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職場校園 > 大世爭鋒

正文 第822章 【冒充文化人的結果(中)】 文 / 水鬼遊魂

    h2>老者的長相很奇怪,沒有生活優裕的國人上了年紀後臃腫的富態,反而看上去很消瘦,弱不禁風的樣子,這和胖乎乎的曹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雙眼像是一雙鷹眼,有種咄咄逼人的氣勢,這是在國人之中很少見的。

    加上裝束也是奇怪的很,員外帽,寬袖的白色土布馬褂,下身穿著西褲,但是腳上穿了一雙千層底的布鞋,留著兩撇軍閥大員們喜歡留著的歐洲小地主式樣的鬍子,給人一種站在那裡都和周圍不搭調的感覺。

    這種渾身不舒坦的感覺,也不是王學謙才有,連曹錕也感覺到了,請來的這位,似乎和他的要求有些相去甚遠。

    曹錕的心裡一陣的埋怨,什麼教育總長,連這點小事都辦不好,怎麼能夠肩負他的信任?

    其實軍閥當政,很少會重視教育的。

    在內閣的部門中,教育部是僅次於農林部,排名倒數第二的清水衙門,連吃請的機會都少之又少。

    而老者的眼神中也流露出無辜的意味,對他來說,一個化人,突然被一個大軍閥看上,並叫到家裡去,並不是好事,有點像是妃來橫禍的味道。

    可是躲不過去,他也頗為無奈。只好帶著三分小心,坐在了曹錕的府上。

    其實,他也是莫名其妙的在昨天晚上,接到了教育總長的一個重要『任務』,第二天去曹錕的家中,作陪。

    雖然曹錕進京也有些日子了,但是對於老者來說,他哪裡知道曹大帥的宅門往哪兒開啊!要不容易打聽到,原來是前朝最出名的行宮西苑,這才拖著不太情願的腳步,大清早的先是在大柵欄喝了一碗豆汁,倆燒麥,這才打著酸溜溜的飽嗝,溜躂的走到了西苑。在門口,老者還被衛兵奚落了一陣,本想著最好被趕出去,這也算是交差了,可沒想到……

    最後還是沒有脫離戶口。

    從老者的眼神中,王學謙卻似乎讀到了對方善意的提醒,顯然老者是把王學謙當成了和他一樣的身份。不過看王學謙身上的裝束,心中頓時有氣,年輕人太不懂事,年紀輕輕的就走上層路線,穿著光鮮的讓人嫉妒。

    王學謙這天穿著的是一身薄料子的獵裝,看上去和街頭的學生裝有些像。

    但是老人也是見過世面的,知道什麼東西好,什麼東西不好。

    這王學謙身上的一身行頭,明顯是英國貨,用料上乘。這年頭,看衣服的用料,做工是其次,主要看紐扣。上等的做工,在細節上最是講究。這年頭可沒有塑料紐扣,除了金屬之外,用的最多的是牛角,而特殊一些的就要用到象牙,或者是大明火琺琅彩的白色銅質地紐扣,金銀紐扣也是常見的高檔服裝的裝飾品。

    這些都是上等貨,而王學謙的衣服上的紐扣,很顯然是大明火琺琅彩的白色銅質地紐扣,這種發源於法國的技藝,以廢品率奇高而著名,當然價格也是非常昂貴的。

    相比象牙紐扣,琺琅彩更出眾的色彩辨識度,而且永不會變色的艷麗,在歐洲是非常受推崇的。屬於上流社會的門面。普通人喜歡用廉價的,但質地也非常不錯的牛角等用來當紐扣,當然也有用銅、鋁等材料作為紐扣。

    在老者的眼中,王學謙的派頭十足,但過於年輕,肯定不會是曹錕的客人。

    既然不是客人,他就先入為主的認定,王學謙和他是一類人,陪客。

    至於身份,應該有點學識的留學歸國人員,可王學謙的舉止和做派,顯然和他是兩類人,肯定是走上層路線的。所以這麼熱的天,還是穿著唯一的高檔行頭,匆匆趕來,就按照他的分析,這身行頭,價值不少於千元。

    這可是一筆大支出。

    至少對於老者倆來說,等於好幾個月的工資。老頭面惡心善,決心敲打一下王學謙,免得年輕人誤入歧途。

    一開口,就是一句鳥語,拉丁,意思就是:「先生貴姓?」

    老者在這一刻,將權勢滔天的曹錕,曹大帥給晾在了一邊,而曹錕聽著什麼『死』,什麼『傻』的,還以為是罵人,頓時眼珠子都鼓起來了。王學謙也是為之一愣,隨後狐疑的看了一眼老者,尊老愛幼的美德他還是有的,於是回答了一句:「免貴姓王,雙名『學謙』。」

    同樣是拉丁。在國內的大學之中,尤其是教會學校,對於英語和法語的教育是不遺餘力的,但是對於用處並不那麼明顯的拉丁,就不那麼熱衷了。

    但在國外的大學之中,拉丁的學習是必修課,因為作為協議,件簽署之中,最為穩妥的一種書面字,拉丁死板的意思,絕對是作為法律,國家之間的遞交國書,最為合適的一種表達方式。

    老者挺客氣,並沒有開口就規勸,反而笑呵呵的用一句拉丁,來確認王學謙的身份。

    一句拉丁,無傷大,但能妥妥的確認王學謙的留學生身份,可老頭聽到『王學謙』三個字的時候,挺納悶,覺得這三個字挺熟悉,好像在哪裡聽到過?

    眼神不由的在王學謙的臉上多停留了幾秒鐘,還是覺得面生。

    忽然記憶中,如同陰天中刺破雲層的一道金光,瞬間撥雲見日一般的如同潮水一般湧過來。老者這才想起來,為什麼對王學謙的名字有印象了,突然老者拍掌大笑起來:「完全是因為另外一個人,你是『仲申』的小老鄉,小師弟?」

    說話間,還一個勁的抱怨,自己的腦子不太好用,年紀大了之類的話。

    『仲申』是誰?

    王學謙毫無印象,不過很快對方就給他揭開了謎題,這個『仲

    仲申』到底是什麼來頭?原來是浙江人中大大有名的蔡元培,浙江紹興人。光復會的創辦人之一,第一任會長,陶成章任副會長。在光復會創辦一年之後,原本這個復興的**團體在創建之後發展緩慢,但是一年之後另外一個人的加入,改變了這個現狀。

    章炳麟,號『太炎』,浙江餘杭人。一眼就認定,光復會的宗旨有問題。

    原來光復會在創辦之初,主要的成員是龔寶銓創辦的『教育暗殺團』,這個擁有非常不協調名字的恐怖暗殺組織,多半的任務是通過暗殺當時滿清的政府高官,來擴大影響力(一直在謀劃,從來沒成功過),以至於影響力指數太低,讓人看不過去了。可是章炳麟面對這些新嫩的化人,已經是『老**了』,進過號子,講國學,在這些還在懵懂之中的**新軍面前,擺出老神在在的樣子,一語中道:「你們幾個化人,搞什麼暗殺團,報紙啊!宣傳才是**的王道!」

    當初的章炳麟,已經是一面**的旗幟。加入之後,光復會發展迅速,不久就躋身當初『反清**團體』中不可忽視的力量。之後的徐錫麟、秋瑾、蔣尊簋等人的加入,驗證了章炳麟的做法是正確的。

    於是,才有了蔡元培戲謔的一句玩笑話:「太炎是吾師!」

    這本來就是一句玩笑話,或者說蔡元培面對一場爛攤子之後,無奈之中,突然找到了幫他解決大問題的『救星』,在枯木逢春之後的有感而發。

    其實,章炳麟也不會真的把這句話當真。

    蔡元培不同於其他人,他可以把陶成章當成小弟看,但是蔡元培,就不行。達者為先,這也是師道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向有為之人學習。先不說蔡元培只不過小章炳麟一歲,而且二十多歲就是前清的翰林院庶吉士,進士出身。

    要不是看到清朝的統治太過於讓人沮喪,這才萌生了要反抗的念頭。

    學識,修養,加上民族感情,他並不比任何一個人要差一些,就是站在章炳麟面前,也是如此。

    可有時候,真話沒人聽,反倒是玩笑話,卻被當成真話,傳播的飛快。

    蔡元培是章炳麟的首座大弟子的說法,瞬間傳遞了出去。只不過兩個當事人都不在意,放任發展之後,就鬧成眼下的局面,蔡元培是章炳麟的『首座大弟子』,而王學謙這個關門『小師弟』,自然是師出同門的情誼了。可實際上,王學謙對蔡元培的名頭如雷貫耳,但卻沒有哪怕一丁點的自信,人為自己的名字會在京城之中被化名人所重視。

    既然老者一開口,就認出了他,顯然是和蔡元培關係莫逆的親近人。

    王學謙頓時多了一份恭敬,詢問道:「先生是?」

    老者捻起嘴唇上的鬍子,似乎是故意拿捏的樣子,其實他一旦想起了王學謙的來歷,頓時明白,這位不該是趨炎附勢之輩,多半和他一樣,是被逼的,語氣中雖然沒有對軍閥的惡念,但是無視就是最好的打擊。

    曹錕滿頭大汗的坐在主人的位置上,一頭霧水,沒辦法啊!

    一句話都聽不懂,他還以為……

    「老夫辜鴻銘!」

    直到現在,曹錕真想有種放聲大笑的慶幸,這句,他聽懂了。而且作為一個並非化圈中人士,並在化圈核心人士眼中的『土鱉』、『軍閥』、『草根逆襲』的代表,曹錕還是聽到過辜鴻銘的名字的。

    正準備開口誇兩句辜鴻銘的本事,只不過面對這種化圈的『超牛級』宗師,曹錕其實心裡也有些沒底,正在猶豫措詞的當口,王學謙卻開口了:「先生是否有意來杭州辦學?」

    正在等待王學謙激烈『回應』的辜鴻銘,短期茶杯,小心翼翼的嘬著茶水,雖說是留洋的博士頭銜都有13個,別說在國內,在國際上也是獨一份。可還是改不了骨子裡傳統人的壞毛病,喜歡端著,等待王學謙潮水般的崇拜之詞,撲面而來……

    可沒想到的是……?

    王學謙一開口,竟然是準備挖蔡元培的牆角,辜鴻銘可是北大著名教授,除了校長蔡元培之外,是可以被當成旗幟來宣揚的人物。他剛聽到王學謙的話,還以為是聽錯了,等到明白過來之後,祖籍福建的辜鴻銘不由的懷疑,是不是浙江的山太多,導致人的差異太大?

    蔡元培是性格敦厚的學者,要不然也不會折服像辜鴻銘這樣的人物。

    從弟子看老師,章炳麟的名氣,可一點都不比蔡元培小,尤其是在學術上,更是收穫頗豐。只不過脾氣太執拗,年輕的時候,倒是和羅素的一個弟子,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很像,嘴皮子很利索,罵人一時無兩,但要是嘴上吃癟了,就喜歡動拳頭。

    當初哲學家波普就在劍橋吃過維特根斯坦火鉗子的厲害,當然,章炳麟出拳打出一個惡名聲的前科。

    辜鴻銘原本也是非常尊重章炳麟的,可是和王學謙才說了十來句話,頓時明白了。

    王學謙才是章炳麟的嫡傳弟子,蔡元培最多算是『帶藝入門』,差的遠呢?

    為此,辜鴻銘很像說一句:「你挖你大師兄的牆角,他知道嗎?」r1152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