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漢末帝國時代

正文 第二十八章 吏治的整頓 文 / 狂妄之龍

    會盟結束,袁紹已經完蛋,對冀州的攻略也即將開始。

    通過系統,劉銘可以很輕易瞭解到領地的精確情況。以前他以為系統就是單純製造出強大兵種的工具,結果如今卻是才發現系統的另外用途。

    只需要建設有分基地的城市,他都可以瞭解到這個地方的吏治和繁榮程度。甚至若是出現貪污,他還可以調出官員的詳細信息,確定他是如何貪污的,並且對領地的貢獻又有多少。

    嗯,可以肯定的是,有了這個超級外掛,他似乎只需要在家裡,都可以瞭解到自己治下到底需要如何規劃了。更不必擔心,治下的臣子,會有對他表面忠誠,其實暗地裡已經想著捅他刀子的情況。

    只是仔細調查才發現,領地內的官員,超過半數忠誠都不到70%,九成以上都僅僅維持在60%-70%這個範疇。

    這個他稍微調查了一下系統,稍微得到了一個大概的忠誠度示意表:

    00%-30%,表示官員隨時都有可能辭職,否則就是包藏禍心的間諜。

    30%-50%,表示官員對主公嚴重不滿,或準備辭職,或已經開始挖主公牆角。

    50%-60%,表示官員心中對主公產生不滿,工作怠惰或者有以權謀私行為。

    60%-80%,表示官員對主公還算忠誠,工作誠懇卻偶爾以權謀私。

    80%-90%,表示官員對主公忠誠,工作勤懇認真。

    90%-95%,表示官員對主公忠心耿耿,一切以主公利益為先。

    95%-100%,表示官員已經對主公絕對死忠了!

    好吧,至少從列表的數據可以看得出來,麾下的官員還是忠心的。

    不忠的原因至少也看得出來,只需要重點關注那所謂的『偶爾以權謀私』六個字就一切都明朗了,這部分官員,哪個不是來自世家大族的?

    至於剩下的10%官員,不是來自寒門就是自己的心腹。他們都有著共同的信念,都希望自己可以結束這個亂世,中興大漢。

    說是為了自己也好,還是身為大漢子民的自覺也罷,這使得他們的忠誠一直維持在90%以上。

    只是在大環境下,他們到底能夠維持多久?進一步說,到了他們子孫那一輩,享受著父輩的餘蔭,又能夠在忠心的道路上走多遠?

    更別說有一個人是例外,那就是賈詡!

    忠誠度只有38%,調出系統卻顯示不貪污不受賄,更不是以權謀私。政績上來看,也是兢兢業業,鞠躬盡瘁的幹才。

    就是那麼神奇的事情,也是讓劉銘非常無語的事情。

    歷史賈詡為了自保可以做出任何事情,或許就和這忠誠度有很大的關係。他或許是最敬業最本分的官吏,但自保過度了就會對任何勢力都不信任。在關鍵時刻,他覺得有這個必要就會立刻叛變。

    偏偏還不能夠逼迫他,劉銘肯定這位一旦遭到逼迫,忠誠只會繼續降低。

    畢竟,他會以為主公不信任他,有除掉他的心思。在這個心思的作用下,他的忠誠度就會不斷下降,甚至在這樣的情況下悄悄出逃。

    好吧,就讓他這樣先吧!好歹可以調出具體的數據,可一知道他是否有和外人接觸,是否有不軌的念頭什麼的。

    至於這些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吏,他也沒辦法約束他們不徇私。

    都說『修身齊家平天下』,這儒家的東西有時候就是那麼欠揍。一個兩個拿著這個做借口,大有一副『家都不幫襯,如何平天下』的蠻橫勁。

    嗯,就是直接站在道德的最高端,來為自己的過錯開脫的蠻橫霸道。很不巧的是,在封建時代,基本上每個朝代這都是主流的聲音。

    哪怕進入文明社會,儒家學問已經成為了不怎麼重要的輔助學問,這樣的思想依然沒有被淘汰,幾乎成為了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於是話說又回來,在這個主流之中,如何衡量一個官吏的好壞問題?又或者說,怎麼樣才能最有效的解決**問題?

    劉銘其實這段時間也想過,結果猛抬頭,發現某辮子朝後期的方法有點用。

    他在醞釀,在想方設法去完善,卻因無法做到對每個官員的瞭解而放棄。如今有了這個超級外掛,基本上是可以實施了。

    對外擴張要暫時減緩的如今,劉銘把政治工作的重點,放在了吏治的這塊。

    「主公,你確定這不會搞得天下大亂?」眾文臣看了劉銘的提議之後,由郭嘉代表眾人弱弱的問了句。

    「好吧,讓我們權衡一下!若是按照我的方法來實施,天下大亂大概會在多少年後?而若是不按照我的方法實施,天下大亂又會在多少年後?」劉銘直接攤開雙手,把問題交給了大家。

    大家只能夠互相討論,互相計算,結果得出一個鬱悶的結果。

    按照劉銘的方法,最長有可能千年之後才會出現問題;若是不按照這個方法來處理,那麼或許最長二百多年就會出現問題。

    相差八百年,這個提案最終只能夠通過。

    整個提案的核心,其實就兩個字……公開!

    把原本戰戰兢兢,偷偷摸摸的貪污受賄行為,光明正大化!不同的是,在應該收多少,該怎麼收這點,劃下一個界限。

    比如私下拜會某個官員,需要走怎麼樣的程序,給門房多少錢,給管事多少錢,見了面又對某件事情應該給多少錢,劃出一個潛規則。

    做不到,那就是失禮壞了規矩,事情就不幫辦;做到了,回去等消息,哪個辦得成的就手下那部分的錢,辦不成的就把錢退掉。

    官員的親屬,不得走後門在本地任職,想任職必須走正門,不然就是壞了規矩,到時候別說走後門的官員,提拔他的官員也烏紗不保!

    走後門的官員只能從最底層做起,陞遷也只能到副職,不管多麼高的位置。走正門的後期會有科舉制度,取得優異成績者甚至可以直接擔任正職,而且會有隱秘檔案,日後陞遷會重點照顧。

    簡單來說,就是走後門的官員陞遷速度快,但初期權力有限,也永遠不能夠成為權力的最巔峰存在;走正門的仕途慢,卻有可能成為部門的正職。在低處或許還體現不出來,在高出這個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在任職期限,制定一個潛規則,規定在幹出了多少多少政績,同時這個政績在不損害其他方面的利益的情況下,可以在這其中得到多少多少比例作為獎勵。最終確保一件事,那就是貪污一成,就必須讓當地發展十成甚至百成!

    總的來說,劉銘的思路就是:增加貪污的成本,降低貪污的收益,提高正常途徑下獲得的收益,借此減少貪污受賄的情況。

    在封建時代,可以說從周朝開始就流行用的手段是:蓄養貪官並任由貪官害民,隨即大力整治貪官,借此獲取利益填充國庫並拉攏其他的貪官,確保這部分人的忠心。

    劉銘不否認這種模式,畢竟至今很多國家都在借鑒這個模式。

    只是他覺得,真正需要的,是在這個模式上添加一個底線,一個規範,把這個模式做到公開化,公正化,才能夠確保吏治的良好。至於清明……水至清則無魚,這個誰都懂。

    官吏的工作問題,交給張寧控制的內衛負責,對於只想要佔便宜,卻搞得民怨沸騰的官吏,那自然是殺無赦沒什麼好說的。

    同時,小規模的在某個縣推廣這個制度進行試驗,覺得沒問題再推廣到全州。有問題的,立刻制止並加以修改再次試行。

    最終到底多少年才能夠讓大家都遵守規則,這劉銘自己都不能夠肯定。

    不過,這就不是他頭痛的問題了。到了這一步,劉銘已經把自己的想法交給了自己的臣子,他們現在需要頭疼,如何讓這個制度通過最初的試驗了。

    劉銘滿意的回到家中,不想卻是聽到了兩人在爭吵什麼。

    結果靠近一看,卻是何玲和劉華在爭執著。

    很正常的現象,一個是漢靈帝劉宏的皇后,一個是桓帝的女兒劉華。本來也算是親戚,結果劉華卻發現何後在靈帝死後居然成了自己女婿的妾侍……

    「好了,別爭了!」劉銘直接一把將兩人抱起,直接帶入了房中。

    終於,一場後.宮危機在雙方坦誠相見之後,徹底平息了。到了這一步,誰也不好意思說對方什麼了,唯一的反抗,就是在劉銘腰間的軟肉上來上一次。

    只是劉銘皮粗肉厚的,才不怕這一招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