世界,從儒家的束縛住解脫出來,劉銘自然是舉雙手雙腳贊成的。再則,他也不覺得單純死記硬背那四書五經,就能夠成為一個一等一的人才。
要知道明清時代,考出來的進士下放之後,基本上都不懂得如何治理郡縣。於是請了一大堆的幕僚,幕僚不是政府編制,故而必須要他們自己出錢。本身他們就沒多少俸祿,故而要治理郡縣,就不得不貪污,於是從小貪變成大貪。
更重要的是若是師爺不盡心盡力,結果縣令反而成為了一個傀儡,幫他們背黑鍋。有些自詡清廉的官吏,治下被師爺貪污得民不聊生,結果罵名卻是全部被那個所謂的清官給擔上了。
再則,既然不懂得怎麼治理郡縣,那麼索性也就不去治理,來個無為之治。清朝的官員,只求郡縣太平便可,不會去考慮如何發展郡縣的問題。一個郡縣放在那裡三百年,以前是什麼樣子,三百年後還是什麼樣子。
一旦遭遇天災**,除了向中央求援,求賑災以外,自己要做些什麼都不清楚,結果耽誤了最佳的處理時間,搞得百姓直接造反了。有清一代,造反從未中斷過,有很大原因和這有關。
劉銘既然回到了這個時代,自然不會讓這樣的情況繼續出現。
故而,考生們第一次接觸到的科考,卻是完全按照後世的標準出題。第一次或許放鬆一些,只為讓廣大的考生,對新的考試內容有一個認知,知道在下一次科考到來前,側重學習哪個部分。
算數五道題目,基本上都出自《九章算術》;農學方面則列舉了一些事關農業發展的問題,讓考試根據自己的見識來回答;策論是探討絲綢之路對華夏的影響;經義是探究如何理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
總的來說,縣試的內容就那麼八道題目,給考生六個小時的考慮時間。只要在規定時間內,允許考生提前交卷。當然,也允許考生更換答題紙,在這個時間內重新寫上更好的答案。
隨著正式開始考試的鐘聲響起,已經預先閱覽過試卷的考生們,開始動筆。
「絲綢之路對大漢的影響?對哦,聽聞大將軍已經打通了絲路,如此確實可以討論這個話題……不過放在中原不遠,去體會絲路對華夏的影響,這真的沒問題?」石韜看了看策論題,心中覺得很奇怪。
「有一縣,旱地和鹽鹼地佔據土地的多數。問如何讓當地農民,獲得相當於其他有著肥沃土地縣的收入?這到問題,不會是考官故意折騰我們的吧?」孟建撓了撓頭。
「唯有經義不算難,但既然前面都出現了那麼難的問題,這一題會簡單嗎?」崔鈞對最後一題表示疑惑。
「所圖不小呢!」諸葛亮看著四題,卻是想到了別的事情。
時間一點點的過去,有胸有成竹者開始奮筆疾書,而胸無點墨者,此刻卻是搔首弄姿,坐立不安。更多的是不斷的思考這些題目,尤其是最後三題的含義,他們不認為劉銘會為難他們,但同樣不認為這三道題會很容易回答。
「是這樣嗎?」諸葛亮終於笑了笑,開始動筆。
「開始了嗎?」其他三人一眼就瞄到了諸葛亮開始動筆的情況,頓時也不再思考下去,按照自己的觀點先把內容給填進去。
反正就算寫錯了也無所謂,在六個小時的時間裡,他們可以更改無數次。
六個小時的時間裡,考場是不會給他們開飯的,不過六個小時後,不管考得如何,都會提供一頓不錯的飯食,這是對考生千里迢迢前來赴考的一種感謝。
若是要上廁所的話,必須要舉手,獲得監考老師允許才可以前去。期間,監考老師會一路陪同,主要是確保學子會有什麼作弊行為。哪怕大家都知道,第一次考試,只怕是沒什麼人有這個能力作弊了。
「果然是因為突然舉辦科考的關係呢,考生的年紀參差不齊。不過歷朝歷代,似乎也沒有哪個科考,學生的年紀是差不多的。」劉銘混在考官之中,在考場來回踱步。
身為一個總讓大臣們為難的主公,劉銘眼看科考開始了,自然很想知道面對自己出的這些縣試題目,那些士子都是怎麼回答的。
只是鄴城和幽州那邊,很多人都認識他,故而要在那裡監考,自己的身份必然暴露。沒辦法,只能夠到司州這邊的考場進行監考,反正這裡距離鄴城也不是很遠。很巧合的,他剛好是諸葛孔明和他三個好朋友的主考官。
「穎川郭肆,郭圖那個家族的,策論馬馬虎虎,不過對農學卻是精通。沒想到居然可以提出用鹽鹼地種植經濟作物的方式,來賺取收入!」劉銘看了看一名學子的答題紙,滿意的點了點頭。
這樣的人才,哪怕在別的地方不太擅長,就對農學的精通,也可以被錄取。
人才嘛,都是各種各樣的,考試不僅要測出他們的水平,更要測出他們擅長那一邊。全部精通的,那自然是宰輔之才,但專門精通某一科的,也可以在別的職位上綻放光彩。
在科考之前,他可是專門叮囑各地考官的,省得按照分數錄取人才,浪費了這些專業人才。
暗暗點了點頭,劉銘朝著下一個學子那邊走了過去。
看了看名字……然後他不淡定了。
博陵崔鈞,這不是諸葛四友之一的崔州平麼?曾任西河太守,也曾經舉兵與袁紹一起討伐董卓,隨即南下遊歷荊襄之地,與諸葛亮交好。
就年紀而言,他應該是最大的,不過卻有著其他四人所沒有的政治經驗。他的文章四平八穩,觀點論述也是非常到位。算不算是很好,不過卻很客觀,難得對農事商事都頗為精通,就是不知道政務、思想和算學方面如何。
想來,也是不差的。
想到崔鈞既然來了,那麼其他幾個是不是會來?按照情報,徐庶已經出仕劉備,只怕是不會過來了。不過剩下四個卻還沒有出仕,或還有可能!
於是立刻一個個看了下去,不多時就看到了石韜和孟建二人的名字。心中的感覺越來越強烈,於是加快了查看。
終於,在一個座位面前,他看到了一個白衣儒衫的年輕俊傑。
年僅二十一歲,嘴上的鬍子還只是一些絨毛;沒有羽扇綸巾,唯有少年士子的書生意氣,同時劉銘還在他身上,看到了無比的自信。
沒有著急,也沒有畏懼,默默的在答題紙上寫著答案。書法俊秀清靈,看起來就覺得很舒服。字裡行間簡潔明朗,觀點明確且居然可以切中題目,這倒是難得可貴。
在答題紙上面考生資料一行上,寫著琅邪諸葛亮五個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